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這張gif圖片的 出處
聖誕之吻
橘純一
生日:12月14日(SP01中提到)
星座:射手座
輝日東高中2年A班。
由於過去的經歷,在聖誕和自己喜歡的女生相約但被放飛機而感到失落,從此導致變得不擅長戀愛了,不過最近突然有了一種聖誕節要和女生一起過的沖動。
棚町薫
隨心所欲性格爽朗的損友
班別: 2-A 社團:無
喜歡的事:開朗的氣氛,甜食,碳酸飲料,戀愛的話題,打掃刷洗,得意忘形,新發售或季節限定的新奇物品
不喜的事:陰沉的氣氛,青蛙,國中時的綽號(輝日東的核彈頭),考試等測試能力的行為,曖昧的言行,無聊,用功,HIGH不起來的人
2. 跪求《惡作劇之吻》和2吻的kiss的動態圖全集!!
http://tieba..com/f?kz=368318753
還是在貼吧里,你耐心等一下,樓主說全做好後,會發到郵箱的,你還是去看一下吧~~
3. 有人知道圖中接吻的GIF出自哪個電影嗎
出自電影:烈焰焚幣Plataquemada(2000)
詳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6454/
1965年。阿根廷。一堆銀紙與一對銀行大盜。綽號「大細孿」的蘭尼和安仔,行事缺一不可,形影不離。一次打劫作案,安仔受傷,為要逃過追捕,二人惟有展開一段逃亡之旅,可是二人的關系亦於逃亡時決裂……
阿根廷曾經奪得票房冠軍的同性戀電影:《烈焰焚幣》(PlataQuemada)。這部電影以阿根廷六十年代兩個專門打劫銀行的盜匪真實故事為基礎,表現了這些打家劫舍、殺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盜的俠骨柔情,淋漓酣暢、盪氣回腸地展示了陽剛之美。
【首發命中,注意時間公平採納,謝謝】
4. 有一座山像一男人親吻女人是叫什麼山
還記得很多年前,自己第一次出遠門自助游,就去了雲南的石林景區,可能那會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特別的喀斯特地貌,感覺相當震撼,至今印象深刻。在那之後,也去過幾處大大小小的石林景區,遠不及雲南石林那般有特色,直到最近去了一趟四川廣安的華鎣山石林景區,那種令人驚艷的感覺又回來了。
華鎣山位於四川盆地東部,行政上屬於廣安市華鎣市,老實講,廣安這個地名我是知道的,卻是第一次知道華鎣市。我們從廣安出發,穿過華鎣市,行車一小時左右就到達了華鎣山風景區。在此之前,對於華鎣山我是一無所知的,蜀中多山,相對於峨眉山、青城山等來說,華鎣山有些湮沒無聞了,也許正是因為沒有期待,最後反而有點出乎意料。
圖片
進入景區大門,迎面看到一尊高大的塑像聳立在眼前,同行的朋友說那是「雙槍老太婆」。原來小時候看過的雙槍老太婆的故事,就發生在華鎣山,這里曾是華鎣山游擊隊的根據地。只是把整個塑像弄成橘紅色,讓人看著好奇怪。
圖片
沿著游步道前行不遠,就會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名為「高登山寺」。據說華鎣山從唐代起就是四川地區的佛教聖地,高峰時曾有三十多座寺院集聚在此,古有「東朝華鎣,西朝峨眉」之說。這座寺廟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歷代多有修繕,院子里還保留著多座歷史碑刻。
圖片
在高登山寺雙龍放生池旁,便開始初見華鎣山的石林地貌,雖然一開始看到的並不壯觀,卻個個造型別致,像極了微縮盆景。
圖片
沿著游步道進入石林景區,步移景異,各種千姿百態的石林琳琅滿目。有別於雲南石林幾乎只有石頭景觀,這兒卻是石在林中生、樹在石中長、樹纏石、石顧藤、石樹相依,共同形成無數大小不一的「天然盆景」。
圖片
愛之吻,像極了兩位親密的愛人。相連的兩個溶柱,由於億萬年來的風化溶蝕,其頂端都向中間突出、相接,形似一對熱吻的戀人,栩栩如生。
圖片
這是玉兔還是小老鼠,或是野豬?憨態可掬的模樣、翹起的短尾巴,可愛到令人忍俊不禁。遊玩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導游講解,就得靠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啦。
圖片
華鎣山石林的代表性景觀:千年一吻,像極了一對含情脈脈、躍躍欲吻的痴情男女。景區內有許多類似這樣反映美好愛情的石林景觀,因而華鎣山也被譽為「天下情山」,每年七夕的時候,還會舉辦情歌大賽、接吻大賽等活動。
圖片
不知不覺間走到了山頂,極目遠眺,青山連綿,大有「山河俯瞰周千里,絕頂登臨眼界寬」的氣概。也是神奇,只有腳下這一大片為喀斯特石林,其餘山頭皆滿目蒼翠。
圖片
下山並不用走回頭路,途中仍然有許多奇特的石林景觀。左邊像極了一朵盛開的紫荊花,右邊則是僅容一人側身通過的狹窄通道,同行的胖子朋友差點被卡住哈哈。
圖片
千姿百態的石林、清新涼爽的空氣,華鎣山是一處值得前去觀光旅遊、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Tips:華鎣山石林景區門票95元每人,年底前醫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園。在廣安城區或華鎣市均有旅遊專線車直達,周邊還有一些其它景點可一同遊玩。
5. 惡作劇之吻動態圖片
http://tieba..com/f?kz=368318753這里有惡作劇之吻全動態圖
6. 動漫中「甜到爆炸」的接吻瞬間有哪些
我認為有很多「甜到爆炸」的接吻瞬間,在很多動漫中都很多這種情節,讓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動漫中有吧!《宅男腐女戀愛真難》一部看起來讓人覺得極度舒適的狗糧番。名字不過是騙局,宅男腐女戀愛根本就不難好吧!還甜的要死。而且還是兩對。每天一起工作,互等對方下班,一起去喝酒吃飯,一起玩游戲,一起去漫展,偶爾甜蜜的去游樂場約會。並且男主超帥,女主也很漂亮。
變可愛的女主會嚷著要男主抱抱,親親之類的。總之是一份超甜的狗糧番。
《好想告訴你》
高中的爽子擁有一頭烏黑的長發和白皙的皮膚,因不擅長交際,被身邊的同學認為是陰郁,而刻意躲避,甚至給她起了個外號「貞子」。然後獨獨有那麼一個人主動接近了她,那就是她的同學翔太,在翔太的幫助下,同學們漸漸接受了爽子。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後,翔太和爽子也感受到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以上均為個人觀點。
7. 傾城之吻波爾多紅葡萄酒的價格
在京東上見過750ml的119元
8. 雷子順口溜
一日千里迎風帆,兩袖清風做高官,三番五次撞大運,四季發財財路寬,五湖四海交貴友,六六大順都掙錢,七星高照交旺運,八方進寶登風帆,九九十成傳紅帶,十全十美在人間。
順口溜源於生活,最常見的是賣貨小販使用,物品賣的好壞和順口溜編的好不好有很大的關系。順口溜使用得當甚至可以達到貨賣清場的目的。
何謂「順口溜」,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民間流行的一種漢語口頭韻文,句子長短不齊,純用口語,念起來很順口。」我們以為把當代流行的這種語言現象稱作「民謠」可能更為貼切一些。所謂「民謠」,即「民間歌謠,多與時事政治有關」。如此稱說,有如下理由:
一是它來自民間,又在民間廣為流傳,實乃「民」之家族成員。
二是現今的這些「順口溜」主要是反映諷刺社會的諸多不良現象,多與時事有關,在褒貶意義上有鮮明的傾向性,與「民謠」定義相吻合。
所不同之處突出在一「新」字上。由於這類民謠主要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現的現象,是伴著中國改革開放而興起,是新時期的「語言產物」,且方式上有其獨特性——人們只是口頭說講,而不以音樂的形式唱誦——因此,我們冠以一「新」字,謂之「新民謠」,以示區別傳統民謠。
當代中國「新民謠」所以如此「發達」,除了深刻的社會原因之外,其載體——語言——形式的特點也是「功」不可沒的。從上述所舉的眾多例證來看,新民謠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易於上口,悅耳響亮,好念好記,且幽默詼諧,生動形象。正因為如此,新民謠傳播起來快速、廣泛。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新民謠從語音、語法到修辭都表現出一套完善的系統特色。
9. 「吻戲不斷」的5部劇,哪一部有86場吻戲
有86場吻戲的這部劇名叫《美人為陷》。作為一部懸疑劇,但卻是一言不合就開「吻」,並且還有各種各樣的手法,真的讓人學到了,不過這樣高強度的吻戲,那恐怕不僅是「親到腿軟」,也應該「親到嘴軟」了吧!
下面為大家盤點吻戲不斷的另外四部劇。
《大唐情史》當初和朋友看這部戲的時候可真是尷尬難受得很,特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每每看到他們親熱互動的畫面都要把孩子支開,因為畫面實在是有些兒童不宜的感覺。在都市職場劇里,這部片子在吻戲這方面算是相對偏多的了。
10. 急求!攝影作品《勝利之吻》的賞析!
背景:
1945年8月14日,紐約街頭和廣場上到處都是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人群,人們情緒亢奮,素不相識的人也彼此擁抱和親吻。在時代廣場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護士萍水相逢了,他們也相擁在一起,深情而吻。然而兩人擁吻的場景正好被攝影師阿爾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時捕捉了下來,這一瞬間成了美國《生活》雜志的封面照片。這張照片從此廣為流傳,被譽為「勝利之吻」。
但是,新聞攝影史上流傳了數十年的《勝利之吻》,在20世紀末竟被證明造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其說明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但據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攝時間在1945年5月,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日還有3個月(當然這幅照片還有擺拍之嫌)。
======================HLL的分割線================================
新聞攝影的審美三態——兼評著名攝影作品《勝利之吻》
《國際新聞界》雜志刊登了一幅圖片《瞬間的力量》(同名《勝利之吻》),配文介紹:這幅作品攝於1945年8月14日,它深刻地反映了人類嚮往和平、痛恨戰爭的主題,感染了每一位讀者,產生了經久不衰的魅力。
此前,《環球時報》在《「世紀之吻」從何來?》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諾爾斯的75歲老人公開承認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照片並非攝於當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戰勝德國納粹的日子。」3個月後公布於世,造成了時代背景的錯位。
拍攝這幅照片的攝影師名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Eisentaedt)。這是他根據《生活》雜志老闆的授意,從創意、構圖,直至被吻護士小姐身體的姿態,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而作者艾森施泰特卻說: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時代廣場上看見一個士兵沿著大街奔跑,一路上擁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當他抱住一位白衣護士時,我一口氣拍了4張他與護士接吻的鏡頭。美國《生活》雜志1945年8月第一次發表這幅作品時的文字說明是這樣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在8月,而不是5月,這也是鐵的歷史事實。
從以上有關材料來看,《勝利之吻》在真實性與實效性方面是存在爭議的。但有意味的是: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它仍然在各類雜志的評選中居20世紀最具影響的攝影作品之首。幾年前,國外報刊發起尋找該作「畫中人」的信息,竟應招了好幾位「畫中人」,護士太太讓問「吻後說了啥」,終於辨出「無言」是真人。直到今天,作品仍在高頻率放映,眾多讀者認為:即使作品與新聞事實不符,也難以忘懷其畫面及其感人魅力。這正好應合了艾森施泰特生前的話:「人們告訴我,當我走進天堂後,他們會記住這張照片,也就是說也記住了我」。
為什麼春秋代序,讀者對作品的鍾愛並不減退?甚至淡視事件發生的具體時日或經過,持續欣賞這幅以情理邏輯為基礎、相對不真實的新聞圖片?這說明作品的背後存在著超越時空的深層次內涵。俄國文藝理論家列夫丘克曾說,每一件作品都會在某一范圍的人們中間得到最積極的反響,正是這一作品所提出的問題是他們最感興趣、最易理解、最有內在需要的。
原創性審美形態
在新聞攝影的策劃、拍攝、編輯、賞析等傳播環節中,拍攝作品這一環節始終是第一位的,拍攝者植根於原始生活越深,創造的域境就越寬廣,作品的原始創新性也越大。可是,拍攝者真正到達了現場,成為了生活事件的觀察者,有了對主題的認識,卻往往不能拍到好照片。這中間可能有多方面因素,但是,透過《勝利之吻》超越時空而被人們鍾愛的現象可以發現,新聞圖片傳播活動是一種動態的,由創造者、傳播者和讀圖者交相催生的互動效應。在這三維的互動效應中有一種尺度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就是新聞攝影的審美三態:即現場的瞬間勢態,主體的審美情態,認識的象徵意態,這三者是作品原始創新的支點。
在這「三態互動遞進」的關系中,第一現場勢態是構成新聞圖片信息的條件,它由瞬時過程、瞬間模式、瞬隙狀貌三個成分組成;第二個美感情態是新聞反映社會美的創造性特徵,受制於作者與讀者的審美感知、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第三個象徵意態則是新聞攝影「皇冠上的明珠」,其美感呈現出暖昧狀與模糊狀,其時空呈現出開放性與層級性,它是對事件本義的抽象化延伸和立體化超越,既具有圖片信息的傳播價值,也具有人生意義的思辨價值。
如果以「名作」為參照對象,應當承認:在當今新聞圖片報道中,往往比較重視圖片信息的短平快,而忽視對瞬時過程、瞬間模式、瞬隙狀貌的探索;比較注重對攝影對象的紀實抓取,而缺乏自覺的新聞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指導;比較盼望作品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內涵,但對作品的象徵意態卻缺少追求。新聞攝影傳播效果要求我們:每一位忠於職責的攝影記者或圖片編輯都應該是「三態合一」的追求者。因為第一態是新聞圖片這一精神產品立身的基礎,可謂「真」;第二態是創造者進入新聞審美體驗的標志,可謂「美」;第三態則是作品成為「歷史存照」或「瞬間精華」的依據,可謂「妙」。這「真、美、妙」三種形態代表著三個高度,「三態合一」可謂「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於《勝利之吻》這幅佳作來說,審美「三態」完美地體現在它的畫面里:有限的方寸間,無限的永恆影,作者、作品、讀者勾通理解;瞬態、情態、意態水乳交融;「三態」潛存於畫面,簡約的畫面,對應無限的意象,達到了新聞攝影原始創新的最高境界。
現場勢態
新聞攝影的現場勢態指的是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勢頭與形態,它以凝固畫面的瞬間為最小的檢測單元。新聞攝影的美感存在於「現場勢態」之中,因此,這一「現場勢態」也同時是審美之所。新聞攝影記者理所當然地要關注基本的新聞事實,即事實材料的骨幹部分,所謂的五個「W,』,還有新聞的「新」,新聞的指導意義如何,讀者是否歡迎等問題。而這些考慮是通過新聞發生的現場勢態實現的,如果陷入了「公式化」的機械程序,則新聞作品的「一汪活水」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新聞攝影凝固的影像雖然是短暫的瞬間,但這個瞬間存在於事件發展的過程之中,只有通過密切地觀察,才能發現並鎖定其中的某個場景。這個場景正是最佳瞬間模式,表現為諸種攝影要素有秩序地、恰到好處地呈現為「有意味的形式」,主體鮮明突出,陪體交待情節,環境烘托氣氛,影調表現透視,一切與主題無關的要素都排除在取景框外。當然這「有意味」的瞬間模式會因題材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樣式。此時,創造者的全部精力只需要集中在主體的瞬隙狀貌上,透過主體生動的表情,飽和的情緒,變化的行動等外在現象,去發現其生機勃勃的內心世界,並在對象的心靈情思外化之時,確認自己認識和判斷的准確度,發出捕捉的指令。這一「瞬隙狀貌」隱藏在事物發展的瞬時過程中,發生在瞬間模式形成的基礎上,它的信息量大、飽和度高、主題指向性明顯,常常成為「瞬間精華」之所在。《勝利之吻》發生在紐約時代廣場,有好幾位攝影家都拍到這一個場面,一位海軍攝影師維克多.喬治森使用120雙鏡頭相機拍攝,白衣護士的腿部被切去,破壞了她優美的體態,畫面呈呆板方形構圖,主體不鮮明地出現在背景上,透視效果受阻。而艾氏採用135相機,豎式構圖,大街線條向前方匯聚,主體鮮明突出,形成悠遠的透視效果;護士的頭、腰、腿三點綳成反彈式的優美彎弓,男士表達了喜悅的熱度,護士回敬以充分理解的態度;士兵握過槍的手此刻停留在白衣天使的腰間,剛柔成趣地凸現了結構中心,使得作品具有不同凡響的新聞敏感和新聞美感。所以「照片來源於大腦」的艾氏名言能夠伴隨著他的作品互為印證地流傳至今,這不能不說他對現場勢態的把握高人一籌。
審美情態
審美情態指攝影記者、圖片編輯、圖片讀者在實踐活動中自身的情感狀態,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待新聞攝影的用途與作用,並把自己的情感附著在眼前的事業上。情感正是美感的核心,美(Aesthetic)的初始意義正是「感覺」、「感性的」、「感興趣」之類與情感密切相關的概念,而並非一般的「漂亮」「酷」之誤解。新聞美感是伴隨著各人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維等新聞實踐活動發生、形成的,欣賞《勝利之吻》一類以生死存亡大事件為背景的可視新聞,必會從中尋找、體驗濃郁的情感撫慰以滿足和平的審美需要。至於美感的心理形式則是一種比較穩定、個性化的審美心理,這種心理需要在審美知覺、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三者的相互誘發下逐步形成。人的審美心理不一樣,審美情態就會千差萬別,即所謂「見仁見智」。
審美情態的發生有賴於新聞本身的審美價值。實際上,新聞所具有的新聞價值是伴隨著審美價值而共生同在的,除了新聞價值是衡量新聞事件的首要尺度以外,還有另一個與新聞價值密不可分的審美價值同樣是衡量新聞本身的重要尺度⑽。新聞攝影的審美價值是一個既嚴格又模糊的判斷,新聞信息如不具備嚴格的審美價值,就等於是信息垃圾而應被擯棄;而且這種審美信息是難以精確計量的,其「妙悟」之處常在無聲的通感中浸人心靈,合乎「人本真實」的原理,與人的「理念真實」相比,「人本真實」更能做到潤「心」細無聲,達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傳播無障礙效果。只到那時,你才能體會到朱光潛先生所描述美的感受:「這種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由此可以說,從業者的情感態度和美感韻致是通過畫面的細節、環境氣氛、人物行為來傳達的;新聞的審美價值是伴隨著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來輻射的,鑒賞者對圖片的新聞價值與審美價值也是雙需的,人們總是面對具體的可視形象,敞開感覺或情感的大門,在情動神搖的過程中受到審美感染,進而產生連鎖的理性認識。如愛森斯坦所說「畫面把我們引向情感,又從情感引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