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銅鼓縣地理位置
銅鼓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與奉新縣毗鄰,南與宜豐縣、萬載縣交壤,西與湖南省平江縣、瀏陽市接壤,北與修水縣相連。
⑵ 東蘭縣的文化
民族民間傳統舞蹈,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劣風陋俗,說是「張謠風」「非亟早剪除不可」,致使一些民間舞蹈失傳。如壯族的《婚禮舞》、《求花舞》、《放羊舞》、《虎羊舞》、《泥鰍舞》、《螞拐舞》;瑤族的《盤王舞》;漢族的《斑鳩舞》等。1956年以後,縣、鄉多次舉辦文藝會演,挖掘壯族《銅鼓舞》等,經整理加工,分別獲地區、自治區群眾文藝會演獎。
銅鼓舞
銅鼓是東蘭縣壯、瑤族珍貴樂器。壯族銅鼓舞流行於大同、四合兩鄉,多為過年、婚日進行。它起源於勞動、祭祀、娛樂或禮儀,說法不一,從舞蹈表演形式看,則與娛樂較密切,流傳至解放初期的銅鼓舞多是7人表演,其中4人打四面銅鼓,1人敲打牛皮鼓伴奏,1人舞雨帽或簸箕,1人敲打竹筒,銅鼓聲息,舞蹈不止,極盡喜悅,銅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換人,往往延續一兩個小時。1956年,縣文化科、館對銅鼓舞進行加工整理,加進4位女演員,內容為慶豐收,有播種、穿山、驅鳥射獸、收割、篩米等情節,懸掛銅鼓改為座架銅鼓,架貼「慶祝豐收」四個金字。1970年,縣文藝隊改編銅鼓舞,賦予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的革命歷史內容,有歌有舞,表現工農兵政權誕生的喜人氣氛,獲地區文藝調演出優秀節目獎。1980年,大同鄉文化站組織農民表演的銅鼓舞,恢復原來面目,參加地區群眾文藝會演獲獎。銅鼓舞自宋代傳入縣境後,民間把它當作「寶物」「神器」。明、清時期,銅鼓大量從紅水河運入縣境,外地銅鼓匠也到長江哨紅水河邊的銅橋坳、乾能坳鑄造銅鼓。因此,紅水河沿岸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打銅鼓,表示哀樂。尤其是春節歡度「蛙婆節」,紅水河畔遍地銅鼓響。解放初期,全縣民間銅鼓數以千計,沒有銅鼓的村寨、宗族被視為「冷鄉冷土冷族」。1958年大辦鋼鐵時,銅鼓被沒收,砸成「爛廢銅」送往工廠,蘭陽鄉一天就被砸爛200多面。縣物資局一夜就裝運7大卡車「爛廢銅」。「文革」期間再次沒收,珍貴文物銅鼓損失慘重。
舂榔舞
又名木棒舞,主要流傳於長江鄉的板隆、三堂、拉吉及東院鎮的達文、四由等村屯,以長短木棒頭尾相擊,發出不同節奏的響聲,表現農家的歡樂,表演者全是男子,少則三四人,多則8人。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堅硬木棒,圍著一塊墊板,先擊板而後擊棒,發出音響,分有兩人對打、三人互打、眾人交打等打法。擊打節奏的改換與終止,均由指揮人呼喊口令,還配有皮鼓、銅鼓或鑼鈸伴奏,增添棒擊音響渾厚、雄壯效果,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長江鄉板隆村的舂榔舞。1980年參加地區群眾文藝會演受到好評。每年過節,舂榔舞都在該村表演幾天幾夜。
猴鼓舞
該舞流行於三弄鄉三合村布努瑤山寨。傳說瑤家祖先曾帶猴打勝仗歸來,以此表達其喜悅心情。用的樂器有兩面銅鼓和一面牛皮鼓,女敲銅鼓伴奏,男打皮鼓主舞,以多變的鼓點和靈巧的動作,模仿猴子機敏、風趣的特性,表現瑤山的生活氣息。猴鼓舞1957年參加縣群眾文藝會演獲獎。1980年參加自治區業余文藝會演,獲優秀節目三等獎。 韋虎臣墓地遺址
位於太平鄉那臘村,寬約六畝。原墓地立有明代皇帝旌表碑銘2座,墓地門有石柱、石欄,門前有兩具石雕,武士持劍守衛,由石門進入墓地約30米,便是韋虎臣墓。陵墓用數百塊精雕細刻的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石條砌就。墓碑兩旁各立石獅、石麟、石牛、石馬、石豬、石鳥、石人等近百具,形象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壞。今僅存石獅、石豬、石馬、石麒麟、石武士等十多具及數十條雕有各種花紋圖案的條石。
益壽橋
位於縣城馬鞍山麓,系廣西較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跨九曲河,為三拱石橋。明萬曆六年(1578年),東蘭州土司韋應龍為其母金氏60壽辰募款所建。民國29年被日機炸損。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
馬鞍山營盤
又名左營盤山,與右邊的巴托嶺營盤,夾峙縣城,石砌牆垣,為清順治時綠營兵營地。今遺址及山腰石梯通營盤嶺之要道尚存。
虎頭山隧道
位於縣城虎頭山半山,昔人題有「漪蘭山」三字於崖上。原道口有鐵爐一架,下置雙輪,入內時以炭火置爐中,推之先行,以驅蟲蛇。道分三路,一通仙女岩,一通孟獲岩,一通縣城。修於明代正德年間,今遺址尚存。
安撫司署
位於大同鄉更樂村州拉屯,建於宋崇寧年間,為文蘭州設治之所。現牆址及後山石牛、石拱橋、瞭望台尚存。
土知州署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明永樂年間,征調全州十二哨民工興建,今僅存城址,護城河、柱石磴、栓馬石、魚塘、水井及洪武年間開發的可通七關橋的舊州墜道。
蘇仙古棺岩
位於大同鄉永模村紅水河東岸蘇仙山懸崖上,洞口距河面近百米,上下左右都難攀爬,搭橋纏身方能入岩。50年代初,洞內有100多付大小不等的棺材,有的堆積地面,有的插入石縫里,有的插在石壁上,其製作為原木挖槽加蓋,棺內有屍骨,共中一付還留下一條4尺多長的辮子。有些棺內還有白土布,棺木多為松柏,常被木匠用來加工水桶、木盆出賣。1974年蘇托村磚瓦廠將棺材推下山崖作燒瓦用。今岩內僅存散落的屍骨及一些棺板。此岩棺材來歷不明,無史料可考。
舊州隧道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到拉舊山地下,為明洪武年間開鑿。隧道工程極大,長約2里,寬4.5尺,或2.3尺不等;上面皆用石拱製成,以防崩陷;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數丈有石磴一座,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轉折之所,皆設門闔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隧道今猶存。
⑶ 江西宜春靠近湖南嗎
江西宜春靠近湖南。
宜春離湖南很近,兩地交界,宜春靠近湖南的瀏陽市,瀏陽市與宜春是離湖南的最近的一個地級市,瀏陽市是經濟發達的一個地級市,對宜春也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宜春和湖南也是兩省的交界地段,風俗習慣也很相近,生活習慣和語言也有很多相近之處。
地理位置
首先,銅鼓縣隸屬於江西省宜春市,在地理位置上,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修河上游,因城東有一巨石色如銅,形似鼓,擊之有聲,故名銅鼓。
銅鼓縣東鄰宜豐縣,南接萬載縣,西界湖南省瀏陽市、平江縣,北連修水縣,也即該縣地處江西、湖南兩省的交界處。地形西寬東窄,略呈三角形狀。總面積1551.9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佔87%以上,丘陵盆地佔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餘座。
就銅鼓縣的歷史來說,春秋時期,該地區屬吳國的疆域。到了戰國時期,今江西省銅鼓縣一帶先屬越國,後楚國消滅越國,該地區改屬楚國的疆域。
⑷ 現在的江西省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哪個諸侯國
現在的江西省在春秋時屬於:吳國,越國,楚國。而在戰國時屬於楚國。
據考證,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江西大地就有人類生息繁衍。三千年前的商朝,江西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至秦漢,始設郡,隋時設州。至唐開元21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劃全國為15道,江西屬江南西道,簡稱江西;元朝確立「行中書省」制度,江西省名由此而成。江西又因贛江而簡稱「贛」。
秦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
(4)銅鼓宋代縣城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1、五千年前,江西就有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2、江西紅色文化聞名中外,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南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瑞金是蘇維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等。
⑸ 銅鼓縣什麼地方出土大量宋代銅錢
銅鼓縣什麼地方出土了大量的宋代銅幣的銅鼓縣,他們的王崗鎮中和了大量的宋代銅錢,你可以去王崗鎮看一下
⑹ 湖南省與江西省的交界處有哪些
湖南與江西交界的地方主要有:醴陵市、瀏陽市、贛州市、萍鄉市等。
1、湖南醴陵市與江西萍鄉市相鄰:
醴陵市是湖南省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位於湖南省東部,東為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上栗縣,北接瀏陽市,西倚株洲市區、株洲縣,南界攸縣。2016年醴陵市統計公報顯示,醴陵市轄19鎮、4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1個示範區,總面積2156.46平方千米,總人口104.8302萬人。
2、湖南瀏陽市與江西銅鼓縣、萬載縣相鄰:
瀏陽,湖南省縣級市。瀏陽古屬荊州,因縣城位於瀏水之陽而得名。地處湘贛邊界,湖南東部偏北,東鄰江西銅鼓、萬載;南接江西萍鄉及湖南醴陵、株洲。
3、湖南郴州市與江西贛州市相鄰:
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嶺之沖」,自古以來為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
(6)銅鼓宋代縣城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湖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南部,宋代劃定為荊湖南路而開始簡稱湖南,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南北而簡稱「湘」,也稱瀟湘,省會駐東北部的長沙市。
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環長株潭城市群為長江中游城市群主體部分之一。
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種植五穀、織麻為布、製作陶器,坐落於炎陵縣西部的炎帝陵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舜帝明德天下,足歷洞庭,永州九嶷山為其陵寢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時就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說,因此又有「芙蓉國」之稱。
湖南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國土面積的2.2%,在各省市區面積中居第10位。下轄13個市、1個自治州(122個縣、市、區)。
2016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31244.7億元,比2015年增長7.9%。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98.6萬人,城鎮化率52.75%,比上年末提高1.86個百分點。
江西,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贛」(gàn),又稱江右,別稱贛鄱大地,省會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古為干越之地和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
江西地處中國東南部,北緯24°29′14″至30°04′41″,東經113°34′36″至118°28′58″之間,東鄰浙江省、福建省,南連廣東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長江,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環鄱陽湖城市群為長江中游城市群主體部分之一。
江西轄境面積共16.69萬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4622.1萬人,轄11個設區的市、100個縣級行政區(縣、不設區的市(縣級)、市轄區)、1個國家級新區,省會為南昌市。
江西紅色文化聞名中外,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南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瑞金是蘇維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