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肢伸側 和軀干是哪個部位 說的明白點,謝謝拉。
四肢伸側:四肢伸出,比如身體直立手掌向前腳尖沖前;手掌面的手臂和胳膊是屈側手背面是伸側、腳尖前面和大腿前面是伸側軀干;身體的前面是屈側背後是伸側。
四肢:一般指的是人的雙手和雙腳的統稱,包括上肢前臂上臂手,下肢大腿小腿足半月板。
軀干:泛指身體,人體雕像的身軀,尤指無頭無頸無四肢的人體雕像身軀。
(1)趾骨以上4厘米是哪個部位的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各部位名稱
一、軀幹部的體表標志
胸骨: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軟骨。椎骨: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二、上肢部的體表標志
肩胛骨:肩峰、肩胛岡、肩胛下角。鎖骨:全長。肱骨:肱骨內上髁、外上髁。尺骨:鷹嘴、尺骨頭、莖突。橈骨:橈骨頭、莖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三、下肢部的體表標志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後上棘、恥骨聯合、生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臏骨:前面。脛骨:脛骨前緣。腓骨:腓骨頭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⑵ 跗跖(足部)在什麼部位
足骨分為跗、跖、趾骨。跗骨:7塊,分別叫做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於足的後半部,內側是距骨,它與脛腓骨構成踝關節;距骨下方是跟骨,形成足跟;距骨前內是足舟骨;跟骨前外是骰骨;骰骨內側依次排有外側、中間和內側楔骨。三塊楔骨與第一、二、三跖骨形成第一、二、三跗跖關節。骰骨與第四、五跖骨形成第四、五跗跖關節。跖骨:5塊,與趾骨一起構成足的前半部。近端與跗骨相關節,遠端與趾骨相關節。趾骨:14塊,趾2節,余均3節。第一跖趾關節附近常見有一對籽骨。
⑶ 趾骨在哪個位置啊
趾骨分為近節、中節(踴趾無中節)及遠節趾骨。趾骨之間為關節囊及韌帶連接,是除踝關節以外活動度最大的部位,又由於位於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⑷ 趾骨在哪裡
趾骨是腳趾上的骨頭,跟手指上的指骨類似,有幾節組成。
這個部位一般位置表淺,容易出現外傷骨折和脫位,可以多了解下解剖學。
⑸ 人體有多少塊骨,能說出各骨的名稱,分布的位置和數量嗎
人體全身共206塊骨頭,根據其存在的部位,可分為中軸骨,附肢骨兩部分。
中軸骨:包括顱骨和軀干骨,顱骨共計29塊,包括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聽小骨6塊、軀干骨51塊,共計中軸骨80塊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共126塊。
附肢骨:
上肢:(32對)鎖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橈骨、月骨、手舟骨豌豆骨三角骨、鉤骨、頭狀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掌骨(由橈側向尺側依次為第1——5掌骨)、指骨(除拇指兩個節之外,其餘都是三個節,分別為近節、中節、遠節)
下肢骨:(31對)髖骨、坐骨、恥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跟骨、距骨、骰骨、足舟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跖骨(由內向外依次為第1——5跖骨)趾骨(除拇趾兩節外,其餘都是三節,分別為近節中節遠節,由內向外一次為第1——5趾骨)。
中軸骨: 顱骨:
腦顱:額骨、枕骨、篩骨、蝶骨、頂骨(成對,兩塊)、顳骨(成對,兩塊)。
面顱:下頜骨、梨骨、舌骨、上頜骨(一對)、顴骨(一對)
鼻骨(一對)淚骨(一對)|齶骨(一對)、下鼻骨(一對)。 聽小骨(6塊)
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
胸骨一塊、肋骨(12對,又嚮往下一次為第1——12肋)
⑹ 人身體206塊骨頭各部位的名稱
一具標准成年人的骨骼包括下面206塊:
顱 :
頭蓋骨:
1. 額骨
2. 頂骨
3. 顳骨
4. 枕骨
蝶骨
篩骨
面骨:
5. 顴骨 (2)
6. 上頜骨
7. 下頜骨
9. 鼻骨 (2)
齶骨 (2)
淚骨 (2)
犁骨
下鼻甲 (2)
耳骨(在 中耳部) (6):
錘骨 (2)
砧骨 (2)
鐙骨 (2)
喉部骨骼 (1):
舌骨
肩部骨骼 (4):
25. 鎖骨 (2)
29. 肩胛骨 (2)
胸部骨骼 (25):
10. 胸骨
28. 肋骨 (2 x 12)
脊椎(24):
8. 頸椎 (7) incl. atlas & axis
14. 腰椎 (5)
胸椎 (12)
臂部骨骼 (6):
11. 肱骨 (2)
26. 肱骨骨節
12. 尺骨 (2)
13. 橈骨 (2)
27. 橈骨頭
手骨 (54):
腕骨:
手舟骨 (2)
月骨 (2)
三角骨 (2)
豌豆骨 (2)
大多角骨 (2)
小多角骨 (2)
頭狀骨 (2)
鉤骨 (2)
掌骨:
掌骨 (5 × 2)
指骨:
近節指骨 (5 × 2)
中節指骨 (4 × 2)
遠節指骨 (5 × 2)
骨盆 (4):
15. 髖骨 (hip bones or innominate bones) (2)
16. 骶骨
尾骨
腿骨 (8):
18. 股骨 (2)
17. 股骨頭
22. 大轉子
23. 大腿骨節
19. 髕骨 (2)
20. 脛骨的軸部和 24. 骨節 (2)
21. 腓骨 (2)
足部 (52):
踝骨:
跟骨 (2)
距骨 (2)
足舟骨 (2)
內側楔骨 (2)
中間楔骨 (2)
外側楔骨 (2)
骰骨 (2)
足背骨:
跖骨 (5 × 2)
趾骨:
近節趾骨 (5 × 2)
中節趾骨 (4 × 2)
遠節趾骨 (5 × 2)
幼兒骨骼還包括下面這些骨骼:
骶椎 (4 或 5), 成年後融合為骶骨
尾椎 (3 到 5), 成年後融合為尾骨
髂骨, 坐骨和恥骨, 成年後融合成整體的髖骨
⑺ 腳掌圖片各部位名稱
腳掌的各部位名稱如本圖所示。腳與人體的其它部位一樣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它是由皮膚、韌帶、汗腺、血管、神經、肌肉和骨骼等構成。
腳骨骼的結構負擔腳更強壯與支撐身體重量,腳共有26塊骨組成且分成三大部分;跟部、腰部和前掌部。跟部為7塊骨組成其負責直接承受體重,且大部分身體重量(50%)都落在跟部。
腳前掌由14塊小骨組成其具有承受體重和平衡身體及抓著地面不致身體倒斜。為了起到支撐整個體重的作用,腳的底部產生了若干拱形,特別是內弓較為發達,既大又牢固,通過脛骨,由上方筆直加上的體重,為相當於傳遞關節的距骨一度支承後,又被以跟骨底部內側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點為兩個基點的強韌的內弓完全承受下來。
(7)趾骨以上4厘米是哪個部位的圖片擴展閱讀:
腳部作為人的第二心臟,而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動的重要關口。人體下半身血液循環的暢通與否,對全身的氣血流通影響很大。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經的重要部位,如果腳踝柔軟有彈性,則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僵硬、老化,則回心血液就會淤滯在腳踝附近,使正常的血液循環受到影響。
因此,通過體操或按摩,使腳踝保持柔軟靈活的狀態,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腳踝柔軟有彈性,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老化僵硬,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會像「塞車」一樣淤滯在腳踝附近,這樣會使心臟的負擔加重,長期下去就可增加患高血壓的危險。
通過做體操或按摩,使腳踝由僵硬轉化為柔軟靈活狀態,尤其對於老年人,不但可以使回心血液順暢地通過腳踝,還可以緩解高血壓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