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造成南北甜咸粽子之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人們互相送粽子以紀念這一天。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所以粽子的種類也比較多。南甜北咸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存在的一種地域性口味差異。
社會心理學家表示,拋開地域差異、生活習俗、小吃風味等等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不說,這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和「虛假同感偏差(又叫虛假一致偏差)」有關。我們通常都會相信,自己的喜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特別是當我們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這一意見對我們非常重要時,這種錯覺尤為強烈。粽子的甜咸問題也是如此。
❷ 為什麼會有甜咸豆腐腦之爭
其實豆腐腦這種傳統小吃之所以會在網路上如此沸沸揚揚,大部分原因的背後是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
❸ 「咸甜之戰」餅干界你站哪一隊
在嚴肅而文明的美食界
一直存在著一個歷史悠久的戰役
——咸甜之爭
從豆花、粽子、湯圓、青團到西紅柿炒蛋
甚至到披薩、可麗餅
咸甜黨之間的互掐不分種類,也不分國界
豆花的甜咸之爭曾打到美國白宮的請願網站
甜粽子被神舟十號帶上天被甜黨視為「勝利」
冰島總統的一句
「禁止在披薩上放菠蘿」的玩笑話
還引發了國外披薩界的咸甜之爭
咦
突然發現我居然是一個這么不堅定的人
——甜餅干咸餅干我都愛…
❹ 古代過端午節,吃粽子有沒有咸甜之爭
前言: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粽子也歷來有「咸甜之爭」;有很多人喜歡吃甜口的粽子,比如北方;也有很多人喜歡吃咸口的粽子,比如南方;那麼在古代,古人過端午節,吃粽子有沒有咸甜之爭呢?
一.首先,我們看看古代吃粽子最早在什麼時候出現
1. 粽子最早在春秋時期出現: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2. 粽子成為紀念屈原的專屬:傳說粽子是因為祭拜投江的屈原而正式誕生,同時粽子也成為紀念投江的屈原而正式傳承下來。
結尾語:
各位讀者,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你們都吃粽子了嗎?是吃甜粽子呢?還是吃咸粽子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❺ 南北之間的豆腐腦豆「咸甜之爭」有什麼結果了嗎
關於南北大戰的「豆腐腦」一直都是很多人的爭議。飲食習慣上,南方人口味偏清淡,他們認為豆腐腦香滑甜嫩的口感更好吃,不管是澆上紅糖糖漿還是白糖都美味,甜而不膩;而北方人習慣在豆腐腦里放入鹵汁、香菜,還有人會放辣椒,又是另一種風味。一碗做好的豆腐腦滑滑嫩嫩的,搖一搖還有angang的效果,大多數的人也只見過它的成品,卻不知道它其實是豆腐的中間產物,也就是豆腐花和豆花。
豆腐腦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分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最後放入凝固劑再靜置5至15分鍾才能完成。豆腐腦,是利用大豆蛋白製成的高營養食品。
❻ 粽子為何會有甜咸之爭
去過南方,才知道粽子里竟包著肉!去過北方才知道,粽子要吃甜的!還有肉餡的湯圓pk甜餡的湯圓,西紅柿炒雞蛋加糖還是鹽!
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就是在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至此,甜咸之戰的序幕也就算是拉開了!
此時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也出現了錐形、菱形。宋朝時,有了「蜜餞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ruò]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也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而發展到今天,粽子的花色品種則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為甜口,小棗、紅豆較常見;而南方則偏咸口,以鮮肉、火腿、蛋黃等餡料見長。
❼ 早餐界除了豆漿有甜咸之爭外,還有誰能讓愛他的人分成
「我認為我們應該討論一下谷歌和蘋果不同的操作系統里漢堡包的emoji 了,谷歌把芝士放在漢堡包的最下層,而蘋果則是放在最上層。在粽子的口味問題上,也有南北差異,北方人喜歡吃甜棕,而南方人喜歡吃肉棕。網友「黑眼圈馨月」說:「北方吃粽子裡面要放蜜棗,他們覺得吃鹹肉粽超變態……天哪,吃蜜棗粽才惡心吧!」而網友「水潤清透」則說:我試過臘肉板栗的粽子,是一個朋友千里迢迢從武漢帶過來的,非常的盛情但卻難以下咽。
而兩個網友還一來一往地對粽子的咸甜問題展開了爭論,「我佳我霏」說:豆腐腦只加白糖,那還吃啥豆腐腦啊,吃白糖不就完了。這也許和粽子一樣,我是完全不能接受肉粽,豆沙什麼的最好吃。「請叫我阿樹」完全相反:我吃豆沙粽會吐,覺得又干又難吃。「我佳我霏」回復說:肉粽才惡心了,想起來就惡心。難道南北差距就真的那麼大嗎?「請叫我阿樹」繼續反駁:哪有,豆沙粽很惡心的,還是肉粽好吃。
豆漿是甜的還是鹹的
豆腐腦的咸甜問題爭論得轟轟烈烈,有網友認為關於豆漿的咸甜問題也值得討論。
「潘銳-Tommy」說:很有意思,一個豆腐腦的口味問題竟然引發如此規模的南北差異問題大討論。這讓我聯想到了我跟我太太曾經討論過多次的問題:不光是豆腐腦,豆漿貌似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南北咸甜差異。你覺得豆漿應該是咸還是甜?我先交代:我接受不了甜豆漿,豆腐腦也只愛吃南京式咸辣味道的。
而「馮傑文」則說:就像豆漿一樣肯定放糖調味的吧,應該沒有說放鹽的吧。食法不同就肯定有區別。
林立忠就給予了網友「馮傑文」不同的答案,他是寧波人,目前在北京工作,他說自己特別想念的就是家鄉的豆漿。「我從小吃到大的,很簡單,就是在碗里放上醬油,碎油條,灑上蝦米,然後把豆漿沖進去,攪拌一下,顏色馬上呈現巧克力色。很鮮美,很好吃。」他很遺憾,在北京吃的大多都是甜豆漿。
而網友「夏日之絆」印證了林立忠的說法:「我是浙江人,咸豆漿是從小喝到大的,而且我們這邊普遍喜歡喝咸豆漿,喜歡甜豆漿的人相對較少。」
湯圓是甜的還是鹹的
馬林是四川人,他18歲那一年來上海讀大學,「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湯圓居然還有鹹的。」
網友「jennyking晶」說:豆腐腦應是咸還是甜,南北網友爭論不休……其實還有值得爭論不休的是湯圓應是咸還是甜,粽子應是咸還是甜等等。記得第一次聽說湯圓還有鹹的的時候,真的是有想吐的感覺。
余心悅出生在上海郊縣,在她的家鄉,湯圓有咸甜兩種做法,鹹的是菜肉,甜的是豆沙芝麻等。「不過我更愛吃的是鹹的。」余心悅因為工作關系,有兩年在北京居住,那段時間,她吃到的都是甜的湯圓,「那時,就非常想念家鄉的菜肉湯圓。」
❽ 中華美食甜咸之爭,你願意投誰一票呢
口味的差別經常引發眾吃貨的激烈討論!
歷年來美食的甜咸之爭更是引發一波又一波的「戰爭」!
豆腐腦是罪魁禍首
(甜酒荷包蛋)
每次「甜咸之爭」都非常激烈
其實不論吃甜口還是咸口的,都是個人口味的區別,沒有正誤之分,所以並不用進行太大的爭論~
不論是甜的還是鹹的,調味料都不宜放得過重哦~
❾ 豆腐腦的咸甜之爭,你會為誰投一票
蒸好以後用平勺舀到碗里,然後調味。另一種是籠蒸豆腐腦(籠蒸豆腐腦現在比較少見),把原料放在小碗里,然後再將小碗放入蒸籠,一籠一籠的豆腐腦,蒸好之後拿出小碗直接調味就可以了。在北方,豆腐腦通常是當早餐吃的。一碗豆腐腦,配上特製的澆汁,澆汁里有木耳、黃花菜、蝦皮等,再加上油炸的黃豆、花生以及切碎的炸菜,淋點香油、辣椒油。
在東北,豆腐腦之所以是鹹的,因為我們把它當早點、當菜吃,如果菜不放鹽,全部放糖,不僅吃起來不像菜,而且對於胃功能不好的人,吃多甜食還會胃不舒服,用東北話說就是「燒心」。豆腐腦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
只是根據南北地理環境不同,地方的口味也有所變化,有的地方喜歡吃偏甜的豆腐腦,有些地方也喜歡吃鹹味的,像貴州,四川,湖南,重慶,又喜歡吃酸辣麻辣口味重一點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口味,別說每個地區。一家人吃飯口味還不同,喜歡吃什麼那是自己的事情,沒必要爭論,也沒必要投票。
❿ 你怎麼看待甜咸粽子之爭
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口感吧,感覺沒有必要去做一些爭執,你想吃什麼口味的就吃什麼口味的呀。沒必要讓別人去理解你吧,他們都有存在的價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