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閩南小吃動態圖片

閩南小吃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18 20:44:33

1. 閩南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其它地方知道的比較偏面,說說老家漳州詔安的小吃特產吧

1,詔安的海鮮大排檔滿大街都是好吃的有鐵爐港海鮮大排檔、後林海鮮大排檔,店裡面的炒什錦和油飯最有詔安特色

2,詔安的甜湯、菜頭粿和蚝烙是詔安人夜宵的最愛,大街晚上的甜湯攤位常常人滿,體育中心附近的蒸食膳家的菜頭粿和蚝烙堪稱一絕不管是夜宵還是午晚餐,都是詔安人隔三差五都要去吃一下的美食。

3,詔安的貓仔粥,各家有各家的煮法,懶得煮的就去保欽家或者陽光路臭頭家貓仔粥店裡來一碗。

4,麥熟估計整個中國只有詔安有,這個只有各人家裡才會做一般過年後到立夏都會有人吃,過了這個時間就沒人吃了,特別的味道出門在外的詔安人最是念想。

一般外面吃不到的小吃:甜果、艾草粿、麥熟、和合包(喜宴才有)、發粿、九層粿

伴手禮:蝦丸、牛肉丸、番薯糖、貢糖、咸餅、八仙茶

水果:荔枝,龍眼,青梅,菠蘿蜜居多

2. 閩南特色美食有哪些

1、沙茶麵

沙茶麵可以說是廈門的一張名片,遍布廈門的大街小巷。沙茶醬隨著南洋華僑歸鄉來到廈門,結合了廈門本地的蝦面,成了本土廈門人最日常的美食。正宗的沙茶麵湯頭濃郁,帶有花生醬和蝦乾的香氣,鹼面勁道,可添加的選料新鮮豐富。吃沙茶麵最爽的就是端起碗把湯全部喝掉的那一瞬間。

3. 廈門都有哪些閩南當地美食哪些美食讓你印象深刻

每到一個城市,除了當地獨特的景色會給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外,當地舌尖上的美食,也必將是一個特別的印記。

何為地道的特色美食?

很多人說,當叫出食物的名字,立馬能想到其出處的地名,這才能叫地道的特色美食。比如說到大閘蟹,人們腦子里立馬冒出了澄陽湖;說到烤鴨,立馬想到了北京;說到狗不理包子,天津二字脫口而出。

來到廈門,有一些當地特色閩南美食值得推薦。下面為大家推薦6個有地名出處的閩南特色美食。

1、同安封肉

石碼,指的是福建漳州市石碼鎮。

五香是當地傳統的名小吃。以豬瘦肉、澱粉、洋蔥、精鹽、味精、砂糖、五香粉、豆皮等製作而成。

長期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鹵面,配以五香條來招待親朋好友,這已成了石碼的傳統民俗。

一般搭配鹵面或卷面一起吃。家庭自製的一般也不錯,石碼人一般自己都會製作。

小提示:五香卷比較出名的地方就是八市的「阿傑五香」,4元一條,生意超好。

廈門的特色美食當然遠不只以上介紹的幾種,若您有更具有代表性的、帶地域名的閩南特色美食,歡迎推薦分享。

4. 閩南小吃有哪些

1,安海土筍凍

安海土筍凍是福建省傳統的小吃。不但滋味濃厚甘美,而且還有非常獨到的健保療病功效,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相傳發明人是民族英雄鄭成功。



2,泉港浮粿

「泉港浮粿」,又稱「泉港普粿」、「泉港普甲」、「泉港炸糕」,是福建泉州泉港特色風味小吃(泉港即原惠安北部地區,系屬福建省泉州市,位於湄洲灣南岸)。

3,海蠣餅

海蠣餅,是一種福建風味美食,流行於福建沿海的福州、莆田及寧德一帶。海蠣餅是用米粉(漿)、黃豆粉(漿)為原料,屬於油炸類小吃。

4,紅團

紅團(興化平話字:án-án;興化語城裡腔:aŋ˧ tuaŋ˨˦),福建莆仙地區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紅團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5,紅龜粿

紅龜粿,傳統民間糕粿食物。流行於福建、台灣地區。為節日祭祀之糯米制食品,扁平約巴掌大小,紅色外壓龜印內包餡,以植物葉為墊。

5. 閩南的特色小吃有哪些很需要。

1.海蠣煎俗稱「蚝煎」、「蚝仔煎」,風行全閩南,以廈門地區的最為有名。它選用海蠣中上品「珠蠣」為主料,將鴨蛋、地瓜粉和切碎的蒜苗調勻,再用適量的豬油在平底鍋里煎至兩面酥黃,吃時佐以蒜絨、沙茶醬等調料,香脆細膩,味美可口。冬、春兩季「蚝煎」為當令食品。泉、晉一帶贊食海蠣煎,「連舌頭也捲入去了」。
2.土筍凍又稱「土鑽凍」,是廈門及晉江安海一帶著名小吃,尤以安海鎮西安村的成品質優味佳;龍海的「浮宮土筍凍」知名度也甚高。它是用生長在海灘泥中俗名「土筍」(長約2寸的星蟲,狀如蚯蚓,故又稱「海蚯蚓」)為主料,壓破洗凈熬煮,烹製冷卻後盛入小杯盞中,凝成膠體,再用醬油、香醋、辣醬、花生醬、芥辣、蒜絨等佐料蘸食。它明若瓊脂,狀如琥珀。清初,河南人周亮工在福建為官時,曾在所著《閩小記》中盛贊過「土筍」。初見「土筍凍」者往往不以為佳,嘗後不忍棄箸,甚至引念終身。
3.手抓面漳州民間傳統小吃,閩南人又稱「豆乾麵粉」或「五香麵粉」。以用手抓食而得名。主料為黃油麵粉,和面時加入適量樹鹼,擀成細面條,煮熟撈起,整成圓形備用,當地稱「黃油麵粉」,每片面條約一兩半重,稱為「一份」或「兩份」。配料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剛出油鍋的五香卷,另一種是用油炸豆腐乾;佐料有甜面醬、花生醬、芥辣醬、蒜醋醬。進食時,將油炸豆腐乾等放在黃油麵粉上,均勻拌入各種醬料,然後捲起呈筒狀送入口中,清香爽口,甜酸辣俱全,油而不膩。
4.鹵面是漳州一帶的風味名點。原為端午節食品,現演變為日常大眾小吃。它採用肉絲、筍絲、蛋絲、香菇、魷魚、黃花菜等配料,炒熟後,加豬骨湯煮開,放入適量味精、糖、鹽和薯粉調成濃湯為鹵料,再澆鹵料於沖去面鹼的面上,最後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魚絲、芫荽等佐料,為攤頭美味小吃。
5.深滬水丸是晉江深滬名吃,名揚泉州一帶。其形狀有圓形、塊狀、魚形幾種。系選用鰻魚、嘉臘魚等上等魚,將魚肉剁爛、和以薯粉製成,色澤雪白晶亮,具有下鍋膨脹力強、質地堅韌、入口清爽等特點。加工方法不同於福州魚丸(水丸個小實心,福州魚丸個大有餡),另得其妙。類似的小魚丸在閩南各地均可嘗到。
7.五香卷漳州地方名點。它採料精細,以半肥瘦豬肉條、蔥碎、荸薺碎、蝦皮等原料,配上五香粉、白糖、蝦油,加薯粉和水攪成漿糊狀,再用豆腐皮包捲成長4寸、直徑1寸左右的圓條狀,放入熱油鍋炸熟。成品外酥內潤,香味濃郁,鮮美可口。除小吃外,還可做宴席拼盤。
8.榜舍龜永春特產。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心製作,形如龜。中國人以龜為長壽的象徵,閩南語以「老龜粽」形容處事老練之人。故永春人遇家人或親朋50歲以上壽辰時,多以墊上竹葉蒸成的龜形米糕賀其長壽,並在糕面上鐫龜甲圖案或「壽」字,後衍用到婚喜、祭祖、敬神儀式上。據說這一傳統食品的創始人為孫榜,孫榜一好友及第取士後封他為貴人,閩南人稱貴人作「舍人」,因此將孫榜所制的龜糕稱為「榜舍龜」。
9.嫩餅也稱「潤餅菜」、煎餅,類似春卷。為晉江、南安等地名點。它用麵粉製成圓形薄皮,包上菜餚,捲成圓筒狀而食。餡用豆腐乾、豬肉、紅蘿卜、花菜或切成絲的包菜、豆芽、粉絲、蚵煎等,分別炒熟,混裝於盤內,食時在餅皮上塗上辣醬,撒上炒過的滸苔(一種海菜)、花生末等,包上各種菜餚即可食用。此餅來由有不同說法:一說為鄭成功夫人所創;一說是當年遭元人洗劫的南人,清明掃墓時為寄託哀思做成此餅,以手捧食。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明代金門人蔡復一夫人所創,蔡為官清廉,任雲貴、湖廣總督時,常忙得廢寢忘食,蔡夫人遂以面餅裹菜,讓丈夫一手執筆批閱公文,一手拿煎餅進食,工作、進食兩不誤。
10.燒肉粽:粽子各地都有,但閩南燒肉粽風味獨特。它用糯米淘浸加上豬油、酒、囟汁、醬油燒透之後,夾囟肉塊、香菇、蓮子、蝦干,用竹葉包裹在豬骨湯中煨三小時,食時調蒜泥,囟汗、辣椒醬,入口不膩,甘美可口。
11.其他閩南地區其他糕點類名吃還有,廈門的慶蘭餡餅、油蔥粿、花生酥,泉州的綠豆糕,石獅的甜粿(即「石獅年糕」)、曾小鵬雞蛋糕,永春的「粩粩花」百粬,漳州的碗粿,南靖的米香、卷仔粿,龍海的「雙糕潤」,詔安的山棗糕、鼓餅、桔餅及平和的枕頭餅。其中平和小溪一帶的「枕頭餅」,用麵粉、冬瓜條、麥芽糖、柑皮、豬油、蔥等製成,其狀如枕,色赤紅,質松酥,封建時代曾作為貢品進貢朝廷。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6. 閩南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1、蚵仔煎

蚵仔煎,(閩南語讀做ě-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起源於福建泉州,是閩南,台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

2、深滬水丸

深滬水丸又名魚丸,其形狀有圓狀的、塊狀的或魚形的。它具有色澤雪的白晶亮、下鍋膨脹力強、質地堅韌、入口鮮美細膩等特點。系選用鰻魚、「嘉臘」魚等上等魚肉剁碎搗爛,與地瓜粉一起攪合製成的。

3、土筍凍

土筍凍是起源於福建泉州,一種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相傳發明人是民族英雄鄭成功。 它含有膠質,主原料是一種蠕蟲,屬於星蟲動物門,學名可口革囊星蟲(Phascolosoma esculenta),身長二、三寸。

4、碗仔粿

碗仔粿俗名油蔥粿,是福建翔安馬巷傳統的地方小吃。吃起來清涼爽口,亦甜亦咸,別具風味,吃的時候如果澆上一點調好的醬,味道會更加鮮美。粿質不粘不結,軟滑有彈性。

5、馬蹄酥

馬蹄酥,雅名「香餅」,是福建同安的著名傳統小吃。馬蹄酥是由麵粉揉合各種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餅,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後流傳入民間,隨著歲月流轉,各個地方的馬蹄酥也演變出不同的餡料,形狀和名稱。

6、潤餅

潤餅,是中國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及台灣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有春筍絲、胡蘿卜絲、高麗菜(捲心菜、包菜)絲、韭黃、綠豆芽、香菇、酥海苔、豬肉腿、蝦仁、蛋皮絲等。

7、枕頭餅

枕頭餅是福建漳州平和縣南勝地方名點,屬於茶料甜點。長條狀外形,長約一寸八分,大小與小指頭相近,形似枕頭,故而得名,它新穎別致,小巧芳香,常被用來做贈品。原來自福建漳州,是百姓逢年過節的必備茶點和饋贈遠方親友的特色禮品,曾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朝廷貢品。

7. 舌尖上泉州特色名小吃有哪些

1、面線糊

面線糊是以福建泉州為發源地,而後傳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

8. 閩南的名小吃有哪些

肉夾包
經營者:「臭記」美食店

泉州的肉夾包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是傳統婚宴上必備的面點之一,老一輩的人叫它「虎咬獅」。

現在泉州人一提到肉夾包,就想起「臭記」美食店,它是全市惟一一家將肉夾包規模化生產的企業,平均月銷售量能達到兩三萬個。該店的許老闆原本是一名廚師,他在書籍上偶然看到肉夾包的製作方法,隨後就對它進行了研究及多次改良。他表示,現在的肉夾包在口味上與傳統肉夾包有很大區別,更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特點。

據介紹,「臭記」肉夾包採用純等五花肉,並精選上等麵粉,配上高濃度的香料,加入蒜泥、香料製作而成。肉夾包雖然外表朴實,但只要咬在嘴裡,一股濃郁香味就滿溢而出。其麵皮鬆軟,肉有嚼勁,咸香適口,口味多變,也難怪諸多食客給了它「中國漢堡」的美名。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肉夾包將豬肉與蒜泥和在一起,更利於人體對肉類營養的吸收;而35%-37%的蛋白質含量,又是最適合人體健康的營養比例。

許老闆表示,「臭記」一向堅持「小吃+大餐」的經營模式,其製作的小吃盛宴,在美食節上獲得「金獎風味小吃宴」稱號;另外,該店還側重於傳統閩南民間土菜的挖掘與創新,其新產品富貴金豬在推出後也即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檳榔芋泥
經營者:泉州綠洲西餐廳
綠洲芋泥原料精選檳榔芋頭、白糖、豬油、蔥頭、花生、芝麻等。據此次選送單位綠洲西點餐飲有限公司的主廚戴加強先生介紹,要做檳榔芋泥首先要把芋頭刨皮,每個切成數塊,在蒸格上蒸熟取出,放案板上,用棍或刀面壓成茸,要壓得很細,沒有核塊,然後將芋茸放在大碗里,加入白糖、豬油、打散的雞蛋、熟油攪拌調勻,抹平碗面,上蒸籠蒸1小時後取出,戴主廚還介紹道,檳榔芋泥做成後吃起來有細膩圓滑、味道芳香等特點。

綠洲西點餐飲有限公司自創辦以來已走過18個年頭,公司領導誠心創業,並長年堅持「品質第一、衛生第一、服務第一」,受到了廣大顧客的認同。該公司總經理王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推出一種「西菜中吃、中菜西吃」的中西結合的經營方式、中西結合的用餐方式,一經推出就受到顧客認可,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

據了解,現在綠洲西點餐飲有限公司已經在泉州開設了4家分店,現在正准備向廈門進軍。

白鴨湯

經營者:阿彬白鴨湯店

阿彬白鴨湯,是以永春石鼓「農村戶口」的白鴨為原料,即用頭大冠紅、羽毛潔白、頸較短、掌實黃、軀體碩壯的「紅面番鴨」為主料,配上13種中草葯烹制而成。阿彬白鴨湯營養豐富,湯濃味美、肥而不膩,聞名遐邇,令食客津津樂道。

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曾在不朽之作《本草綱目》中寫道:白鴨肉最良,葯食最佳,有補虛祛寒、和臟腑、利水道等作用。

據阿彬老闆介紹,自從他開店以來,這道美味可口的白鴨湯,就深受本地食客的歡迎,一些海外僑親、台灣同胞每次到泉州都會慕名而來。阿彬白鴨湯不僅吸引眾多小吃愛好者,而且也吸引了福建電視台、泉州晚報、東南早報等媒體爭相報道,台灣電視台也曾兩次飛躍海峽進行采訪報道。

阿彬介紹說,為了共同做大做強這一已注冊的「阿彬白鴨湯」,他准備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加盟。

肉燕

經營者:龍宮高 麗巷小吃店

龍宮高麗巷肉燕主料為干肉燕皮150克,精瘦肉300克,輔料為水發蝦米20克,凈荸薺50克,蔥白50克,味精12克,精鹽10克,豬骨湯800克,干澱粉50克,芹菜末、胡椒粉、芝麻油適量。

龍宮高麗巷小吃店老闆孫秀珍女士介紹說,加工肉燕時要將精瘦肉槌成泥,蝦米、荸薺、蔥白均剁成細末狀,取小盆放入肉泥,加入精鹽、味精攪拌數分鍾,至肉有黏性且表面光滑時,加入干澱粉、蝦米、荸薺、蔥白等,再攪拌均勻成餡料,干肉燕皮切成6厘米方片,每張燕皮中間放入餡料(約5克),然後把燕皮合攏捏緊,放入沸水鍋中氽熟,撈起,盛入湯碗中,把鍋置旺火上,當豬骨湯燒沸,放入精鹽等調好味,澆入裝有肉燕的湯碗中,撒上胡椒粉、芹菜末、芝麻油即成,吃起來質嫩味葷,鮮美爽口。

在談到此次搬遷新店時,孫秀珍女士介紹到,搬遷新店是為了適應發展需要。長期以來,他們就以質量好、品位高等受到客戶好評,但是原來的店面較小,難以滿足要求,因此他們就把新店搬遷到鯉城龍宮巷這個交通方便、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孫女士還介紹說,小吃也是需要不斷進行改良的,因此她們還將不斷探索,為消費者獻上色、香、味等俱佳的肉燕。

面線糊

經營者:西街老記面線糊店

提起西街面線糊泉州人可謂耳熟能詳,其主料為精製面線75克,輔料為蝦糠150克,豬骨湯1000克,熟魚肉200克,精鹽15克,味精6克,澱粉50克,適量的胡椒粉、芫荽、白酒(浸泡過當歸)。

西街面線糊的老闆曾煥萍先生介紹道,要做上乘的面線糊,首先要將蝦糠包紮於紗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用中火煮半小時後,撈起蝦糠,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撕成絲,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並燒沸,再將精製面線稍捻碎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調准味,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

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泉州地方風味。點餐時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鹵大腸、小腸、醋肉、油條等,一人一碗面線糊,看你想加什麼料,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鹵汁,味道更美。

西街面線糊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曾先生介紹,他的父輩就開始經營面線糊,原本的老店在西街電影院對面,由於西街改造現遷址於市區六灌路(小肥羊火鍋對面),店裡的生意並沒有受遷址影響,反而吸引了更多消費者的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