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24孝圖的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2. 湧泉躍鯉是寓言故事嗎
湧泉躍鯉是中國歷史文化二十四孝第十二編:湧泉躍鯉 ,典故出處《二十四孝》不是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妻汲而奉之。母更嗜魚膾,夫婦作而進之,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詩取以供母。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知事母,婦更孝於姑 原文簡介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今四川德陽,後出任江陽令,卒於官),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所以說湧泉躍鯉是中國的孝道文化不是寓言故事
3. 湧泉躍鯉的孝泉鎮
據傳姜詩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其妻龐氏,照顧婆母更是十分謹慎。婆婆喜歡喝江水,旁氏便走單程七里山路去挑江水。婆婆喜歡吃細切的魚肉,姜詩夫婦便把魚精心製作給母親吃,並每次還要請鄰居的母親來作陪。後夫妻二人之間因一點誤會,發生了休妻事件。(在古代,兒子對母親的孝順似乎是絕對的,在母親的安排下,姜詩為了孝敬母親,順母心意,不明就理就休了妻子龐氏。)其妻龐氏被休後,在一家庵堂里度日,期待有朝一日洗清冤屈。其子姜安安當時只有七歲,他擔心母親龐三春在庵堂里挨餓,便每天把自己要帶入私塾的白米積攢一把在土地廟的小洞里,十天半月便背上米去看望自己含冤受苦的母親,便出了川劇里常唱的「安安送米」的典故。後姜詩夫婦誤會消除,一家團聚,其孝心感動了玉皇大帝,便派神仙在他們住的屋子旁邊開出一處噴涌的泉水,泉水的味道與江水一樣,泉水中每天還蹦出兩尾鯉魚,姜詩夫婦正好可以取來供母親食用。
現在看來,姜詩的孝屬愚孝,只有其妻孝順婆婆和其子孝順龐氏才是值得提倡的。在古代,以「忠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范是古代社會生活的一種體現。為什麼要「孝」?「孝」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所謂「慈烏反哺」,也是這個道理,連鳥類也知道父母給了你生命,所以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的道理,何況人呢? 《孝經》「開宗明義」章節里曾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之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從姜孝祠的牌坊走進去,就看到了歷代朝廷為姜詩一家「一門三孝」的行為予以表彰的大匾和祠堂。姜家的孝泉井就位於祠堂右側。井內至今還有五股清泉湧出,由於有朝廷為孝泉井修的亭子,如今都被列成了文物被保護了起來。一路往裡走,《二十四孝故事》石刻貼在祠堂的牆上,還有專門紀念姜詩夫婦的大殿、用雕塑形式描述的「一門三孝」故事的走廊、姜安安念私塾的舊址等等,整個祠堂真感覺進入了一座提倡孝順美德的城堡里。
4. 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寓意是什麼
有遠大志向的理想不停的向上翻越,為了跳躍龍門成為龍的故事。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
鯉魚也不是只跳了一次就成龍了,也告訴我們要有毅力和恆心,堅持不懈的努力,直到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沒有跳過的鯉魚會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也是告訴大家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困難。
(4)鯉躍泉涌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鯉魚躍龍門」故事,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漢代辛氏所著《三秦記》(書已失傳)。據《藝文類聚》《太平廣記》中引述的文字來看,《三秦記》中曾多次提到「魚躍龍門」的傳說。譬如:「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
《竹書紀年》中有「龍門赤河」的記述。每年春季大批鱘魚回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此即「龍門赤河」。因魚多,可達數里,亦可持續數日,所以古書中也有「赤河三日」「赤河三里」之說。
「鯉魚躍龍門」中所說的「鯉魚」實際上是「鮪魚」或稱「鱣魚」,幽冥「鯉魚」或者「鰉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回遊的魚類,體長約2米,最大可達5米。由於古代大鯉亦名「鱣」,故古人將「鮪鱣」 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5. 鯉魚躍龍門寓意著什麼
鯉躍龍門,用來比喻勠力拚搏,砥礪奮進,敢想敢幹,敢於築夢。科舉制度推行後,魚躍龍門被用來比喻科舉中試,於是龍門在國人心裡就有了神聖的地位。
傳說:
相傳,禹辟伊闕以後,水流湍急,游息於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
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從此,每逢暮春季節,就有無數金色鯉魚循著黃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門下,奮力跳躍,偶有一躍而過者,便化為蒼龍,騰飛九天之上。化龍飛升的禹門叫「龍門」,「一躍龍門,身價百倍」意即如此。
傳裝中,常以龍頭魚身的鰲魚來表現「鯉躍龍門」的典故。本堵表現滾滾江浪中,鯉魚在龍門下吐津迫,而躍過龍門成龍的鰲魚,展翅欲飛沖天的模樣。
6. 湧泉躍鯉的啟示
這個故事體現了古代封建社會的愚孝精神,以及婦女地位卑賤,得不到應有的人權,兒媳在家沒有地位,丈夫獨大,兒媳對婆婆稍有怠慢便被丈夫不分青紅皂白的被逐出家門,兒媳怯懦,不敢反抗不說反而織布給婆婆,這種故事卻被奉為佳話。身為在現代社會的文明人,我們要引以為戒,提高婦女的地位,理智盡孝,避免再發生古代的悲劇。
7. 鯉躍龍門的吉祥圖案
大禹鑿門和鯉魚登龍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水經注》、《三秦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太平廣記》卷四六六「龍門」條引《三秦記》:「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而清張澍輯《三秦記》復雲:「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不上者魚,故雲曝腮龍門。」後世民間傳說,遂謂為鯉魚跳龍門。唐李白《贈崔侍御》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即用此典。人們還用「登龍門」來比喻因得到有力者的援引而致顯耀。在科舉時代,參加會試獲得進士功名的,也被稱作為「登龍門」。鯉魚跳龍門,既是這個優美傳說的形象表述,更寄託著祈盼飛躍高升、一朝交運的美好願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讀書應試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當作幸運來臨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