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是啥魚,學名
如圖 , 並非白鰷 應為 馬口魚屬 Opsariichthysa 魚類
下圖為 馬口魚(大嘴魚) Opsariichthys bidens ,
體長而側扁,腹部圓。吻長,口大;口裂向上傾斜,下頜後端延長達眼前緣,其前端凸起,兩側各有一凹陷,恰與上頜前端和兩側的凹凸處相嵌合。眼中等大。側線完全,前段彎向體側腹方,後段向上延至尾柄正中。體背部灰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淺藍色垂直條紋,胸鰭、腹鰭和臀鰭為橙黃色。雄魚在生殖期出現「婚裝」,頭部、吻部和臀鰭有顯眼的珠星,臀鰭的第1-4根分枝鰭條特別延長,全身具有鮮艷的婚姻色。
㈡ "火燒斑"是什麼魚
各地俗稱不同 不宜分辨 ,根據貼吧網友上傳的圖片 應為 桃花魚 (分兩種)
圖1 馬口鱲
外型延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肉棱。頭較大。吻部略突。眼中大,偏上位。口斜裂,上頜骨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無須。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向下彎曲。各鰭均無硬棘。成熟雄魚的臀鰭末端游離呈條狀。體背側呈淡青褐色,體側及腹側呈銀白色。雄魚體側的有10條具藍綠色光澤之橫帶,帶間有粉紅色斑紋,幼魚及雌魚較不明顯。
㈢ 天津人說的馬口魚學名是什麼已知是它海魚,市場上沒有賣活的的。很多小刺,和鰨目魚一樣扁,很多燒烤有
如題 ,天津話中海魚「馬口魚」 指向 黃鯽 、黃尖子魚 學名
鯷科 Engraulidae 黃鯽屬 Setipinna 海生魚類
下圖為 黃鯽 Setipinna tenuifilis
分布於中國、緬甸、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朝鮮、印度沿海等,一般生活於近海生活,體長可達22厘米,可做為食用魚。
㈣ 鯊魚中有個叫做馬口鯊的種類,但我不知道種鯊魚的具體信息,最好有鯊魚圖片和鯊魚牙齒的圖片
不會吧!
你提到的馬口鯊竟然連網路都不知道,你真是強人,佩服佩服!
不過有馬口魚的資料!連接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2%ED%BF%DA%D3%E3&z=0&rn=21&pn=0
不過沒有找到它牙齒圖。抱歉!
馬口魚
開放分類: 魚類、生物學、動物、硬骨類
南方馬口魚
體長而側扁,上頷兩側邊緣各有一個缺口,正好為下頷的突出物所嵌,形似馬口,故名「馬口魚」。臀鰭前面的一些鰭條較長。馬口魚體長只有三、四寸,肉質嫩鮮,但產量不大,主要分布在汾河及涑水河流域。
馬口魚(Opsariichthys bidens)屬鯉形目,鯉科,馬口魚屬。俗稱:桃花魚,山鱤,坑爬,寬口,大口扒,扯口婆,紅車公。英文名:Chinese hooksnout carp 。
體長而側扁,腹部圓。吻長,口大;口裂向上傾斜,下頜後端延長達眼前緣,其前端凸起,兩側各有一凹陷,恰與上頜前端和兩側的凹凸處相嵌合。眼中等大。側線完全,前段彎向體側腹方,後段向上延至尾柄正中。體背部灰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淺藍色垂直條紋,胸鰭、腹鰭和臀鰭為橙黃色。雄魚在生殖期出現「婚裝」,頭部、吻部和臀鰭有顯眼的珠星,臀鰭的第1-4根分枝鰭條特別延長,全身具有鮮艷的婚姻色。
馬口魚多生活於山澗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較急的淺灘,底質為砂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在靜水湖泊及江河深水處皆少見。它們通常集群活動,常同鱲魚一起游泳、生活。性兇猛,以小魚和水生昆蟲為食。最大個體可達20厘米左右。第一年生長較迅速,可達7-11厘米。1齡魚即有繁殖能力。生殖期多集中在6-8月,在較急的水流中產卵。
馬口魚廣泛分布於我國從黑龍江至海南島、元江的東部各河流干、支流。此魚不大,體重一般約50克,100-150克重的不常見,屬小型魚類。但其繁殖力強,生長快,產量較高,為普遍食用雜魚之一。在丘陵、山區是主要經濟魚類。
㈤ 這是什麼魚
鯪魚,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一種,俗名土鯪、雪鯪、鯪公、花鯪,鯉形目、鯉科。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身體延長,腹部圓,頭短小,吻圓鈍。口下位,上下頜的前方具角質化邊緣,適於刮取水底附著物。在天然水體中,鯪魚會舐刮水底岩石等物體上的附著生物(如著生綠藻、硅藻、絲狀藻類等),還攝食淤泥中的有機物質。除福建南部外,只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島、台灣、瀾滄江和元江一帶。
㈥ 這叫什麼魚
如圖 不宜分辨 , 可能是 海鯰 不一定對 學名
海鯰科 Ariidae 魚類 (下轄 31屬 約155種 )
㈦ 這是什麼魚
這個是馬口魚
是一種鯉科、馬口魚屬類生物,體長而側扁,腹部圓。吻長,口大;口裂向上傾斜,下頜後端延長達眼前緣,其前端凸起,兩側各有一凹陷,恰與上頜前端和兩側的凹凸處相嵌合。分布於中國。
體長而側扁,腹部圓。吻長,口大;口裂向上傾斜,下頜後端延長達眼前緣,其前端凸起,兩側各有一凹陷,恰與上頜前端和兩側的凹凸處相嵌合。眼中等大。側線完全,前段彎向體側腹方,後段向上延至尾柄正中。
㈧ 這是什麼魚,吉林延邊琿春河裡的
如圖 , 可能是 雅羅魚 不一定對 學名
鯉科 Cyprinidae 雅羅魚屬 Leuciscus 魚類 (具體哪種不知)
下圖為 瓦氏雅羅魚 Leuciscus waleckii,俗稱 華子魚、滑魚、白魚、沙包
是一種普生種類,廣泛分布於歐洲、西伯利亞、高加索、黑龍江流域的清冷水域。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嫩江、松花江、牡丹江以及其支流、湖泊、水庫,也產於圖們江、鴨綠江、遼河等水域。
㈨ 這是什麼魚怎麼看公母怎麼喂養怎麼看要下子
這是馬口魚
一種生活的溪流中的小型魚類。體延長,側扁,銀灰帶紅色,具藍色橫紋。口大,上下頜邊緣凹凸。雄魚臀鰭鰭條延長,生殖季節色澤鮮艷。 頭後隆起,尾柄較細,腹部圓。頭大且圓。吻短,稍寬,端部略尖。馬口魚口裂寬大,端位,向下傾斜,上頜骨向後延伸超過眼中部垂直線下方,下頜前端有1不顯著的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吻合。上頷兩側邊緣各有一個缺口,正好為下頷的突出物所嵌,形似馬口,故名「馬口魚」。口角具1對短須。眼較小。鱗細密,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下彎,沿體側下部向後延伸,於臀鰭之後逐漸回升到尾柄中部。背鰭短小,起點位於體中央稍後,且後於腹鰭起點;胸鰭長;腹鰭短小;臀鰭發達,可伸達尾鰭基;尾鰭深叉。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體中軸有藍黑色縱紋,生殖期雄魚頭下側、胸腹鰭及腹部均呈橙紅色。雄魚的頭部,胸鰭及臀鰭上均具有珠星,臀鰭第1~4根分枝鰭條特別延長;體色較為鮮艷。
棲居於河川較上游的河段,喜生活在水流清澈、水溫較低的水體中。即使在同一條河川中,甚少有與其相近的鱲屬魚類。游動敏捷,善跳躍,性貪食,甚至可由此改變體型而極度肥胖。為小型雜食性魚類。
馬口魚體重一般約50克,100-150克重的不常見,為小型魚類,成魚體長僅100~200毫米。體延長,側扁,口大,下頜前端有一突起,兩側凹陷,恰與上頜相吻合;性成熟的雄性個體臀鰭條顯著延長,吻部、胸鰭和臀鰭上具有發達的追星,分布於從黑龍江到珠江的亞洲東部諸流域。多生活在山溪流水之中。性兇猛、以昆蟲、小魚等為食,幼魚嗜食浮游生物。在華東,性成熟早,1冬齡即可成熟。3~6月間繁殖。此時雄魚的頭部、胸鰭及臀鰭上出現白色珠星,體色也更加鮮艷。在某些山區種群數量較大,有一定經濟價值。
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2%ED%BF%DA%D3%E3&in=20497&cl=2&cm=1&sc=0&lm=-1&pn=1&rn=1&di=21010867020&ln=314&fr=&ic=0&s=0&se=1#pn5
㈩ 河裡釣到的不知道是什麼魚,嘴巴很大,眼睛是紅色的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馬口魚,看魚嘴很明顯。
馬口魚是一種鯉科、馬口魚屬類生物,體長而側扁,腹部圓。吻長,口大;口裂向上傾斜,下頜後端延長達眼前緣,其前端凸起,兩側各有一凹陷,恰與上頜前端和兩側的凹凸處相嵌合。分布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