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那位知道久咳不愈有什麼好的偏方嗎
吃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蒸、煮、干吃、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一天吃若干次。堅持吃上幾年。(秘方,不外傳!)
⑵ 皮膚過敏應該用哪種葯比較好
濕疹的辨證論治
[編輯本段]
濕熱型【證見】
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較多,浸淫成片,瘙癢較劇烈。可伴有發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數。
【治法】
清熱利濕,佐以祛風。
【方葯】
1.主方
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高鍵: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1劑。
便秘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濕熱較盛者,加龍膽草、梔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葯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證見】
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方葯】
1.主方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各12克,蟬蛻9克,生地黃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魚腥草30克,金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瘙癢較劇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滲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葯
(1)銀翹解毒顆粒(根據銀翹散原方配製成的沖劑),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溫開水溶解後服。
(2)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血虛風燥型【證見】
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蘚咐念清樣變,色素沉著,脫屑,或見頭暈乏力,腰酸肢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或濡細。
【治法】
養血祛風。
【方葯】
1.主方當歸飲子(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當歸、防風各12克,川芎、荊芥各9克,白芍、何首烏、丹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瘙癢難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蠣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棗仁各15克。某一階段見糜爛、滲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澤瀉12克。
2.單方驗方:千斤首烏湯(廣州中醫學院《外科學》)
處方:千斤拔30克,何首烏15克,烏豆衣12克,當歸、蟬蛻、苦參、白鮮皮各9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濕疹的外治法
1.急性濕疹
(1)早期見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而未見糜爛、滲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衡前外撲,或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外塗。
(2)紅腫、糜爛、滲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葯或中草葯煎水待冷濕敷。常用中葯、中草葯:黃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葉、側柏葉、苦參、九里明、三椏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選5—6味各30克,或用皮膚外洗二方,煎水冷濕敷,也可用綠茶葉水濕敷。
(3)濕敷間歇期,或經濕敷滲液已明顯減少者,可外塗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也可外塗爐甘石洗劑。
2.亞急性濕疹常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時(滲液較多者)也可濕敷。並可選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調外搽。
3.慢性濕疹可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並選用5%~10%硫黃軟膏、5%一10%黑豆餾油軟膏或青黛膏外搽。
⑶ 我的蕁麻疹吃了很多不同的西葯還是沒有好啊,該怎麼辦啊難受死的
最好不葯亂用葯,就用中葯治療比較好,蕁麻疹目前沒有辦法完全根治,吃葯只能緩解症狀,主要靠平時自己多加註意少接觸過敏源。蕁麻疹不能根治,但還是可以看好的,一般多注意些復發的幾率就會非常低的,不要用激素類葯,推薦使用中葯浴治療,效果最好、最安知鋒全,可選些偏方配合治療。
緩解的葯口服撲爾敏外擦皮炎平。
蕁麻疹常見的過敏源可以歸納為:
1.葯物 許多葯物常是引起本病、青黴素、痢特靈、磺胺葯類葯物。血清、疫苗等可由變態反應引起,嗎啡、可待因、阿托品等葯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按等引起。
2.食物以含有特殊蛋白質的魚、蝦、蟹、雞蛋、牛奶等常見致病因素。
3.感染細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與寄生蟲。蟲咬症如蟎、跳蚤、臭蟲、腸道寄生蟲、包囊蟲等。
4.吸入物各種花粉、塵土等。
5.物理及化學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及壓力等物理性和機械性刺激或某些化學物質進入人體而發??
6.遺傳因素如家族性冷性蕁麻疹。
7.精神因素及內分泌的改變精神緊張、感情沖動、月經、絕經、妊娠等。
8.內科疾病淋激虛巴瘤、癌腫、甲亢、風濕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SLE、高血脂
日常生活有哪些禁忌:
不要去抓:一般人對於皮膚癢的直覺反應都是趕緊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動作不明猛燃但不能止癢,還可能越抓越癢,主要是因為當你對局部抓癢時,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會更惡化。
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多吃新鮮蔬果。油煎、油炸或是辛辣類的食物較易引發體內的熱性反應的食物少吃。
蕁麻疹因為是體質性的問題,根治不易,過去也有許多人因為對葯物治療的反應不好,持續的復發,除了避免接觸過敏原之外,日常的調養也要注意幾個原則:
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的新鮮蔬果或是服用維他命C與B群,或是B群中的 B 6。
多吃鹼性食物如:葡萄、綠茶、海帶、蕃茄、芝麻、黃瓜、胡蘿卜、香蕉、蘋果、橘子、蘿卜、綠豆、意仁等。
多休息,勿疲累,適度的運動。
以上這些都有助於體內自然產生對抗過敏原的機制。
石家莊市白求恩醫院 純中葯浴治療牛皮癬等各種皮膚病,無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沒有任何毒副作用,治好後和正常皮膚一樣,到醫院免費先治療、病好感覺滿意再付款,感覺效果不滿意不用交錢,真正安全、效果好可以放心治療的葯。
主治:牛皮癬、魚鱗病、皮炎、濕疹、瘙癢症、過敏性皮膚病、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頭癬、手足癬、各種癬病等。同時還有治療風濕及減肥等良好的作用!
⑷ 感冒吃哪種消炎葯效果好
你好: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法祛風解表。以手太陰、手陽明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陽風池 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體虛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濕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點刺出血法,余穴用瀉法。 方義感冒為外邪侵犯肺衛所致,太陰、陽明互為表裡,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既可疏散風邪,又與太陽穴相配可清利頭目。 2.其他治療 (1)拔火罐法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後留罐15分鍾起罐,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於風寒感冒。 (2)刺絡拔罐法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顏色轉淡後,加火罐於穴位上,留罐10分鍾後起罐,清潔局部並再次消毒針眼。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備虛戚冒。 (3)耳針法選肺、內鼻、下屏尖、額,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體,毫針刺。 3。感冒的其他療法 1.敷貼療法 取大蒜2枚搗汁拌麵粉做成圓錐狀,塞人鼻孔(兩側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鍾,每日4.5次。具有祛風散寒、宣肺通竅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 2.外治法 取蔥白、生薑各30克,食鹽5克,共搗成糊狀,加入適量白酒調勻,用紗布包好,塗擦胸背、肘胭窩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塗擦後15分鍾左右會有汗出,感冒諸症可以解除。 3.飲食療法 取蘇葉3-6克,生薑3克,洗凈切碎,放人茶杯內,沖人沸水200~300毫升,加蓋泡10分鍾,再放人紅糖15克攪勻,趁熱飲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適用於感冒初起,惡寒、無汗、頭痛者。 4。如何巧選中成葯治療感冒 隨著氣溫的降低,感冒的人越來越多,選用口服治療感冒的中成葯,毒副作用小且簡便不影響工作,符合階梯用葯原則。但是,面對市場上品種繁多的葯品,我們切忌盲目選用,必須對症用葯,否則,不僅無效,延誤病情,甚至加重病情。在此,介紹幾種簡單的選用方法。 1、風寒性感冒。症狀為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這時應該選用發散風寒的辛溫解表葯,如九味羌活丸、參蘇理肺丸、通宣理肺譽指丸,不能選用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丸、羚羊感冒片,誤用會加重病情或者遷延不愈。 2、風熱性感冒仿陵。症狀為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宜脹,咽喉紅作痛或者脹痛,或口乾欲飲,咳嗽,咯痰黃稠。這時應該選用清熱宣肺的辛涼解表葯,如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羚翹解毒丸等,不能選用九味羌活丸、參蘇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誤用會引起體溫升高,咽疼加重。 3、感寒濕滯性感冒。外用風寒表症,發熱嚴守惡寒,體溫不高,頭痛,內有痰濕中阻,胃脘滿悶,惡心嘔吐,腹痛瀉下。可選用解表化濕的葯物如藿香正氣水液或藿香正氣水,不可服用保和丸、山楂丸。 4、表裡雙感性感冒。症狀為壯熱憎寒,頭痛目眩,口苦口乾,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這時應該選用表裡雙解的葯物,如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風通聖丸等。 5、氣虛性感冒。症狀為身體素虛,抵抗力低,平時易出汗,不耐風寒,身倦乏力,食慾不振,輕度發燒,鼻流清涕,常纏綿日久不愈,或者反復感冒。這時用一般感冒葯療效不好,應該選用補中益氣丸。 5。中醫葯方 (一) 【辨證】血虛外感。 【治法】辛涼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湯。 【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葉9克,凈連翹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冷方南方。 (二) 【辨證】外感時疫邪毒。 【治法】發汗解表,清熱解毒。 【方名】青銀湯。 【組成】青蒿6克(後下),銀柴胡12克,桔梗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銀花12克,板藍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炯抗方。 (三) 【辨證】外感風熱。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肅肺。 【方名】銀梔湯。 【組成】銀花12克,連翹12克,梔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朱廣華方。 (四) 【辨證】陰虛外感。 【治法】養陰清熱,宣肺解毒。 【方名】藍地湯。 【組成】板藍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葉20克,桔梗15克,蟬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程光正方。 (五) 【辨證】濕邪犯表,內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濕,發汗解表,理氣健脾,調整胃腸。。 【方名】藿朴三仁湯。 【組成】藿香8克,厚朴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孫克勤方。 (六) 【辨證】外感風寒。 【治法】辛溫解表。 【方名】荊防排毒湯加減。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桑葉9克,豆豉12克,羌獨活各10克,前胡6克,陳皮6克,薄荷6克(後下),鮮姜2片,杏仁10克,蘇葉9克,焦枳殼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聞雞方。 (七)「寒包火」內熱外寒型感冒 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周國平先生獨創「感冒合劑」。具體方葯如下: 炙麻黃6g 杏仁10g 生石膏30g 生甘草5g 柴胡10g 黃芩10g 板藍根15g 銀花20g 羌活10g 蘇葉10g 薄荷6g 病名。指外感風寒等外邪或因時令不正而致病。見《丹溪心法·中寒》。《醫理真傳》卷一:「夫病而曰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內也。外者何?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也。」臨床上當分輕重、寒熱。《證治要訣》卷二:「感冒為病,亦有風寒二證,即是傷寒外證初起之輕者,故以感冒名之。」臨床以惡風寒、噴嚏、鼻塞、流涕、頭痛、全身酸楚等症為多見,或有發熱,或有咳嗽,或見咽癢、咽痛。風寒感冒,宜辛溫解表,用蔥豉湯、荊防敗毒散等方;風熱感冒者,宜辛涼解表,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方;虛人感冒,宜參蘇飲。感冒呈流行趨勢者,又名時行感冒,病情一般重於普通感冒,《七松岩集》:「凡感冒之病,以為輕淺,忽略不治,又兼飲食不節,葷酒不戒,以致輕病變重……」提示醫生和患者對此病不容輕視。參見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時行感冒等條。又:感冒又有俗名傷風。李中梓在《醫宗必讀·傷風》中提出用消風散、神術散、川芎茶調散等方治療四時感冒、傷風、症見頭痛,鼻塞聲重,發熱惡寒等症;如兼見咳嗽涕唾稠粘,可選用桑菊飲、銀翹散、杏蘇散等方。如見惡寒甚而口渴、心煩、便秘、脈洪數者,可用清涼飲加減。 6、食療方法 1、多喝水:可以加快病毒的排出,最好是白開水,如果喝不下去,可以加果汁或茶調口味。 2、白菜蘿卜湯:白菜心500克,切成碎末,白蘿卜120克,切成薄片,加水800毫升,煮至400毫升後,加紅糖適量。每次200毫升,一天2次,連服三四天即可治癒。 3、蘋果蜂蜜水:蘋果5個去皮,切成小塊,加水1升,煮沸5分鍾,自然冷卻到40℃,加少許檸檬汁和適量蜂蜜攪拌均勻,每天多次少量飲用。 4、姜絲蘿卜湯:姜絲25克,蘿卜50克切片,加水500毫升,煮15分鍾,加紅糖適量。每次200毫升,每天1-2次。 5、蔥蒜粥:取干凈的蔥白10根,切碎,大蒜3瓣,大米50克,加水煮成粥。每次150毫升,每日2次。 6、蔥頭飲料:洋蔥頭1個,切碎,加鮮牛奶250毫升,煮開,自然冷卻,加適量蜂蜜,睡前服用100毫升。 7、姜絲可樂:鮮姜絲50克,加1000毫升可樂,煮沸,熱飲,每次100毫升,每天數次。 8、桔皮冰糖飲料:鮮桔皮50克,加冰糖適量,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 9、銀花薄荷飲:銀花30克,薄荷10克,鮮蘆根60克。先將銀花、蘆根加水500毫升,煮15分鍾,後下薄荷煮沸3分鍾,濾出加適量白糖,溫服,日服3~4次。 【按語】 1.感冒與某些傳染病早期症狀相似,臨床應加以鑒別。 2.在感冒流行期,針灸足三里(雙),每日1次,連續3天,有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