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外國罷工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捕捉最萌的手機圖片 2025-09-10 08:18:38
啊背景圖片設為壁紙 2025-09-10 08:13:39
馬尾少女圖片唯美 2025-09-10 08:05:52

外國罷工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8 12:24:59

① 歷史上有哪些工人罷工事件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是一個修正主義的強烈批判者,但她同時對於將工人運動與政黨完全關聯起來的做法持謹慎態度。雖然出生於俄國統治下的波蘭,但她在因為從事激進政治活動而陷入麻煩之後移居到了瑞士蘇黎世。她在那裡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遷居德國,並很快以其鮮明而極端的政治觀點贏得了聲譽。她為俄國社民黨和德國社民黨建立起獨特的聯系並活躍於兩黨之間,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兩黨都不會把她當成自己人。她形容自己"作為一個女人、一個猶太人和一個跛子,遭受著三重非難"。

身為知識分子,她對資本主義在經濟上註定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復雜的論證,但是她的主要影響力還是源於其社會主義戰略戰術理論家的身份。她的文章生動活潑,因為她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喚起讀者的熱情並給他們以啟迪,而黨報黨刊上的語言讓她失望:"文風老套、呆板、一成不變……就像一台發動機運轉時發出的蒼白無趣的噪音。"盧森堡的出發點是,工人將通過斗爭和實踐逐漸成長為社會主義者。政黨的任務是幫助他們制訂計劃,但不需要自上而下地向他們灌輸思想意識。她反對實行集中制的官僚主義政黨。

盡管如此,她仍然不信任黨內的官僚們,這一點,在她同那些猶如"執行委員"為罷工規定確切日期一樣對待斗爭策略的人,以及那些喜歡按"計劃和框框"搞"秩序井然、紀律嚴整"的斗爭的人進行論戰時,表現得十分明顯。她還反對德國工會之類的組織把罷工看成經濟活動的一個單獨門類。經濟和政治密不可分,相互依賴。群眾罷工的優點就在於,它把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結合在了一起。罷工可以從經濟訴求開始,然後在社會主義者的鼓動和政府的應對下變成某種更政治化的運動。

更重要的是,它們有助於提高階級覺悟:"在革命大起大落的波浪式發展中,最可珍貴的是它的精神成果,因為這是永存的:無產階級在知識和文化上的飛躍發展,為它今後在經濟和政治斗爭中不可遏止的前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她的目的是肯定德國群眾罷工的作用,即它是無產階級"採取每一項重大革命行動時第一個天然的、具有推動作用的形式"。資本與勞動的矛盾越是發展,群眾罷工就越是有效。

它們不會取代"殘酷的街壘戰",因為在運動發展到最高潮時,群眾武裝必須迎戰國家武力的進攻。只是街壘戰將會僅僅成為"漫長的政治斗爭時期的一個瞬間"。列昂·托洛茨基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自己1907年親歷的盧森堡和考茨基的一次邂逅。兩人曾是密友,但在1905年以後就出現了思想上的分歧。托洛茨基形容盧森堡矮小、虛弱,卻富於智慧和勇氣,帶有"緊張、准確、無情"的風格。相比之下,托洛茨基發現考茨基很"迷人",但頭腦"呆板、枯燥",缺乏"隨機應變的靈活性和心理感染力"。對他來說,只有改良才是現實的,而革命只是"模糊的歷史遠景"。

他們一起去參加遊行,並發生了尖銳的沖突:"考茨基只想當旁觀者,羅莎·盧森堡卻想當參與者。"到了1910年,由於盧森堡一如既往地倡導群眾罷工,兩人之間的矛盾公開爆發。考茨基極力主張採用疲勞戰略。盧森堡熱衷的群眾罷工則志在顛覆政權。後者是輕率魯莽的,因為它會招致政府的鎮壓和反社會主義法律的出台,而這些正是考茨基最希望避免的。如果群眾罷工的號召發出之後應者寥寥怎麼辦?果真如此的話,在議會斗爭中取得的所有成果都將付諸東流。

② 西方工會為什麼總是罷工

工會是工人組織,代表工人利益,當感覺資方對工人不好而且條件談不攏,當然要罷工。

現在中國的工會是公司下屬的文體部的,此工會非彼工會,所以比較起來才容易讓人覺得奇怪。

(原文語言過激,已經修改,謝謝!)

③ 在外國 外國人為什麼老是喜歡罷工

因為在中國罷工會被抓
在國外罷工,老闆就會給他們加工資和放假

④ 「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是怎麼回事

「五卅」運動是在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後,全國革命形勢高漲形勢下發生的。「五卅」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中國工人顧正紅事件。顧正紅,在上海日商內外棉七廠里,是工人們所熟悉的青年,由於他覺悟較高,斗爭積極,善於聯系群眾,在群眾中威信很高,並在1925年春加入共產黨。也正因為這樣,日本資本家對顧正紅早懷恨在心。

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香港工人舉行大罷工,而且紛紛離港回到廣州,和廣州工人並肩戰斗。這次大罷工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是世界工人運動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罷工。它極大地支援了廣州革命政權,沉重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香港變成了「臭港」、「死港」 。

⑤ 為什麼外國人動不動就會大罷工的

因為外國人的政治體系的關系,外國一般是多黨執政,人民不滿意現任政府,可以通過罷工、遊行示威、聯名抗議等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心聲和維護他們的利益,這時候,其他黨派就可以靠著群眾的聲勢組成調查組來審查現任政府官員辦事能力和政治管理條例或直接組成新的政府來管理國家~所以,外國人就喜歡那樣咯!(純手打,望採納)

⑥ 白俄羅斯為何會出現全國大規模罷工的現象呢

最近白俄羅斯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事件,引起了國際熱議。白俄羅斯其實是以白俄羅斯族為主體的國家,白俄羅斯族占人口的80%。雖然他們都也叫俄羅斯,但是白俄羅斯人根本不是俄羅斯人的分支。

在8月16號的時候已經有超過20萬的人聚集街頭,是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抗議。成千上萬的反對派支持者聚集在“明斯克-英雄城市”紀念碑前舉行集會,舉行“自由大遊行”抗議盧卡申科通過選舉舞弊當選連任總統。

⑦ 白俄羅斯為何會全國大規模罷工

自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獲得連任以來,該國接連爆發大規模示威。8月10日,戈梅利州白俄羅斯鋼鐵廠工人首先宣布開始罷工,這成為未來幾天全國范圍罷工的先聲。此後幾天,白俄羅斯全國大型國企爆發罷工潮,多家企業出現全部工人起立舉手宣布自己投給了季哈諾夫斯卡婭,不承認官方公布的選舉結果的一幕。

之後,成千上萬的反對派支持者聚集在「明斯克-英雄城市」紀念碑前舉行集會,舉行「自由大遊行」(March for Freedom)抗議盧卡申科通過選舉舞弊當選連任總統。據《紐約時報》報道,16日估計有超20萬抗議者聚集在首都明斯克街頭,要求總統下台,《衛報》稱之為白俄羅斯史上最大規模的抗議。

(7)外國罷工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反對黨不接受大選結果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白俄羅斯總統候選人季哈諾夫斯卡婭的代理人奧莉加·科瓦利科娃表示,季哈諾夫斯卡婭競選總部不承認中央選舉委員會的官方數據,因為全國所有地區的選區數據都表明季哈諾夫斯卡婭的得票率為70%~80%。

11日上午,立陶宛外長利納斯·林克維丘斯在自己社交網路主頁上聲明,季哈諾夫斯卡婭已經進入立陶宛。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季哈諾夫斯卡婭本人稱,在選舉完成後,她曾經向中央選舉委員會就大選結果提出申訴。但迎接她的是7個小時的拘留和錄制一段呼籲民眾暫停抗議的強制要求。她還稱,她逃至立陶宛是因為自己的家人受到了當局的威脅。

⑧ 如何看待白俄羅斯全國大規模罷工帶來的影響呢

一、什麼是白俄羅斯全國大規模罷工?

白俄羅斯成千上萬的工人抗議獨裁者亞歷山大盧卡申科操縱連任活動的第六天,白俄羅斯抗議活動引發了大規模的罷工,警方在抗議示威鎮壓過程中使用手榴彈,橡皮子彈等手段鎮壓,據報道造成7000人被拘留,數百人受傷,白俄羅斯成千上萬人集結,反對警察的暴力行為,抗議者要求盧卡申科辭職,也增加了罷工的可能性。為期五天的大罷工讓白俄羅斯政府釋放了在抗議總體選舉示威活動中被拘留的人,白俄羅斯最高執行官員在電視台也為警察使用武力而道歉。

⑨ 54愛國運動中的外國爭權的具體內容包括哪些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熄滅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在1917年3月(俄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組成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擁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勝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它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始。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中國當時的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祟,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它和約

戰勝國與其它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份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那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徹底瓜分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其附近小部份領土及小亞細亞的部份。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它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附:參加一戰中國人員英國陸軍部頒發的獎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