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臨海長城具體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圖片一共有多少人 2025-08-02 18:16:38
qq發動態圖片應用 2025-08-02 18:16:00

臨海長城具體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3 15:13:17

A. 臨海長城歷史

臨海古長城:素有「江南八達嶺」之稱的古長城始建於晉,是當時的台州府城。
長城依著清山蜿蜒而進,全長6000多米,現存5000米。東起攬勝
門, 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於山岩陡峭間直抵靈江東 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矯若巨龍,雄偉
壯觀,尤以北部最峻,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形神俱肖,人稱
「江南八達嶺」。沿途各類城堡、城門、城樓獨具特色,使人覺得她是多麼的雄偉,給人以無窮的力量和勇氣。同時,古長城又帶有她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出江南
清秀、柔美的特點,更增添了她的魅力。
史載,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抗擊倭寇九戰九 捷。期間,戚繼光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牆,創造性地
加蓋了二層中空敵台、遺存之今,戚、譚隨後奉調薊州,修 建北京附近的明長城。他們抽調江南三千兵士,將其在臨
海築城經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北國長城的空心 敵台,源自臨海。因此,南北長城在規格、形制、構造上,共
同點頗多,實為北國長城之「師范」和「藍本」,遂稱江南長城。
《台州府志,建置》載:唐初,向東南平原擴建大城,系「唐尉遲敬德所造」。在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國王錢叔為表忠誠「納土歸宋,毀各地城牆」。十三州之一的臨海古城系在其列,但因其西南靈江段有防洪作用才得以保存。正因為臨海古城牆有著防禦和抗洪防洪的雙重作用,所以古代軍事家們又進入了第三階段修築。

臨海古城在明代抗倭斗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會同台州知府譚綸改造了臨海古城牆的結構,將其加高加厚,並創造性地修築了十三座二層空心敵台,極大地增強了防守能力。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策應閩浙沿海守防,屢敗倭寇九戰九捷,洗雪國恥,揚眉吐氣,大振國威。後來,由於北方長城防務的需要,朝廷特將戚繼光、譚綸調到北京委以重任。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將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

慶歷五年(1045年),知州彭思永重修城牆。這次修築的城牆,其結構、防禦、防洪等比前兩次更趨完整;西北隅在北固山(龍顧山)上逶迤,這一段子城與大城共有,組成大城內抱子城;西南二面瀕靈江,為減輕洪水的沖擊,突出城牆外的墩台靠江上遊方向砌成圓角(俗稱馬面);龍顧山上的墩台築成二層空心敵台,有梯相通,上層為平台,台上建望樓,平台四周有齒狀的垛口和射洞,可供指揮和防禦的雙重作用;下層為空層,可駐軍和貯存武器,當年具體負責修城的蘇夢齡作《新城記》,內有黃岩縣令日:「陶甓(磚)雖固,猶未如石之確(牢固)也。」

1997年,臨海市先後投資近4000萬元進行修築復原。修理中發現除清順治十五年(1568年)代理知府胡文燁對部分牆體"增高三尺,垛口並三為一」外,其餘都是唐、宋、明留下的遺存建築。在南邊城牆興善門考古調查時,發現城牆斷面顯示:唐、宋、明、清四個朝代的文化層十分明確清楚;唐代為泥夯土牆,高3米;宋代在唐代夯土牆上加高1米,在里外邊各加砌一磚半厚的包磚;在江邊段城外前砌1米高的石砌護牆;明代又在宋代的基礎上加高2米,里外各加砌一磚半厚的包磚,並且在結合部用條石平放拉結;清代在明代的呈外略作修補加高。西南段的城牆均在7米高左右,寬4.4米左右。

從顧景樓往前,便是江南長城最為陡峭的「百步峻」。據傳由於「百步峻」一帶形勢過於險要,唐代大將尉遲恭指揮軍民築城到此,屢築屢毀。正當他束手無策時,適逢大雪紛飛,次日清早起來,忽見一隻梅花鹿在雪地上沿山奔過,留下足跡,尉遲將軍心有所悟,即命眾將士沿著梅花鹿經過的足跡疾築,果然一舉而就,故臨海又有「鹿城」之稱。

游臨海古城牆,最佳的路線是從東湖北則的入口開始。沿東湖路北行,路基原是東城城基。後湖辟廣場,穿過「雄鎮東南」石牌樓,是『百步峻」登城石階,共198級。登臨其上,返顧東湖,但見平波萬頃,橋亭如畫,夏秋之間,湖風撲面,令人神怡氣爽,環樓四顧,處處皆景:東則高樓鱗次,一片新區氣象;南瞰老城,多是古街古屋。古趣油然而生;北面環背白雲之山,山間飛青疊翠,時接淡霧輕雲;西眺天、仙之水.遙對波光山月。括蒼雄踞於西南,靈江遙接於東海,使人心胸疏盪,眼界寬闊;折而西向,漫步城頭,兩邊松柏蒼茂,上下萬木青蔥,雉堞時仄時曲,嵐氣隨至隨消。

東湖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150米。湖中築長堤兩條,東西向的橫堤將全湖一分為二,南曰前湖,北曰後湖。橫堤東西兩端各有一石拱橋跨湖岸,堤壩中段築一小洲,曰「浣月」,「浣月洲」居全湖中心,洲中遍植樟、柏、梧、桂,高蔭橫雲,自成綠島。而南北走向的縱堤則將後湖又一分為東、西後湖,縱堤中段亦有一洲,曰「樵雲」。浣月洲南三四十米又有一湖中洲,有九曲扶欄石橋與浣月洲相連。

臨海古城牆不但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而且也是台州最具人文內涵的一大游覽勝跡。巍巍長城,其絕大部分橫亘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間,屹立兩千多年。雄關不獨北國有。千百年來,祖輩先民構築了數不清的城防設施和軍事要塞,以之抵禦入侵,保境安民。堅固的城防。雄偉的結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構成了中華大地上獨具特色的古城文化。歲月滄桑斗轉星移,遺存已經非常稀少。而浙江臨海的古城牆,卻是獨具特色的古城牆碩果僅存者之一。

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將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今存薊鎮、昌鎮、宣府、大同、山西等鎮的長城,都是按他的規劃設計加以改進增築加強過的。為了滿足他改建北方長城的需要,特抽調了曾經參加改建臨海城牆的三千「江東子弟兵」充任領工、監理和技術指導。

上了百步峻,便是白雲樓。白雲樓是江南長城東段的最高點,樓因腳下的白雲山而得名。宋時,人們又俗稱臨海為白雲樓。往下,便是城隍廟的遺址,在遺址旁邊頑強地生長著一顆有著1300多年樹齡的隋代古樟,人稱「枯木逢春」。隋樟雖已殘軀斷枝,但在那勃發的新枝上,依然是葉茂枝旺,生意盎然。

這里遠可觀巾山群塔,近可賞東湖毓秀。遠處的巾山高百米,相傳西漢道士華胥子即皇華真人曾在此山煉丹修道,歷經磨練,得道升天。當華胥子駕鶴仙去時,一陣微風撲面而來,吹落了他的頭巾。頭巾飄然而下,化作巾山雙峰,從此,這座山被稱為「巾子山」,兩峰之間的一塊石壁上,尚留有「遺巾處」三字。

繞敵台而出,沿山而下,則是臨江城牆。這里,舊有7個城門,現尚存有朝天、鎮寧、興善、靖越四個完好的城門和瓮城,雄武庄嚴,結構獨特。江南長城俏依然臨海古城更美麗江南長城與古城相匹配的儒、佛、道融為一體,使江南長城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臨海古長城,是個沉積感情,令人放下所有人生憂慮和功名利祿的地方。在他面前,沒有什麼比創造歷史更偉大的了。一切的富貴榮華在他眼裡,還不如一塊青磚來得真實。

古城有一種淡定的力量,抗拒著現世浮華躁動,一路延伸傳統文脈和歷史卷軸。古城有一種沉厚、典雅、溫存的東西,這種東西如麥香、如混沌的月色,彌漫著,縈繞著,彷彿滲透在空氣中,讓人無法抗拒。

站在臨海的古長城上,看山聽林濤。站在不同的位置,感受不同方向吹來的風,站在不同的位置,觀看山上浮雲的來去,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譬如,戚繼光與知府譚綸後來調到北方去當官了,他們從臨海調過去三千多民工,修了明長城,樣子就是按照臨海長城而建的。所以,南方、北方的長城,形狀差不了多少,但給人的感覺卻大為不同。北方的長城給人以粗獷感,令人生起一股豪邁感;而南方的長城,即便也是同樣粗獷,但因了南方之嫵媚而給人的感覺就婉約有致了。

雍正皇帝御書的「至真妙道」在青山石壁間,顯得格外肅殺,這位滿清的皇帝絕對設想不到,他給了當年創造那段奇跡的人最高的褒獎,而評論他的人,卻翻動著歷史的折頁,冷眼觀看著他創造的那段歷史。

古炮靜靜地置身那裡,沒有了士氣高昂士兵的相伴,只有周圍古樹陣陣的濤聲,顯得有幾分寂落。深褐色的炮筒在那裡不屈不撓地苦苦守候了數百年,似乎一直虎視著外敵。據說,這就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創造性地修築了十三座二層空心敵台之一,極大地增強了防守能力,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擊敗倭寇九戰九捷。

坐在烽火台上,倚著城垛向外望去,蒼山連綿,秋意厚重,一條江水靜靜地繞城而去,匯入大海,海天迷濛,山色清朗,似是在欣賞一幅水墨丹青。

城牆,作為歷史的文物,隨著歷史的發展進程,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冷兵器時代那種防衛功能早已消失。200多年的清代康熙、乾隆時期,就已經把長城視作「但以雄關存舊跡、但留形勝壯河山」的歷史遺物來保存了。城牆是體量極為宏大的文物,不少的城牆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的還列入了世界遺產的名錄,很多城市的城牆對於我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歷史、政治經濟、軍事防禦工程技術等科學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

巍巍的江南長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個性。這段古長城,已不再是青磚的寫真,他早已化身成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力量的象徵,令數以萬眾在心中膜拜。踏在那帶著滄桑的青磚上,彷彿看到了那從遠古走來,為了建築長城而離去的民工們,他們臉上流露著不可思議的神情,他們一定是不明白,當年他們泣血築成的衛國城牆,而今成了人們閑暇之餘覽勝之地。那些帶著一身塵埃的將士們也絕對不會想到,當年他們用生命保衛的小城,成了談論古今、撫摩歷史之地。先人們一定無法設想到這段僅有6000多米的古長城,在無意間成了承載歷史的見證

B. 南方也有一座千年古長城嗎

大家都知道,長城是我國最著名的建築之一,不僅是我國的地標性建築,而且還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長城擁有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千里迢迢來到我國的北方一睹長城的風采。但是,長城全部坐落於北方地區 ,殊不知南方也是有一段古長城的,還被譽為“江南八達嶺”。


台州府城牆可以說是江南地區唯一的城牆了,但是因為名氣被北方城牆所碾壓,至今也很少有人知道它。一般來這里散步的都是一些本地市民,環境干凈,氣氛優雅嗎,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外地遊客進入這個城牆需要65元的門票,在南方領略城牆的魅力,也算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旅遊景點了。

C. 臨海長城有幾個地方可以上去

臨海長城有四個地方可以上去,分別是攬勝門(近東湖)、城隍廟(近望天壇)、朝天門(西門)、還有一個南門(近龍興寺、和巾山塔群)。

臨海市江南長城景區位於臨海市區,始建於晉,擴建於隋唐,全長6000米,近年又進行了維修。城牆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

臨海長城城牆以卓越的技術和形式革新推動了中國城防建築防洪和軍事功能的完善,而且與歷經1600年歷史的臨海古城相互依存,不僅符合傳統風水理論,而且體現出因地制宜的建設和規劃原則。

城牆和古城的發展、演變展現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府州級城市的規劃思想,在古代東亞地區的城市規劃和城防建築歷史譜系中具備充分代表性,並保存了大量中國南方地區傳統的城市景觀和生活習俗。

D. 臨海江南長城在什麼地方

江南長城:
位於浙江省台州臨海市,實際上是臨海市的古城牆。

江南長城長6000餘米,現存5000米,
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於山岩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矯若巨龍,雄偉壯觀,尤以北部最峻,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形神俱肖,人稱「江南八達嶺」。

E. 人稱"江南長城"的,是臨海哪個名勝古跡

大家一提及長城,便會想到在北京一帶。長城的歷史悠久,到現在已經過歲月的沉澱,在之前的日子裡,長城都是作為防禦工事,在保衛著我們的國家。北方有長城,其實在我們南方也有長城,在台州被譽為“江南長城”。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具有防禦及防洪雙重功能。

這個在南方的長城,建築各方面都與北方的長城十分相像。在歷史的長河中,它見證了許多的歷史,長城與江南的結合,也變成了一個獨特的風景線。這個保衛了南方人們安全的城牆,如今依然屹立不倒。經歷過許多個朝代的它,在面朝大海的那方,現在依然佇立在那裡,我們也見證了它在那裡,永遠都不變的事實。

F. 想知道: 台州市 臨海古長城 在哪

  1. 臨海古長城始建於晉,成於唐;北枕龍固,南接巾子。靈江匯永安、始豐之水繞城而過。城倚山,山傍水,水抱城;山、水、城相融,獨具特色。尤以北部最峻,倚山就勢,曲折逶迤,猶如蛟龍飛舞,人稱「江南八達嶺」。兩山相峙,兩水相依,群城群塔,構成古城獨特的風格。古城除用於防禦外,還兼具防洪,四個城門及瓮城結構別具一格。城內風景秀麗,環境優美,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都很豐富。又稱「江南古長城」,建造原因是因為為了抗擊倭寇而建,每隔一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在長城中端,還有一座「望天台」。

  2. 江南古長城位於浙江臨海,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區。始建於晉,擴建於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現存城牆長約5000米,蜿蜒曲折,氣勢恢宏,素有「江南八達嶺」之美譽。據史載,北國長城的空心敵台源自臨海江南長城(皆為明朝抗倭明將戚繼光修建)。江南長城除御敵的作用外,還具有防洪功能,故在修築上十分有特色,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弧形馬面,另一方為方形,這在中國十分罕見。

G. 臨海古長城具體在哪能在百度地圖上幫我標出來嗎在線急求

搜索臨海市江南長城景區

H. 江南的長城主要在哪裡,是世界文化遺產嗎

江南古長城位於浙江臨海,現存城牆長約5000米,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區。始建於晉,成於隋唐,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 依山就勢,逶迤曲折,宛如巨龍飛舞,人稱「江南八達嶺」。未有相關報道,這里的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I. 中國長城有幾個分別在什麼地方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長城關口有: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

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

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

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等。


(9)臨海長城具體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

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