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品語義學的概述
這一概念於1983年由美國的克里彭多夫(K. Krippendorf)、德國的布特教授(R. Butter)明確提出,並在1984年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由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所舉辦的「產品語義學研討會」中予以定義:產品語義學乃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態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徵特性,以及如何應用在工業設計上的學問。它突破了傳統設計理論將人的因素都歸入人機工程學的簡單作法,擴寬了人機工程學的范疇;突破了傳統人機工程學僅對人物理及生理機能的考慮,將設計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物質的極大豐富、消費層次進一步細化,人們對產品的精神功能需求不斷提高,產品造型除表達其的功能性目的以外,還要透過其語義特徵來傳達產品的文化內涵,體現特定社會的時代感和價值取向。正如法國著名符號學家皮埃爾. 傑羅所說的,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並不是購買具體的物品,而是在尋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徵。
Ⅱ 中國美術學院有什麼專業
中國美術學院考研資料
鏈接: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Ⅲ 產品語義學的成因
產品語義學是20世紀80年代工業設計領域將研究語言的構想運用到產品設計上的一門學科。這一概念正式出現於1984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克拉斯 ·克利本道夫(Klaus Krippendorff)和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萊因哈特·布特(Reinhart Butter)提出,並在同年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年會期間予以明確定義:所謂產品語義學,是研究人造物體在使用環境中的象徵特性,並將其知識應用於工業設計上。這不僅指物理性、生理性的功能,而且也包含心理、社會、文化等被稱為象徵環境的方面。產品語義學正越來越受到世界性的關注,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其形成顯然不是偶然的,本文試從生產技術、消費階層、環境與文化等方面加以論述。
1、生產技術的高速發展
20世紀頭三十年間,現代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在歐美大規模的興起,各種現代主義設計活動迅速發展,並在德國成立了第一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現代工業設計教育機構──包豪斯,所有這一切,使工業設計真正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強調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原則,追求材料的表現新形式,講究功能的突出。
現代主義設計曾一度空前高漲,進入成熟和世界性的普及階段,甚至被稱為國際現代主義。在這一階段,工業設計師考慮的問題如:選擇適當的材料、機械的構造、製造的容易、使用的方便等提案及解法都立刻反映到生產計劃上,設計造型語言以「形式與功能合一」的文法作為審美和品質的規范,並實現於物質世界。
二戰期間,歐洲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工業設計幾乎停頓。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等方式扶植歐洲,使歐洲在50年代開始慢慢恢復了戰前的活力,到60年代進入戰後發展的全盛時期。第三次技術革命,「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工業的面貌,工作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時,核電、超導、高分子合成、生物工程、人工氣候、海水淡化、宇宙穿梭飛行……機械時代向電子時代轉變,電子技術使產品向微型化、集成電路化發展,大量採用新一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的電子產品涌現。工業產品原有的形態與功能的聯系受到削弱,電子產品的形態不像機械產品那樣能明確表達結構和功能,出現了「黑箱化」和「均一化」現象。
「形式與功能合一」的造型法則已經無法體現在產品設計上了。電子等高新技術給產品設計造成的另一結果,就是為自由造型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藉助計算機技術可以用同一台機器方便地生產出不同外形的產品。當今先進的技術手段使當代設計師可以毫無問題地把即興發揮創造出來的產品付諸於機器化的批量生產,而原來的大批量生產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技術的發展使各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功能、性能上差距大大縮小,利用外觀上的差異進行市場競爭成為重要的手段。同時也使現代主義設計的另一信條──產品的形式結構盡可能如實、清晰地反映功能變得毫無意義。
2、消費階層的中興
二戰後人類經過十年的復興,歐洲各國都取得了相對的繁榮。從收入額分析,一個被稱為「中產階級(包括藍領與白領階級成員、知識分之、部分小企業主、農業工人等等)」的新社會階層日益擴大,成為西方社會消費者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消費意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業設計的方向。這批人對自己的起居環境、生活水平、消費習慣等有了全新的要求和態度,與戰前相比幾乎全然不同。戰時受到沉重打擊與摧殘的製造業與零售業到50年代中期基本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西方經濟學者稱這時的西方社會已進入了真正的消費時代。另外,「戰後嬰兒爆炸」時期出生的「戰後嬰兒」到60年代中後期已開始成為青年,他們從數量上改變了消費者的結構,成為數量最大的消費階層,他們的需求和口味比他們的父母更為現代化。
追求變化與新鮮,講究實用,渴望有文化意味、藝術情趣的後工業產品。由於60年代太空技術的迅速發展,太空探索到1968年美國人成功登月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造成世界各國對於宇宙技術的狂熱喜愛和追逐。人們認為生活在一個史無前例的高技術、高消費的天堂之中。
「用完即拋」的消費主義成為西方消費的主要方式與行為,因而隨著經濟發展增長起來的財富並沒有轉變成銀行存款,而是越來越多地被用於購買新奇有趣的產品,特別是經過60年代這個所謂「塑料時代」的發展,各種塑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開始被廣泛地使用在各種不同的工業產品上,如電話機、電視機等家庭用具和辦公用具及汽車等機械的部件,以及各種包裝、容器。產品的製作成本更為低廉,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從前的奢侈品在這時變成了用過即拋的東西。這一消費趨向意味著消費者或者說市場對產品的期望與此前(特別是戰後初期)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工業產品的功能、結構因此也產生了根本的改變。現代主義設計提倡的一系列設計原則──從產品性能的可靠性與經久耐用到產品樣式的穩健和不宜過時都顯得不再合乎時宜,物理機能顯然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形式與功能合一」的造型原理不再是必然的原理。
3、環境危機與造型失落
60年代中期史無前例的高技術、高消費,「用完即拋」的消費主義觀念使有些地方大量流行所謂的「一次性產品」,包裝和結構被大量浪費。這些物質泛濫的社會結果引發了環境公害。而此時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型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塑料時代」所帶來的垃圾和污染,造成自然和生命的危機。以及國際現代主義設計利用簡單的機械方式,使玻璃幕牆大廈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象徵,全世界的大城市都變成一樣:玻璃幕牆建築、鋼骨傢具、減少主義成了國際現代主義的核心內容,原來與傳統、自然融為一體的都市環境變成了玻璃幕牆和鋼筋混凝土的森林。惡化了人類生活環境,破壞了傳統美學原則。國際現代主義成了取消美感、破壞人類完美生態環境的幫凶。再加上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與一些新的經濟結構共同造成的新型經濟問題──滯漲(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行)和第三世界產油國家起而捍衛自己主權與資本主義消費結構不合理造成的能源問題──石油危機,以人類為主的社會趨近於崩潰。
人們被迫面對「人類這種生命體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事實,促使人類考慮許多新課題,如:生態學上人與自然的共生、石化資源有限之下再循環、第三世界的環境保護、產品的泛濫、使用環境的考慮,等等。當電子系統網路滲透到人類生活空間以及每一角落的資訊社會迅速發展,辦公自動化、工廠自動化、家庭自動化或高度情報通信系統、長距離通信及計算機革命的滲透,以及前工業化時代人們欣賞工業產品和機械產品的審美特徵,帶來了冷漠的工業環境,人們在充斥著機器儀表的環境里工作,回到家又面對充滿按鈕、儀表的家用電器,導致了人機界面的新問題。這時,產品的「環境機能」與「對話機能」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不僅要滿足物理性、生理性的使用價值,而且要進一步滿足心理性、社會性、文化性與環境方面的象徵價值。
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形態的空前改變,帶來了人們相互間交流的日益淡漠。人們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產品時能填補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心理上的孤寂和落寞,促使在工業設計的精神功能方麵包括美學功能、象徵功能、教育功能等諸多功能因素的需求日益增強,要求產品差別化、多樣化、個性化,滿足心理性的要求,由此出現了追求象徵價值的「符號消費」現象。而這種情感和人性平衡的實現,作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設計是責無旁貸的。
4、設計文化的探求
在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幾門新興學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如人機工程學、材料力學、設計生態學、環境心理學、市場學、銷售學等等。作為新興學科,可供人們探索的領域自然是相當廣闊的,但是作為一門有限科學,它的規律性也很快被人們所掌握,工業設計在功能、結構方面的一系列法則、規則和學問,已經基本上為人們所熟知,理性的合理要求幾乎被設計家們發掘和利用殆盡,迫使人們在設計上尋找新的語言。
而產品設計的方法、程序、市場研究、計劃等日趨完善,並且都變成標准化的程式,世界各國在設計風格上日趨一致,這樣,產品設計就自然產生了相似傾向。設計上的雷同,風格煩悶而缺乏個性,因此設計文化的確認再次引起討論和國際性的關注。隨著現代主義設計越過大西洋在美國登陸,從而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國際現代主義」,「功能第一」、「結構第一」的設計觀念造成幾何化風格在全世界迅速流行,產品設計趨於單調、簡單、冷漠、嚴謹而缺乏人情味,原來變化多端、多種多樣的各國設計風格被單一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取而代之,各民族的設計文化和審美特點、地區性的個性風格遭到了粗暴的拋棄和輕視,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被漠視。智能型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設計步入電腦化時代。電腦作為人腦的擴展和延伸,使設計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設計的優選率超過了人工時代,產品外觀的更新更是迅速而且多樣
另一方面,計算機時代信息傳播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全球文化交流更加快捷、更加直觀。「技術文化」的發展,國際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人們已明顯感覺到高科技社會中「地方文化(傳統文化)」正在消失。地方文化如何與以物理學及化學為基礎形成的高科技社會的技術文化共生是設計評價的重要課題。
作為純技術狀態的工業力量的發展可以是無國界的,然而工業力量一旦結合意識形態,便不再可能「國際一律」。因為人們不能忍受沒有精神內涵的生活,而精神特徵總是和具體的文化歷史傳統相關聯的。人們開始迫切希望傳統文化與技術文化能夠共生互補、正視傳統文化與技術文化的同等地位,並從「生命造型的意義」尋求文化重建的典型。在上述幾方面的不斷日新月異的發展,產品形態設計不僅要對人的物理與生理機能的考慮,更應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要求尋求心理、社會、環境、文化的脈絡,賦予象徵的特性,產品語義學的興起也就順理成章的了。
Ⅳ 產品造型設計具體指什麼
通俗的說,就是數碼產品、交通工具、日用品、創意用品、傢具、服裝等等的集合
Ⅳ 產品設計專業學高數嗎
產品設計專業需要學習高數。
產品設計本科專業介紹
產品設計是一門集人文藝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隨著商業化進程的發展,市場對產品設計專業的技術人才十分緊缺。
產品設計本科就業前景
產品設計是一門集人文藝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隨著商業化進程的發展,市場對產品設計專業的技術人才十分緊缺。產品設計專業主要培養掌握創新設計基本知識,具有設計能力與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高級實用性人才。學生畢業可在工業設計公司、工程公司、IT產品設計與製造、工業產品製造、影視動畫公司、游戲後期產品設計等企業從事產品三維造型設計、新產品開發、視覺傳達設計等工作,前景看好。
產品設計本科學習課程
設計素描、產品速寫、設計圖學、快速表現技法、視覺傳達設計、形態設計、產品設計原理與方法、人機工程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心理學、IT信息產品語義學等。
產品設計本科培養目標與要求
本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工業產品藝術造型設計修養和素質,掌握必備的產品造型設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及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本專業突出以人為本,立足於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兩大基石上,主要培養具有新的設計理念和相關學科知識,使其具有一定的設計能力、審美能力和動手製作能力。
產品設計本科必備能力
1.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基礎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
2.掌握一定的英語詞彙量和語法知識;
3.掌握工業設計理論知識,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
4.掌握Photoshop、計算機三維造型設計軟體的應用;
5.掌握產品造型設計流程與方法;
6.熟悉造型材料的特性和工藝流程。
Ⅵ 產品語義學的介紹
產品語義學(Proct Semantics)則是研究產品語言(Proct Language)的意義的學問。其理論架構始於1950年德國烏爾姆造型大學的「符號運用研究」,更遠可追溯至芝加哥新包豪斯學校的查理斯·莫理斯(Charles Morris)的記號論。
Ⅶ 有關產品語義學的翻譯
衡量消費者認知,為更好地理解,規范和評價產品語義學摘產品語義學, '研究的象徵品質的人造表格,在其使用, 並應用這些知識來工業設計'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在產品設計中. 由於主觀性,這一方面用戶的需要是難以表達,以量化和評估. 本文介紹的一般方法來評估產品語義學在一個良好途徑. 它是基於可用性測試,並涉及幾個經典方法在市場營銷和決策理論,作為多維尺度, 語義差異法,因素分析,成對比較和層次分析法. 由於 我們的綜合方法提供設計者提供了一種工具,它有助於理解和具體的語義部分的需要; 它率和職級新產品的原型,據其親密指定理想的'產品' , 它強調特定的語義層面,應加以改善. 為了說明我們的方法,我們已進行可用性測試和應用方法,我們的設計表眼鏡. 為明確起見,每個階段的方法,詳細介紹了這個特殊的例子. 相關產業的綜合框架本文提出,可隨時部署到公司,並使用不同 各階段的產品設計. 首先,我們所採用的方法提供了一個框架來描述某一產品,是家庭知覺用戶 以及儲存和備測這些數據. 其次,該數據可以用來指明目標要求,為新產品進行了定性比較,以現有產品. 最後,新興的產品概念,可直接與評估方面的要求很簡單,定性和比較方式. 住宅2004 Elsevier公司訴乙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