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女人做「艾」更年輕 艾灸謹慎要注意
導讀: 女人一長痘就喝涼茶、冰淇淋。 *** 幾乎一年四季都在穿。80%的OL們都屬於「寒氣」型美女。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之一。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以下文章愛美的你,我們一起來了解。
女人艾灸好處多,注意事項也不少。什麼是艾灸? (普及篇)
1.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之一。用艾炷為主熏灸穴位以治病。
2.一種使用燃燒後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
3.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4.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
5.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艾灸5大分類:
1.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
2.間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黃蠟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條灸(懸灸)、太乙神針、雷火神針。
4.溫筒灸——銅制灸器、不銹鋼灸器、竹製灸器。
5.無瘢痕灸—-溫和灸輪換灸雀啄灸迴旋灸發皰灸
做「艾」伴侶(工具篇)
1.艾條: 把艾絨捲成柱狀就是艾條,分為無菸艾條和有煙艾條,有煙艾條比無菸艾條功效更強大,效果也更好。
艾條效力比艾灸盒、艾灸罐強大,不過通常需要自己用手懸空灸,很考驗臂力,並且很多背部穴位無法觸及,一不小心也非常容易掉灰燙傷。選擇艾條最好要選擇5年以上的,年代越久效力越強。
2.艾灸棒: 又稱溫筒灸或溫灸棒,是用金屬等材質製成的一種圓筒灸具,有大小不同尺寸,小號的可以直接在臉部施灸。
施灸時,將艾絨或艾條裝入艾灸棒的小筒內,點燃後置於穴位上,可直接和皮膚接觸,不容易燙傷。不過效力就比直接點艾條略弱。
3.艾灸盒: 艾灸盒可以盛放艾條,點燃後放在身體相應部位,體積小,攜帶方便。
按種類分為單孔、雙孔、三孔、六孔艾灸盒;也可按施灸部位分為腰部、腿部、背部、腹部艾灸盒。
可先從點燃兩個孔開始嘗試適合自己的熱度,以免燙傷。單孔、雙孔艾灸盒適用於手、腳、頭部,四孔以上適用於腹部、背部、肩部。
4.艾灸罐: 用金屬(通常是黃銅)製成的圓形小罐,可以直接把艾柱點燃放入艾灸罐,然後墊上隔離物(毛巾)直接綁在身體上施灸,沒有掉灰或送艾條的煩惱,不過比起艾盒,艾灸罐對准穴位精確度稍差,熱力也比較弱一些。
「艾」美麗就這么簡單(功效篇)
1.趕走黑眼圈: 中醫認為黑眼圈是虛火上炎,腎水不足造成,可用艾條或艾絨,灸水分穴、脾腧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命門穴,腎腧穴,每天灸15 ~30分鍾。
2.緊致眼袋: 在中醫看來眼袋是脾失健運造成。可灸三陰交穴、關元穴、合谷穴、太陽穴,每天或隔天灸15~30分鍾
3.膚色不佳: 中醫認為膚色蒼白不紅潤,是氣血虧虛、氣滯血瘀所造成,可灸血海穴、三陰交穴。而膚色暗黃則是肝臟功能不強導致,可用艾條隔薑片灸神闕穴、足三里穴,每天或隔天灸20~30分鍾。
4.暗瘡: 過度食用味肥甘美的食物,而導致脾胃濕熱、肺經蘊熱,可灸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中府穴,每日15~30分鍾。
5.面部浮腫: 面部浮腫是三焦不通造成的,可灸心腧穴、足三里穴、湧泉穴,每日15~30分鍾。
黃褐斑: 和肝腎虧虛,脾胃損傷有關,可艾灸百會穴、陽白穴、下關穴、足三里穴,每日15~30分鍾。
做「艾」需謹慎 (注意事項篇)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 *** 、穴位的准確性: *** 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 *** 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 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 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文章來源:中國艾灸網、網路、時尚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