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萌萌的饕餮,圖片,要可愛的,不要凶凶的
萌萌的饕餮圖片:
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關於饕餮的形象並不相同,有的像狼,有的只有一個頭,還有的豬首熊身。
(1)饕餮是哪個動物的圖片擴展閱讀:
饕餮紋文化: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紋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著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但這些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紋飾具體代表著什麼意義,眾說紛紜。
青銅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識的體現,周代則發展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權、族權三位一體的表徵。 大部分學者認為,商周統治者用青銅器紋飾的「猙獰恐怖」來表達王權的「神秘威嚴」,以表達其對政治權力、地位與財富的佔有,讓人望而生畏。
奴隸主在這些可怖猙獰的紋飾中寄託了他們全部的威嚴、意志、榮貴、幻想和希望。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把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都歸結為神的力量,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之心,乞求神靈,取悅神靈,藉助神力以支配事物。
因此「可以通神」的巫師有著極高的地位,巫師階層也就成為最初的帝王統治階層。祭祀是巫師的特權,也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巫師們利用青銅器上的動物們與神靈交流,因此這些怪異動物紋樣也就代表著神秘和權力。
② 饕餮是什麼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這種人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龍之九子之一。
而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
饕餮在以中國傳說或玄幻武俠為題材的網路游戲、網路小說、以及影視作品中均有相關形象。
讀音:[tāo tiè]
(2)饕餮是哪個動物的圖片擴展閱讀
饕餮貪食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於品味食物的美惡。」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欲。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凶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它是貪欲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誇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結合聚物的美,來養我的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喜好美食的朋友也被稱做「饕餮族」。
唐杜甫《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清李漁《奈何天·伙醋》:「終不然闖席的任情饕餮,先來客反忍空枵。」聶紺弩《略談魯迅先生的<野草>》:「而人類的惡鬼則高踞在這些活的屍骨,死的生命上饕餮著人肉的筵席。
③ 饕餮是什麼樣的動物 為什麼把貪吃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古書《山海經_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凶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而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這種人為「老饕」。它是貪欲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饕餮還是上古四凶之一,是貪婪的象徵,其紋飾常被繪在食器上。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在長江下游地區出土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就有饕餮紋這種紋飾。饕餮紋這個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命名的。因為饕餮的形象貪婪兇殘,所以古人也用它來形容貪婪兇殘的人。《左傳—文公十八年》中有這樣的記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 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西晉杜預對此作的注釋是:「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再後來,由於饕餮紋經常出現在古代的食器、酒器上,饕餮貪吃、貪戀美食的特點得到了強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有《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這時的老饕已少了幾分兇殘,更多了幾分貪吃的可愛。時至今日,人們把喜歡美食的人稱作饕餮之人,喜好美食的朋友也被稱做「饕餮族」,說白了就是吃貨,但是已經基本沒有貶義了。
④ 饕餮是什麼動物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這種人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龍之九子之一。
而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
饕餮在以中國傳說或玄幻武俠為題材的網路游戲、網路小說、以及影視作品中均有相關形象。
⑤ 《長城》裡面的饕餮是什麼怪物
上古神獸饕餮伴著電影《長城》的熱映火了一把,電影中的饕餮兇殘無比、食人如麻,影片的故事情節更被觀眾戲稱為「打怪獸」。
不過說起饕餮,我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和吃相關的成語「饕餮盛宴」。但是在中國神話傳說中,饕餮是什麼形象?其內涵意義又怎麼理解?武漢晚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饕餮紋
饕餮這么兇殘怎麼現代人這么喜歡特別是吃貨們?
饕餮作為反面形象,用作形容詞時也充滿了貶義。劉守華說,民間會用「饕餮」二字形容貪官污吏、土匪。但「饕餮盛宴」一詞用來形容豐富的美味佳餚,變為中性甚至褒義詞,這是為何?對此,陳文新教授認為,「饕餮盛宴」取了饕餮怪獸多食的特徵,在感情色彩上,可以理解為有略微調侃的意思,「例如一個愛吃的人,調侃自己時,會說『我是個吃貨』。」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微信公眾號:y-s-y-z
⑥ 饕餮長什麼樣子 夔牛長什麼樣子
1、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凶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2、夔牛(Kui cattle)又名雷獸,夔狀如牛,一足,頭上沒有角,蒼灰色,離水入水必有風雨,能發出雷鳴之聲,且伴有日月般的光芒。通俗來講就是一隻腳的牛。
東海有座山,名叫流波山.此山距海岸約七千里.山上有一種獸,形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沒有角,只長了一隻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
它身上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這種獸名夔,後來黃帝得到了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頭做鼓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里之外,震懾敵兵,威服天下。
(6)饕餮是哪個動物的圖片擴展閱讀
歷代相傳,就把在青銅器上這種睜著眼睛,張著嘴的紋飾,名為饕餮。至若在殷商時,是否把這種紋飾,也名為饕餮,則無從稽考。
有史以後的商周文化,已大有進展,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更不是隨意點綴的,當有其深意存在;且多於禮儀器上著饕餮紋,雖是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與祓徐不祥的雙重願望。
饕餮紋,是以正視獸類的顏面為主要構圖,左右相對稱;為的對稱,在帶身軀時左右也各有一個。顏面為天然對稱的圖形,任何民族,對於動物和人類的顏面,都具有深刻的印象。
因為顏面為無聲的語言,不僅喜、怒、哀、樂的表情是在顏面上顯露,而庄嚴、威武、仁慈、凶惡、陰險、神秘等態度,也莫不顯露在顏面上。
⑦ 饕餮 (tao1 tie 4)是什麼動物
饕餮,讀音(tāo tiè),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性格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見於青銅像。《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某些人所說的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