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會穴和湧泉穴在哪圖解
1、百會穴
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
(1)湧泉在身體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更年期多揉湧泉穴可滋陰降火
中醫認為,腎陽氣為「命門之火」,藏於兩腎之間,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為水火之臟,水火共處一室。正常情況下,火藏於下,溫煦五臟六腑,統領一身的氣化功能。
當水火失濟時,腎水不能收斂腎火,以致陽氣無根,虛陽上浮,就會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常見的上熱下寒症狀有因高血壓出現的頭暈頭痛、口苦、咽干、目眩,更年期綜合征出現的潮熱盜汗、四肢不溫等。
2. 湧泉的准確位置圖和作用是什麼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當你用力彎曲腳趾時,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就是湧泉穴。
湧泉穴的准確位置: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把腳底分成三分之一,正好有個窩窩,三分之一的交點就是湧泉穴)。
湧泉穴歸屬足少陰腎經,有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等作用功效。
【穴位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
湧泉穴 Yǒng quán(KI1),經穴名,屬於足少陰腎經。別名:地沖穴。
【穴位含義】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
「湧泉穴」。「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湧泉穴」。
3. 湧泉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別名也叫地沖,位置是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取穴的方法為踡足時,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取穴。這個穴位的局部解剖有趾短屈肌腱,趾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可以主治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腫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小兒驚風,足心熱,昏厥。
(3)湧泉在身體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按摩湧泉穴具有良好的散血活絡功效,建議最好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否則會加快血液流動,容易造成其他疾病。
女性在月經期間最好不用按摩湧泉穴,否則會導致女性月經量增多,影響其生理健康。
飲食過飽時最好不要按摩湧泉穴。
4. 足底湧泉穴的准確位置是哪這個穴位該怎樣刺激呢
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和腳根,腳根為四根之本。湧泉穴為起始於足底的腎經第一穴。湧泉,位於足心中央,當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據報道,針刺、按摩、理療、中葯熱敷或熏洗此穴,均有益精補腎的作用,對頭痛、頭昏、失眠、失音、便秘、小便不利等效果較好。
5. 湧泉准確位置在哪
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湧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
下為跖腱膜、趾短屈肌腱和第2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布有足底動脈弓;有足底外、內側神經和第2趾足底總神經分布。
中醫認為湧泉穴屬於腎經的第一穴位,能夠把精氣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具有強身健體以及固本扶正的功效。適當的對湧泉穴進行按摩能夠延年益壽,同時也能夠讓腎精變得更加充足。
湧泉穴是腎經起始點,腎經直接連接著舌頭、膀胱、腎臟以及喉嚨,具有引火下行的功效,所以說能夠調理咽炎以及膀胱炎等。可以把腳放在40攝氏度的熱水裡泡10分鍾,然後再對有許可權進行艾灸。
6. 腳底的湧泉穴點陣圖在那裡
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作為人體最低的穴位,腎經之氣如泉水自湧泉穴湧出,而腎氣是人體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腎精充足則耳聰目明、精神飽滿、腰膝壯實、行走有力,寒濕之氣欲入無門。睡前可以手心搓對側湧泉穴,使其微微發熱為度。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因此,常按湧泉穴可以起到補腎固元的作用。中醫認為,腎在人體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包含多種功能的臟器;內藏元陰元陽(腎之陰陽的別稱),為水火之宅,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6)湧泉在身體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腳板「方寸之地」,猶如人體的反射區,「藏」著不少知名的強壯保健穴位,經常刺激這些穴位可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改善腳部健康狀況,進而通過「內聯臟腑,外接四肢百骸」的經絡作用起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步入中年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五臟的功能也逐漸衰竭,這時候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補腎固元,使身體健康長壽。
7. 這是湧泉穴嗎
你把腳心勾起來,前腳掌三分之一處凹下去的坑就是湧泉穴了。
8. 請問湧泉穴主身體哪個部位、器官
湧泉穴位於人體足心凹陷處。通過刺激湧泉,可對腎經及全身健康起到調節和治療作用。此穴主治的疾病有失眠症、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障礙等,只要長期堅持,它就能福佑我們身體健康。
刺激湧泉的方法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
1.艾灸法。把一條艾條點燃後,放在湧泉穴上大約2厘米處,灸的過程中一定注意不要燙傷皮膚。通過艾灸可以直接給我們的腎補充陽氣。
2.葯物烘烤或熏洗法。這個方法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自己隨便地拿一些葯物熏洗。
3.按揉法。此法有兩種。
第一種是,坐於床上,將兩手搓熱,左手握右足,右手握左足。用左手中指和食指並起擦右腳底的湧泉穴100次,再用相同的方法,擦左腳底的湧泉100次。《金丹秘訣》中說:「每臨卧時,一手握赤足,一手摩湧泉,多至千數,少亦百餘。生精固陽,久而彌益。」(此法也可以足代手,右腳擦左邊的湧泉穴,左腳擦右邊的湧泉穴。)
第二種是,兩手搓熱後,迅速地用手心的勞宮穴摩擦腳心的湧泉穴,達到心腎相交的目的,手心涼了再搓熱後摩擦,這樣補腎的效果最好。
9. 湧泉的准確位置與功效分別是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主治肺系病證,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
主治
1、昏厥、中暑、癲癇、小兒驚風等急症及神志病患;
2、頭痛,頭暈;
3、咯血,咽喉腫痛;
4、小便不利,便秘;
5、足心熱;
6、奔豚氣。
(9)湧泉在身體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意義
湧泉穴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湧泉者,水如泉涌也。水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水有澆灌、滋潤之能。據現代人體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穴位的分布結構獨特,功用玄妙。人體肩上有一「肩井」穴,與足底湧泉穴形成了一條直線。
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應,從「井」上可腑視到「泉水」。有水則能生氣,湧泉如山環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給人體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氣揚,維護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湧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來回搓摩湧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滿面搓,以感覺發燙發熱為度,搓畢,再用大拇指指肚點按湧泉49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兩腳互換。末了,再用手指點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湧泉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湧泉
10. 湧泉的准確位置和功效是什麼
湧泉穴
開竅醒神,滋陰降火,通經活絡(根據穴性,本穴主要用於西醫學中的昏迷、休克、癲癇的急救,也可用於咽乾咽痛、頭頂痛等病的治療)。
湧泉穴的准確位置圖
湧泉穴功效與作用
湧泉歸屬足少陰腎經,是本經脈氣所出之井穴,在五行中屬木,具有滋陰降火、清利泄熱、祛風解痙、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作用,是治療咽喉、口舌疾病之常用穴,並是神志疾病之急救要穴。
湧泉首見於《靈樞•本輸》。本穴為足少陰之井穴,屬腎水,穴位於足底,足少陰脈氣從足底而出,如泉水湧出,故名「湧泉」,別名「地沖」「蹶心」。
《壽視養老新書》中指出:「旦夕之間擦浦泉,使腳力強健,無痿弱酸痛之疾矣。」經常按摩還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蘇東坡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揚州一名武官在廣州、廣西地區做了十多年的官,從來沒有染上過瘧疾,始終面色紅潤、健步如 飛,從不吃葯。問他有何方法,他說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後坐著,兩足相對,按摩足底直到出汗。
(1)湧泉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臨床用於急救。本穴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病在臟者取之於井」。井穴具有急救的作用,尤其本穴相急救方面更柯獨特的功效,是「冋陽九針穴」之一。針刺湧泉穴具有開竅醒神、滋陰潛陽、引火下行的功效,從而使陰陽之氣互相接續,神志恢復正常。常用於昏迷、休克、癲狂等急性病症,常配用水溝、內關、十宣運用。
(2)湧泉是治療高血壓的有效穴。本穴為足少陰之井穴,針刺湧泉可調整腎經經氣,平衡陰陽,以滋腎陰而平肝陽,引火下行以潛陽。對於肝陽偏亢、風陽升動所致的高血壓療效最佳,臨床多配百會、太沖、行間、曲池合用。
(3)湧泉是治療五官疾病常用穴。「足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由此可見,足少陰腎經與丙、咽喉有密切的聯系,故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舌乾乾、失音等疾病。《備急千金要方》言:「湧泉、然谷,主喉痹,哽咽寒熱,五指盡痛不能踐地」。
(4)湧泉是治療顛頂痛的要穴。本穴處於足底,顛頂為人身最高處,根據「上有病下取之,頭有病腳上針」的對應取穴理論而用。又因本穴其性降瀉,所以對氣逆上沖所致的顛頂痛則有甚效。《肘後歌》載曰:「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針定安泰。」
(5)湧泉其他治療作用。本穴還能治療其他多種疾病,如小便不利、便秘、不射精症、足心熱而痛、頑固性呃逆、頑固性三叉神經痛、乳汁不通、嬰兒不啼、小兒驚風、失眠等相關病症,若能正確施治,多能使諸多頑疾迎刃而解。
早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就有用湧泉治療熱厥案記載,其醫案記述: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悶,臣意告曰:「熱厥也。」則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無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飲酒大醉。這是因為湧泉為腎經之並穴。井穴善瀉本經之熱,正如《百症賦》中所言「熱厥湧泉清」。故針刺湧泉以調和陰陽,引火下行,清熱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