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岩寺幾點開門
正常6點就能上山,但普通遊客就要7點半到八點了,不過正常3個小時足夠玩了。
青岩寺風景區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常興店鎮境內,佔地13平方千米,距北鎮市19.5公里,東鄰黑山、西接義縣、南與盤錦毗連、北與阜新交界、西南距錦州96公里、東距沈陽18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青岩寺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醫巫閭山南部風景最佳處。是北鎮市寺院中香火最盛的寺院,也是遼西乃至東北的佛教勝地。青岩寺有上、下兩院。進了由趙朴初親筆題字「青岩寺」的山門,踏上石鋪甬道,來到群峰環抱的山腳下,就是青岩寺下院。下院寺門上書「天開靜域」,寺院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配殿、禪堂等。
⑵ 龍居寺的寺廟介紹
據記載:龍居寺「相傳為唐代禪宗八祖大寂禪師馬祖道一創建的佛寺」。寺內尚存其塑像。 殿堂建築40多間,周圍楠木、香樟近百株。主要建築中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三間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頂,正方形建築,屋頂為角柱、檐柱和外檐橫枋上的斗拱承重(托住)。內壁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彩繪壁畫12幅,畫面各高3米,寬2.3至2.5米。繪有十二賀覺、護法、諸天、四眾弟子等。神態生動,筆法靈巧。屬國中珍品,已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一書。中殿後10餘米為藏經樓,左廂壁間有一「梅花碑」,鐫刻瘦梅數枝,有較高藝術價值。中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坐北向南,寬深各10.10米,呈正方形。其格局系九宮八卦模式,融入「八天干」「十二地支」組成的擱榫式建築體系。這種格局是古代天子居住的「明堂」,為一般建築少用。四周不用裙板,而採用中國的傳統建材,從闌額到地袱高3米,通體編篾,然後塗上棕絲搗絨泥和白灰。主體工程完在後,隔了19年(明成化二年)方在壁上繪上「十二園覺菩薩」。歷時550年,無蟲蛀、無裂紋。而闌額部分樓台亭閣,猶金光熠熠,神采飛揚,煙雲舒捲自如,堪稱民間壁畫精品,《中國佛像藝術》贊美有「唐代遺風」。惜「大躍進」進期,毀掉佛像,作為倉庫堆積糧食,致畫斑剝。據壁畫師研究,此畫非一般顏料,乃礦物精粉,可管800餘年。
寺門
寺門上方嵌石刻「龍居古剎」四字,其字筆勢雄渾,庄嚴古樸。中殿外兩側耳門,石刻對聯二副,系清代著名書法家半支筆、縣人張懷泗撰書,至今完好無缺。
藏經樓側廡刊有「梅花碑」石刻。疏梅數枝,勁秀挺拔,為清代作品,頗為人們所贊賞。
左殿
左側配殿壁上,刊有縣人吳思訓撰的《題龍居寺有懷先正履空逸士並序》碑,贊揚了明末漢州遺民「履空逸士」(侯拱堂)「恥事異族,鄙薄功名,自甘泉石,終老山林」的高尚情操及其佚事。此碑具有史料價值。
羅漢堂
1988年至1992年,龍居寺新建「羅漢堂」,並從緬甸請回玉佛十餘尊,其中有座玉石觀音高1.80米。1993年至1997年,利用三水鎮拆廟之機,運回石柱,於原藏經樓之後新建「大雄寶殿」一座。落成之日,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陳正智贈送《大藏書》一部40件共85卷,儲於新建之「大雄寶殿」內。經過連年不斷的維修和保護,使這座具有1200餘年歷史的「龍居古剎」,更加璀璨奪目。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青瓦紅牆將龍居寺與世隔絕,只是年代久遠,青瓦紅牆的顏色已不再光鮮亮麗,牆上有的地方紅漆已經剝落,露出了白色的底子。繞過圍牆,走到正門,正門前面的空地上,挺立著幾棵已經年逾百年的古柏和楠木樹,一對石獅雄踞在山門的兩側。山門正上方書寫著「龍居古剎」四個金漆大字,氣勢磅礴,雄渾大氣。山門的兩側刻有一副「水秀山明鶴舞龍盤懸兩峽;風清月白松深寺古隱雙林」字樣的門聯。在山門左側寫著龍居寺的簡介:龍居寺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年),現存建築為清初所建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佔地面積23450平方米,石木結構的建築和豐富精湛的石木雕刻藝術為該寺的一大特色。後蜀王孟昶常於夏日偕愛妃花蕊夫人至寺避暑,故龍居寺又有「蜀王消夏行宮」之稱。
穿過山門,走進寺院。門內放置著一道木製的屏風,在屏風的背面雕刻著一幅雙龍圖,在屏風背面的上方的橫梁子上懸掛著一塊「蜀王消夏行宮」的橫匾。屏風正前方的庭院里,立著一尊花蕊夫人的雕像,她一襲白衫,衣帶飄飄,頭顱微微上仰,雙手後背,執一卷詩文,似在默誦,似在思考。在她的前面,兩方小巧的蓮池左右各一相對而設,只是我來的還不是時候,池裡的蓮花還未開放,只有幾片荷葉漂浮在清清的池水面上,池畔石欄的上面還有一些素雅的雕花,倒也更加顯現出花蕊夫人的冰清玉潔。
松風閣
途經塑像後面的小園,沿左側石級上來到遺愛堂,殿中花蕊夫人正鳳冠霞帔端坐榻前,身後兩個秀女一左一右執扇交叉成「X」形,前方兩個書童一個托著筆,一個捧著紙,正在侍侯花蕊夫人吟詩作賦。 遺愛堂後面的殿叫做「松風閣」,閣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只見蜀王孟昶,端坐於台上,眾多文武大臣分列在他的左右兩邊,一幫歌女樂伎正在吹拉彈唱,花蕊夫人則隨著音樂在台前翩翩起舞,讓人不禁遙想,蜀王孟昶當年對花蕊夫人是如何的寵信和喜愛。
在龍居寺的後山園,在那雜樹野草中從左至右依次修建有聽瀑、靜思、吟梅、小憩四座亭子,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棵花蕊夫人親手栽植的千年銀杏,至今已經佇立人間1400餘年,樹身壯碩,枝繁葉茂,樹蔭如蓋,雖歷經歲滄桑,風雨侵襲,它依然挺拔地堅守著故人的家園,向遊人們講述著一個千年的傳說...... 龍居寺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豐鎮龍居村,距市中心8公里的青白江北岸。山門「龍居古剎」陰刻楷書石匾。據寺內現存清道光元年(1821年),《武侯津畔龍居寺公議章程碑記》雲:龍居古剎系白雲馬祖道場,創自明洪武丙寅年(1386年),厥後補修不一,捐此姓名俱載殿梁可考。馬祖系唐代佛教禪宗祖師,據《宗高僧傳》卷子、《景德傳燈錄》卷六記載,本姓馬,名道,曾於江西弘揚禪學,又稱江西馬祖,漢州什邡人,初從資州處寂和尚出家學禪,在渝州圓律師處受具足戒,後離川到湖南南嶽習禪,為懷讓禪師發現,禪師以磨磚不能成鏡喻成佛不必坐禪而開悟,隨讓禪師學禪十年,後到建陽、臨川等處弘傳禪法。
唐大歷年間住鍾陵(今南昌)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因得官吏支援,其派發展甚大,稱「洪昌宗」。卒後唐憲宗謚「大寂禪師」弟子有百丈懷海等一百三十九人,寺內至今祖師殿還保存有馬祖塑像一尊。石刻深浮凋蟠螭紋柱礎一件,相傳為唐代遺物。馬祖初在什邡羅漢寺出家後,曾到此作法事道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明洪武丙寅年在此基礎上重新修建,已歷時六百年左右,後經過幾次大的添建,至清道光年間,寺廟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全寺佔地40餘畝,殿堂寬敞宏大,園林古木參天,鬱郁蔥蔥,古楊排列成行,和蒼翠的林木掩映下,寺院紅牆綠瓦更顯莊重肅穆,深邃幽雅。寺內現存最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當數中殿壁畫,相傳為明唐伯虎所繪的十二圓覺像。1956年8月已由四川省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十年代省文物部門曾撥款在中殿四周修木欄保護,後建築保護牆。龍居寺壁畫是明代四川民間繪畫藝術珍品,四川現存有新津、劍閣、平武、蓬溪等幾處明代壁畫,龍居寺壁畫十鋪共86平方米,內容為十二圓覺、72僧眾及供養人等。圓覺直譯為圓滿的覺悟,實指為如來藏、真如、佛性,一切法界的別名,說「十方眾生、圓覺清凈、本來成佛,只因有恩愛貪欲,妄念才流轉生死,如能舍棄一切情慾,破除一切迷誤,於心清凈,便得開悟。
壁畫所繪人物,筆法靈巧,庄嚴美妙,樓閣壯麗輝煌,線描敷以金粉,菩薩面有小胡須,各持法器,其藝術價值極高,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寶貴遺產。同時,保存壁畫的中殿是三間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頂的正方形木結構建築。原殿內前梁有「惟大明正統十二年歲次丁卯十二月癸丑十二日已值,黃道吉日建立龍居禪寺」楷書。斗拱、雀替、歇山、翼角、出椽木構件系按中國古代建築《營造法式》所規定的做法製作的,用材尺度、比例相當精確,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劉致平三十年代曾經親臨龍居寺考察後,在他著的《四川明代廟宇》一書中,對龍居寺中殿及壁畫的評論是:「全屬上品,相當可貴」。除中殿在五十年代被核定為重點保護單位外,一九七八年省文物部門撥款維修整個寺院。八十年代由寺僧通慧法師住持以後,對整個寺院進行全面維修、增修。龍居寺現是廣漢地區最大的一所寺院,是市佛協所在地,規模宏大,現存有天王殿、鍾鼓樓、伽藍殿、觀音殿、玉佛殿、念佛堂、禪堂、祖師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五百羅漢堂、愣嚴塔、地藏殿、護國舍利塔等建築。
寺內現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大的玉佛二十餘尊,經樓上還珍藏了各類玉佛數千尊,藏經樓珍藏有台灣信徒陳正治、吳吉興捐贈的「大藏經「全套上千冊,佛教三藏經典。寺內還收藏有「武侯津畔舊人家」榜書石刻,「履空逸士碑」「梅花碑」和清代書法家張懷泗手書的石刻楹聯等名勝古跡,佛教文化底蘊相當豐厚。
龍居寺早年曾為新都寶光寺下院,一九四二年佛教高僧能海法師到寺講經說法,一九四五年,原寶光寺方丈妙輪和尚曾回廣漢培修過龍居寺,並邀請能海法師在龍居寺開期傳戒。傳戒在佛寺中是必須具備相當規模才能有條件傳戒的。所以,龍居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ps://iknow-pic.cdn.bcebos.com/11385343fbf2b211599e2396cd8065380dd78eb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