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茶道步驟,最好有圖解
1、沸水溫壺
將純凈水(或山泉水更好)燒至沸騰,徐徐倒入紫砂壺中,注意冬天時要用溫水先沖泡紫砂壺,避免溫差過大引起的壺裂。燙壺後將茶漏、茶杯、茶寵統統用沸水燙一次。
Ⅱ 十二道茶道的程序
十二道茶藝 一、用具:脫胎漆器茶盤一個、白瓷茶壺一把、玻璃茶杯、香爐一個、香一支、開水壺兩個、錫茶葉罐一個、茶巾一條、茶道器一套、綠茶每人2—3克。
二、基本程序: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講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塵茶,致清致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須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干凈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第三道:玉壺養太和綠茶屬於芽茶類,因為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只宜用80攝氏度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會兒,使水溫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清宮迎佳人蘇東坡有詩雲:「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潤蓮心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就是再開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
第六道:鳳凰三點頭沖破綠茶時也講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沖入熱水後,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後慢慢沉入杯底,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觀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傳說觀音菩薩場捧著一個白玉凈瓶,凈瓶中的甘露可消災祛病,救苦救難。茶藝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我們稱之為「觀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們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槍這道程序是綠茶茶藝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熱水如春波盪漾,在熱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開來,尖尖的葉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芽一葉的稱為旗槍,一芽兩葉的稱為「雀舌」。在品綠茶之前先觀賞在清碧澄凈的茶水中,千姿百態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隨波晃動,好像生命的綠精靈在舞蹈十分生動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春波展旗槍」之後,要聞一聞茶香。綠茶與花茶、烏龍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須用心靈去感悟,才能夠聞到那春天的氣息,以及清醇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綠茶的茶湯清純甘鮮,淡而有味,它雖然不像紅茶那樣濃艷醇厚,也不像烏龍茶那樣岩韻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從淡淡的綠茶香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
第十二道:自斟樂無窮瓶茶有三樂,一曰:獨品得神,一個人面對青山綠水或高雅的茶室,通過品茗,心馳宏宇,神交自然,物我兩忘,此一樂也;二曰:對品得趣。兩個知心朋友相對品茗,或無須多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腸,此亦一樂也;三曰:眾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師」眾人相聚品茶,互相溝通,相互啟迪,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道德知識,這同樣是一大樂事。在品了頭道茶後,請嘉賓自己泡茶,以便通過實踐,從茶事活動中去感受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無窮樂趣。
Ⅲ 茶藝十八道指哪十八道
第一道:神入茶鏡 茶者在沏茶前應先以清水凈手,端正儀容,備好茶具,聆聽中國傳統音樂,來幫助自己的心靈進入平和、愉悅的茶境。
第二道:烹煮甘泉 沏茶擇水甚為關鍵,水質優劣,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烹煮的水溫需達到100℃,這個水溫泡出來的茶,更能體現鐵觀音獨特的韻味。
第三道:沐淋甌杯 主要讓蓋甌吸收一定的溫度,使泡出來的茶味美、甘純。
第四道:若琛出浴 若琛是古時候景德鎮一位制杯能手,因為他制的杯小、白、薄,後人為了紀念他,把品茗杯也稱「若琛杯」。
第五道:葉嘉酬賓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人家一起鑒賞鐵觀音的外觀與形狀。
第六道:觀音入宮 把鐵觀音導入甌杯,美其名曰:「觀音入宮」。
第七道:懸壺高沖 高沖有利於激盪茶葉,使它的色、香、味更容易發揮。
第八道:春風拂面 用甌蓋輕輕颳去漂浮的泡沫,使茶更清新潔凈。
第九道:觀音入海 品飲鐵觀音講究「一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第一泡是敬天地神靈。
第十道:高山流水 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有知音,希望這高山流水有知音,希望這高山流水能激起您心中的共鳴。
第十一道:甌里韻香 「甌里韻香」是讓鐵觀音在甌杯里充分釋放出獨特的香和韻。
第十二道:玉液移盅 把泡好的茶湯移入公道杯中,使茶湯濃淡均勻,香純一致。
第十三道:普降甘露 將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為「普降甘露」。
第十四道:天地「和」一 把品茗杯反扣在聞香杯上,吸天地之靈氣,萬物之精華,在飲品時,體會茶道融於自然。
第十五道:扭轉乾坤 把聞香杯的茶倒入品茗杯中,翻動茶湯,使香氣更加集中於聞香杯中,便於聞香和品茗。
第十六道:喜聞幽香 置聞香杯於鼻下二寸處,輕輕轉動,吸收,聞香如雨過天晴般晴朗,深吸,流入肺腑如鳥語花香般明媚,令人心曠神怡。
第十七道:品啜甘茗 「陸羽"茶經中記載:品茶要先聞其香,再觀其色,後品其味。品茶分為三口品,一品香,二品味,三品韻。所謂「三口方知味,三翻才動心」達到天、地、人三者「和」的境界。
第十八道:重賞余韻 重賞品茗空杯中的余香。天地神韻,茶品人生。
Ⅳ 工夫茶道表演時,各個環節的講解說辭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全國,遠及海外。 (一)鑒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鑒賞干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沖: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少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沖去壺頂產泡沫。淋壺可沖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沖到氣孔上,否則水易沖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熏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沖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凈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余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沖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復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復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復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沖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希望採納
Ⅳ 菊花仙子的茶道節目
常飲杭白菊不僅能使人延年益壽,而且還具有清肺美容的功效。而延年益壽又是人們所追求和渴望的,因此組織者在突出菊花茶的同時,還抓住了一個壽字,不僅所有茶具都用帶有壽字的青花瓷,而且其他輔助設施也都帶有極明顯的延年益壽的圖案和吉祥物,顯得既古樸典雅,又不失中國傳統和江南水鄉特色。表演者都身著繪有菊花圖案的藍印花布服飾,腳著藍印花布鞋,上下呼應,整體協調,鄉土氣息非常濃郁。
第一個茶道表演節目是純菊花茶:
此茶道屬雅士茶道流派,以文人雅士為背景,突出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的內涵,來烘托水鄉古鎮悠遠的文化和江南文人騷士追求清寂的生活。當音樂轉入《良宵》的時候,兩個身穿藍印花布旗袍的小姐走到了被稱作江南第一銅壺的茶壺前,用曬乾的菊花桿為柴火現場燒煮.。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提出:烹著之水……源、甘、輕。……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因此小姐灌入銅壺里的水也是上等的活水。一會兒水開了,隨著主泡小姐演繹茶道工藝流程的展開,主持人也介紹開了:孟臣(孟臣是明代紫砂壺制家,後人把名貴茶壺喻為孟臣)沐霖、若深(若深清初人,以善制茶杯出名,後人把名貴茶杯喻為若深)出浴(即燙洗茶壺蓋甌和茶杯),花仙進轎(即用茶勺從茶罐中取出適量茶葉),花仙入宮(即把菊花茶放人茶壺或蓋甌),懸壺灌頂(即把銅壺提高沖泡菊花),春風拂面(即用茶壺蓋或匝蓋輕輕颳去飄浮的白泡沫),甌里催香(菊花沖水後,蓋上甌蓋,浸泡幾分鍾,以使花香氣溢出),夢里尋芳(靜嗅菊花茶的香氣),三龍護鼎(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這樣既穩妥又雅觀),行雲流水(即抹去茶具周圍的水滴),最後是滿園春色(即讓遊客觀賞杯中的景色)。
品茗杯中的菊花下面有蓮芯作輔墊,從色澤上看,用蓮芯的綠芽襯托著圓狀的白菊,給人以清新典雅之感;從畫面上看,上有白菊飄逸下有清蓮隱隱,極富有詩情畫意;從口感來說,既有苦盡甘來的欣慰,又有清雅酣暢的回味感;從葯理上講,更能起到清涼解毒的作用,從寓意上講,是取天地之精華,同時體現了菊花茶道有著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內涵。整個茶道過程極為輕松愉快,既達到了湯清、氣清、心清的境界,又烘托出了境雅、器雅、人雅的氣氛。最後手捧菊花的助泡跟隨主泡來到了客人門面前,同時主泡還告訴大家用小竹夾取菊花泡入自己的品茗杯中,這樣可以使自己納百富於一家,集精華於一心。
第二個茶道表演節目是休閑菊花茶:
此茶道屬貴族茶道流派,體現一種高雅富貴的意境。桐鄉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百花地面之稱,許許多多的名宅名院,布局精巧,雕梁畫棟,前堂是掛畫擺藝,後院是花鳥樹木,一派富貴豪華的建築風格。因此,此茶道的表演又換了一個表演台。此台中間掛一幅名家菊花中堂,兩邊是茶聖陸羽的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是鬢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的詩句和一些名家的詠菊對聯。身穿素白絲綢旗袍的茶藝師端坐中間,氣質溫文爾雅,風度雍容華貴,泡茶動作優美舒展。泡茶台前的地面上,以杭白菊和桑葉、桑枝做藝術插花造型。兩旁是古樂伴奏,茶幾上配上琴棋書畫,使茶道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表演在一首美妙動聽《高山流水》的古箏曲中拉開了序幕。為了突出高雅富貴的意境,休閑菊花茶全用仿明清景德瓷器--蓋碗茶具泡製。在漢族民間,蓋碗有著天、地、人之說,蓋為天、托為地,人在中間,因此用蓋碗泡製菊花茶,使茶道藝術達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碧綠剔透的茶具,潔白無瑕的菊花,裊裊纏纏的檀香,以及悠雅古樸的音樂,使人彷彿徜徉在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中。主泡小姐在展示焚香、汲水、拾薪、供水、賞菊、滌具、投菊、浸潤泡、沖泡、敬菊茶、受菊茶、插菊花等工藝後,就開始向客人敬茶行江南地區漢族民間禮節。而此時主持人也開始娓娓道起關於菊花仙子的傳說:在古時桐鄉有百花地面之稱,一至秋天,菊桂競開,清香彌野。在遠古,有一個農家少年--阿牛,七歲喪父,母親愁勞過度……
在主持人的一首重九逢佳節,銀芝耀眼明;白菊生桐溪,風姿更超逸詩中,表演結束了。
沐浴著秋天黃昏的夕陽,走在田野菊海的田埂上的我忽然想起宋朝詩人林逋的一首詩: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Ⅵ 蓋碗《茉莉花茶》茶藝
很詳細
Ⅶ 紅茶茶藝表演的解說詞只要紅茶。非常感謝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勝於宋,傳承五千年,是華夏兒女不可遺忘的文化瑰寶。
紅茶,顧名思義,葉紅湯紅,在六大茶類中,發酵最重,濃度最高,包容性最強。她原產自中國,卻為世界之茶,全球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在品飲紅茶,她更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紅茶,不喜計較,肚大能容,酸如檸檬,辛如桂圓,甜如蜜糖,潤如牛奶,調配紅茶,皆為佳品。
紅茶的飲用極為廣泛,如按花色品種而言,有工夫飲法和快速飲法之分;如按調味方式而言,有清飲法和調飲法之分;如按茶湯浸出方式而言,有沖泡法和煮飲法之分。
祁門紅茶產於中國安徽省祁門縣,清光緒年間開始仿照閩紅試制生產。最終因其內質優異,與閩紅、寧紅齊名,國外也有將祁門紅茶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的季節茶並稱為世界三大高香茶。
主要用具:瓷質茶壺、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為好),賞茶盤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盤,熱水壺及風爐(電爐或酒精爐皆可)。茶具在表演台上擺放好後,即可進行祁門紅茶茶藝表演。
(一)「寶光」初現
祁門紅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並非人們常說的紅色,而是烏黑潤澤。國際通用紅茶的名稱為「Blacktea」,即因紅茶干茶的烏黑色澤而來。請來賓欣賞其色被稱之為「寶光」的祁門紅茶。
(二)清泉初沸
熱水壺中用來沖泡的泉水經加熱,微沸,壺中上浮的水泡,彷彿「蟹眼」已生。
(三)溫熱壺盞
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壺及杯中,為壺、杯升溫。
(四)「王子」入宮
用茶匙將茶荷或賞茶盤中的紅茶輕輕撥入壺中。祁門紅茶也被譽為「王子茶」。
(五)懸壺高沖
這是沖泡祁門紅茶的關鍵。沖泡祁門紅茶的水溫要在100攝氏度,剛才初沸的水,此時已是「蟹眼已過魚眼生」,正好用於沖泡。而高沖可以讓祁門紅茶茶葉在水的激盪下,充分浸潤,以利於色、香、味的充分發揮。
(六)分杯敬客
用循環斟茶法,將壺中之茶均勻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一致。
(七)喜聞幽香
一杯茶到手,先要聞香。祁門紅茶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濃郁高長,又有「茶中英豪」、「群芳最」之譽。香氣甜潤中蘊藏著一股蘭花之香。
(八)觀賞湯色
紅茶的紅色,表現在沖泡好的茶湯中。祁門紅茶的湯色紅艷,杯沿有一道明顯的「金圈」。茶湯的明亮度和顏色,表明紅茶的發酵程度和茶湯的鮮爽度。再觀葉底,嫩軟紅亮。
(九)品味鮮爽
聞香觀色後即可緩啜品飲。祁門紅茶以鮮爽、濃醇為主,與紅碎茶濃強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綿長。
(十)再賞余韻
一泡之後,可再沖泡第二泡茶。
(十一)三品得趣
祁門紅茶通常可沖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細飲慢品,徐徐體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
(十二)收杯謝客
祁門紅茶性情溫和,收斂性差,易於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調飲。祁門紅茶同樣適於調飲。然清飲更難領略祁門紅茶先特殊的「祁門香」香氣,領略其獨特的內質、雋永的回味、明艷的湯色。感謝來賓的光臨,願所有的愛茶人都像這紅茶一樣,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Ⅷ 沏茶過程的圖解
安溪茶藝表演程式圖解
「安溪茶藝」源於安溪鐵觀音功夫茶。通過挖掘整理、編排提煉、升華為別具一格的鐵觀音茶藝。
茶藝提示:讓品茶人了解烏龍茶,特別是名茶鐵觀音的沏茶技藝,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具體包括:品茶環境、茶葉選擇、水質鑒定、茶具選用、茶藝人才選拔、茶藝音樂等。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協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藝之本:(純)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凈純。
茶藝之韻:(雅)沏茶之細致,協作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神韻。
茶藝之德:(禮)感恩於自然,敬重於茶農,誠待於茶客,聯茶友之情誼。
茶藝之道:(和)人與人之和睦,人與茶、人與自然之和諧,繫心靈之摯愛。
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它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
安溪茶藝是一種示範性的表演,讓品茶人了解烏龍茶。名茶鐵觀音的沏茶技藝、沖泡過程非常講究,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1.白鶴沐浴/沐霖甌杯(洗杯)
用開水洗凈茶具並提高茶具溫度
「沐霖甌杯」也稱「熱壺燙杯」。先洗蓋甌,再洗茶杯,這不但是保持甌杯有一定的溫度,又講究衛生,起到消毒作用。
2.觀音入宮/烏龍入宮(落茶)
放茶量大約按茶/水1:20的比例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葉裝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鐵觀音裝入甌杯,美其名曰:「觀音入宮」。
3.懸壺高沖(沖茶)
當開水初沸(100度)提起開水壺沖入茶具使茶葉業轉動、露香
提起水壺,對准甌杯,先低後高沖入,使茶葉隨著水流旋轉而充分舒展。
4.春風拂面/行雲流水(刮沫)
用甌蓋輕輕颳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潔凈
行雲流水:
提起蓋甌,沿托盤上邊繞一圈,把甌底的水刮掉,這樣可防止甌外的水滴入杯中。
春風拂面:
左手提起甌蓋,輕輕地在甌面上繞一圈把浮在甌面上的泡沫颳起,然後右手提起水壺把甌蓋沖凈,這叫「春風拂面」。
5.關公巡城/觀音出海(倒茶)
泡一二分鍾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茶杯
觀音出海
「觀音出海」民間稱它為「關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迴均勻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時應低行。
6.韓信點兵/點水流香(點茶)
茶水倒到甌底最濃部分,要一點一點滴到各杯里,達到濃淡一致
點水流香
「點水流香」在民間稱為「韓信點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後甌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里,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
7.賞色嗅香/細聞幽香(嗅香)
拿起甌蓋嗅一嗅天然的茶香鑒賞湯色
品飲鐵觀音,首先要觀其色,就是觀賞茶湯的顏色,名優鐵觀音的湯色:清澈、金黃、明亮,讓人賞心悅目。
細聞幽香
這就是聞其香,聞聞鐵觀音的香氣,那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桂茶香,清氣四溢,讓您心曠神怡。
8.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品啜甘霖
這叫品其味,品啜鐵觀音的韻味,有一種特殊的感受。當你呷上一口含在嘴裡,慢慢送入喉中,頓時會覺得滿口生津,齒頰流香,六根開竅清風生,飄飄欲仙最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