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蠶吐絲的過程
蠶寶寶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幼蟲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4次蛻皮後再過7-8天,不再吃桑葉,身體開始發亮的時候,蠶寶寶就要准備找地方開始結繭了。
蠶吐絲時頭不停地擺動,頭部的肌肉隨著擺動來回伸縮,將體內液態的蠶絲抽壓出來,這些液態的蠶絲一接觸空氣就會迅速凝結成固體。
蠶將吐出來的絲排成整齊的8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挪動一下身體,然後繼續吐絲織下面的絲列,織好一頭後再織另一頭,因此蠶繭的形狀總是兩頭粗中間細,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的絲圈。
(1)蠶放在哪個容器上結繭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從蠶蟻到蠶寶寶適宜溫度20-25℃,時間為2-3天孵化,小蠶會象螞蟻一樣從卵殼內鑽出來,用很輕的手勢收引到嫩葉上,注意蠶卵孵化期間需透氣避光保存。
2、蠶對香味特別敏感,不能用香水、蚊香、空氣凈化劑、香味化妝品等。絕對禁止用任何類型的殺蟲劑。
3、在繭子中進行最後一次(第五次)脫皮,成為蛹。再過大約7-10天後,蛹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
4、身體胖呼呼的是蠶寶寶的媽媽,瘦瘦的是蠶寶寶的爸爸。讓蠶寶寶的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到了第二天就可以看到很多的蠶卵,如果保護得好,到第二年春天這些蠶卵就可以再次孵化。
㈡ 蠶要結繭子怎麼搭架子
需要工具:紙杯、白紙
1、准備好一個紙杯和一個白紙,並把要結繭蠶寶寶擺放在桑葉上,如下圖所示。
㈢ 蠶是怎樣吐絲和結繭的
蠶吐絲到結繭的過程,可以分成四步,具體如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松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
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
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
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生活習性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㈣ 蠶吐絲時需要干什麼需要什麼東西
將熟蠶收集,移放到蔟具上,讓其吐絲營繭。蔟器即是蔟具,中國目前使用的蔟具依地區、條件、用途而異,種類較多。
絲繭育一般使用以稻草、麥桿為原料製作的蜈蚣蔟;經濟條件較好的蠶區正在逐步推廣普及紙板方格蔟;種繭育已基本普及使用以聚乙烯為原料製成的塑料折蔟;珠江流域蠶區由於濕度較大,習慣使用以竹篾為原料編制的花蔟。
(4)蠶放在哪個容器上結繭圖片擴展閱讀:
上蔟管理
蠶兒5齡餉食後,經6~8天,食桑漸減,體色由青白色轉為臘黃色,排軟糞,隨後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綠色軟糞,胸部透明,頭抬高頻頻擺動尋找結繭位置,這時就要及時捉蠶或引蠶上蔟。
上蔟一是人工捉蠶上蔟(也叫人工拾取法),二是自動上蔟法。人工上蔟法是人工用手將熟蠶捉放到蠶蔟上。大蠶地面育可採用自動上法,即在盛熟期,將方格蔟平放在蠶座上,待熟蠶自動爬上來,如使用「登簇促進劑」,則上蔟效果更好。
㈤ 誰有蠶的生長過程的全部圖片
蠶的生長過程及圖片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ㄡ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攝氏度,飼育適溫為20~30攝氏度。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次脫皮後,就是ニ齡幼蟲.它脫-次皮就算增加-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蠶齡ㄡ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個發育階段。從蟻蠶到笫-次蛻皮為笫-齡。眠起後進入笫ニ齡。再次蛻皮後進入笫三齡。笫三次蛻皮後進入笫四齡,笫四次蛻皮ㄡ稱大眠。大眠後就進入笫五齡,五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公分,體重可達蟻蠶重量的1萬倍左右。
蠶蛾
5、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カ。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ㄡ將完成新-代的循環,進入下-代生長過程。
㈥ 蠶是怎樣結繭的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松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
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
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
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6)蠶放在哪個容器上結繭圖片擴展閱讀
1、蠶能結繭原因
蠶的吐絲結繭跟蠶體內的絲腺器官有關。從蠶的成長過程來看,在幼蟲階段,蠶在食下大量的桑葉後會消化吸收桑葉中的營養成分。然後,桑葉中的各種氨基酸就會被蠶體內的絲腺所吸收儲存。
隨著蠶齡的增大,絲腺亦隨之增大,在五齡期膨大速度尤為快速。在吐絲結繭之前從外觀上觀察能夠看到蠶體胸部略顯透明,正是絲腺內積聚大量蛋白質的緣故。
2、蠶要結繭原因
從蠶的生理上來講,由於組成絲腺的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蠶體內若氨基酸過多會使蠶體中毒,所以蠶需要通過吐絲來排解氨基酸達到解毒的目的。
從自然條件下來說,蠶作為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很脆弱,尤其在蠶蛹階段最脆弱,會停止取食,喪失行動能力,很容易受到天敵的傷害。
蠶進化出吐絲結繭的行為,將自身包圍在緻密的繭殼當中,這樣既可以躲避天敵保護自己,又可以放心地在蠶繭里變成蠶蛹,並讓蠶蛹體內的器官轉變成蠶蛾的形態,最終羽化成蠶蛾。
㈦ 蠶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是怎樣的有什麼器官蠶蛾與蛹有哪些不同
蠶蛾科昆蟲的一種,原產中國,馴化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養蠶和利用蠶絲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已有記載,至少在3000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公元551年,有兩個外國修道士把蠶繭帶到歐洲。蛾體中型,雌、雄觸角皆為櫛齒狀,雄性櫛齒略長;喙退化,下唇須短小,無單眼,體翅灰白色,翅脈灰褐色。蠶吐絲結繭時,頭不停擺動,將絲織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動一下身體的位置,然後繼續吐織下面的絲列。一頭織好後再織另外的一頭,因此,家蠶的繭總是兩頭粗中間細。家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的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厘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700~1500米。絲腺內的分泌物完全用盡,方化蛹變蛾。
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蠶蟻出殼後約40分鍾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喂養過程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五歲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做繭的絲竟然可以抽到長達1.5公里長!蠶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來交尾,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形態與生長特點
下面介紹一下蠶卵、蠶蛹、蠶蛾的形態及桑蠶的生長特點。
蠶卵: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隻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1700~2000粒蠶卵,重約1克。蠶卵的顏色,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經1~2天變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經3~4天後又變為灰綠色或紫色,便不再發生變化,稱為固定色。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裡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後變成白色或淡黃色。
蟻蠶: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象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體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後,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
蠶的眠性: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但它的食慾逐漸地有所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體內卻進行著脫皮的准備,脫去舊皮之後,蠶的生長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一,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
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第一齡;眠起後進入第二齡;再次蛻皮後進入第三齡;第三次蛻皮後進入第四齡,第四次蛻皮又稱大眠。大眠後就進入第五齡,五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厘米,體重可達蟻蠶重量的1萬倍左右。
熟蠶:蠶寶寶到了五齡末期,就逐漸體現出老熟的特徵: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食慾減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驅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
成蟲期結繭:人們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松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到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一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品種
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學名BombyxmoriLinaeus。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柘葉、楮葉、榆葉、鴨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其中幼蟲期在適宜溫度條件下,自孵化至吐絲結繭需要22-26d,一頭蠶一生約食下桑葉20-25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末齡期的食桑葉量占其總食桑葉量的85%以上。桑蠶結的繭可以繅絲,蠶絲是優良紡織纖維,是綢緞的原料。桑蠶的蛹可食用,蠶蛾和蠶糞均有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葯工業的原料。蠶砂枕有祛風降濕、健腦明目等功效。
柞蠶
以柞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eapernyiGuerin-Meneville。原產中國,發育溫度為8--30℃,發育適溫為11-25℃,最適宜的溫度為22-24℃。主要分布在中國。在朝鮮、韓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和日本等國亦的少量分布。
柞蠶以殼斗科櫟屬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葉片為飼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楓、梨、蘋果等植物的葉子。柞蠶是完全是變態昆蟲,一生中要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經四次眠和蛻皮。每蛻皮1次,遞增1齡。一頭蠶從孵化到5齡老熟結繭需要50d左右,春蠶一生食葉30-35g左右,秋蠶食葉50-58g。其中大蠶食葉占總食葉量的80%以上。春蠶體重14g,秋蠶21g左右。至生長極度時,分別比蟻蠶體重約增加2000-3000倍。柞蠶繭可繅絲,柞蠶絲是柞綢的原料,柞蠶蛹可食用,並與蛾均是化工、醫葯、食品工業的原料。卵是進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間寄主。
蓖麻蠶
以蓖麻蠶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蓖麻蠶原產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18世紀開始從印度傳出,中國、美國、斯里蘭卡、馬爾他、義大利、菲律賓、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先後引種飼養。蓖麻蠶一個世代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育階段。卵期經過約10d,幼蟲4眠5齡期為20d,蛹期約為20d,完成一個世代經過約為45-50d。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時均難孵化,適宜溫度為25℃左右;幼蟲期在飼養適溫在24℃左右;蛹期的保護溫度以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為75%--90%。至生長極度時,體重7g上下,約比蟻蠶增加5400倍。
蓖麻蠶繭不能繅絲,只能作絹紡原料,紡制蓖麻絹絲。也有與桑蠶廢絲、柞廢絲、薴麻、化纖等混紡的蓖麻混紡絹絲。
木薯蠶
蓖麻蠶以木薯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實際就是蓖麻蠶。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以後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廣東、福建也先後飼養。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馬桑蠶
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因稱馬桑蠶。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陝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惠利蠶
即蓖麻蠶。是蓖麻蠶的音譯名。蓖麻蠶原產地是印度東北部的阿隆姆,當地人稱蓖麻△",日本人將eri-silkworm的"eri"音譯為"惠利".中國人引進蓖麻蠶時.也稱過"惠利蠶",因"惠利"含義飼養實惠,有利可圖,便於推廣。當時,中國也有人把eri--silkworm譯為"愛麗蠶"、"伊利蠶"的。
天蠶
以殼斗科柞屬植物的葉如遼東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又名山蠶,學名AntheraeayamamaiGuerin-Meneville.主要分布於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等地。天蠶是一化性完全變態昆蟲,卵期經過270d左右。幼蟲期從孵化到結繭4眠5齡需要50-60d左右,結繭至化蛹7-8d,化蛹至羽化成蟲需要20-30d,暖卵的適溫為18℃,相對濕度為75%--85%;羽化時最適溫度為22--26℃。至生長極度時,體重17-20g約比蟻蠶增加4000倍。
天蠶繭色為綠色,能繅絲,絲質優美、輕柔,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綠色,並具有獨特的光澤。織成絲綢色澤艷麗、美觀,是高級的絲織品。
琥珀蠶
以楠木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阿薩姆或姆珈蠶。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aeaAssama.��《榷�輩亢桶⑷�釩畹撓炅擲鎩K茄�釷飾露任?4--25℃,相對濕度為75%-80%,溫度超過35℃,相對濕度低於65%,幼蟲就難以成活。琥珀蠶能食數種植物的葉子,主食楠木葉,也食茜草科、虎刺等常綠樹葉子,以及含笑屬、樟屬等植物的葉子。屬多化性,一年可收獲4-5次。幼蟲期一般從孵化到結繭需要25-35d,結繭需2-3d,產卵需3-4d,卵期夏季為7-8d,冬季為14-15d。
繭色呈金黃色,能繅絲。絲質堅韌帶琥珀光澤,因此稱之為"琥珀蠶",其織品供製作貴重服飾。
樟蠶
以樟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天蠶、楓蠶、漁絲蠶等。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Eriogyna(Saturnia)pyretoumWestwood。樟蠶主要食樟樹葉,絲質較優,也蛾食楓樹葉、櫃柳葉、野薔薇、沙梨、蕃石榴、紫殼木及柯樹葉等,但絲質較差。主要區是中國、越南、印度等國,產量最多的是中國的海南島。樟蠶每年一代,蛹態滯育。成蟲羽化最適溫度為16--17℃.樟蠶共經8個齡期,全齡約經80d。成熟時雌蠶體重16g,雄蠶10g。飼養樟蠶者一般不讓其結繭,而是在其成熟期時,先將熟蠶浸死在水中,然後用手工將其第2-3腹腳間撕破蠶腹,取出兩條絲腺浸入冰醋酸(濃度2.5%)中,5-7min後,即進行拉絲,可拉長至200cm左右,經水洗後光滑透明,堅韌耐水,在水中透明無影,是最佳的釣魚台。約1000條可拉絲500g,除供釣魚台外,還可精製成外科用的優質縫合線。樟蠶繭也可繅絲,但數量很少,世界上只有中國生產樟蠶絲。
栗蠶
以核桃葉、板栗葉為主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Dicty-opoeajaponicaMoore.分布於中國、日本等地。主要食核桃、板栗、杏樹、楓楊、桷、櫪、樟、榆等樹葉。食核桃葉的繭重,繭層厚,食棣及板栗葉者較差。在遼寧、黑龍江、吉林、江西、廣西等省,每年完成一個世代,以卵越冬。有野生情況下,幼蟲在5月是下旬孵化,4眠或5眠,於6月下旬成熟,經50d左右老熟結繭,繭外觀呈燈籠狀,有大小不等的網眼。結成繭需時2d左右,經3-5d後化蛹,繭可繅絲,也可作絹紡原料,絲質優良。栗蠶也可以從熟蠶腹中取出絲腺,浸酸後拉長作釣魚絲或醫療用絲。
樗蠶
主食樗樹葉(臭椿),兼食烏桕、蓖麻、冬青、含笑、泡桐、梧桐、樟樹葉等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又名椿蠶、小烏桕蠶。分布於中國、日本、印度等國。中國分布在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化性有1化性、2化性以至4化性的。寒冷地區為1化性、台灣為4化性。蠶期30-40d。熟蠶集結2-3片葉吐絲結繭。繭灰褐色、紡錘形、頂端有孔,有細長繭柄,繭重約3g,繭層重約0.3g,繭層率10%--12%。農村一般均繅土絲,織成的綢稱椿綢。
烏桕蠶
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ttacusatlasLinnaeus。又名大山蠶、大烏桕蠶。分布於中國、印度、日本、越南等國。中國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等省。2化或3化,蛹態越冬。4-11月為飼養季節。食珊瑚樹葉,也食烏桕葉,、牛耳楓、冬青葉等。幼蟲期6齡或7齡,春夏蠶全齡35d左右,秋蠶40d左右。全繭重6.5-10g,繭層重0.9-1.1g,繭層率約10%,。繭可紡絹絲,強伸力好,織綢稱"水紬"絹綢。
柳蠶
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ctiasseleneHubner。又稱大青天蛾蠶、中桕蠶。分布在中國、日本、印度等國。中國各地都有。柳蠶1年2-3代(很少4代),以蛹越冬。主要食柳、楓楊、烏桕、樟、泡桐等樹葉。熟蠶在葉片間結繭,繭形大,暗褐色,能繅絲300m以上。
簡要技術規程
養蠶前的准備:
在種好桑葉的基礎上,准備好蠶室、蠶具;養蠶前7天,用1%的強氯精噴灑消毒,每平方米用葯液半斤,噴後密封24小時以上,同時,應將蠶房周圍環境噴葯消毒。
催青:
蠶種出庫第八天左右,可見到蠶卵一端有一小黑點,叫點青,一張蠶種有20%卵點青,就用黑布遮光,從點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點鍾就除去黑布,開燈感光孵化。
收蟻:
感光3-4小時後,春蠶在上午9時,夏秋蠶在早上7-8時即可收蟻。收蟻的方法:用桑樹第一展開葉切成0。5厘米小方塊,用葉量為蟻量的5倍左右,撒在墊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蠶種紙,一手拿蠶筷,均勻拍打蠶種紙背,使蟻蠶掉落簸箕上,然後用鵝毛刮蟻蠶,整理成圓形即可。
小蠶的飼養:
1、溫、濕度調節:1-3齡稱為小蠶,小蠶要求的環境為高溫多濕。1-2齡適宜溫度26-27度,相對濕度90%;因此1-2齡蠶採用全防干育,即上蓋下墊塑料膜;3齡用半防干育,即只蓋不墊塑料膜,保持溫度在26-27度,相對濕度85%。
2、小蠶的用葉:1齡用桑樹自頂芽數下第3葉,葉色黃中帶綠,一張蠶種的蠶,用葉1公斤;2齡用自頂芽數下第4葉,葉色綠中帶黃,一張蠶用葉3公斤;3齡用自頂芽數下第5-6葉,葉色嫩綠色,有光澤,一張蠶用葉10-12公斤;一、二齡蠶將桑葉切成蠶體長1.5倍的小方塊,三齡蠶桑葉粗切成三角形餵食,每次的給桑量應掌握在下次給桑前蠶座上略留少量殘桑為適度。
3、喂桑次數及時間:每天喂4次,時間分別為:上午7時,中午11時,下午4時,晚上10時;小蠶生長發育快,每次喂桑要結合擴座。
4、眠前處理:(1)眠前除沙:小蠶體色轉為白色,身體縮短,體表緊張發亮,一齡蠶部分蠶體粘附蠶糞,二、三齡蠶有蠶馱蠶現象時,即可加網給桑進行眠前除沙。(2)提青:如出現一部分蠶已睡眠,一部分未眠,應再次加網給桑,把未眠蠶引上來,移到另一簸箕中繼續飼養至眠定。
5、眠中保護:眠中前期蠶座要干,應在蠶座上撒石灰粉,保持相對濕度80%;見有起蠶時,室內宜濕,保持相對濕度85%;如濕度不夠可在地面撒水補濕。
6、眠起餉食:當95%以上的眠蠶已脫皮,頭部由灰白色轉為褐色,頭部明顯變大,幼蠶爬動尋食,這時可餉食,餉食的桑葉應稍偏嫩,給桑量宜偏少。
大蠶飼養:
1、飼養方式:4-5齡蠶為大蠶期,生長適宜溫度為25度,蠶兒對高溫多濕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可以採用室內地面育和室外棚架育。
2、移蠶下地:將蠶室清洗干凈,用1%的漂白粉消毒,待干後,地面撒一層石灰粉,將蠶餉食喂一餐葉後,移至地面飼養。
3、合理給桑:4齡蠶是蠶體成長過渡到絲腺成長的轉折時期,如營養不良,,會影響到產量和質量。要求桑葉新鮮質好,選采頂芽下7-15片葉喂養,達到良桑飽食的目的;5齡蠶用桑量占總用桑量85%左右,此期是合理用桑,提高桑葉效益的關鍵時期;採用兩頭緊中間松的飼養方法:5齡的第1-2天或第5-7天,給葉量要嚴格控制到下次給桑時剛吃完為宜;第3-6天要讓蠶充分良桑飽食;每次喂葉時進行移蠶擴座,保持蠶頭均勻。
4、搞好蠶座衛生:大蠶期每天早上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陰雨天濕度大,每天撒石灰粉2次,保持通風乾爽。
5、上簇采繭:五齡大蠶經過6-7天便開始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綠色軟糞,胸部透明,身體略軟,呈蠟黃色,頭部左右擺動,這時,選用3-4塊方格簇交替重疊水平放好,把熟蠶均勻撒到簇上,待蠶爬定後將簇鉤掛起來。上簇期間要保持通風良好,維持簇中溫度24度,濕度85%為宜。一般春蠶上簇後6天,夏秋蠶上簇後4-5天即可采繭出售。
[編輯本段]膿病如何預防
膿病多發生於春季蠶期的5、6、7月份,秋季蠶期的9、1o月份。進入5月份以後,我區大部分蠶區的氣溫偏高,細菌活動活躍,加上此時春蠶已丈多連續飼養了2~3批,病原有了一定的積累,如果此時消毒防病措施不力,飼養操作不當,剜往往爆發膿病。秋季蠶期膿病的發生除以上因素外,葉質不良也是誘發膿病的重要原因。
膿病的防治要點:
1合理安排養蠶批次,預留充足捎毒時同。一年多次養蠶,尤其是多批次不同斷地飼養,蠶室蠶具連續使用,每期蠶結束後沒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時問,給病毒的殘留和積累刨造了條件,膿病便有了隨時發生的可能。解決辦法,一是適當減少養蠶次數,將兩個相鄰蠶期之間至少留出一周的間隙,以便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蠶室、蠶具的洗刷消毒,徹底殺滅上期蠶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減少養蠶批次時,可建立小蠶專用蠶房,實行小蠶共育。
2嚴格消毒,殺滅病原。消滅病原是防治桑蠶膿病的根本措施。養蠶前,要根據蠶室結構、蠶具種類,做好充分的清潔工作,再選擇適當的消毒葯劑進行全面消毒。發生過膿病的蠶室,除採取常規的消毒措施外,牆壁、天面再用新鮮的石灰漿塗刷,對預防膿病有較好的效果。養蠶中要對蠶室地面、貯桑窒、走廊及蠶室周圍環境定期進行清潔消毒工作,同時小蠶可選用「小蠶防病一號」,大蠶可選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養蠶後,對蔟中的死蠶應先揀出投入消毒液(如石灰漿福爾馬林等)中,浸泡過夜後挖坑深埋。蔟具、上蔟室要在采繭後就地清潔消毒,妥善處理好蠶沙,以防病原擴散。
3嚴格提青分批、淘汰和廂離病、弱小蠶,防止蠶座混育感染。蠶感染病毒後,發育遲緩,不僅養蠶技術處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將病傳染給健康蠶因此在生產上凡是發育遲緩的小蠶,都應用分批提青的辦法,與健康蠶分開飼養j發現患病個體,必須立即揀出,堅決淘汰,以減少蠶座傳染的機會。在飼養過程中發現蠶座內有病死蠶,應小心揀出,防止屍體流出膿液四處污染,並立即進行蠶體、蠶座消毒此外,嚴格禁止大小蠶同室共育或混育。
4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蠶兒體質。膿病的傳染和危害程度,與蠶的體質有關。養蠶過程中,要根據蠶的生理特點,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一是適時擴座,保證每條蠶有3倍體積左右的活動空間,防止蠶頭過密。二是良桑飽食,喂給肥培管理好的適熟桑葉,不喂偏老、偏嫩、發熱、發酵、泥沙及病蟲污染的葉。三是做好腡起處理,使蠶群體發有齊一,以增強蠶的抗病能力。另外還要精心操作,防止蠶體創傷。
5添食抗菌素,減少細菌對膿病感染的坍同促進作用。添食氯黴素、蠶病清等抗菌素,不僅對細菌病有預防作用,同時也有抑制膿病發生的效果。
6注意催青保護,防止蠶種被二次污染。蠶種在出庫提酸時,已經將附在蠶種表面的病原殺滅。如果發種的環節復雜或催青的環境不良,蠶種極易發生二次污染。解決的辦法是蠶種領回
後,用2福爾馬林或0.5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進行卵面消毒,消毒後的蠶種放置於干凈的蠶室進行催青。
7飼養抗病力強的品種。不同的蠶品種對膿病的抵抗力不同,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綜合考慮選擇抗病力、抗逆性強的蠶品種。
8加強桑目的肥培管理,做好桑園害蟲的防治工作。桑園多施有機肥,合理使用化肥,對增強蠶的體質,減少蠶病的發生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桑園要適時噴葯殺蟲,減少害蟲的蟲口密
度,防止病毒引起的交*感染。
春蠶飼養技術意見
抓好養蠶前消毒,降低蠶兒發病率
養蠶前的清洗消毒是整個防病消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奪取蠶繭高產的先決條件。為提高消毒效果,在消毒步驟上要做到「一掃、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白」;消毒過程中要求做到六個要:蠶室要打掃凈,蠶具要洗得凈,葯劑要配得准,葯液要噴得勻,室具要消得全,消後要保管好。
做好補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
補催青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一日孵化率的高低,廣大蠶農應重視補催青工作,主要抓好溫濕度的控制及遮暗工作等措施。蠶種到室後,要及時攤卵,並控制溫度78-79℉,濕度差2℉,到收蟻前日傍晚,將溫度升至80-81℉,濕度差1℉,同時在補催青時要嚴格遮暗,以達到孵化齊一之目的。
杜絕明火加溫,確保人蠶安全
明火加溫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一是易造成飼養員一氧化碳等廢氣中毒,我市每年均有蠶農因明火加溫造成中毒送醫院搶救甚至死亡事件發生;二是溫度控制難,溫度過高時影響蠶兒體質,甚至把蠶兒烘死;三是易發生火災事故。同時,今年春蠶蠶種緊張,各地已均沒有預備種,如造成蠶種中毒、烘死等損失的,將無法彌補。因此,為確保人蠶安全,應大力推廣暗火加溫,實行地火龍、天火龍、電爐、靠壁灶等暗火加溫形式,或將明火加溫設施進行改造,增加通室外的煙道,杜絕明火加溫;進蠶室飼蠶時要兩人以上,以便發生中毒時,相互照應、及時搶救;沒有小蠶飼養設施或條件較差的以及飼養量比較少的蠶農,提倡聯戶共育,實行小蠶集中飼養,或交由小蠶公司飼養;小蠶室要經常進行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密切注意天氣和蠶訊,合力做好防氟工作
據氣象部門預報,今年五月份降水量偏少,氣溫偏高,最長連晴可達7—8天,屬氟污染較重的氣候年型。因此必須依靠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加強春蠶防氟工作。一是要貫徹落實市府關於春蠶期防氟停火措施;二是密切注意蠶期的天氣情況和蠶訊變化,一旦出現氟化物中毒苗頭及時採取分批飼養、調整葉位、石灰水洗葉等農業防氟措施,減少損失。
提倡採用摘芯技術,提高桑葉產質量
摘芯就是將桑樹新梢的嫩頭摘去,可促進嫩葉加速成熟,提高桑葉產質量。方法是:在用葉前10天左右進行,根據桑園的用葉計劃,劃片分批摘芯。摘芯程度:一般摘去鵲口狀的嫩頭為度。
重抓防病防毒,減少蠶病和中毒損失
在飼養過程中要經常用新鮮石灰粉、防病一號、抗菌素和滅蠶蠅等葯劑進行蠶體蠶座的消毒防病,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蠶病損失,同時對新鮮石灰粉、防病一號等易變性揮發的葯劑,要密封存放,用後袋口扎緊;在採摘毗鄰其它農作物桑園的桑葉時,要做到先試後吃,嚴防因其它農作物噴葯治蟲引起蠶中毒事故的發生。
加強通風換氣,稀放飽食養大蠶
由於大蠶期蠶兒食桑量大,排泄物多,且又不耐高溫濕悶,因此,在大蠶期應特別重視通風換氣工作,做到開門開窗養蠶,並達到稀放飽食,大蠶三晝時每張種放足蠶座面積40平方米以上,並給足桑葉使蠶飽食。
抓好上山關,提高春繭產質量
抓好蠶兒上山關,是提高蠶繭產質量的重要措拖。一是在選用上山蔟具時要有安全意識。近年來少數地區曾發生過因蔟草殘留農葯影響而產生大量不結繭蠶的事故。由於去年稻飛虱暴發,晚稻大面積治蟲造成春蠶用作上蔟的稻草帶毒增加,如不重視對蔟草的選擇和處理,很可能發生類似事故。上蔟時建議選用方格蔟、塑料折蔟等優良蔟具;選用稻草蔟具時要盡量選用農葯污染少的稻草製作,並利用養蠶前期較空暇時間,充分曝曬乾燥,盡量排出殘留農葯。二是加強蔟中通風換氣,在熟蠶全部上山繭網形成後,蔟室開門窗通氣,使蠶兒吐盡繭絲物質,增加繭層量,提高繭質。........
㈧ 蠶結繭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有何注意事項
蠶是一種很可愛的生物,養蠶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蠶的一生中,它們要經歷孵化、成長、結繭、成蟲這四個階段,其中結繭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過程吧!
③當蠶即將結繭時,取一些麥稈,把它們捻成樹枝,以便於蠶結繭。
④破繭後,把它們放在一個盒子里,它們會交配,然後產卵。
㈨ 蠶要變成蛹的時候應放在哪裡讓它結繭
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松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
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
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
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9)蠶放在哪個容器上結繭圖片擴展閱讀:
結繭的一個過程:
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
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