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危險的後縱韌帶鈣化
頸椎後縱韌帶鈣化症後縱韌帶的骨化, 形成椎管內佔位性病變, 使脊髓容易受壓, 產生脊髓壓迫的臨床徵象。 該病多見於東方人, 少見於白種人, 尤以日本人的發病率為最高,其次是中國。該病隨年齡增大發病率有增多的傾向, 男性病人的發病率為女性的2倍多。整個頸椎都可發病, 但以頸5、頸4、頸6、頸7為最多, 同時可向縱的方向和水平方向發展。由於後縱韌帶上有鈣鹽沉積及骨化, 使頸椎管的矢狀徑減小, 可對脊髓產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壓迫與刺激, 並且骨化的後縱韌帶也可以壓迫脊髓前動脈, 造成中溝動脈供血不全, 引起脊髓的中央性損害。同時, 由於後縱韌帶的骨化(尤其是連續型者), 可使骨化區內的頸椎節段穩定不動, 患節活動度完全消失, 如此勢必加重鄰近的非骨化區頸椎節段的代償性活動, 而加速其退變過程, 產生相鄰頸椎的節段性不穩, 骨贅明顯增生, 頸椎間盤的退變及突出等, 常常是引起臨床症狀或新症狀的直接原因, 也是在治療方法特別是手術療法選擇上的著眼點。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 可能與創傷、慢性勞損、炎症、頸椎間盤變性、遺傳等因素有關。部分病人除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外, 尚有胸椎黃韌帶、腰椎棘上韌帶或髕韌帶等組織骨化, 具有全身多部位骨化的傾向。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吳浩
此病的危險性!!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發生及發展均較緩慢, 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症狀。當骨化塊增厚增寬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 或後縱韌帶骨化雖不嚴重但原有發育性椎管狹窄, 均可造成對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 故其出現症狀的年齡多在中年以上。因韌帶鈣化的范圍不波及神經根管, 因此臨床上少有神經根性症狀出現, 而主要表現為頸椎管狹窄症。多數患者在出現脊髓壓迫症狀時才到醫院就診, 脊髓壓迫症狀的特徵是不同程度的慢性進行性痙攣性四肢癱瘓, 常從下肢開始出現症狀, 一月或數月後出現上肢症狀, 也可先出現上肢症狀或四肢症狀。上肢表現為雙上肢酸、麻、脹、沉、無力, 手的靈活性減退, 握力減弱, 肌肉呈中度或輕度萎縮, 痛覺減退, 霍夫曼氏征陽性。下肢可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痙攣、抬舉困難、拖地而行或顫抖不穩, 有踩棉花感, 內收肌明顯痙攣者呈剪式步態, 嚴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 下肢肌張力增高, 肌力減弱, 折刀感陽性, 生理反射活躍或亢進, 病理反射陽性, 可有深、淺感覺減退。括約肌功能障礙, 排尿困難或小便失禁, 排便功能低下, 常有腹脹, 胸腹部常有束帶感。恰恰由於本病發病緩慢, 多在不知不覺中發病, 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不被重視,但是由於外傷或意外事件可突然加劇, 發生四肢癱瘓。我科曾收治多例已明確診斷該病拒絕手術治療的患者,由於不慎摔倒或坐車時突然減速等突發事件,導致四肢癱瘓,我科給予後路單開門手術後,由於需要康復科長期康復治療,住院周期長,醫療費用昂貴,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頸椎後縱韌帶鈣化的治療:
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手術治療。對於症狀稍微,以及年齡較大有器質性疾病者,可採用非手術療法。常用的有持續頭顱牽引、卧床休息、頸托固定、理療和葯物治療等。對於頸椎的間歇性牽引法與推拿療法,有引起症狀加重的報道,應慎重選用。
對於症狀明顯,影像資料診斷明確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頸椎後縱韌帶鈣化症的手術有前路和後路兩種途徑實施,嚴重的患者有時需要前後路聯合手術。目的是解除骨化的後縱韌帶對脊髓的壓迫,擴大椎管,保持脊柱穩定性。
前路手術:從理論上講,後縱韌帶骨化均應施行頸前路手術,直接切除韌帶骨化灶解除脊髓壓迫,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對於長節段的後縱韌帶骨化,外科醫師不得不選擇頸後路手術。頸前路手術又包括後縱韌帶骨化灶的切除法和飄浮法兩種。採用飄浮法時,先切除減壓范圍內椎間盤,再用咬骨鉗將椎體部分咬除,並用微型鑽頭磨削切除椎體後緣骨質,使黃白色的後縱韌帶骨化塊逐漸顯著出手術野,並將骨化灶四面完全游離軟化呈浮動狀態,減壓後硬脊膜下腦脊液的搏動膨脹,骨化灶可以逐漸向前移動,從而達到減壓目的。減壓區域須植入髂骨塊。前路手術技術要求高,手術難度和風險高。我科目前完成的前路手術未出現嚴重並發症。
後路手術:椎管成形術,有單側開門、和雙側開門術,在減壓程度、神經恢復、脊柱穩定性和頸椎屈度畸形等方面椎板切除術和椎板成形術兩者間無顯著差異,同時頸椎管成形術能增加脊柱穩定性,防止頸椎反屈畸形發生,並能控制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灶的發展。椎管成形術中重要的技術環節是維持脊椎後結構穩定在手術時的位置,保持對脊髓的減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