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膝關節腔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機槍掃射動態圖片 2025-08-16 12:20:20
qq手機圖片保存相冊 2025-08-16 12:19:26

膝關節腔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8-16 10:14:48

Ⅰ 大腿骨骼合閉前和合閉後的是什麼樣子的,帶圖的來。

1. 左側圖片展示的是閉合狀態的大腿骨骼,特別是膝關節的局部細節。膝關節由股骨和脛骨的相應部位組成,包括髕骨,它們之間的接觸面稱為關節面。
2. 右側圖像詳細描述了膝關節的結構。膝關節由股骨的內側和外側髁以及脛骨的內側和外側髁構成,還包括髕骨。關節囊相對較薄且鬆弛,環繞在各個骨頭的關節軟骨周圍。關節囊周圍還有韌帶提供額外的加固。
3. 膝關節前方有髕韌帶,它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從髕骨的下端延伸至脛骨的粗隆。在髕韌帶的兩側,有髕內側和外側支持帶,這些是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腱膜的延伸,並與膝關節囊交織在一起。
4. 膝關節後方有腘斜韌帶,它由半膜肌的腱纖維部分編織入關節囊形成。內側有脛側副韌帶,起自內收肌結節,向下分散並編織於關節囊的纖維層。外側則有腓側副韌帶,這是一個獨立的圓形纖維束,起自股骨的外上髁,止於腓骨的小頭。
5. 關節囊的滑膜層非常廣闊,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的表面沒有滑膜覆蓋外,關節內的所有結構都被一層滑膜所覆蓋。在髕骨的上方,滑膜呈囊狀突出約4厘米,稱為髕上囊。在髕骨下方的兩側,滑膜形成皺褶,突入關節腔內,這些皺褶內充滿脂肪和血管,被稱為翼狀襞。
6. 由於股骨內側和外側髁的關節面是球形凸起,而脛骨髁的關節窩相對較淺,兩者之間的配合並不完全匹配。為了適應這種不匹配,關節內生長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相連,內緣薄且自由;上面略微凹陷,面向股骨髁,下面則平坦,朝向脛骨髁。
7. 內側半月板較大且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後端較寬。前端起自脛骨髁間前窩的前部,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和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和脛側副韌帶緊密相連。
8. 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部和後部都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並不與腓側副韌帶相連。
9. 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緩沖重力,起到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膝關節腔被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方和下方兩個腔室,這不僅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例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輕度的屈膝旋轉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
10. 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動,而伸膝時則向前移動。在劇烈的運動中,半月板容易受損,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屈曲狀態且脛骨固定時,如果股骨下端因外力作用過度內旋或伸直,可能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果股骨下端過度前外旋或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能發生破裂。
11. 膝關節內還有兩條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附著於脛骨髁間前窩,斜向後外上方,終止於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後部,起到阻止脛骨前移的作用。後交叉韌帶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起自脛骨髁間後窩和外側半月板的後端,斜向前上內方,附著於股骨內側髁外面的前部,有限制脛骨後移的作用。

Ⅱ 膝關節腔內注射的方法

膝關節腔內注射的方法如下

  1. 體位選擇

    • 病人取坐位,屈膝90°,使小腿自然下垂。這種體位便於醫生准確找到注射點,並確保注射過程順利。
  2. 消毒與定位

    • 在髕骨的外緣或內緣約1cm的部位進行局部消毒。消毒是確保注射過程無菌、防止感染的重要步驟。
    • 確定注射點,通常位於髕骨邊緣的1cm處,這是進入膝關節腔的理想位置。
  3. 注射操作

    • 醫生採用適當的注射器,將玻璃酸鈉等葯物注入膝關節腔內。
    • 在注入過程中,需確保葯物准確進入膝關節腔,避免注入到肌肉內,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4. 注射後活動

    • 注射完成後,囑咐病人主動活動膝關節,以促進葯物在關節軟骨上的均勻分布。
    • 活動膝關節可以確保葯物充分發揮滑潤關節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 在進行膝關節腔內注射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范,以防止感染。 注射過程中需密切關注病人的反應,如有異常應及時停止注射並處理。 注射後應定期隨訪,評估治療效果及病人恢復情況。

Ⅲ 髕上囊算關節腔嗎

髕上囊並不算關節腔,關節腔是由膝關節的關節囊、髕骨的軟骨面、股骨的軟骨面以及脛骨平台的軟骨面組成的密閉腔隙。此腔隙主要在膝關節的兩個骨質中間,並不與外界相通。雖然髕上囊也是囊性組織,由於其位置和關節腔並不相通,而且位於髕骨近端和股骨遠端前方。髕上囊和關節腔沒有相通和共同的組織,所以髕上囊並不能算關節腔的一部分,髕上囊是獨立的囊性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