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時代背景
魯迅所處於1881年-1936年的時代,是正處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期。
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戰後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參加八國聯國侵華。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3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從而揭開侵華序幕。1932年,日本製造「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
(1)摩羅進化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
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吶喊》和《藤野先生》中有關作者對其自身從醫和棄醫從文原因的敘述。
魯迅在《吶喊》中提到有關自己公費留學日本時的夢想「我的夢想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魯迅對父親的愛和對祖國前途命運的關心。
魯迅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官猜滲僚家庭,其祖父曾是京城的官員,家道興盛時別人會恭恭敬敬的稱呼他為「哥兒」「少爺」眼睛裡滿是關切和溫情。後來祖父鋃鐺入獄,家道也隨之衰落,旁人看你的眼神也冷漠也許多,少年魯迅經歷了家庭的興衰也嘗盡了人家的冷暖。
後來父親生病請了當時家鄉最著名的中醫來給父親醫病,這位中醫給的葯引子極其與眾不同,可是醫了兩年錢花了不少父親的病倒是毫無起色,醫到最後這位著名的中醫自覺此病難好,又覺怕魯迅父親如果病死了會破壞自己的名聲於是就伺機將另外一位中醫介紹給少年魯迅,可謂天下烏鴉一般黑,看著奄奄一息的父親魯迅徹底對中醫失去了信心。
在魯迅的《父親》一文中描寫了父親臨死前的一幕,父親咳的這么厲害讓少年魯迅心如刀割,甚至萌發了如果父親就此離去也算是少了痛苦的想法,魯迅一直對此表示愧疚。對父親的愧疚和愛可以看作是魯迅從醫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吶喊》中魯迅也曾提到過日本明治維新和醫學的關系「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也就是說魯迅從醫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希望通過醫學來讓中國人了解相信明治維新,從而在思想上能夠使得人民解放出來。
《藤野先生》中提到的「幻燈片事件」在《吶喊》中也曾提到,魯迅在文中曾這樣解釋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因為從那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意見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一位不幸的。
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在《藤野先生》中魯迅也曾簡單說過「幻燈片事件」和其棄醫從文的原因。正是魯迅在文中的直接表述讓很多學者尤其是中國學者認為「幻燈片事件」是魯迅棄醫從文的唯一重要原因。但是當今很多日本學者包括少數中國學者對此說法都做了懷疑和否定。
魯迅一生追求民主,早亮大在新文學運動伊始時期便向封建舊文化宣戰,不斷與壓迫民眾的舊思想舊文化斗爭。「女師大學潮」發生後與迫害學生的軍閥進行論爭,魯迅不畏強暴執筆對戰,顯示出一個正直文人的氣概。
爾後國民黨統治之下又大膽披露其黑暗統治。三十年代又與共產黨內左傾的錯誤文藝路線穗鍵脊進行斗爭,其後與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合作成立了無產階級文藝思想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魯迅作為左聯的盟主領導左聯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文藝妄圖絞殺無產階級文藝的陰謀。
㈡ 魯迅主要的人生經歷有哪些
魯迅主要人生經歷有:
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周家,取名樟壽(後來改為周樹人)。
1892年 入三味書屋讀書。
1898年 往南京,入江南水師學堂學習,改名樹人。
1899年 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學習。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塌型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04年 到仙台, 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
1906年 放棄醫學, 到團前猜東京從事文學活動。
1909年 回國, 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教。
1910年 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
1912年 到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部員。5月, 隨部遷北京, 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8月, 任教育部僉事。
1918年 以魯迅筆名發表小說《狂人日記》
1920年 開始到北京大學等學校兼課。
1926年 赴廈門, 任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國學研究院教授。
1927年1月 到廣州, 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1927年 10月,到上海。與許廣平遷入閘北景雲里居住。
1930年 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遷居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
1931年 1月,因柔石等「左聯」作家被捕,離寓到花園庄旅館暫避。2月中回寓。
1932年 11月,赴北平探母。先後在北師大等五所學校演講。
1933年 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為上海分會執行委員。遷居施高塔路大陸新村。
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 10月19日晨5時25分,因病與上海逝世。
㈢ 魯迅的簡介(50字左右)
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墊學習詩書經傳,後來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
「拓展資料」
魯迅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指空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源散、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雹逗氏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