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和尚都是光頭,唯獨佛祖有一頭捲毛
和尚都是光頭,唯獨佛祖有一頭捲毛,是因為以下一些原因。
01. 本身就為卷發關於佛祖的卷發的成因總共有兩種說法,此為第一種說法。首先,我們都知道佛教的起源地不是在我國,而是在印度。並且佛祖在沒有加入佛教之前,是孔雀王朝的王子,自然也就擁有著雅利安人的血統。根據這個血統,我們可以推測出來,佛祖自然也就擁有著一頭卷發。後來佛祖在菩提樹下修煉成佛,佛祖的頭發也沒有什麼變化,繼續是一頭捲毛。故此,和尚都是光頭,唯獨佛祖有一頭捲毛。
綜上所述,和尚都是光頭,唯獨佛祖有一頭捲毛,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佛祖本身就為卷發,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佛祖是聖者的象徵。
㈡ 老道也說無量佛,這不和和尚一樣了嗎
道教的這一詞,最早是「無量壽福」,乃祝福善信的一個專用名詞。但道教的「無量壽福」的「福」字在西南地區的方言發音中與「佛」音相同,所以有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單田芳單老的評書里會出現道士念"無量壽佛"或者"無量佛"/
參見以下這篇文章:
福生無量天尊不能簡化為無量天尊
本人入玄門二十餘載。記得早年間,時有世人問及「佛家有『阿彌陀佛'為口頭用語,你們道家怎麼說?」答曰:「口頭禪非宗教之統一模式,不必各教盡有。」那時確實不曾聽到類似「阿彌陀佛」的玄門用語。但老修行們在打交道時,常以「慈悲」或「您老慈悲」應之。
九十年代初,本人雲游至東北地區,常往來於關東各廟之間。當時偶爾有頑皮的小道友以「無量天尊」調侃,但若被老道長聽到,總以慍色或訓誡止之。由於感到新奇,我曾向道友們請教「無量天尊」是怎麼回事?原來卻是一個趣聞。
八十年代初,廣播電台常播出某著名評書藝人所說的傳統評書。書中道家人物出場時,每以「無量——佛」為口頭稱號。後來在一次政協會上,評書藝人恰與千山無量觀許信有大師同在一組,於是大師向藝人提出建議:道家不稱佛,所以「無量佛」不宜用於道家人。而藝人為了評書的需要,懇請大師解決一個類似於「阿彌陀佛」的四字用語。大師無奈,但又念其評書為世間之藝術,與玄門並無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稱天尊」。評書家觸類旁通,於是「無量天尊」就這樣產生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後,許大師及東北地區有威望的老道長們相繼羽化歸去。與此同時,社會上很多觀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氣候」影響之下,教門內道友們的思想及思維方式也開始由原來的墨守陳規而漸漸轉向了追求外相上來,對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於是「無量天尊」這個帶著幽默味道的藝人用語,也從最初的「頑皮話」而漸成為「合法化」了。記得在八年前東北某道觀的一次大型宗教活動中,我第一次聽到了「無量天尊」出現在玄門羽士的發言中,著實令我目瞪口呆!當然潮流難以逆轉,後來,「無量天尊」便迅速出現在東北大部分道友尤其是道俗之間的交往中。甚至殿堂上道友們在為香客助磬的同時,語氣悠長地口稱「無—量—天—尊」已成為定規,儼然世人筆下影視小說中之情狀。更在此同時,關東的道友不斷入關南下,因此又將「無量天尊」帶到了大江南北……
去年冬天,先後有兩位南方小道友以手機簡訊方式與我聯系,總以「無量天尊」開頭以示恭虔。我感慨之餘,曾以專頁為之訓導。現將大概內容重述如下:
佛家有「阿彌陀佛」、「無量壽佛」等諸佛稱號。「阿彌陀」是佛之名諱,而「佛」是稱號。「無量壽」即無窮之壽,以此為佛之名而稱「無量壽佛」,可謂此佛是壽的化身。這都是講得通的。而「無量天尊」卻不然。道教有「度人無量天尊」、「福生無量天尊」、「功德無量天尊」等,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稱號。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僅保留「無量」,也就是說將原稱號簡化為「無量天尊」,那麼還是原意嗎?很顯然,如依文尋意,「無量天尊」當解為「無窮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話嗎?有這樣簡稱的嗎?其實,用此語者稍加審辨,便不難明白:「無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稱之為天尊?
現將話題說回來,筆者乃山野之夫,孤陋寡聞,未曾查典考據,更不知整部《道藏》裡面是否能找到單以「無量」稱天尊的地方。但本人確實親身經歷了「無量天尊」在玄門中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
前人雲:「謬論所常,執為道理;謬誤所常,執為規矩。」歷史在發展,社會在變革,外面的世界可謂精彩紛呈。於是,古牆中有些人再也不甘心「嚴守內相、恬淡外相」,其實也算合乎常情。然而,凡事皆須循理,外相亦須適度。土豆貼金箔固然被視為荒唐,而珠寶上塗脂粉又何嘗不是妄為!
㈢ 禪宗的參話頭是怎麼參的
參禪就是參話頭。參就是找,找這個念佛是誰? 參話頭,就是研究「念佛是誰?誰在念佛?」這句話的來龍去脈。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參透「念佛是誰?」就是金剛王寶劍,能斬斷一切慾念,只留有參話頭的念,別的念一概沒有了,這時道心就生出來。
找這個念佛是誰?是鬼,是哪個鬼?是人,是哪個人?是我,我死了,還會不會念?裝在棺材裡,就沒有人念佛。找究竟對「誰」念佛?念「誰」呢?找念佛是「誰」?「誰」在念佛?找不到。永遠的找,也找不到。這個「誰」如果找到了,什麼妄想也沒有了。為什麼還有妄想?因為沒有找到「誰」的緣故。這個「誰」字,可以找上個大劫。
老修行坐在那裡不動,就是在定中找這個「誰」字。因為專參這個「誰」字,一切妄想沒有了,豁然開悟,在黑暗中現出光明,什麼都看見了。所謂「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這就是「念佛是誰?」的道理。所以,誰能不打妄想,誰就有功夫;誰要打妄想,什麼功夫也用不上,這就是參禪的中心思想。
參禪的功夫,就是專一其心來參,行也參,住也參,坐也參,卧也參。總而言之,時刻在參,不放棄參的機會。所以,在打禪七的期間,不拜佛、不念經、不上殿,也不過堂。到時候去吃飯,吃完飯立刻回到禪堂,繼續參禪。到時候去廁所,方便後即刻回禪堂,繼續參禪,不可浪費一分一秒,不知在哪一分哪一秒時間內是開悟的時間?所以分秒必爭。 所謂「不離這個。」不離哪個?不離「念佛是誰?」不離念佛是誰,那就是智慧劍,斬斷七情六慾。這種習氣毛病一除盡,本性就現前。本性現前,菩提道果就成就了。坐禪,坐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遠無其物的時候,就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這種境界,並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樣了不起。或者坐一個鍾頭,或者坐十個鍾頭,或者能坐一個月,甚至能坐十個月,這不過是功夫有點相應的現象,得到一點輕安的境界而已。經過輕安境界之後,繼續參禪,便到初禪的境界。
初禪天名叫「離生喜樂地」,就是離開眾生所喜歡的境界。在離生喜樂地打坐時,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來不去。好像烏龜在冬季的時節,把頭縮回殼內,外邊停止呼吸,可是內部呼吸活動起來,這是冬眠現象。參禪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時,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不可打妄想:「哦!沒有呼吸啦!」這個妄念一生,馬上恢復呼吸,不可不慎;否則,失去機會,必須再重來。
由初禪天精進修禪定,進入二禪天的境界。二禪天名叫「定生喜樂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種快樂,這種快樂無法形容,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在定生喜樂地坐禪時,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脈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斷絕,出定時,又恢復正常。
由二禪天精進修禪定,進入三禪天的境界。三禪天名叫「離喜妙樂地」,就是離開粗的歡喜,尚有細的歡喜,得到微妙的快樂。在離喜妙樂地坐禪時,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脈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樣。這時念停止了,沒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沒有氧氣,停止循環,所以心臟不活動,沒有脈搏。這時,一切雜念都沒有了,譬如呼吸是風,脈搏是浪,心念是水。沒有風,就無浪,水自然平靜,所謂「風平浪靜」,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情形,在定中是暫時的作用,並不是死亡的斷氣。可以隨時隨地恢復呼吸和脈搏的正常活動。
由三禪天精進禪定,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天名叫「舍念清凈地」,就是捨去三禪的妙樂,心念清凈。氣停止,脈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這時清凈本來妙真如性現前。這種境界,不可認為了不起,這不過是四禪的境界而已,並不是證果的現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為還沒有斷欲,如果勇猛精進,修外道邪定,則進入無想天,受快樂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則進入五不還天,這才是證果的境界。
證初果羅漢,不但在定中沒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也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到初果的境界,還有七番生死。並不是證到初果,就入涅槃。只是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而已。
到初果時,無論見到什麼境界,也不動其心。所謂「對境無心」,只有道心,專一修禪。外邊境界如何庄嚴?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動搖其心。這時候,不貪財、不貪色、不貪名、不貪食、也不貪睡,一切無所謂。到這種境界,才可以說是證果。證初果的羅漢,走路沒有聲音。因為腳離開地面約有寸高,為什麼?證果人,心懷慈悲,深恐踩死小蟲等,所以在虛空走路。
各位注意!不可以未證言證,未得言得,這是犯了妄語戒,將來要墮落到拔舌地獄。信不信由你,我事先說明。在佛教
中有人沒有開悟,就說自己開悟,這種行為真要不得。就是真的開悟,也不要對人講:「我開悟啦!得五眼六通。」不要自我宣傳,自賣招牌,那就沒有意思。
打坐的姿勢,要端然正坐,腰要直,頭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後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然後結雙跏趺坐,就是把左腳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腳搬到左腿上,這才合乎標准。因為結雙跏趺坐,容易入定,所以叫「降魔坐」,又叫「金剛坐」,又叫「蓮華坐」,這種姿勢能消滅無量劫的業障,能了生死,生出無量功德。
在一開始打坐時,必須練習這種基本的坐姿,再調整身體,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是控制妄想的秘訣。然後將呼吸調勻,不急不緩,使其自然。這時再參「念佛是誰?」時間久了,就會起作用。
參禪,好像「母雞孵蛋」一樣用功夫。母雞雖在想雞子,可是體不離蛋,專心致意在孵蛋。不是孵了五分鍾,就跑出去,過了一個時候,又回來孵蛋,不到五分鍾又跑了,這種情形,永遠孵不出小雞來。我們參禪打坐也是這樣,要念玆在玆,不怕腰酸,不怕腿疼,不怕苦,不怕難。一心一意在參,為什麼?參「念佛是誰?」參到山窮水盡,水落石出的時候,便是開悟時。
參禪,又像「龍養珠」一樣用工夫。龍時時刻刻保護它的寶珠,沒有不注意不謹慎的時候。所以這個寶珠,一天比一天光明,它晝夜六時精心的保護。參禪的人,也是這樣,時刻不能生雜念。古德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可以說妄念不生全體現。沒有妄想,就會有所成就。
參禪的人,不想成佛,不想開悟,不想得智慧,只是努力用功,勤加修行,到時候自然會開悟。不可去想什麼時候能開悟?如果這樣一想,想到無量劫,也不會開悟。在禪堂里,行行坐坐,坐坐行行,時間久了,自然會有成功的機會。所謂「久坐有禪。」
參禪,又好像「貓捕鼠」一樣用工夫,要聚精會神守在老鼠洞旁,等待老鼠出來,一爪捕之,不可懈怠,散亂其心就不能注意了。參禪的人,亦復如是,時時刻刻提起正念,不生妄念。這是參禪初步入門的知識。
修道人,不要到南山去找「道」,也不要到北海去找「道」。道,就在你的身邊。你能結雙跏趺坐,專心致意參禪,這就是道。不要有好高騖遠的心,向外馳求去找道,那是永遠找不到,舍近求遠,到處找困難的事。這就是自找麻煩,自討苦吃。
㈣ 釋海燈的濟平法師
濟平法師(1930- )1930年(庚午年)彌陀佛聖誕日生於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河下古鎮。
11歲依止宏蓮法師出家,後又依南京賴融禪師參修佛學。
1955年於雲居山真如寺受具足戒,得戒師虛雲和尚,於座前得聞佛法,親自證法印,承攝禪宗臨濟第47代傳人。
不久聆聽大德高僧海燈法師宣講《法華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參學四年有餘,始得海燈法師器重,接法於座前,參悟天台教理,追隨海燈法師,研習經教,參究禪宗,修學於蘇、滬、川、陜等地古剎道場三十餘載。
文革期間,經海燈法師指點許可,單身赴江西永修縣楊嶺山住茅篷、閉關、苦修實證,歷時廿余載,盡管困難重重,仍入甚深禪定,轉危為安,並借管竹林之名,將楊嶺山崇聖寺(上寺)、苦慧寺(下寺)保存和重修。
1981年大地重輝,佛光普照。法師心繫天下眾生,身負如來家業,為實踐佛陀教導,利濟大眾,遂出山到各地參學、弘法。
濟平法師隨緣建寺,廣修道場,績佛慧命。先後恢復、重建,在建了褔州妙峰寺、海燈法師紀念館、香港虛雲和尚紀念堂、大埔馬嵩山定慧寺、四川回龍寺、極樂寺、海燈法師佛武館、江蘇淮安楚州聞思禪寺等,並不辭年高,親臨緬甸,求得近25噸重無價玉佛,正法久住,功德無量!
法師住錫香港後,銘記愛國愛教,多次陪同美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華僑信徒,回大陸名山大寺觀光、游覽、講經,參加各種佛事及佛教活動,帶領信眾朝聖於印度、尼泊爾、泰國等地,兩次作為觀光團團長,參訪了台灣的普門寺、佛光山、隆享寺、阿里山慈雲寺,四次率團赴印度、日本、澳洲、柬埔寨、菲律賓、新加坡等地朝聖、參禪、講學。
法師衣、食、住、行簡單淡泊。對己刻苦自勤,懷濟弱扶貧之心,經常號召徒眾出世先修濟世,積極參加振災布施。為護持佛法,多次巡迴各地設供萬僧大齋,應供修褔。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謂和諧人類,弘揚人間佛教,法師堪稱天人師表,人格風范!
濟平法師大事紀現任虛雲老和尚紀堂住持,兼任福州市妙峰寺住持及四川省江郵觀務山極樂寺之住持。濟平法師1955年於雲居山真如寺受戒於虛雲老和尚,又為海燈法師之傳法徒,至1985年12月應香港諸位長老之邀,來港任紀念堂之住持。
1955年,濟平法師當年25歲,受三壇大戒。那時濟平法師已親近虛雲和尚四年多。虛老對濟平話1956年會有大法師到來,要好好把握。
1956年,海燈法師到來升座真如寺住持宣講楞嚴、法華,濟平法師禮海燈法師為根本上師,亦為海燈法師的侍者,這便是濟平法師學習穢積金剛傳承之始。
1957年,濟平法師跟隨海燈上師到上海研習法華、楞嚴等經典。除日常五堂功課外,每日聽經九小時,更夜不倒單,或拜經、或參禪。
1959年,濟平法師朝五台山,頂禮宣明海燈上師,除後便注心遮閂了20年關。
濟平法師去港後,於西方寺擔任維那,期後接任大埔定慧寺方丈一職。
2011年濟平法師任虛雲和尚紀念堂住持、四川回龍寺住持、四川極樂寺方丈、福建妙峰寺住持、江西苦慧寺住持、江蘇省淮安楚州佛協會長、四川省江油市佛協會長。
濟平法師一生專修穢跡金剛、瑜伽焰口,為信眾解冤釋結,尤其以回龍寺的牛精事件及杜居士的焰口事件最為人津津樂道。
㈤ 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是如來佛嗎可否有圖片
阿彌陀佛(梵文:Amita`bha)為西方極樂世界(又稱安樂世界,安樂剎,安樂處等)之教主。
「如來」其實也是對佛的十種稱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之一,「如來佛」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稱謂,我們可以將阿彌陀佛稱作阿彌陀如來,葯師琉璃光王佛也可稱作葯師琉璃光王如來,釋迦牟尼佛也可稱作釋迦如來。
(5)和尚功德無量的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如來種類:
1、南無阿彌陀佛(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後生極樂世界 一生成佛)
2、南無釋迦摩尼佛(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 是諸眾生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3、南無彌勒尊佛(往生凈土)
4、南無葯師佛(若稱彼佛如來名者 一切殃罪悉皆除滅)
5、南無不動如來(假若墮入惡道 於地獄中受無量苦 如果在世或前世中 有曾經稱念過 阿閦佛名號 以此少善根因緣縱使身處地獄 亦蒙阿閦佛救濟拔度)
6、南無多寶如來(脫離三惡道去除貧窮果報)
7、南無華明至尊古佛(滅無量阿僧祗劫所集眾罪)
8、南無內豐珠光如來(及受天上人中快樂恆沙劫中所作眾罪 悉當棄舍不受)
9、南無寶俱蘇摩身光明勝佛(超越世間不可數劫)
㈥ 念經的和尚與社會上善人,誰的功德深厚
太籠統,涉及對象也大相徑庭,不能同日而語。
到底什麼是功德也沒有弄清楚。
有的樓上說:「假和尚比不過真教師。」
我說:「真和尚一定比得過假教師。」
我這里的「假教師」是指只有虛名,實求個人前途,但教學成績同樣過硬的教師。人心隔肚皮,真實的目的無人知曉。
和尚是延佛法命的,佛法是救人出六道輪回、離苦得樂的。而世間的教師只是教科學知識、生活技能等的。
佛陀教育和當今學校教育的內容相差甚遠的。
佛陀教育是根本教育,教育人們認識宇宙,認識自己,認識人生真相;而學校教育非常局限。即使掌握了豐富的科學知識,生存技能,但他也不能保證來世的情形如何。
掙了很多錢,很高的地位,卻又造了很多罪業,墮落三惡道的比比皆是,佛已經在相關的書中說得很清楚,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這樣看來,佛陀教育重要得很多。
誦經念佛的功德很大,七部《地藏經》的功德就可以把一個鬼道眾生超拔到天道。而我們人如果一生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就能保證來世再得人身。如果一生持五戒,同時再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才能升到天道,談何容易啊。
當然了,廟里那些為了掙錢而幫助人念經的假和尚,功德要小很多很多了。但即使這些假和尚也是值得大眾恭敬的,因為他仍然可以讓百姓種福田。如果一個百姓能夠看見他,心裡默念一句「阿彌陀佛」,此即種下金剛不壞之佛種,功德無量啊。佛經中有雲:至誠念阿彌陀佛一聲,可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才有「說僧過惡犯重罪」的說法。
如果不信六道輪回的人,上面所說全是白說,而且,還容易讓其謗佛造重罪。
最後說一句,提問者,對佛法不甚了解,應更加努力!
學佛是非常殊勝的,要好好珍惜!
㈦ 那個因長得太帥而走紅網路的和尚被富婆送豪車追求,近況如何
不得不說,在這物質縱橫的社會,還能有這樣一股清流和尚可真是難得。畢竟和尚也是人,也需要生存,真的能否做到古代佛家人一樣不為外界物質所牽動嗎?但這位帥氣和尚做到了,並且在佛法修煉中也是取得顯著效果,許多香客也是慕名遠去他所主持的寺廟,一是為睹他的容顏,一個是潛心學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些人以物質生活為重,有些則是以精神生活。毫無疑問,金漢傑屬於後者,他喜歡追尋生命的真正意義,喜歡佛性世界的生活,雖有帥氣長相看似耽誤,但這難道不也是驚艷世界的一種方式嗎,我們學會接納就好,你們覺得呢
㈧ 佛教的標志是什麼
一、佛教教旗
目前我們在許多寺院的法會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蘭人奧爾高特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的六種光色設計的,並在1952年舉行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次大會上得到確認。
六種光色為藍、黃、紅、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構圖,縱橫均為藍、黃、紅、白、橙等色,象徵人類的各種膚色。
其中,橫的表示全世界人類的和睦相處,縱的表示世界的和平。從佛教立場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徵佛陀的庄嚴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
藍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黃色寓示中道了義;紅色象徵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凈解脫;橙色象徵佛法的根本——智慧圓滿;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義。
(8)和尚功德無量的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未年開始傳入中國時,先依附於流行於漢代的道術(方術),魏晉時,又依附於玄學。發展緩慢,僅流行於宮庭。這時的佛教學說大體上為神不滅說和因果報應說,佛成為中國傳說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國,特別強調因果報應,跟中國原有的福善禍淫思想相通,傳佛教者學習中國方術,以方便傳佛教。
魏晉時學術大變,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流行,佛經譯家即用老莊學說中的概念、詞來比喻佛家經典中的名詞,僧肇的般若理論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也是對魏經玄學的深化總結,這時的佛教活動主要是譯經。
㈨ 和尚每天打坐念經,不做善事,哪來的福報
這叫參禪,一味地去做好事,事實是求功德,有慾念!金剛經里說: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