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醒獅起舞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愛你在心間動態圖片 2025-08-29 18:53:14
飛呀飛動態圖片 2025-08-29 18:51:10
搞笑卡通圖片大全可愛 2025-08-29 18:27:56

醒獅起舞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4 15:17:37

❶ 醒獅中,南獅和北獅有哪些不同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❷ 舞獅最早起源在哪裡

關於我國舞獅的起源,有各種說法,至今尚未有定論。

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扎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遠古起源說認為舞獅源於「驅儺」。在遠古時代,古人發明了「儺」。「驅儺」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舞獅。儺獅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進入百姓人家,在驅除疫鬼的同時,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務。

漢代起源說認為起源於漢代的「象人」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

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

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2)醒獅起舞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舞獅分為北獅、南獅。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妙維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❸ 醒獅鼓有哪幾種

亦稱「南獅鼓」、「瑞獅鼓」、「嶺南獅鼓」、「廣東獅鼓」

醒獅鼓法原則上分成 2 派
1. 佛山鼓 (上六府) :
2. 鶴山鼓 (下四府) :

有:1)擂鼓:開始拜神或行禮均擂鼓三次左右中。
2)起獅鼓:拜完神或行完禮開始起舞
3)行獅鼓:(三星鼓)其動作是左望右望,尋找食物。
4)拋獅鼓:法備動作去食青,或試探動作。
5)七星鼓:咬七星試探動作看其動作可否進食。

❹ 廣東的春節都有哪些風俗

1、行花街,逛廟會,以前老人家常說:「行花街就是為了討個好運氣。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現在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看花以外,更是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

❺ 舞獅時的解說詞誰有我急需啊~~

給你一個我們這邊的東東,希望有幫助:
「橫戈百獸,推獅為首,千古華夏,唯龍獨尊。」
「一點獅嘴,笑口常開祝富貴;二點耳腔,左右逢緣聽八方;三點天庭,鴻運當頭照吉星;四點眼睛,眼觀六路志千里」。

伴著石獅市文體局局長一首《龍獅頌》,由中國龍獅運動協會秘書長余漢橋先生、中共福建省委副秘書長陸開錦先生、福建省體育局黨組書記楊文科先生、福建省農體協副主席龍珩先生、泉州人大常委副主任、中共石獅市委書記黃源水先生、石獅市委副書記、石獅市人民政府市長高雲程先生為龍獅點睛,鑼鼓喧揚,舞龍舞獅大賽正式開始。

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的鑼鼓陣陣響起,一條條錦色長龍在會場上翻騰起舞,帶動了會場的歡騰。他們穿著艷麗的龍裝,手舞長龍、蛟龍出海、穿梭前進、龍游四海,騰飛雲霄,不是真龍勝似真龍。高超的技藝表演贏得了觀眾的一片喝彩,再現了運動員及石獅人不屈不饒、奔騰爭躍、喜氣洋和的精神面貌。

南獅和北獅作為舞獅中的兩種不同表演風格,南獅體現威武粗獷、鼓樂激昂、好鬥善征的形象,擅長在樁上施展絕活。在22個高低不等的金黃樁木上,耀武揚威的雄獅在奮力的采青,激揚的鼓樂陣陣響起,雄師見青、喜青、望青、探青、采青、吐青……靜如靈貓伺鼠出穴,動如猛虎擒羊敏捷。時而興高采烈的神情,時而憤恨發惡,於形之中,在現雄獅威武。

北獅莊重雍容、保留著唐室皇族氣派,體現著機智靈敏、無畏勇敢、憨厚、貪玩逗趣的形象,擅長在桌凳間施展絕技。千般威武千般美,男兒身手古今齊,代表福建省出場的「東方醒獅」贏得了滿堂喝彩。只看引球員一個高空翻滾,「鑼鼓響,獅頭擺,追綉球,飆起來,威掃平原天下知,吼嘿,看我雄獅第一帥。」 再現「天下第一獅」的雄姿。

鑼愈擊愈緊,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險、獅愈跳愈高,觀眾隨表演而起伏,踢跳翻蹬、立卧滾抖、勇猛憨厚、驚險逗趣的北獅表演,贏得滿堂喝彩;由醒獅出洞,到整裝待發再到頂天立地、雙獅搶球,滿載而歸。但聽掌聲雷動、喝彩不斷。

最終石獅市金凱聖醒獅團、湖北農民體協隊以精湛的表演獲得了本次比賽的北獅全能金獎;佛山南粵龍獅運動協會、梧州市石裘山景區醒獅隊獲得了南獅項目的全能金獎;湖北農民體協舞龍隊、江蘇溧陽金盛龍獅團獲得了舞龍項目的全能金獎。

石獅人與生懼備敢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近年來,石獅舞獅隊,屢創佳績,以精湛的技藝,超群的功底征服國內外觀眾並為國家和省、市爭得了榮譽。先後獲得第一屆、第二屆世界龍獅錦標賽冠軍;第三屆全國南北獅王爭霸賽和2007年全國舞龍舞獅邀請賽北獅冠軍;第四屆、第五屆全國農運會北獅金牌,被譽為「天下第一獅」。並應邀到日本、菲律賓、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表演。石獅舞獅訓練基地被省農體協確定為「北獅培訓基地」。

舞獅為石獅文化賦予了新的內涵,獅子的正義、勇猛、吉祥、喜慶正是石獅人民精神的再現。石獅的北獅也已成為民族傳統和健身活動的亮點,打造成具有影響力的獅文化品牌,成為石獅人向內持續發展,向外大力宣傳的有力武器。有獅心的人也定會獅行天下!

與舞龍舞獅邀請賽同期舉行的閩台獅文化研討會匯聚了來自台灣「河東堂」獅子博物館館長、金門風獅爺研究專家以及來自福建、泉州、石獅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演講,推動了海峽兩岸「獅文化」的學術交流,展示了閩台獅文化的深刻內涵。

音樂會舉行了頒獎典禮、「勇猛憨厚如有神,驚險逗趣滿堂彩;敢拼敢闖勇創新,四方爭霸展風采。」一首由福建石獅農村合作銀行合唱團演唱的《天下第一獅》借獅子展現石獅的美好形象。一首《希望就在眼前》與5.12地震失去家園和親人的同胞共勉,在交響樂伴奏下贏得了觀眾的喝彩。

❻ 醒獅跟舞獅有什麼區別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舞獅
舞獅(lion dance)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其中有:

漢代起源說: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准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涌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扎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有的也稱為舞聖頭。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❼ 白色的舞獅代表什麼

傳統醒獅的顏色是按照三國人物的臉譜畫的。最傳統的就是劉關張嘛。劉備是金白配色,有些地方會配彩虹色的獅尾,也有一些就是白色和金色的獅尾,代表仁義和富貴。關羽是紅黑色,獅尾也是相同的配色,代表忠誠。張飛是黑青白,獅尾也是一樣的,代表勇猛,又稱打仔格。張飛獅因為人物關系象徵英勇好戰,所以以前武館出去打架或者踢館就是用張飛獅,有一些老獅頭還會用鐵做的獅角,當做武器去攻擊對方。有句老話就是:起舞劉備獅,富貴人人知;起舞關公獅,忠義人人知;起舞張飛獅,威猛人人知。
然後根據三國的各種人物,還延伸出五虎將裡面的趙雲、馬超、黃忠,還有呂布。趙雲獅的配色有點像張飛,但是他是完全綠色底,加上黑毛。張飛會有更多灰色和白色襯托。馬超是白藍色,代表孝,所以德高望重的老師父去世的時候會舞馬超獅,又稱孝獅。黃忠獅是黃白色,代表敬,一般用來送禮。一般德高望重,對地方有貢獻的老師父,會用黃忠獅相贈,代表敬意。呂布獅我只在一個表演裡面見過,叫做三英戰呂布,就是劉關張打呂布。特點是白紫色,頭上插著兩根羽毛。

❽ 醒獅鼓有哪幾種

擂鼓:開始拜神或行禮均擂鼓三次左右中。
2)起獅鼓:拜完神或行完禮開始起舞
3)行獅鼓:(三星鼓)其動作是左望右望,尋找食物。
4)拋獅鼓:法備動作去食青,或試探動作。
5)七星鼓:咬七星試探動作看其動作可否進食
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
開業典禮,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舞醒獅的表演程序一般為:出洞、下山、過橋、飲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采青、吐幅、旺場等。
慶典活動舞獅安排流程第一部分:演員及所有演出道具就位,敲鑼打鼓營造氣氛,為演出做好准備。
第二部分:有請領導或者嘉賓為瑞獅點睛;
醒獅舞動到領導站立位置,禮儀小姐送上毛筆,硃砂;一點左眼----生意興隆、二點右眼---財源廣進、三點天靈---前程似錦!點睛結束後由點睛人給獅子送上紅包,從獅子嘴巴送入
是由舞獅隊員提前掛在大門口或者是舞台上,由生菜和紅包組成,生菜是{生財}的諧音,獅子採到青後,把青拋給
指定的領導或嘉賓
,接青
也表示接到了財運,領導和嘉賓接到財後要回禮:回禮就是把預先准備好的紅包給獅子,寓意開張大吉,生意興隆。第四部分:瑞獅吐對聯:對聯的上聯與下聯一般可以突出本次活動的對聯,通用的一般為
大展宏圖、前程似錦、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等等,這也是醒獅送給主辦單位的祝福,希望在以後的歲月中
事業蒸蒸日上,更上一層樓!第五部分:醒獅旺場,醒獅拜門,也就是醒獅跑堂,然後進場拜收銀台,拜關公、拜神像、把吉祥和好運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主辦單位可以適當准備些紅包,金額不限,放在收銀台、神像處,表示對醒獅衷心的感謝!最後拜門出場,醒獅舞圓滿結束,謝謝現場的領導、祝貴公司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新春大吉!

❾ 醒獅鼓什麼時候可以打

(1)擂鼓:開始拜神或行禮均擂鼓三次左右中。

打法:(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咚咚切)(每三次)

(2)起獅鼓:拜完神或行完禮開始起舞

打法:打鼓邊(得得得)後打鼓:(咚撐撐撐撐撐撐撐撐切)

(3)行獅鼓:(三星鼓)其動作是左望右望,尋找食物。

打法:(得咚切),(得得咚切)(咚咚撐切)循環二至三次。

(4)拋獅鼓:法備動作去食青,或試探動作。

打法:(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 (咚咚洞咚切)。

(5)七星鼓:咬七星試探動作看其動作可否進食。

打法:(咚撐撐),(咚撐撐),(咚撐撐),(咚洞洞咚撐撐撐撐切)。

拓展資料: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舞獅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舞獅的生動描寫。現存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