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路"是什麼路
顧名思義,馬路就是馬走的路唄。古時候沒有汽車,只有馬車,走馬車的路自然就叫馬路了。其實不然,且聽我道來。
18世紀末,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熱潮之中,工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愈來愈高,昔日那種「人走出來的路」,再也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簡稱「馬路」。
現在你知道了,馬路不是馬走的路,也不是馬車走的路,以後可不要隨便露怯哦。
Ⅱ 上海老早的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和四馬路分別是現在的哪幾條路
1、大馬路:南京路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街。它東起外灘、西迄延安西路,橫跨靜安、黃浦兩區,全長5.5公里,以西藏中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段。
2、二馬路:九江路
九江路是位於今天上海市黃浦區的一條街道,或當年上海公共租界中區的一條街道,俗稱二馬路。
3、三馬路:漢口路
漢口路,類似於北京的海淀,正所謂「 北有海淀區,南有漢口路」;西起上海路,東至中山路,沿線有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等百年老校。是著名的學院路,又位於南京老城區,表現民國時期,南京,漢口(武漢)兩座城市的密切聯系。
4、四馬路:福州路
福州路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繁華路段,上海市福州路被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散布有上海書城(福建中路口)、古籍書店(近福建南路)、上海外文書店(近山西南路)、科技書店(河南中路口)等多家大型書店。
(2)馬路指的是哪個路圖片擴展閱讀
1840年從英、法、美等國紛紛進入上海開始,劃定租界,規劃市政建設,修築馬路。在當時的英租界里從南京路往南到延安東路的七條馬路,上海人以兄弟排行的習慣,依次將他們稱為「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等。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南京路是上海開辟為租界後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街。這里百貨公司,名店名商號多,有英商開設的福利、惠羅、等前四大公司。
後來,僑商又開設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後四大公司,還有老介福、老鳳祥、亨達利、張小泉、邵萬生、王開等數以百計的專業特色店。南京路遂成為上海最熱鬧、最繁華的商業大街。
Ⅲ 齊齊哈爾一馬路二馬路三馬路怎麼分的,都在哪具體些!還有一百二百三百四百都在哪,都是賣什麼的
★你好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原創回答拒絕抄襲
齊齊哈爾一馬路二馬路和三馬路基本上是這樣分的,
由北至南,圖中第一條紅線上的龍華路東起火車站,西至中環廣場,被稱之為一馬路。
圖中第二條紅線是二馬路由東起站前大街的交通銀行,西至百貨大樓。
圖中第三條條紅線上的中華路,由東起鐵東大崗子,西至和平廣場,整條路由中華東路,中華路和中華西路構成是橫貫齊齊哈爾東西最長的一條大道,這就是三馬路。
一百二百三百四百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基本都已經被市場所淘汰了。
一百的位置在圖中1的位置目前是運動商城。主要經營運動品牌服裝。
二百的位置在圖中2的位置目前是家私商城。只要經驗傢具。
三百的位置在圖中3的位置目前是一個洗浴中心。
四百的位置在鐵東沒有標注,但是也改成了鐵東的一家超市。
總之祝你成功祝順利!有問題請追問,有幫助望採納。
Ⅳ 街道 道路 區別
街道為「街」與「道」的合稱,指城鎮中的道路,而且此類道路兩邊有連續不斷的房屋建築。漢語意境中,人口稠密區中有建築連片區的道路,盡管多被冠以「街」、「道」、「路」、「馬路」、「大道」,不論其主要功能是什麼,都可以被認為是街道。對於具有良好基礎設施與娛樂休閑功能的道路,即使兩邊沒有連片建築設施,也被認為是街道。但對以車輛通行為主的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很少人會當作街道。在規劃學領域,街道也被看作建築圍合中的一個負空間。

Ⅳ 馬路兩邊人走的路叫什麼路人行道嗎
人行道、非機動車道。
人行道指的是道路中用路緣石或護欄及其他類似設施加以分隔的專供行人通行的部分,一般寬度為四米左右。人行道:從單個字解釋:以人為本,行成於思,道法自然;從字面看可以解釋為:人的行動規律。
非機動車道,是指公路、城市道路上的車行道上自右側人行道牙(線)至第一條車輛分道線或隔離帶、墩之間或者在人行道上劃出的車道,除特殊情況外,專供非機動車行駛。
空間利用
人行道按功能可簡單的劃分為:路牙沿、附屬設施功能帶、盲道、人行道、退讓線五個部分,雖然每個部分看似簡單,但在城市道路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將這五個部分進行合理的整和,加以改進就能發揮更高的效能。
在寸土寸金的現代化城市中,用地的問題總是制約著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在城市基礎建設中矛盾更為突出,土地在利用需求和城市發展儲備等方面的問題都是無法迴避的。
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空間利用更趨明顯,地下是各類管線的「大本營」,被路燈、供電、通訊等管線所盤踞;地面是各種附屬設施的「根據地」,被綠化、廣告、書報亭等設施所佔領。人行道在利用上不堪重負。因此,必須合理、充分地利用人行道的有限空間。
Ⅵ 路是什麼什麼是路
你好,
公路是現代術語,是可以行駛汽車的公用之路、公眾的交通工具行駛之路,汽車、單車、人力車、馬等眾多交通工具及行人都可以走,當然不同公路限制不同。民間也稱作馬路,如"馬路天使"里的用法,不限於馬匹專用。
公路是指聯接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和工礦基地之間按照國家技術標准修建的,由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可的道路,包括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但不包括田間或農村自然形成的小道。主要供汽車行駛並具備一定技術標准和設施。
道路是供各種車輛(無軌)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設施。按其使用特點分為城市道路、公路、廠礦道路、林區道路及鄉村道路等。其中城市道路是指城市規劃區內的公共道路,一般劃設人行道、車行道和交通隔離設施等。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幹道、城市次幹道、城市直線、胡同里巷等
望採納,
Ⅶ 馬路和公路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公路民間也稱作馬路。
公路是現代術語,是可以行駛汽車的公用之路、公眾的交通工具行駛之路,汽車、單車、人力車、馬等眾多交通工具及行人都可以走,當然不同公路限制不同。民間也稱作馬路,如「馬路天使」里的用法,不限於馬匹專用。
馬路由來:
歐洲在工業革命以前,一般道路都是土路,即使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這類歐洲大城市中,最好的道路也是用石子鋪成,當時還沒有用復雜技術修建的道路。18世紀末,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熱潮之中,工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愈來愈高,昔日那種「人走出來的路」,再也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蘇格蘭人約翰·馬卡丹(John .Loudon McAdam)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19世紀末中國的上海、廣州、福州等沿海港口開埠,歐美列強在華興建租界,便把西方的馬卡丹路修建方法帶到了中國。當時中國人便以英語「macadam/馬卡丹」的音譯作為路的簡稱,後來俗稱「馬路」。
(7)馬路指的是哪個路圖片擴展閱讀
公路等級:
五級分類法
一般按照公路所適應的年平均晝夜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務和性質,將公路分為若干技術等級。中國人民交通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公路工程技術標准》,對公路分為五個技術等級。
(一)、高速
高速公路,能適應年平均晝夜汽車交通量 25000輛以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專供汽車分道高速、連續行駛,全部設置立體交叉和控制出入,並以長途運輸為主的公路。
時速一般是120公里,可以100公里。
(二)、一級
一級公路能夠適應年平均晝夜汽車交通量5000~25000輛,連接重要政治、經濟中心,通往重要工礦區、可供汽車分道快速行駛、部分控制出入和部分設置立體交叉的公路。
時速100-80公里。
(三)、二級
二級公路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算成中型載重汽車的年平均晝夜交通量2000~5000輛,連接政治、經濟中心或大型工礦區以及運輸繁重的城郊公路。
時速80-60公里。
一般要雙向四車道。
(四)、三級
三級公路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算成中型載重汽車的年平均晝夜交通量2000輛以下,溝通縣與縣或縣與城市的一般干線公路。
雙車道,一般地方路寬8.5米,丘陵地區7.5米。
時速60-40公里。
(五)、四級
四級公路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算成中型載重汽車的年平均晝夜交通量200輛以下,溝通縣與鄉、鎮之間的支線公路。
時速40-20公里,有的更低。
Ⅷ 「馬路」為什麼叫馬路
馬路」是由碎石鋪設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這樣利於雨水流淌到路邊,不影響交通。後來,人們用瀝青鋪塗在上面,稱之為「柏油路」。但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叫「馬路」。「馬路」既然不是「專供馬走的路」,那麼,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在18世紀中期,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改善當時的交通運輸狀況,特別是陸路交通。為此,蘇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明設計了上面所說的「馬路」。由於「馬路」的出現使得英國不僅水路暢通而且陸路也很便利,這樣,為迅速發展英國工業和貿易往來提供了方便條件。人們取這種路的設計者姓氏,稱這種路為「馬路」,以表紀念。
Ⅸ 公路和馬路有什麼區別
公路和馬路是一樣的,只是稱呼不同,沒有區別的。
公路的字面含義是公用之路、公眾交通之路,汽車、單車、人力車、馬車等眾多交通工具及行人都可以走,當然不同公路限制不同。民間也稱作馬路,如「馬路天使」里的用法,不限於馬匹專用。
有一般公路與汽車專用公路之別,後者越來越多出現了公路等級,二級公路因此就有兩種規格。
因為汽車和修路技術的發展,公路發展出不同級別。
公路等級:分級有不同體系。中國人民交通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公路工程技術標准》,對公路按交通量分為五個技術等級。快慢角度分為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普通公路。中國近年又有高等級公路等名稱。中國按行政級別分為國道、省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