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滅絕動物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卡通小圖片可愛 2025-07-18 12:59:09

滅絕動物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22 13:20:08

『壹』 世界上已經滅絕的動物。(圖和介紹)

1、中國犀牛

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一般體長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噸。

曾廣泛分布在中國的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皮膚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

犀牛角是一種珍貴的清熱涼血中葯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葯,在中國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但由於人類的活動和過度開發,使得它們的棲息地逐年減少。

它們頭部的犀角的經濟和葯用價值極高,使它們從遠古時代便受到人類的大肆獵殺,且被捕殺數量離近代越近越多,就這樣它們終於在20世紀初在中國幾乎蹤跡全無,並於1922年在中國徹底消失。

『貳』 中國瀕臨滅絕的動物有哪些它們圖片!

1、古樸國寶:大熊貓

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

朱䴉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中國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有唯一7隻野生種群,後經人工繁殖,種群數量已達到200隻(2008年)。

『叄』 已滅絕的動物,時代盡量久遠一點,越多越好。(有圖給幾張,O(∩_∩)O謝謝)

三葉蟲是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迭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殼縱分為三部分,因此名為三葉蟲。

形刺

形刺是一類已經滅絕的牙形動物的骨骼,存在於寒武紀到三疊紀由海洋沉積物形成的地層即海相地層中。牙形刺形體很小,一般只有1毫米左右,最大也不過7毫米,形態多變,如角錐梳狀、耙狀、台狀,顏色各異,廣泛分布於海相地層中,是一類重要的微體古生物。生存在寒武紀至三疊紀。具有重大的實用價值,在生物演化中也佔有極重要的位置。

華夏鰻

華夏鰻是距今5.3億年前的動物,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原始脊索動物。這一研究成果將脊索動物的演化歷史向前推了一千多萬年其軀體長22厘汪滲米,具有鰓裂、肌節和脊索,沿其腹部的—系v字形分節與現出原始脊索動物的文昌魚肌肉節極為相似;沿其背部有一條很深的褶痕,這是該動物脊索留下的痕跡。脊椎動物的脊椎骨就是由原始脊索動物的這種棒狀肉質脊索構造演化而來的。

海口魚

海口魚的化石於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帽天山層)被發現,溯源於寒武紀,被認為是至今發掘的最古老的魚類。海口魚確為已知最古老脊椎動物,它的發現對古生物學及動物源流的學說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把科學家原先預計有脊椎生物出現的時期早推至5億年前。海口魚身體結構接近現存的七腮魚。頭部有六片到九片腮,有明顯的背鰭。它是生命進化史上的巨人,擁有堅實的外殼和身體非常獨特。

酸漿貝

酸漿貝是腕足動物門、具鉸綱、終穴目、穿孔科的1種。分布於日本、朝鮮和中國(遼東半島南岸,山東半島北岸碰友和南岸)。形狀是觸手冠屬捻冠型、雙腕狀。石灰質外殼略呈卵圓形,紅色,頗似雙殼類軟體動物,但為背腹兩殼,兩側對稱,大小不等。背殼小而平,腹殼較大而凸,後端稍彎曲成鳥喙狀,中間有1圓形小孔(內莖孔),細短的內莖由此伸出附於外物上,營固著生活。殼表飾有細孔,同心生長紋雖微細但清晰。殼內有肌痕,殼緣呈波狀,背殼中央有1道微凹的溝紋,腹殼有1與此溝紋相對應的凸起。殼質為碳酸鈣。主要生活在低潮線以下水深至280米的近岸淺海,營固著生活,通常棲息在岩性海岸和有岩石露頭的海底,或附著在軟體動物貝殼上,眾多個體常能互相附著聚生成葡萄狀。

介形蟲

介形蟲在奧陶紀出現,一直延續到現代。介形蟲是生長在水域中的無脊椎動物。大的像米粒,小的肉眼看不清,通常只有o.5~1毫米大小。找石油總少不了它。因為在陸地上或海洋中的沉積中,介形蟲的模樣不一樣。憑著這樣一些不同形狀、花飾的介形蟲,石油地質工作者就能判斷深到幾千米鑽孔內的地層時代。通過許多鑽孔資料的綜合分析,就能掌握油田含油地層的分布規律。

牙形石

牙形石個體很小,從不足0.1毫米到約4毫米。未經變質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澤,淺褐黃、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磷酸鈣,由磷灰石類礦物呈纖維狀或薄片狀排列而成。牙形石外形很像某些魚類的牙齒或環節動物的顎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稱為牙形刺。牙形石個體微小,一般為0.3-2.0毫米。形態多樣,或簡單,或復雜,主要由薄片狀的磷酸鈣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

甲胄魚

甲胄魚生活在距今4億多年到5億年間的古生代時期。它們中的大多數身體的前端都包著堅硬的骨質甲胄,形似魚類,但沒有成對的鰭,活動能力很差。同時也沒有上下頜,限制了它的主動捕食能力,食物范圍很窄,因而沒有發展前途。

筆石動物

筆石動物是一類絕滅了的海生群體動物。筆石蟲體所分泌的骨骼,稱為筆石體。筆石體一般大小為長幾厘米或幾十厘米,較大的可達70cm或更長。筆石體的成分以往視為幾丁質。1966年富卡爾特和熱尼奧的分析結果表明,筆石骨骼中不含幾丁質,但有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可能來源於硬蛋白,透射電鏡下所顯示的骨骼超微結構有蛋白骨膠原的外表,笑陵槐很可能其物質成分為骨膠原。因此,筆石體的成分似乎是一個非幾丁質的有機物。筆石化石常呈炭質薄膜保存,很象用筆在岩石上書寫的痕跡,「筆石」一名即由此而來。

劍筆石

劍筆石是古無脊椎動物。屬正筆石目,有軸亞目。筆石體由兩個向上攀合的筆石枝組成,具有中軸,伸出筆石體之外。狹義的雙筆石專指始部胞管形狀呈方形,末部為直管狀的筆石。生存於奧陶紀至志留紀。始部胞管彎曲,形成方形口穴,似柵筆石式胞管,繼而胞管彎曲變緩成雕筆石式,末部胞管為直管狀。中奧陶世至早志留世,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中國多產於南方上奧陶統及下志留統西北也有產出。

鶚頭貝

鶚頭貝屬腕足動物門腕足動物是具兩枚殼瓣的海生底棲固著動物,兩枚殼瓣大小不等,每枚殼瓣左右對稱,大的殼瓣叫腹殼,小的叫背殼。腹殼的後端有一個孔洞,稱肉莖孔,由此伸出肉質的柄,叫肉莖,用以固著底質或挖掘潛穴。呈殼橫卵形或卵形,腹殼殼喙高聳,彎曲。腹、背殼近等雙凸,最大厚度位於殼後方,中泥盆世。因其形狀像鶚,一種兇猛的鷹,的頭故名鶚頭

五房貝目

五房貝目殼體通常較大。雙凸式。鉸合線較短,彎曲。殼多作長卵形,腹殼殼喙彎曲,超覆與背殼之上。鉸合面消失,有的出現後轉面。三角孔一般洞開。殼面光滑或具殼線,有時又不明顯的中槽、中隆出現,使殼體前緣略呈三葉狀。腹匙形台下有兩個中隔板支持,稱為雙柱匙形台。背匙形台發育,也呈雙柱型。原始的五房貝目可能出現於寒武紀,主要繁盛與奧陶紀和志留紀,至泥盆紀絕滅。五房貝起源於正形貝目。

燕貝目

燕貝目是大多數為無疹殼,少數疹殼。殼多橫向擴展,也有方圓或橢圓的。鉸合線一般直長。雙凸式。殼面多具放射殼飾,也有同心殼飾,或光滑。腹中槽,背中隆多數發育;槽隆兩側的殼面,稱為側部,通常比較寬闊。齒板發育程度不等。具腕螺,螺頂指向側後方或正側方。

盾皮魚

盾皮魚可能是最原始的頜口類。它們初見於上志留紀,至泥盆紀則稱霸水域,故泥盆紀之所以被稱為魚類的時代,就是由於此類動物之盛產。當時介皮類式微,而軟骨魚類僅見端倪。泥盆紀結束,盾皮魚類大部分滅亡。古生代結束後,便不再有此類動物存在。

棘魚類

已絕滅的早期魚類。它們營淡水或鹹水生活,從志留紀晚期一直持續到二疊紀早期,前後約生存了1.5億年。棘魚類通常具紡錘狀的體形。體小,除少數屬種體長可達2.5米外,大多數的早期種屬,體長一般不到20厘米。具1或2個背鰭,1個臀鰭,成對的胸鰭與腹鰭。這些鰭的前端,均為一堅硬棘所支撐。在原始的種類中,胸鰭與腹鰭之間,尚有成對的中間棘,其數目不等,最多可達6對;一般認為中間棘的數目越多越原始。頭部和體部均被以小的方形鱗,鱗片平鋪而互不覆壓。具歪型尾。眼大,位於頭部前端側面;眼周圍具發達的鞏膜環,一般由5塊骨片組成。鼻孔小,在原始種類中每對鰓裂均具各自的鰓蓋,最前面的一對鰓蓋由舌弓支持,其餘的由鰓弓支持。在進步種類中舌弓支持的鰓蓋增大,而取代其餘的鰓蓋

單筆石

單筆石生存在志留紀至早泥盆世,筆石體單枝單列,直或略曲。胞管口部向外彎曲,呈鉤狀。是古無脊椎動物。屬正筆石目,有軸亞目。筆石體僅有上攀的一枝,因而只有一列腦管。狹義的單筆石專指胞管呈彎鉤狀的筆石。生存於志留紀至早泥盆世。

耙筆石

耙筆石生存在志留紀時期;分布在全世界,屬於群體藻,因鞘少而顯得精巧。具有單獨、彎曲弧度精緻的莖柄。鞘長而獨立,窄小的體管上長有孔眼。該種無法在波濤洶涌的環境中生存。生活在海洋中,與筆石附生。耙筆石體僅有一個筆石枝,細而彎曲。胞管細長孤立,沒有掩蓋,與筆石枝軸向近垂直,口部反曲成鉤狀。共通溝極細。早志留世,亞洲、歐洲及北美。中國產於南方及祁連山下志留統。

弓筆石

弓筆石的石體的一個主枝彎曲或捲曲,弓筆石從主枝的胞管口部生出幼枝,有的幼枝又再生出二級幼枝或更次一級的幼枝。胞管一般為三角形。早志留世晚期至中志留世,主要為中志留世,亞洲、歐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國主要產於南方及西北中志留統。

鋸筆石

鋸筆石筆石體直或微曲,僅有一個筆新單筆石石枝。胞管為簡單的直管狀,或腹緣微彎。志留紀,亞洲、歐洲、北美及大洋洲。中國多產於南方下志留統,也見於上志留統及中志留統。筆石體僅一個筆石枝,直或曲,只一側有胞管,胞管為直管形,排列呈鋸齒狀。

柵筆石

筆石體直,具雙列胞管。胞管強烈彎曲,腹緣作「S」曲折,形成方形口穴,膝上腹緣直與筆石體平行,即柵筆石式胞管。

正形貝

正形貝類種類繁多,形態多樣,數量豐富。典型代表如正形貝,正脊貝和中國正形貝,它們廣布於中國南方,時代為早奧陶世。若按照殼質的性質,正形貝類可分成兩大族,即無疹殼質的正形貝族和疹殼質的德姆貝族。

扭月貝

這個中等大小的腕足動物的殼有一凸起的臂狀瓣和凹入的腳狀瓣,沿著鉸合線展開時達最寬。臂狀瓣的內部有很發達的窩孔和一重要的突(展肌肉附著的從鉸合線上升起的突出物)。足進出的孔很少,而且被一骨板部分遮住。兩瓣上均有纖細的翅脈飾紋,這些翅脈朝殼的前部擴散。扭月貝可任意躺下,休息時臂狀瓣朝下躺在不同的松軟沉積中。

.復體,個體小(體徑一般0.5~4毫米);床板發育;多具聯接構造(聯接孔、聯接管、聯接板等);板狀隔壁不發育,但常發育刺狀隔壁構造(隔壁刺、隔壁鱗片);繁殖方式主要是分芽,如中間分芽,聯接構造分芽等。

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的骨骼是個灰質座,是珊瑚蟲生長棲息的場所。珊瑚的外部構造一般均由外壁圍成,表壁是位於外壁表,表面的一層灰質薄膜是珊瑚體壁下垂的部分在上移過程中分泌的生長線紋,細的叫橫紋,豎的的叫皺。根據現代珊瑚的研究,每一條細的生長線代表一晝夜,二每一個生長帶或生長周代表每個月,每年的生長周期。因此,當珊瑚的體表保存完美時,可以通過計算每一個生長皺所包含的生長線的數目,推算出當時每年的天數,這就是所謂的「古生物鍾」的研究。還有萼部,萼部是珊瑚蟲棲息的場所。內部構造比較復雜。縱列結構為:隔壁、軸部結構。橫列結構有橫板、鱗板、泡沫板。根據橫列結構和縱列結構將珊瑚的骨骼的分為單帶型、三帶形和泡沫形。

刺毛蟲類

刺毛蟲類中分類位置未定的1類,化石出現於地史上的古生代至新生代地層中。活著時刺毛蟲群居淺海,在生長過程中分泌硬的石灰質骨骼。遺留在地層中保存為化石的是它們的石灰質硬體部分。刺毛蟲類的石灰質骸體化石常呈瘤狀、塊狀和板狀群體,這些群體是由微小的角柱狀個體毗連而成的,多呈蜂巢狀,側觀外形如毛發狀,故得名。個體體腔有垂直於體壁的鈍刺狀突起,同時體腔又被平坦的橫板分隔。營無性繁殖(分裂、出芽等)。藉助個體內的突起不斷增長,最後隔開母體成兩個新的子體。地史上曾出現刺毛蟲構成的生物礁。刺毛蟲類的分類位置有多種意見,有些古生物學家發現部分化石有聯結孔和隔壁突起,認為應屬於床板珊瑚類。但蘇聯學者認為它是水螅類動物,但有些種類管壁中又具單軸形硅質骨針,被認為與硬海綿有親緣關系。

總鰭魚

總鰭魚類有一個強半的歪尾,兩對支身體的葉狀持的偶鰭,兩個背鰭,還有厚的斜方形的齒鱗。總鰭魚的內內胳有條強壯的脊索,頭骨和上下頜完全是硬骨質的。齶上有牙齒,鋒利而尖銳,很適合於捉住捕獲物,因此總鰭魚顯然是肉食性的魚類。把總鰭魚的牙齒橫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見到釉質層是強烈地褶皺起來的,形成一種曲曲折折迷宮似的圖案,這種牙齒稱為迷齒,與早期兩棲動物的牙齒結構相似。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總鰭魚有內鼻孔,現生深海種類也沒有。特別有意義的是偶鰭的內部結構,在偶鰭內有一塊與肢帶相關節的骨頭,在這塊骨頭的下邊是與之相關節的兩塊骨頭,在這兩塊骨頭的下邊還有一些向鰭的遠端輻射的骨頭。把這些骨頭與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骨相比,它們分別相當於四肢的骨的肱骨(股骨)、橈骨與尺骨(脛骨與腓骨),但是這樣的結構與陸生動物四肢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科學界對於到底誰是兩棲動物祖先的問題上,仍然在肺魚和總鰭魚之間搖擺。

早的爬行類化石見於上石炭統下部,即杯龍類的Hylonomus。但其具體特徵與迷齒類對比,還不是很理想。從比較解剖學出發,發現於美國德克薩斯西蒙城下二疊統的Seymouria(蜥螈或名西蒙螈)倒是介於爬行類和兩棲類之間的過渡型。Seymouria的頭骨及牙齒保持了兩棲類的特點,而頭後的骨骼則具有爬行類的特點。由於Seymouria的出現時間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類的祖先了。

棱菊石

殼向內卷得很緊,並有窄小的核心。骨縫包括曲折結構中尖的和圓的部分。薄殼上有纖細緊密的生長線飾紋。基本縫合線為8個葉:一個三分的腹葉,一對側鞍鞍裂而成的第一側葉,一對近臍的外側葉,一對內側葉和一個背葉。各個葉可以通過一次或多次葉裂二分或三分形成更多的葉。

海神石

內旋的殼有寬闊、敞口的核心,近乎光滑,長有模糊並微彎曲的生長線。殼階受到壓擠,腹圓形,骨縫是單一的。產地:這種屬是原始的菊石目,在泥盆紀晚期的岩石中很常見,但保存不完整。

竹節石

竹節石殼體細長呈圓錐形,殼長僅一毫米到一厘米左右,部分屬種殼表布有橫環如縱肋。生活於奧陶紀、志留紀和泥盆紀。是劃分、對比泥盆系地層的重要化石之一。現今所見的全部是成為化石的竹節石的殼體。根據殼壁厚度、初房形態和隔壁有無將竹節石綱劃分為3個目,為厚殼型的竹節石目、薄殼型的等環節石目和珠胚節石目。竹節石目具厚殼型殼壁,有隔壁,初房呈尖錐形,殼表飾有不同類型的橫環,生存於奧陶紀至泥盆紀;等環節石目為薄殼型殼壁,有少數隔壁,初房呈尖錐形,殼表僅有橫環,生存於泥盆紀;珠胚節石目為薄殼型殼壁,無隔壁,初房一般呈滴珠狀,少數呈尖錐狀並在其頂端有管狀突起,殼表裝飾多樣,生存於泥盆紀。在每個目中,又可依據殼體形態、裝飾類型等標志劃分出數量不等的科、亞科、屬和種。薄殼型的竹節石,尤其是珠胚節石目的分子,在泥盆紀進化迅速、種類多樣、數量豐富、分布廣泛。根據其中的一些種可以將泥盆紀地層劃分為20餘個竹節石帶,每個帶可作洲際或大區域的對比,在泥盆紀生物地層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塔節石

塔節石古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竹節石綱,塔節石科。殼體呈細長的圓錐形,長約一毫米至十毫米左右。初房滴珠狀,與殼體分界清楚。殼壁薄,殼表飾有鋒銳的橫環和與橫環垂直相交的縱肋。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海相泥盆紀地層中,是一類重要的標志化石

蜓類

可見透鏡狀或球狀,大小一般為3厘米左右。生活時代,始於早石炭世晚期,早二疊世達於極盛,晚二疊世開始衰落,二疊紀末全部絕滅。是石炭、二疊紀的重要標准化石。生活於水深100米左右的熱帶或亞熱帶正常淺海環境,營底棲生活。殼體一般大小如麥粒,最小不到1厘米,最大可達20__30厘米以上。具多房室包旋殼,。初房—最初的房室。房室—兩隔壁之間的空間。隔壁—分割兩隔壁的。前壁—終室前方的殼壁。旋壁——蜓的外殼。軸切面—垂直殼壁生長方向的切面。旋切面—平行殼壁生長方。

另外這個時代是個巨蟲時代

石炭紀有個別名叫「巨蟲時代」,因為當時大氣含氧量很高,蟲子長得特別大。下面介紹幾種著名的節肢動物:

巨型蜘蛛屬於中突蛛亞目。有人頭般大小。它住在自己的洞穴里,用蜘蛛絲探測外面的動靜。

巨型馬陸屬於多足綱,有大約3米長,身披堅硬的盔甲,長有鋒利的大顎。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節肢動物。

巨型蜻蜓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翼展將近一米。

這幾種也滅絕了......

菊石

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它最早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初期(距今約4億年),繁盛於中生代(距今約2.25億年),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白堊紀末期(距今約6500萬年)絕跡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有關菊石動物的知識主要來自保存為化石的菊石殼體和口蓋以及通過對菊石在地層中的分布和保存狀態的觀察並基於與現代海洋中生活的鸚鵡螺科的對比而獲得。殼的形態菊石的殼體是一個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錐形管。殼管的始端細小,通常呈球形或桶形,稱為胎殼。絕大多數菊石的殼體以胎殼為中心在一個平面內旋卷,少數殼體呈直殼、螺卷或其他不規則形狀。平面旋卷的殼體的每一個殼圈稱為旋環,其外圍為腹部,包圍內部旋環的一面是背部,腹部和背部之間的殼面為側面。菊石動物在生長過程中周期性地向前做升階式的移動,在其後方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用以支持動物體,增加浮力和加強殼體。因此殼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動物體棲居而沒有隔壁的部分,稱為住室;具有一系列隔壁的部分是氣殼,被相鄰兩個隔壁所分隔的空間叫做氣室,隔壁是一個曲面,通常具有復雜的形狀,尤其是在近殼壁處褶皺十分強烈。隔壁與殼壁的接觸線叫做縫合線,是菊石分類中十分重要的標志。每一個隔壁有一個圓形隔壁孔,為體管所在位置。體管可能起聯系軟體與殼體和調節浮力使殼體沉浮的作用。它通常位於腹部邊緣,但少數類別的體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菊石殼體的旋卷程度很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松卷、觸卷、外卷、半外卷、半內卷和內卷。殼體外形也多種多樣:由薄板狀至圓球形,有的呈三角形旋卷,有的呈直桿狀或呈環形,腹部尖形,平板狀或圓形等。

軟骨硬鱗魚

軟骨硬鱗魚輻鰭綱,軟骨硬鱗亞綱,是所有種類的通稱。各種形態差異甚大,但成體均具骨質腦顱,且腦顱分為兩部分︰較大的篩骨部及較小的枕骨部;槳吻鱘及鱘的腦顱大部分為軟骨質,僅部分區域為骨質。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中期,現存代表是鱘類和槳吻鱘(匙吻鱘)類,或將多鰭魚屬和蘆鰻屬也歸入此亞綱。除鱘類可供食用和作魚子醬的原料外,無重要經濟價值。古鱈魚目體多呈紡錘形,吻鈍,眼位置靠前,腹鰭位於軀體中部,歪尾,體被菱形的鱗片。體長可達1公尺,在石碳紀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三疊紀時劇減,白堊紀末滅絕。

海蠍據信生活在3.9億年前,鑒於這個爪子大約有半米長,那麼這個蠍子估計大約有2.5米長,比先前估計的差不多長出半米。這只巨大的化石蠍爪證明,古代的節肢動物,包括節肢擁有分節的軀干、連接的肢和一個堅硬外殼的蜘蛛、昆蟲和螃蟹同,比以前想像的大得多。

我是日國未來,由於字數限制,刪除了好多,我只能說這么多了,隨時歡迎你的追問,謝謝!

『肆』 已經快要滅絕的動物的圖片

世界最瀕臨滅絕的12種動物
世界最瀕臨滅絕的12種動物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2.白鰭豚: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
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3.蘇門答臘虎
在野生狀態下只有20隻。隨著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裡海虎的滅絕,人們預計,這一物種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在地球上消失。

4.奧里諾科鱷魚: 南美洲體形最小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12種最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5.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據專家估計,世界上僅有500隻,生活在地中海,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生活在馬達加斯加。

7.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8.奧瑞納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

9.泰國豬鼻蝙蝠(Kittis Hog-nosed Bat)

10.夏威夷蝸牛(genus Achatinella)

11.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目前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12.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

『伍』 世界上已經滅絕的動物有哪些有圖

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物種滅絕是一種自然現象。根據達爾文的理論,通過那些成功跨越了幾個地質周期而生存下來的物種,我們可以知道,物種的發展和消失是由於自然選擇的過程超越了其背景生存比率。在化石記錄的基礎上,人們推算出哺乳動物和鳥類滅絕的歷史記錄是,每500到1000年有一種物種消失。

·現在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快,即使是由於彗星撞擊而引起的物種滅絕(上一次彗星相撞引起恐龍的滅絕是在650萬年之前)。現在物種滅亡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到1000倍。

·根據世界自然資源協會的說法,滅絕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棲息地的消失。大規模滅絕的另一個因素就是人類所進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都是不支持可持續發展的。

·每20分鍾就會有一種動物或者植物從地球上消失。

·許多生物學家認為在30年間地球上現今生存的五分之一的物種都將會消失。

·按照現在的趨勢,5200種動物,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鳥類都面臨滅絕。另一部分令人關注的就是開花植物和依賴淡水生態系統生存的動物,包括蚌類,小龍蝦,魚類和兩棲類動物。

·按照現在物種滅絕的速度,在200到300年間有一半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將會消失。

·八種植物種最少就有一種面臨滅絕的危險。

·在未來的30年裡,幾乎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會面臨滅絕的危險。在30年間最有可能消失的包括人們所廣泛關注的黑犀牛和西伯利亞虎,還包括人們不太熟知的菲律賓鷹和東北豹。

·根據2003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的紅色目錄,中國有422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這其中包括81種哺乳動物,75種鳥類,46種魚類,31種爬行動物和184種植物。

·根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提供的信息,最瀕臨滅絕的物種包括揚子鱷,小笠原食果蝙蝠,巴西犁頭鰩,菲律賓鷹,斑嘴犀鳥和長江鱘魚。

·對紅色目錄的分析發現越來越多的鳥類和哺乳類動物被列入嚴重瀕危和瀕危的目錄中,進一步走向了瀕危的邊緣。

·在動物物種方面,在中國已經有3個物種滅絕,一種在野外消失。目前,仍然有29個物種被列為嚴重瀕危,69個物種被列為瀕危,140個物種被列為弱勢。在植物物種方面,中國已經記錄了2個物種的滅絕和一個物種在野外的消失。目前有34種被列為嚴重瀕危,49種列為瀕危,101種列為弱勢。

『陸』 滅絕動物的圖片和介紹

袋狼(英文名:Thylacine,Tasmanianwolf)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祖先可能廣泛分布於新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屬於有袋類,和袋鼠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不成熟的幼仔,並且為夜行性。5千年前,澳大利亞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最後一隻袋狼,是於1936年9月7日死亡的。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霍巴特動物園。

『柒』 面臨滅絕危險的11種動物 趁現在多看幾眼附圖片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導致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每年都有不少動物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其中面臨滅絕危險的11種動物分別是大鼻羚,亞洲山龜,腔棘魚,斯比克斯金剛鸚鵡,侏儒野豬,泰國豬鼻蝙蝠,蘇門答臘虎,食猿雕,奧里諾科鱷魚,麋鹿,金色曼蛙,下面跟著本站我來看看吧!

大鼻羚

大鼻羚最大的特點就是碩大無比的鼻子,鼻子的形狀十分奇特,看起來有點像縮小版的象鼻,和藏羚羊是近親,所以大鼻羚長都有羚羊角,曾是一味名貴的葯材,原產於新疆的荒漠地帶,之後廣泛分布於蘇聯和內蒙古地區,但是目前已經無法在中國境內找到這種羚羊了。

亞洲山龜

亞洲山龜又被稱為緬甸山龜,曾在1908年的觀察報告中被猜測滅絕,但是在1994年有發現了部分標本,美國亞特蘭大動物園在6年內終於繁育成功了4隻亞洲山龜,還有另一個正在孵化過程中。幸運的是在2009年在緬甸西部也發現了這種珍貴的山龜。

腔棘魚

據資料顯示腔棘魚從6000萬年前就被認為已經滅絕,但是在1938年的非洲南部曾有人捕捉到腔棘魚的現生品種,在之後陸續有人捕捉到,後來才發現這種魚早就被島上的人所熟悉,經常做成魚干保存食用。所以可能目前只有這座島附近才能看到這種魚,可以說是恐龍時期的活化石。

斯比克斯金剛鸚鵡

斯比克斯金剛鸚鵡又被稱為小藍金剛鸚鵡,因為它全身布滿深淺不一的藍色羽毛,十分漂亮,導致二十世紀時大量的貴族捕殺這種鸚鵡,因此人們都以為它在野外已經絕種,但是在2016年的6月,這種美麗的藍色金剛鸚鵡又在巴西被發現,但是也所剩不多,截止到目前估計只有120隻斯比克斯缺彎金剛鸚鵡還存活著。

侏儒野豬

侏儒野豬顧名思義就是野豬中的迷你版,它的身長只有不到30公分,體重不到10公斤,曾經在印度和不丹等地都是常見的品種,但是目前只能在阿薩姆省的北部才能看到,全球預計只剩150頭左右,也是見一次少一次的節奏。不過印度政府對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與世界保育聯盟合作,在杜瑞爾野生動物園培育了70頭侏儒豬,今年年底放生了10頭。

泰國豬鼻蝙蝠

這是一種只生活在泰國的蝙蝠,居住於柚木森林和附近的石灰石洞中,它們身形過於迷你,最大身長只有30毫米,重量只相當於一角硬幣,不超過2克,但是之後由於大量的樹木被砍伐,它們的棲息地被破壞,導致目前全球只剩不到200隻豬鼻蝙蝠。

蘇門答臘虎

蘇門答臘虎是現存的體型最小的一個虎亞種,體重最小的只有75公斤,全身的皮毛呈鵝黃色,但是黑色條紋極其明顯,條紋間的間隔也很小,所以蘇門答臘虎是所有老虎中皮毛顏色最暗的。目前只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灶扮雀五個公園,野生的蘇門答臘虎只有不到500隻.

食猿雕

食猿雕體長91厘米,但是翅膀展開能達到200-250厘米長,它的爪子和嘴喙都特別有力,主要捕食貓猴,蛇類,蜥蜴,獼猴等樹棲動物,因為在啄食猴子時十分殘忍,所以又被人稱為“食猴鷹”,目前僅存不到500對,主要集中在菲律賓的棉蘭老島上。

奧里諾科鱷魚

奧里諾科鱷魚只生活在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作為美洲最大的鱷魚,全球只有250條,但是在1990年環境部就提出了保護奧里諾科鱷魚計劃,經過10年,目前已經繁殖到了2150條,有1400條被放入大自然。

麋鹿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麋鹿,它體長170-21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由於臉像馬,角像鹿,脖子像駱駝,尾巴像驢,經常被人們稱為四不像,原產於我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但是由於自然氣候和環境變化,在漢朝就幾近滅絕,到了元朝皇家才將隱早剩餘的麋鹿圈養起來,到了八國聯軍時期被外國人捕捉,便從此消失在中國,直到1983年都送回了部分麋鹿個體,但是截至2013年,中國湖北麋鹿保護區只有1016頭。

金色曼蛙

金色曼蛙又被稱為黑耳金蛙,主要棲息於森林,是一種變異出來的獨立品種,體型較小,只有2-3厘米,全身皮膚都是金色的,也有橙色和紅色的蛙,別看它長得漂亮,其實是有毒的,最特別的一點就是它的腳趾上沒有蹼,由於森林大火和亂砍濫伐,目前已進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名單”。之前我為大家講解過已經滅絕的十大野生動物,那麼你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麼動物沒有滅絕但是即將滅絕了?趁現在多看幾眼吧。

『捌』 10種已滅絕的史前哺乳動物,它們有多大看看它們與人的比例圖

作為一顆蔚藍色的生命星球,地球在46億年的演化生涯中,孕育出了不計其數的生物,其中有部分生物早已在地球上消失。下面是10種已滅絕的史前哺乳動物,通過它們與人的比例圖,來了解一下它們到底有多大,它們曾經是怎樣的存在。

一、上犬

體長1.5米,肩高0.9—1.1米,體重80—130千克。上犬相當於現今北美灰狼的兩倍大,魁梧的體格加上頑強不屈的群體力量使這些可怕的動物成為當時北美洲很多素食者的夢魘。

盡管上犬在中新世晚期叱吒風雲一時,然而隨著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初期全球氣候的轉冷轉干,上犬隨同氣候的轉變也銷聲匿跡於地球 歷史 的長河中。

二、美洲擬獅

全長4.5米,尾長1.5米,肩高0.9—1.3米,體重200—500千克。美洲擬獅是冰河時期(200萬年)游弋於北美大陸眾多食肉動物中體形第二大的一類,不僅在美洲的貓科猛獸中是龐然大物,還是地球上從古森宴至今最大的貓科動物。

在全新世開始時,美洲擬獅因為冰川期結束和食物匱乏而滅絕。

三、莫尼西鼠

全長3米,肩高1.2—1.5米,體重400—1100千克。跟我們熟悉的老鼠完全不同,莫尼西鼠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巨型老鼠,體形大如公牛,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嚙齒動物,生活於距今約400萬年前的南美地區。

由於氣候變化讓棲息地變得乾旱,再加上其他猛獸的入侵,莫尼西鼠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敗下陣來,由此滅絕。

四、南美短面熊

體長3.6米,肩高1.8—2.0米,體重980—2040千克。分布於南美洲地區,生存年代為更新世早期到中期(200萬到70萬年前),是當時陸地上體型最大,力量最大的肉食動物,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哺乳類食肉動物。

至於南美短面熊的滅絕,學術界認為是由缺乏大型動物這些食物,還有人類進入南美洲引起的。

五、大角鹿

肩高2.1米,體重1300千克。之所以叫大角鹿,是因為它的角大得驚人,角面寬度通常有2.5米。大角鹿生活在300萬年至12000年前的亞歐大陸,是體形最大的鹿,以愛爾蘭地區的一種最為著名,所以又叫愛爾蘭麋鹿。

有理論認為,大角鹿由於不能承托過分大的角而滅絕,但該理論卻於1974年前沒有太多的驗證。也有說法指出大角鹿的滅絕是人類的存在和棲息地減少聯合造成的。總之,大角鹿在個別地方上消失的成因有多個理論,但最終在亞歐大陸上的消失卻沒有定論。

六、步氏巨猿

站立身高3.0米,體重560千克。步氏巨猿生存於100萬~30萬年前的中國、印度及越南,是巨大的、類似猩猩生活於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

步氏巨猿分布在友陪亞洲,由於其化石與已滅絕的熊貓祖先一同被發現,故估計它可能棲息在竹林中。大部分證據都指向巨猿是草食性的。一些學者相信,步氏巨猿是因與人類競爭而步向滅亡的。

七、懼河馬

體長4.3米,肩高2.1米,體重3900千克。

懼河馬首先於1800萬年前出現,分布於歐洲,於更新世末的冰河時期滅絕,滅絕原因不詳。

八、猛獁象

身長達5米,肩高4.5—5.2米,體重10—22噸。猛獁象存活於480萬年到4000年前的上新世時期,是冰川世紀的一個龐然大物,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也是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最後一批西伯利亞猛獁象大約於公元前2000年滅絕,那時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的時代。滅絕原因有四個說法:環境變化、人類捕殺、近親繁殖以及人狗協作捕殺。不過這些都是推測,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究。

九、大地懶

站立身高超過6米,體重達4噸。大地懶於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萬年至10萬年前)生活在南美洲大陸,是當時體形最龐大的哺乳動物,強壯的手臂與巨大的爪子甚至可以將整好春蠢個樹枝拔下,它沒有天敵,同時期的獵食霸王刃齒虎也要避讓三舍。

在更新世中,大地懶和其他原始哺乳動物受到影響,造成絕種的危機,很多原始哺乳動物如雕齒獸、刃齒虎、居維葉象、劍乳齒象滅絕,同時大地懶滅絕。據推測,人類的到來可能給南美洲大型動物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十、史前巨犀

體長7—9米,肩高4.8—5.5米,體重達22噸。史前巨犀主要生活於漸新世,巨犀科共包括9屬,其中准噶爾巨犀屬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巨犀科在早中新世滅絕,滅絕原因不詳。

雖然說「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但有些動物的滅絕多多少少跟人類有關系。從現在開始,希望人類能與眾動物和諧相處,愛護地球,愛護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