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圖猜成語乒乓兩字連在一起圖片答案是什麼
短兵相接
短兵相接,讀音ǎn bīng xiāng jiē,漢語成語,意思是車軸相撞,刀劍相碰。指作戰時近距離廝殺。後來也比喻雙方面對面進行尖銳的斗爭。出處《九歌·國殤》。
【結構】主謂式
【燈謎】斗劍;肉搏戰;白刃戰;兌去車馬炮之後
【歇後語】戰場上拼刺刀
【日文】白兵戦(はくへいせん)をやる
【俄文】сойтись врукопáшную
【德文】mann gegen mann kǎmpfen <nahkampf>
【近義詞】赤膊上陣兵戎相見、針鋒相對、唇槍舌劍
【相反詞】和風細雨、拐彎抹角、指桑罵槐
【押韻詞】大信不約、將蝦釣鱉、由博返約、禮壞樂缺、袞實無闕、隨意一瞥、隱隱約約、飢寒交切、嶢嶢易缺、幽期密約
Ⅱ 抗戰中,日本兵問中國士兵過得怎麼樣,中國
拼刺刀是近代戰爭中一種重要作戰方式,尤其是在二戰時期的東方戰場,拼刺刀簡直成了軍隊的必修課。在亞洲戰場,雙方火力較量過後,最後往往以拼刺刀定輸贏。說起拼刺刀,不得不提一個國家,那就是日本。日本軍隊非常熱衷於拼刺刀,拼刺刀技術世界一流,號稱天下第一。當然鬼子的拼刺刀技術是真不賴。一般來說,日本一個士兵能對抗三到五個中國士兵,兩個背靠背的鬼子能對付中國軍隊一個班。在抗戰中,中國軍隊吃盡了日軍拼刺刀的苦頭,非常害怕和日軍拼刺刀。不過也有例外,有一支中國軍隊就喜歡和日本拼刺刀,而且日軍每次還贏不了,這支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北軍。西北軍是軍閥馮玉祥的部隊,長期盤踞在貧窮的西北一帶。西北地瘠民貧,財力有限,所以西北軍裝備很差。為彌補火力的不足,西北軍人手一把大刀,戰士們沒事就練刀法,刀法練得是爐火純青。西北軍的刀法叫「破鋒八刀",將中國武術和實戰經驗融合到一起,簡單、實用、有效,是刺刀的剋星。刀法可是西北軍的看家法寶,西北軍憑著刀法多次在作戰中獲勝。
圖片來源網路
蘇軍沖鋒槍讓日軍嘗到苦頭
至於日、蘇兩軍在戰場上沖鋒的較量,蘇聯人第一次戰爭就讓日本人嘗到了苦頭,完全沒有給日軍表演東洋刀法的機會。
蘇軍普遍配備沖鋒槍,沖鋒槍以其射擊量大、射擊精度低著稱,面對日軍的白刃沖鋒,正好可以發揮沖鋒槍的威力,沖鋒的日軍在沖鋒槍的射擊下,成片的倒下,給日軍造成了不小的震懾。
這樣日軍只有在武器水平相對比較低的中國戰場,才能繼續使用白刃戰,對於美蘇軍隊無異於以卵擊石。
Ⅲ 瓜島戰役,摩托羅拉公司如何幫助美軍破解日軍近戰
太平洋戰爭中的瓜達卡納爾島戰役(以下簡稱:瓜島),以美軍佔領全島而宣告結束。島上3.6萬人的日軍,以傷亡2.3萬人的代價,灰溜溜地撤離了瓜島。打破了他們自戰爭爆發以來,日本陸軍所向披靡、戰不無勝的作戰記錄。
然而,作為參戰僅半年多的美軍,無論是戰斗意志,還是作戰經驗,都遠不如日軍,卻僅以傷亡6000人的代價贏得了戰役。這讓作戰兇悍、老練的日軍十分不服氣,認為美軍的實力是依靠強大的武器裝備。這話,只能算是說對了一半。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Ⅳ A8 9600裝個獨顯性能怎麼樣(還有這個處理器的參數麻煩介紹一下,謝謝)
反正不如同樣平台的 速龍200GE,後者散片價格已經跌到200-300了。
a8 9600用的是AMD上一代24nm架構,規格為4核心cpu,但是單個核心的性能不如現在200GE單個線程的性能。本質表現上也就是個雙核心四線程的,加上多核心效率和優化的問題,》玩網游都非常吃力《。而且,不支持nvme的固態硬碟,也就是最近很火的三星pm981是不支持的。
核顯方面,用的R7核心,理論性能略低於銳龍R3 2200G,實際上的結果是,就這樣的性能,a8 9600都不能將其性能發揮出來,真的很失望了。
至於200GE,核顯也就比i3 8100的核顯強一點,但是cpu卻是能和G5400拼刺刀了,而且帶1050級別的獨顯都是完全可以的。
Ⅳ 人工智慧正在讓手機攝像頭發生爆炸嗎
人工智慧正在讓手機攝像頭發生爆炸
在DxOMARK的這張評測圖中,可以看出應用了AI演算法幫忙之後,各家旗艦機在處理光影關系時都較以前的純光學模式有了顯著改善,尤其是在匹配陰影與光亮的結構關繫上。
演算法捕捉技術不僅作用於靜態拍照中,更多體現在高速運動環境下通過演算法來實現超高速對焦,以及在暗光環境下完成的識別+拍攝。
AI+手機拍攝,還能在比較復雜的動作和特殊光線下實現動態美顏與視頻美化。利用底層硬體+演算法,智能機可以實現了單靠攝像頭無法達成的很多功能。
但這只是提升,AI到來的真正意義在於讓很多所謂「常識」發生改變…..
直男救星:用AI的識別能力解放人類拍照
請假設你是一位不熱愛拍照,但熱愛女朋友的直男……當你使用昂貴手機給女友拍照的時候,第一感覺是什麼?
開心?忐忑?NO,你的第一感覺是復雜到心累。你會發現手機上一大堆功能,一會要HDR,一會要美顏美膚,一會要大光圈背景虛化,一會要景深模式......這要是趕上個暴脾氣,不是扔手機就是扔女朋友。
事實上,會產生如此復雜的操作和專有名詞。是因為為了處理不同的拍攝對象和場景,手機必須模仿相機的模式,給出不同的曝光、白平衡和對焦策略。但更多的功能意味著更復雜的操作,世界上還是手殘黨多一點,是否能免去這一步呢?
對於AI加入手機這件事,或許一個十分值得興奮的點在於,AI的主要能力之一在於識別和理解圖像。換言之,通過識別後的圖像信息自動觸發功能對應,或許意味著可以把拍照無能的直男們解放出來。
比如谷歌的Pixel 2就很大程度上利用了AI的識別能力來拍照。在它的攝像單元里,隱藏著一個神經網路演算法,專門用來分辨拍攝中的人物信息。然後傳輸到後端進行不同階段的對應圖片處理。
當然,谷歌的這個技術主要目的是讓但攝像頭來獲取雙攝的美顏拍照背景虛化能力。而華為Mate 10的識別+拍攝,也即其宣傳的「智慧攝影」模式似乎是更激進的方案。Mate 10的處理方式,是通過NPU來先期學習圖片的信息特徵,從而獲得給拍照對象分類的能力。然後組織成13種拍照模式。
當攝像頭在拍攝時觸發了這種模式,手機將自動調到對應的模式。
事實上,這種先識別後拍攝的模式很可能在短期內成為通行的標配,甚至取代一部分常用功能。畢竟在我們日常生活和社交中,拍攝照片的目的和期望效果是有高度一致性的。通過AI帶來的深度學習能力歸納這些特性,智能化完成用戶期許,或許才是未來攝影的常態。
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到了海邊結果下雨,到了景區遇上霧霾,到了好萊塢沒有大明星,就可以用AI來造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甚至弄出來幾個偶爾路過的明星側影.....
當然,AI的識別+拍攝能力,真正應該解放的是老人、孩子以及大多數只是偶爾採用手機拍照的普通人。畢竟我們大多數人無暇學習復雜的教程,錘煉高超的審美,但我們還是希望讓精心准備的一刻留下更漂亮的記憶。
AI讓世界更公平,也許正是如此。
已經發生的大爆炸:攝像頭不只用來拍照
上面介紹了兩種可見的AI+攝像頭模式:AI提升拍攝和AI改變拍攝。而AI還帶給攝像頭另一種賦能:不只用來拍攝。
目前所見,這重功能已經有兩種思路:第一種iPhone X為代表的,在感知能力上做文章,將攝像頭與感測部件結合生成新的體驗與功能。
iPhone X攝像頭在結合了新的感光元件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入了相當復雜的感測器系統。尤其是在前置攝像頭上,用「劉海」里原深感攝像頭實現了生物識別和動態捕捉,達成了Animoji和人像光效等特色功能。
另外Face ID也是通過類似功能來實現的結構光識別。泛光感應元件還能在暗光狀態下幫助用戶解鎖手機。這種思路或許意味著,攝像頭以後不僅僅是「看見」,而更多可以「感知」外在。目前作用僅僅是人臉識別和一些特色功能,但距離運用硬體和演算法基礎開發更多功能應該已經不遠了。
而另一種模式,是通過攝像頭本身的機器視覺能力來獲得數據學習和智能體成長能力。加入記憶和學習能力的AI攝像頭不僅是記錄影像信息,並且還會在本地完成對這些信息的學習和理解。從而適應用戶習慣,達成更好的拍攝體驗。
這兩種方式都意味著,手機AI帶來的不僅是攝像能力本身的提升。而是將攝像頭作為信息採集方式之一,納入更龐大的能力體系裡。以此培養出手機的精準識別能力、多元數據處理能力、內容輸出能力,這對於未來才是至關重要的。
或許等到開發者開始集體思考這些能力意味著什麼,移動AI帶給影像世界的真正價值才會浮現出來。
AI可以改變手機的很多方面,但從根本上說,它想改變的是被看做常識的人機交互方式。
Ⅵ 拼刺刀的男孩動漫圖片
《拼刺刀》這是一首非常短的軍歌,但合唱起來非常有氣勢,歌詞如下:
拼刺刀,看誰拼得好,當兵保衛祖國,練好這一招。上了戰場,和敵人來個血戰,緊要關頭就要和他拼刺刀。殺,嘿!一、二、三、四!
Ⅶ 我很好奇這刀到底怎麼拔出來
1.拼刺刀的時候是槍口是激烈動態的,插中了第一刀肯定馬上拔出來讓血液盡可能多地從傷口中流出造成對手失血性休剋死亡,並且會繼續插第二、三……刀,讓這種死亡更快的到來。或者拔出刺刀跳開閃避對手的反擊,又或者調轉槍頭去尋找下個目標……。
Ⅷ 這張圖片是哪部電影
趙文卓《鐵血紅安》
導演:路奇
年份:2014
地區:內地
簡介:《鐵血紅安》講述了打小就有狼 崽之凶的紅安娃子劉銅鑼,帶領方杠 子、安娃子等一幫弟兄,加入了工農 紅軍。從此,敲著銅鑼打沖鋒,光著 膀子拼刺刀的劉銅鑼,就成為軍中的 一道奇景。從打土豪分田地、反圍 剿、長征、抗日、解放戰爭、直到抗 美援朝,一路出生入死,一路愛恨情 仇,一邊戰功赫赫,一邊洋相百出。 身經百戰、九死一生的劉銅鑼,一生 上演了無數傳奇,及至91歲壽終,一 生離不開銅鑼的劉銅鑼直到聽到銅鑼 聲才伸直雙腿,壽終正寢,成為223 位紅安籍開國將領中唯一在紅安仙逝 的將軍。
Ⅸ 二戰時小日本拼刺刀時真的要退子彈嗎
確實要退子彈,而且是它們的《步兵操典》里嚴格規定的。但這並不是什麼「武士道精神」,完全是為了較少傷亡。
樓主先看看這個空腔效應的圖片
http://img2.cnaz.com/pic/h002/h27/img200712132328460198.jpg
這是子彈擊中明膠後產生的空腔、和擊中人體的效果相似,小的那頭是射入孔、大的一頭是射出孔,誰要是被打成這樣肯定掛了。
說正題
友坂三八式步槍的射程遠、精度高,這就意味著它的彈頭在出膛時的動能很大。動能大的彈頭在近距離擊中目標時不會因為受到頓挫力而產生翻滾,可以直接擊穿目標、而不會對目標造成太大的傷害(甚至不會讓目標立刻喪失戰鬥力,比如李仙洲軍長就有這樣的經歷)。
但是彈頭在貫穿目標的過程中動能就會急劇下降,假如再次擊中另一個目標就會因為受頓挫而產生翻滾,發滾的彈頭會大面積的破壞人體組織、形成致命的永久空腔。
所以啊,如果我方人員在近身肉搏時被三八大蓋打了一下、那麼並不見得一定會犧牲、甚至還可以繼續殺敵,但是那顆彈頭很可能在擊穿我方人員之後又擊中另一個小日本,而那個第二次被打到的傢伙則完全有可能體驗到爆頭的快感,這樣的結局對小鬼子自己來說完全是得不償失的,所以它們在拼刺刀的時候一定要退掉子彈。
Ⅹ 懂軍事的或軍人來回答一個拼刺刀的問題
1.拼刺刀的時候是槍口是激烈動態的,插中了第一刀肯定馬上拔出來讓血液盡可能多地從傷口中流出造成對手失血性休剋死亡,並且會繼續插第二、三……刀,讓這種死亡更快的到來。或者拔出刺刀跳開閃避對手的反擊,又或者調轉槍頭去尋找下個目標……,也就不太可能會發生「血液從傷口流出=〉浸濕衣服=〉進入槍口=〉慢慢流過槍管=〉流入槍機」的情況,所以也就不用特別的去防止。
2.血液因為含有血小板(http://ke..com/view/520.htm)是會很快地凝固的,萬一的萬一真的有少量進入了槍口,會很快在槍口附近凝固成為一小塊軟的血塊,然後在下次開槍之後因為火葯燃氣的高熱而碳化並被吹出槍口。
3.再萬一的萬一的萬一,真的有一點點流入了槍膛,同樣也會因為火葯燃氣碳化而像火葯的殘留物一樣沉積在槍膛內,在下次清理維護槍膛、槍管的時候被擦掉。
而槍機……在槍膛的最末端,是一個幾乎完整而且咬合得非常緊密的金屬機械構件,所以在戰斗特別是白刃戰中我不認為可能會有血液自槍管流入槍機內部。
對補充問題的回答:1.你看到的那個場景應該不是「拼刺刀」時候的情況,而是日本鬼子在用刺刀屠殺中國百姓時後的情景。這樣就好理解了,因為這種殺人狀況不存在對抗,也就是不會像我原來回答的第1點的情況,不會快速拔出然後插第二、三刀,而會是旋轉刺刀造成更大的創口引致大出血的死亡。這樣一來,保持長時間槍口與傷口的接觸就可能有血液進入槍口。
2.你看的是電影,導演為了渲染刺殺的血腥場面而增加了這一段場景。
另外,上面幾位說的用水沖洗實在要不得,槍管進水繼續射擊會更容易生銹(高溫下鐵與水蒸汽直接作用,氧化速度更快,熱水也是一樣的,分子動能越大氧化反應越快),進而更加影響射擊的精度甚至炸膛。最好的辦法是直接用通條將槍管內的血塊、污垢擦掉,然後塗一層很薄的槍油保護。
而槍刺上的槽叫做「放血槽」,作用是當槍刺刺入人體而未能拔出來的時候血液能順著這些槽更快流出不至於形成血栓,以增加殺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