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雷雨大風的圖片說的是哪個英雄
擴展閱讀
蘋果手機壞掉的圖片大全 2025-09-14 15:21:46
人物背景圖片2021新圖片 2025-09-14 15:15:00

雷雨大風的圖片說的是哪個英雄

發布時間: 2025-09-14 12:21:22

1. 中國神話故事的三大神話

關於神話的說法有很多種,分門別類,先來說明比較古老的三種 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英雄神是黃帝。至今,我們還自稱是炎、黃子孫,就因為黃帝與炎帝都對歷史的進步起過推動作用。
黃帝最初並不是某一個具體歷史人物的專稱,而是黃帝族的集中和簡稱的定名。既然原始公社時期,氏族名、部落聯盟之名與大酋長之名,三者是可以統一的,那麼黃帝族漸漸地變成了黃帝,黃帝又逐漸地變成了想像中的祖先英雄,並被描繪為一位神化了的人物,集遠古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於一體,於是黃帝便成了為由遠古歷史傳說到神話,又還原為歷史的典型。所謂黃帝時代,實際是個很廣泛的概念,至少包括了整個新石器時期。根據古史研究所得,黃帝族早期活動中心在西北,即陝西省渭河以北,還包括今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黃帝族壯大以後,沿黃河進中原,爭雄稱霸,成為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集團,勢力范圍大體上跨今之山東、甘肅、河南、湖南、河北的地域,在征服其他部落集團的同時,民族之間進行了一次大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此,黃帝便成了神話中的中心人物,諸神之上帝。
黃帝的神話傳說非常多,由於出自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記載,有的甚至相互矛盾。黃帝所在地,各說不一,有說他建的軒轅國,在窮山一帶。(見《山海經? 海外西經》)故後人稱他作軒轅黃帝。有的說黃帝是有熊氏族,在河南新郎。《史記》則說他生長於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左傳》又說黃帝族以雲為標志,官職和族名都叫雲……較普遍採用的《史記》所說。神話傳說中的黃帝有25個兒子,一萬個諸侯,諸侯中有7000個是神靈。說明黃帝確實是位勢力范圍很廣泛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之是人文之祖,集文化英雄之大成。傳說他能種五穀,能馴化鳥獸和蟲類,會種桑樹,發明了布帛,能用石製造武器,開采了銅礦造刀……簡直是位萬能之神。
他的出身極不平凡,是大地之神的女兒附寶所生,嬰兒時便能說話,自幼聰明才智慧過人。傳說他是黃龍體,長了四張面孔。經常有百神來朝見他,他也派這些神替他作事。
天上的雷雨歸他主管,他能使天空發生14種變化,使陰氣和陽氣相互交感,震動為雷,激盪為電,交和為雨,發怒為風,亂而為霧,凝結為霜,分散為露,聚攏為雲,升騰為虹,霓[ni泥]……(見《太平御覽》卷六引《天文錄》)。由此可知,黃帝作為神話形象,奇異荒誕。他有超自然、超人的本領,這都是歷來神話創作者的誇張。所謂黃帝四面,無非是表示他對四面八方的動態都很注意了解,方有每戰必勝的可能。在古史傳說的五帝之中,黃帝能獨居中央上帝的位置,主要是他的赫赫戰功,常為人們傳頌。 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射手是羿,加上羿與月中嫦娥還有夫婦關系,所以這一神話傳說流傳很廣。魯迅根據這一傳說曾再創作成小說《奔月》,今人取羿的英雄事跡,創作成舞台藝術,說明羿的神話很深入人心。
據說,羿的所在地是有窮族,他製作的弓箭,善射,無論是高處的、遠處的、動的、細小的,他都百發百中。有人說:「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 儒教篇》)他調整好了弓箭以後就堅守不動。他操弓的時候,對其高低看得很准。他有必定射中的門道,因此多發多中。(見《管子? 形勢解》)羿對自己的射技要求非常嚴,如果偶然失誤,則更加勤練不懈。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羿經常與友人吳賀北游,見一隻小雀飛過,吳賀請羿射雀。羿問道:「你是要活的還是要死的?」吳賀請羿射雀的左眼,羿卻射中小雀的右眼,深以為恥。以後他勤練射技,結果「妙中高出天下」。(見《路史? 後記十三上》)這是羿的早期傳說,那時的羿竟然會因為友人的一個並不起眼的要求未滿足而發奮,足見其進取精神之強烈。有的傳說,羿在東方的天帝俊的屬下,俊賜給羿紅色的弓和帶繩子的白色箭,並命羿到下方同去扶助下方的百姓。羿作為射神,果真解救了下方眾人的艱危。(見《山海經? 海內經》)然而神話傳說經常出現不少歧異情況,後人不必像對待史實那樣去推敲。《山海經》說羿是奉俊之命扶救人們,而《准南子》的今傳本,又說他是奉堯的命令去為民除害的。出現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奇怪。因為靠記憶和口頭傳播,傳來傳去,歡難免會有出入。加上人們愛慕英雄之心,自古有之,都願意跟英雄攀關系,學術界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神話傳說中的俊、嚳、舜是同一個神話人物的不同稱呼,屬於東夷系。而舜又是堯的繼承人,既然舜(俊)能向羿下命令,焉知堯不能命羿呢?
這管羿是堯之下屬或是俊之下屬,都無關緊要,關鍵在羿究竟有哪些英雄事跡。對他的功績記載得最集中的是《淮南子? 本經訓》。幫文為;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ya yu 亞雨)、鑿齒、九嬰、大風、封豨(xi 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chou 籌)華之野,殺九嬰於 水之上,繳( zhuo 酌)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與擒通)封豨於桑林。
萬民皆味道,置堯以為天子。於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里。羿奉堯的命,射掉了危害人類的10個太陽和六種可怕的野獸。從此,不管是寬還是狹窄的地方,是險峻還是易行的地方,是遠還是近,都暢通無阻。這里兩處必須注意,一是立功者本是羿,為何眾人卻立堯當天子,這顯然是奴隸社會以後加進去的君臣觀念。另一是天上10個太陽都射掉,天下豈不一片漆黑,這大概是記錄者有疏忽。羿只能射下10日之中的9日才符合情理,事實上還留下了一個太陽。民間傳說1日躲在馬齒莧下說足可旁證。 傳說鯀是黃帝族的後裔。《山海經? 海內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又是說他是天帝長子。「昔者伯鯀,帝之元子。」(見《墨子? 尚賢中》)他創造出農具,馴服了牛,並能駕馭,教會人們播種五穀時要把雜草鏟除干凈。他為人正直,家住西 .《世本》說他還建造過城廓。可見他在治水之前已經很有貢獻。
鯀是奉帝堯之命去治水的。堯在位的時候,天下尚未平定,洪水橫流,到處泛濫成災。
草木長得很高,禽獸繁殖得很快,五穀不豐收,禽獸比人還厲害,獸蹄鳥跡,遍布各地。(見《孟子? 騰文公上》)堯帝召集群神開會商議。帝說:「哎,四方諸位神啊,現在洪水浩浩盪盪,淹沒了大山與丘陵,到處都是水在作害,下方的百姓都很愁苦,有誰能去治理這場水患呢?」大家齊聲說:「噢,派鯀去吧!」堯帝接受了大家的建議,便對鯀說:「你去吧,不過要恭謙謹慎。」(見《尚書? 堯典》)鯀受命出發,看到洪水滔滔,無法止住,他便用息石、息壤去堵填。(見《山海經? 海內經》)郭注引《歸藏? 啟筮》這是一種自生自長的石塊和泥土,不是人間的東西,只有天帝所有。鯀大膽地從天帝那裡偷來,事先沒有得到天帝的同意,因此觸怒了天帝,天帝使命令一個叫祝融的神,在羽郊這個地方把鯀殺了,實際上是鯀掘土堵水,挖去了堯部落的肥沃土壤,侵犯了堯部落的利益。堯作為部落首領自然相對地有較多的特權。鯀偏偏偷了他管的領土的沃土,他怎麼能容忍,當然便要找個借口殺鯀。所謂鯀偷自生自長的天帝的自壤,便是對這一事件作了神話式的解釋。
鯀妻是何神,未見記載,但鯀卻生了禹,原來還是一位享有生育大權的男神。禹為父生,便不可能如正常所見的孕育生產,而是說鯀死以後,屍剖腹出禹只是其中之一。歷來根據這一則神話,便確認了鯀、禹的父子關系。另外,禹又是鯀未竟之業的繼承者,沒有鯀的失敗,也就不會有禹的成功。禹接受天帝的任命,把息壤分散開去,並平定了九州的水患。(見《山海經? 海內經》)鯀的壯烈犧牲,可與希臘神話盜火之神普羅米修斯媲美。人們懷著尊敬的感激之情追念這位治水的開創英雄。傳說,「海民於羽山之中,修立鯀廟,四時八致祭祀,常見玄鮮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拾遺記》卷二)據說,鯀便是羽淵之神,玄魚即他的化身。此後,他便成了河精或河神。鯀時期的科學技術只達到那手種水平。
禹時候的天帝已經不是堯,而是虞舜。歷史又前進了一步。
禹是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有若干神話色彩,但並不濃厚。禹出生於西羌,治水之前,曾得到河精的幫助。有的說,禹為了治水,正在河邊觀察,忽然看見一位人面魚身、皮膚白皙(xi 析)的人從水中出來,自稱是河精,授予禹一張治水的地圖,又回到水中去了。(見《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下)又有的說,禹打開了龍關之門的龍門,走到一年深數十里的岩洞中,非常幽暗,無法再前走。禹便舉著水把向前,碰見一頭豬,銜著夜明珠,放出的光好似蠟燭,又有一條黑色的狗,朝前面吠叫。禹在里邊迷失了一晝夜。
天色漸明,見豬、犬都變人形,穿黑衣。另外還有一神,蛇身人面,即伏羲,賜給他一張八卦圖,還贈給他玉簡,可用於量度大地。(見《拾遺記》)
禹總結了鯀治水的經驗和教訓,改填堵為疏導。他在治水過程中,進行了一場又一場驚天動地的戰斗,也必然經歷了無數次驚險。不過上古人善於將自然神靈化,因此,圍繞著禹的治水,便有相應的神話。其中,禹治服大水怪無支祁,可說是禹治水傳說的一段插曲:禹為了治理洪水,曾三次到桐柏山,那裡驚風走雷,石頭會號叫,樹木會嗚鳴,地上的惡神充塞在河川,天上的惡神揮舞著兵器,水利工程不能進行。禹大怒,召集百神,授命夔(kui奎),命其清掃妖孽。桐柏山及附近諸山神們恐怕禍及自己,都請求饒命。禹把他們之中的鴻蒙氏、商章氏、兜婁氏囚禁起來,從他們那裡知道是淮水和渦水的水神名叫無支祁的在作怪。此神善於應對談話,能辯解別江淮之水的深淺,以及平原、低濕的遠近。無支祁的樣子像猿猴,高額扁鼻,白首青軀,金目雪牙,脖子一伸有10 0尺長,力量超過九條大象,不停地跳躍、搏擊、飛奔,一會兒也不安靜,無論聽什麼看什麼都不能持久。禹把它交給童律管不了;把他交給烏木則,也管不了;交給庚辰,庚辰才把它管住了。但那引起數以千計的妖物,如鴟(chi吃)脾、桓胡、木魅、水靈、山妖、石怪立即奔走呼號,把禹及其他人團團圍住。庚辰揮舞大戨把他們趕走了。禹命人用大鐵鏈鎖住無支祁的脖頸,鼻子上掛上一個金鈴,壓在淮陰龜山的腳下。淮水才能永遠平安地流入海里。
這雖然是後人根據神話傳說的再創作,仍然反映了禹當時治水有多麼困難,首先要克服自然界的種種阻力。禹治水的足跡踏遍南北各地。在他的率領下,疏導了九河,打通了濟水與漯水,將這兩水導之入海。開拓了汝水、漢水,疏通了淮河、泗水,讓這幾條河水直通長江。又讓洛水流入黃河。……《莊子。天下》說禹治水後,「通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華夏大地,江河暢通了,禹的功德被後人歌頌為「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國語? 周語下》)治水成功,農業必定發展。農為我國古代的經濟基礎,當然帶動其他方面的物富民康,禹便繼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禹的重要經驗是沒有採用鯀的湮塞法堵水,而是疏導之。「禹乃決江疏河,通之四瀆(毒),致之於海,大小相引,高下相授,百川順流,各歸其所。」(《新語? 道基》)大家才能離開高山,在平原上居住。禹為了建功立業,雖然愛上了塗山女,但沒有跟她在一起,而到南方巡視去了。塗山女常命侍候在向陽的山坡上,並自歌曰:「我等候著心中的人啊!」這就是南方樂歌的開端。(見《呂氏春秋? 季夏紀? 音初》)禹直到30歲,才跟塗山女結婚。《史記? 河渠書》說禹治水13年之中,三次走過家門都不進去。相傳有一塊「夫婦石」,就是因為塗山女總見不到禹回家,好久久佇立在那裡而變成的。
也有另一種說法。禹為了打通 轅山,化為熊,他曾對妻子塗山女說:「你要給我送飯,聽到鼓聲再來。」不料禹不小心,踩掉了一塊石頭,打中了鼓。塗山女一去,見禹變成了一頭熊,覺得很羞慚,跑到嵩山下,化做了一個石頭人。這時,她正要生孩子,禹追去說:「」還我兒子!石頭人的北面破裂,生出了啟。(見《漢書? 武帝紀》)顏注引古本《淮南子》禹為治水,犧牲了個人幸福。禹的奮斗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禹治水成功,當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歷來眾人治水的經驗和成果,通過禹集中體現出來。遠古時始,凡是有特殊才能和優秀品格的人,人們教育認為是因為有某種神異性,與常人不同,故而以神對待。禹在社會轉折時期立了大功,他的治水事跡,充滿了人定勝天的昂揚精神。他被人們塑造成大智大勇、公而忘私、高度理想化了的神,既在群神之列,又高於群神之上,成為山川之神的首領。「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書? 呂刑》)主,即主神。山川之主,也就是社神,即最高土地之神。古人說,國中之神,莫貴於社,可見尊貴神聖之極。自古以來,上有最高統治者,中有官吏、文化人,下有平民百姓,無不贊美大禹之功。從正史到野史,從書面到口頭,禹都是很了不起的治水英雄。古代神話傳說里,鯀、禹治水是其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連春秋時代的人都不由地贊嘆禹為子孫後代所做的好事,他們說,假使沒有禹治水,那大家住的這些地方便只有魚,哪裡還會有人呢?禹的成功,恰恰證明他生活的時代,跟鯀的時代比,生產力已達到新的水平。
禹的神話傳說產生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初期才被記錄下來。當人們一想到禹長年在外勞苦,臉曬黑了,腿上的毛磨光了,連妻子都離他而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禹死以後,相傳葬在會稽山。他的墳墓所在地,春天常有鳥來除草,秋天常有鳥來啄穢。地方官禁止民眾隨便傷害這種鳥,若不守規定,刑不寬恕。(見《水經注·漸江水》) 中國從原始農業社會到封建社會,都是以農為本,關於農神的神話是不少的。傳說神農是牛的頭、人的身子,居住於姜水(今陝西省歧山縣一帶),故姓姜。姜水一帶的地理氣候宜於種植。傳說神農的出身很不平凡,他的母親女登一天到華陽去遊玩,與神交配才生下了他。神農見大家靠吃獸肉、飲生水、穿皮毛為生,難以長久地維持,便到處去尋找可以果腹的植物,有時,一天便中了很多毒。他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便得到了神靈的幫助。「神農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周書》)從天上掉下來種子,供他種植。又說:「有丹陽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拾遺記》)太陽鳥叼著一枝九個穗的禾,掉在地上的谷料,神農拾起作種子。神農還會加工木料,製造耒[lěi壘]耒呂工具,教給人們按時令下種,用馬尿浸泡種子。人們因為有糧食吃了,都很感激神農。當然,農業的發明,決不會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人積累起來的經驗。神農的功業,也就是原始農業中的傑出者的創造。
人們為了突出他與農業的關系,賦予他牛首。牛在農業社會是神聖的動物,被禁止宰殺,死後以厚禮葬之。「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也。」(《淮南子·說山訓》)神農保留了人獸合體的形貌,更能表現出神性所屬。
後稷也是古代一位著名的農業神。他作為周民族的祖先,又被奉為百穀之神。《史記·周本紀》對他的身世記載很詳細,說他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合阝氏的女兒,叫姜女 原 .姜女 原 當了帝嚳之妃,因在郊外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有所感而孕。她覺得生下這個兒子不祥,便把他拋棄在一條小巷子里。牛馬走過那裡都不去踩他。又把他拋在山林里,恰逢山林中人多。最後放在冰上,飛鳥用翅膀覆蓋他。姜 覺得很神,遂抱回撫養。因為最初拋棄過,故名棄。棄從小便有高遠的志向,做游戲的時候,愛種麻、豆子,而且長得還很好。他長大以後,便專愛從事耕稼。他會選土耕作,別的人也都學他的樣子。帝堯知識後,命他當農師,天下都因此獲益。以後,堯便封棄在邰那個地方,以「後稷」為號,以姬為性。後稷這一族,歷代都有好的名聲。前半是神話,後半幾乎就是歷史了。《詩·生民》歌詠了後稷的誕生、對農業的貢獻以及人們在他帶領下的祭祀求年活動:舂米的、淘米的、蒸米的,燒蒿熬油,宰羊烤羊。把這些祭品盛在木盤里和瓦鐙里,一股香氣直往上升。這都是為了祈求來年豐收。「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從後稷開始,便是這么禱告上蒼的,由此心裡便不會覺得有過錯。這樣做一直延續至今(指周代)。
還有的記載說,後稷為了耕田,連回家都顧不上,三過其門而不入,終因辛勤勞作而死於山野。由於後稷歷史傳說較多,古書多記載他在農業生產上一些具體的方法和功勞,被人們稱贊為天地之主。他的孫子叔均也是農神,並比他更進一步,開始使用牛耕田。「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山海經·海內經》)叔均被稱為田神。 宇宙開辟巨神,絕大多數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男神。僅此,也是以證明,從總體上看,開天地神話產生較晚,母系氏族的傳說少,父系氏族的傳說占優勢。
上古被保存下來的最著名的創世大神是盤古。古書記載,最初,天地混沌未開,像一個大雞蛋,盤古就生在其中。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和地分開了,陽清之物上升為天(民間至今有蛋清上升為天之說),陰濁之物下沉為地(民間至今有蛋黃為地之說)。盤古在天和地的中間,一日變九次(「九」是虛數,意思是多),神奇超過天,能力超過地。
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也一日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已經很高了,地已經很厚了,盤古身材也很長了。等到盤古死的時候,他的頭化為了四岳,眼睛化為了太陽、月亮。身上的血液脂膏變成了江與海,身上的汗毛和頭發變成了草木。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的頭為東岳,他的腹部是中嶽,左臂是南嶽,右臂為北嶽,腳為西嶽。先輩說,盤古哭泣的眼淚變成了江河,呼出的氣是風,發出的聲音是雷,眼中的瞳孔變成了電。又說,他高興的時候是睛天,發怒的時候是陰天。還有的說,他的牙齒和骨頭變成了金屬和石頭,精髓變成了珍珠和玉石,流的汗是滋潤大地的雨水。
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種小蟲子,因感受到風吹,都變成了大地上的人。總之,宇宙即盤古,盤古即宇宙。盤古又是與天地同生長的巨人。
原始人這種想像,今天的人看來會覺得很荒謬。如果細一琢磨,又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原始人的整體觀念很強,把宇宙萬物神為一個巨大的整體。他們主觀認為,這個大整體應該跟人一樣,四肢齊全,五官靈活,有喜怒哀樂。他們把自然人化以後,又進一步想像,整個宇宙空間就是一位巨神——巨人。其次,原始人將此物比彼物,也不是亂比,一般都有某種近似之處。因此,明亮的眼睛才能化為日月,喜則晴,怒則陰。再次,像這種高深難解的問題,必須有相應發達的思想意識為基礎,因此宇宙開辟神無論如何不可能是早期的。通常把盤古作為男性神,可見至少是父系社會的作品。 火是人類無數發現中最偉大的發現。人類因為獲得火才能熟食,從而優化大腦,最終與動物分開。火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起火的歷史比人類的歷史還長。對於火,如果不能認識、控制和掌握它,便是一種極大的威脅。神話傳說有大火毀滅人類的追憶。人類對火的了解和利用,曾經過很長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的發展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偉大的發現,凝結在各民族火神的形象中。
上古的燧人氏便是因啄木鳥的啟發而得到火的;據說遂明國有棵大樹,名遂,盤根錯節,佔地萬頃。有一位聖人漫遊到日月光照以外的地方去,來到這個國家,在這棵樹下休息,看到有鳥啄樹,發出火光。這聖人受到啟發,也用小樹枝鑽木取火。以後這個人便叫「燧人氏」。(見《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拾遺記》)
人類由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是飛躍的進步。一旦能人工取火,就不必為能否保存火種而發愁,人們可以隨時得到所需要的火。大約在舊石器的中期和晚期,人類已在保存火種和傳遞火種的基礎上,發明了人工取火。不過人工取火,在我國的舊石器考古學上尚未找到具體的例證,只在上古神話傳說中留下了一點蛛絲馬跡。
傳說祝融是上古南方的一位火神,他的形態在《山海經·海外南經》屬於人獸合體形,人面、獸身,騎著兩條龍。何以見昨這是火神,因為此神能顯現天地之光明,即「祝融亦能明顯天地光明」。(《國語·鄭語》)又有古書上說祝融是灶神,最初是女性,後來是男性,還有了妻子。如「灶神祝融是老婦」。(《太平御覽》卷五二姓引《五經異義》)灶,是用來燒火做飯的。灶神,自然也是火神。上古的灶神不少,地位比封建社會晚期的灶神地位要尊貴得多,所以傳說中的祖先黃帝、炎帝都當過灶神。炎帝曾是火神,證據更充分。「炎」即「火」,當是火神無疑。有的說:「炎帝為火師。」(《左傳·哀公九年》)既為「火師」,與一般火種的保存者便不可同日而語,意謂炎帝是火的掌握者、使用者,當然也能人工取火。因此有的說炎帝能鑽木取火,煮熟葷臊食品,使人們吃了不會生病。「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凡是崇拜火的氏族,便奉炎帝為神。炎帝,可能標志我國上古祖先在掌握火方面,具有歷史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