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塔爾寺白塔圖片是哪個門
擴展閱讀
玫瑰花一束的圖片有哪些 2025-08-05 13:38:12
被氣死的男人圖片 2025-08-05 13:12:45

塔爾寺白塔圖片是哪個門

發布時間: 2022-07-15 11:56:55

『壹』 蘭州這幾個不容錯過的旅遊景點,你更喜歡哪個

1. 吐魯溝

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地處甘肅永登縣連城林區腹地,距省城蘭州市、青海省西寧市均為160公里,屬祁連山脈的東麓,總面積5848.4公頃,海拔1998--3165米。

吐魯溝因峰奇石怪,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而又名「吐綠溝」。

這里地貌徒刑奇特,風光秀麗,植被垂直分布極為明顯,頂部是豐富的草場,遼闊的牧場,山腰林木矗立,山腳農田覆蓋。園內地貌起伏劇烈,山勢嶙峋,可充分欣賞自然風光,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色山谷」。

「吐魯」是古代蒙語,意為「大,好」,或「美好的果園」。

吐魯溝曾為多民族雜居地區,這里受山地氣候影響,降雨豐沛,溝內峰巒疊嶂,林木蒼翠,曲徑通幽,吐奇納秀,成為一毫無人工雕鑿的原始自然風景區。區內有發源於俄博峰的吐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過,至三岔匯合後,經前溝匯入大通河,沿河谷修有公路直通溝內,兩岸步移景異,所象萬千。

『貳』 塔爾寺在哪裡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東南方向25公里處的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湟中」為漢語地名,在藏語中為「魯沙爾」,意思是地處湟水中游的地方,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孕育出一代大師「宗喀巴」。塔爾寺藏語稱「兗本賢巴林」,意為十萬尊獅吼佛像的彌勒寺,歷史非常悠久。塔爾寺藏語中叫「拱本」,就是10萬佛像的意思。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塔爾寺依山勢起伏,是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許多宮殿、經堂、佛塔寺組成的一個氣勢宏偉,藏漢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築群。寺院殿宇相連,白塔林立,整座寺不僅造型獨特,富於創造性,而且細部裝飾也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寺內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綉,被稱為「塔爾寺三絕」,具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每年農歷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塔爾寺舉行四大法會。十月、二月舉行兩個小法會。塔爾寺背靠山坡,沿著山谷層層排列而建。山前山後,處處有大片叢林,猿嘯鶴唳,極盡人間之幽雅。塔爾寺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寺內規模宏大,最盛時有殿堂八百多間,佔地達1000畝,不但是我國六大寺院之一,在全國及東南亞一帶也享有盛名。塔爾寺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是為紀念我國佛教史上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而建的。最先建成是一座大銀塔,後來擴建為寺,並把寺命名為塔爾寺。塔爾寺依山勢起伏,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築,組成的完整的藏漢結合的建築群。整座寺,不僅造型獨特,富於創造性,而且細部裝飾也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平。藏漢建築藝術的結合也非常巧妙,協調統一。可以說是件精美的建築藝術的工藝美術品。「三絕」塔爾寺內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綉,被稱為「塔爾寺三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叄』 古建築里的焰光門是什麼最好有圖片說明~

焰光門是出現在喇嘛塔(因為形狀像一個扣著的缽,又稱覆缽式塔)上的一種裝飾性的門,形如佛龕,有時出現在正面,有時四面均有,其造型呈火焰狀(與西方哥特式建築的火焰門有些相像),此類裝飾受印度及尼泊爾藝術的影響,門內可以供奉佛像,門上可以刻一些裝飾性的梵文咒語,比較典型的例子如北海白塔上的火焰門。

『肆』 塔爾寺在哪

對啊~~
塔爾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據青海省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

塔爾寺先有塔後有寺,故人們將其稱為塔爾寺。它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600餘畝,總建築9300餘間。寺院建築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宏。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大經堂、酥油花院、如意八寶塔、菩提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於一體的宏偉建築群。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綉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葯、等方面的學術專著。

塔爾寺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體現了數百年來漢藏文化的交融和民族的團結合作,是這兩個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該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國家多次撥款修繕,使古寺面貌煥然一新。使這座蜚聲中外的古剎煥發出了新的光彩,成為我青海省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伍』 絲綢之路上有許多著名的景點請你當個小的小導游給大家介紹介紹

絲綢之路主要景點簡介
甘肅
炳靈寺石窟 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境內,創建於十六國時期(公元385—431年),
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現存窟龕184個.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山公園 位於天下黃河第一橋以北,高約200米,山勢起伏,綠樹簇擁,有
「拱抱金城」之雄姿,因建有元代的白塔寺而得名。
黃河鐵橋 俗稱「中山橋」,是蘭州市歷史最悠久,也是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
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在今天看來,雖然是一座很普通的橋梁,但卻有著謎一樣的傳奇故事,對遊人有著神奇的吸引力。
武威雷台 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甘肅武威城北一公里處,是被中外專
家,學者稱為「古代藝術之冠」,「世界文化頂峰」的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的出土地。
張掖大佛寺 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是國現存規模最大的西夏
寺院建築。主體建築大佛殿內有一尊泥塑卧佛,身長34.5米,為全國最大,世界罕見的室內卧佛。
嘉峪關城樓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重關,位於河西走廊的中部。建於
明代洪武5年(公元1372年)。由外城,內城,瓮城,羅城,城壕等組成,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敦煌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
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鳴沙山 月牙泉 位於敦煌城南5公里處,沙泉共處,妙造天成。古往今來以
「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定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以「鐵背魚,七星草,五色沙子」三件寶而著稱。 國家地質公園敦煌魔鬼城——大自然的傑作,在這座歷經三十萬年到七十萬年歲月形成的特殊」城市」里,世界許多著名建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它的縮影,北京的天壇、西藏的布達拉宮、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阿拉伯的清真寺,應有盡有,數不勝數。作為電影《英雄》《天脈傳奇》等大型影片的拍攝基地,更加聞名於世。置身於「雅丹魔鬼城」令遊人如置身天國,如幻如夢„„。 敦煌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的大漠戈壁上,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的兩大關口之一。俗稱「小方盤城」。玉門關知名度極高,歷史久遠,自古至今都有很多詩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足見玉門關之門戶地位。 敦煌河倉古城——位於小方盤城東北約13公里處,俗稱「大方盤城」,為一倉儲遺址。城北臨疏勒河水,古人以船為渡,或沿河谷以車馬運酒泉、敦煌郡綠 洲所產糧草至此存儲,供玉門關轄塞的守衛軍馬食用。
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石窟位於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天水。因山體呈麥垛
狀而得名。現存後秦(公元384年)以來十二個朝代的197個洞窟,以石窟佛像雕塑精美,傳神而著稱,被譽為「東方雕塑館」,與莫高窟,龍門,雲崗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石窟」。
夏河拉卜楞寺 位於甘肅省南部的夏河縣城南1公里處,是藏傳佛教六大寺院
之一。寺內設有上續部,下續部,聞思,醫學,喜金剛,時輪六大學院,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一所藏傳佛教學院。
青海
青海湖:中國最大的鹹水湖泊,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東西長106公里,南
北寬63公里,環湖一周360公里,比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還大1000多平方公里,因而也是全國最大的湖泊。 日月山:日月山古稱「赤嶺」,位於青海湖東南,屬祁連山山脈,山口海拔3520米,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分水嶺,也是青海農業區和牧區的天然分界線,是青藏高原的門戶。早在唐代就成為「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和「南絲綢古道」的必經之地。相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為了增進漢藏民族的團結和進步,赴藏和親,途徑赤嶺時曾拋「日月寶鏡」於山上,人們為紀念文成公主,從此把赤嶺稱為日月山,是青海的重要旅遊景點。 塔爾寺:塔爾寺,藏文名稱貢本賢巴林(十萬獅子吼佛彌勒洲),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湟水流域的宗喀蓮花山中,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是國藏傳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是雪域偉大的上師-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被尊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鼻祖而聞名,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銀川 西夏陵:西夏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陵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西郊賀蘭山北麓。在方圓50平方公里的崗阜丘壟上,布列著九座西夏歷代帝王陵園和兩百多座官僚貴戚的陪葬墓。面積達十萬平方米以上,它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建築形制和宏大的規模聞名於世,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華夏西部影視城:位於國古代的重要軍事要塞----鎮北堡,距銀川市三十公里,在這里曾拍攝過《紅高粱》、《黃河謠》、《老人與狗》、《大話西遊》等三十多部電影、電視劇。古樸的民風、奇妙的構造使其成為「中國電影明星的搖籃」。 沙湖自然風景區:位於銀川市北56公里處的西大灘上,這里有660多公頃的湖泊,湖南又有300多公頃的沙海,湖潤金沙,沙抱翠湖,是一個集江南秀麗與北國雄渾為一體的獨特自然景觀,湖中蘆葦叢生,魚鳥成群,在這里,人人都 成了孩子,人人都回到了大自然母親的懷抱,恬淡、純真、無憂無慮。因其優美奇異的自然風光,眾多的娛樂項目,沙湖被評為中國三十五個著名旅遊風景區之一。 沙坡頭旅遊區
簡介:中衛縣沙坡頭,不僅以其豐碩的治沙成果飲譽世界,而且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馳名中外,被國外治沙專家譽為世界「沙都」。 賀蘭山岩畫:位於賀蘭山西麓,距銀川市三十五公里處,是一部記載國古代游牧民族的史書,其圖案清晰,諸如圖騰、生殖與崇拜等,是國岩畫藝術之瑰寶。 新疆 天池:天然的高山湖泊,坐落在博格達峰半山腰,海拔1980米,湖面呈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達1500米,面積4.9平方公里,湖深數米到105米,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蔭。 賽里木湖: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2073米,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面積450多平方公里,水深90餘米,湖呈卵圓形,為一周圍封閉的內陸湖。 果子溝:沿烏魯木齊—伊犁公路,進入天山支脈塔勒奇山,繞過新疆海拔最高的湖泊塞里木湖,眼前豁然展現了一片迷人的峽谷風光,青山叢疊,松濤激盪,萬花爭艷,野果飄香,這就是古人所稱「奇絕仙境」的果子溝。 葡萄溝:位於吐魯番城東北角,是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峽谷,有葡萄田210多公頃,世代以種植瓜果為業,氣候涼爽宜人,堪稱火州「明珠」,避暑勝地。 火焰山:自東面西,橫亘在吐魯番盆地中部,為天山支脈之一。億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在烈日照耀下,猶如大火烈焰騰騰燃燒,故爾得名。《西遊記》中的火焰山即指此地。 坎兒井: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有1600多條,總長5000公里,常年自流灌溉,不受季節、風沙影響,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高昌故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建於公元前七世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余,講經台至今猶存。 交河故城:坐落在一座柳葉形的孤島上,長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四周崖岸壁立,被一道百米寬,約30米深的河谷所環繞。 蘇公塔:200多年的歷史,塔呈圓柱形,高37米,底部直徑10米,塔內有72層台階盤道,外部有15種幾何圖案。 阿斯塔納古墓:位於吐魯番市南約40公里火焰山之阿斯塔納(漢名三堡)與哈拉和卓(漢名二堡)之間,因此而得名。現已發掘400餘座,佔地面積10000多畝。據考證,墓葬的年代從西晉初年到唐代中葉,幾百年的擴展,形成了浩大的墓葬群。從發掘情況看,出土了大量的絲綢、陶器、漆器、木器、泥佣、墓誌和文書等。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於吐魯番市東北60公里的木頭溝峽谷中,開鑿於六世紀至十四世紀期間,現存洞窟77閣,其中尚有留有壁畫的40閣。壁畫中保留了古回鶻文、漢文、波羅密文、土火羅文、梵文等體記,是研究西域文化、歷史語言文字的珍貴資料。 喀納斯風景區: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境內。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接壤。喀納斯生物組合奇異,生態系統獨特,集冰川、凍土、高山、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觀於一體,既具北國風光,又具江南秀色,還有世居在此的蒙古土瓦族部落,民風淳樸,民俗奇特,著名學者錢偉長盛贊喀納斯是亞洲唯一的瑞士風光。 特別提示: 一 絲綢之路旅遊線路長,景點較分散,乘車時間長,請備暈車葯。 二 氣候乾燥,海拔較高,紫外線強,請多喝水,多吃水果,水果甘甜味美,務請注意不要多吃,以免鬧肚子;請自備防曬霜、潤唇膏、太陽鏡、太陽帽等 防曬用品。 三 早晚溫差大,請注意增減衣物,以免感冒; 四 莫高窟參觀需備手電筒簡,也可在景點租借;禁止帶攝相機及相機入內,可在入口處寄存; 五 因絲路線旅遊景區狀況各異,活動豐富(如騎駱駝、騎馬、登沙山、乘遊船等)請備旅遊鞋; 六 在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請尊重當地的生活、宗教習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七 購買工藝品時,請一定要事先了解價位,在新疆地區特別是在巴扎購物時,請不要隨意講價,以免發生不快; 八 風光好、美景多,請備足膠巻,在鳴沙山滑沙時,最好不要隨身攜帶照相機,以免損壞或丟失; 九 請保管好自已的隨身物品,貴重物品最好存入酒店保險櫃; 十 在一些特殊地區(如西藏、冰川、遠離城市的地區)旅遊,請服從導遊人員的統一安排,不得暴飲暴食,嚴禁酗酒。 甘肅土特產.小吃簡介: 瓜果佳品: 白蘭瓜.醉瓜.黑瓜子.冬果梨.軟兒梨.蜜桃.百合.苦水玫瑰,敦煌李廣杏.安西西瓜.臨澤紅棗.張掖蘋果梨.河西葡萄,天水花牛蘋果.隴 南栗子.武都櫻桃.康縣獼猴桃.臨夏唐汪川杏等等。 山珍野味: 康縣黑木兒.文縣薇菜.隴南猴頭菌.甘南蕨菜.羊肚菌.河西走廊的駝峰.駝掌和遍布臨夏.平涼.甘南定西等的蕨菜.發菜. 風味小吃: 清湯牛肉麵.臊子面.漿水面.釀皮子.油炒粉;手抓羊肉.千層牛肉餅高三醬肉;隴西火腿.臘肉;臨夏酒肉.炒麵片;靜寧燒雞.鍋盔.天水呱 呱;河西沙米粉.小飯.臘羊肉;甘南的罐湯包子. 名貴葯材: 岷縣當歸.甘肅紅花.禮縣大黃.文縣黨參.「葯王」乾草.牛黃麝香.冬蟲夏草. 名優煙酒: 蘭州煙.莫高幹紅干白.祁連干紅干白.黃河啤酒.臨夏黃酒,甘肅白 酒系列. 景點介紹:
莫高窟是集建築、塑像、壁畫以及遺書遺畫等多位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群體,其洞窟形制之變化,彩塑類型之繁雜,壁畫內容之多樣,遺書遺畫之豐富,是中外任何其它石窟都無與倫比的,其中壁畫尤其是飛天畫,更是成了敦煌藝術中最為精粹的內容。
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沙角山。山體純由細沙聚集而成,有紅黃綠白黑五色沙礫,極為美觀。如順坡做下滑游戲,沙山便會發出響聲,故名鳴沙山。鳴沙山游樂活動包括爬山、滑沙、跳牽引傘和騎駝登沙丘等多項,還可以進行沙浴和沙療。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幹枯,實屬自然奇觀。鳴沙山.月牙泉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
雅丹地貌群落其個體和整體規模之大,形態之奇異實屬舉世罕見。其高度,低的四五米,高的有二十多米,長寬由十幾米到幾百米不等,其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
玉門關:玉門關,是絲綢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漢張騫「鑿空」,出使西域以來,通過玉門關這座海關,中原的絲綢和茶葉等物品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各國。而西域諸國的葡萄瓜果等名優特產和宗教文化相繼傳入中原。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聳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的一個沙石崗上。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築,開西北兩門。城牆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牆,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玉門關與陽關同時設置。西漢時為玉門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後不久,絲路中斷,此關封閉。但自東漢建武至延光一百餘年中,絲綢之路又三通三絕。東漢時,玉門關已改為玉門都尉所轄。兩晉南北朝以來戰爭頻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興盛,絲綢之路呈現出衰頹跡象。到隋唐之際,晉昌(安西縣)到伊吾(哈密市)的大道暢通,又是捷徑,玉門關遷至今安西縣雙塔堡附近。從此,舊玉門關就逐漸衰敗了。關口湮沒,長城坍塌,路無人跡,終於淪為廢墟。昔日車水馬龍、駝鈴叮呼的繁華景象已不復再現,成了「春風不度」的荒漠寂野。
西千佛洞位於敦煌市區西南35公里處、黨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與莫高窟僅隔一道鳴沙山。現存洞窟16個,大都為北魏時所開鑿,只有其中9個窟可以觀賞,其它各窟因無法登臨所以只能在崖下仰望。北魏洞窟第五窟中心柱東面座下有佛門弟子曇藏為其亡祖父母及父母造像寫的發願文一篇,尚有70多字可以辯認,這一北魏時的手書真跡,極為珍貴,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陽關:陽關在玉門關之南,因此得名。與玉門關同為古代著名的西部邊關,同是漢武帝時所置。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即玉門關、陽關)後,這關一直興盛了一千多年。宋以後隨著東西方陸路交通衰落而廢圮。陽關和玉門關共處古代邊疆大漠地區,擔負著又防邊又開道的共同任務,同呼吸共命運,是一對姊妹關。
陽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通向西方的門戶。「絲綢之路」到敦煌後,向西北出玉門關為北道,向西南出陽關為南道。漢唐時代,由長安到陽關需時兩個月。出陽關後,沿阿爾金山北麓西行,穿越阿爾金山前的數百里流沙、戈壁地帶便進入西域范圍。接著沿大沙漠塔克拉瑪干南緣,一直向西,經過許多綠洲上的城邦,越過蔥嶺到大月氏、安息,最後達大秦。 仿宋敦煌古城又名「仿宋沙州古城」,「敦煌電影城」,位於敦煌市西南20千米,建於1987年。為中日合拍電影《敦煌》時,由八一電影製片廠美術設計師根據中國古代沙州、甘州、汴梁等古城資料,精心設計建造的布景城。古城佔地10萬平方米,城牆高8.5米,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高18米,飛閣凌空,雕梁畫棟。城內由仿製北宋的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街道組成。街道建築是仿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建造的,古樸典雅,古色古香,蔚為大觀,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自電影《敦煌》之後,國內及港台影視廠家先後在此拍攝了《敦煌夜談》、《荒漠天使》、《天出血》、《沙州王子》、等二十餘部中外影視劇。古城東接戈壁綠洲,南傍鳴沙山,西望漢代烽燧,北連大漠曠野,氣勢非凡,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新興的旅遊景點。
位於敦煌市區西南35公里處、黨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與莫高窟僅隔一道鳴沙山。現存洞窟16個,大都為北魏時所開鑿,只有其中9個窟可以觀賞,其它各窟因無法登臨所以只能在崖下仰望。北魏洞窟第五窟中心柱東面座下有佛門弟子曇藏為其亡祖父母及父母造像寫的發願文一篇,尚有70多字可以辯認,這一北魏時的手書真跡,極為珍貴,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嘉峪關關城 位於嘉峪關市域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長城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雄關」、連睡鎖陰」之稱
榆林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至今創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於隋唐以前。從現存壁畫風格和遊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現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42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0窟。保存著彩塑272身、壁畫5650餘平方米。 第六窟高22米的釋迦牟尼佛像,全身用金色塗就,燦然如新、金碧輝煌、顯得極其庄嚴雄偉。第三窟的18羅漢,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魏晉墓位於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處的新城鎮戈壁灘上,始掘於1972年。在嘉峪關以東至酒泉市以西20公里的范圍內,共有1400多座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磚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從1972-1979年先後發掘了13座,其中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共出土壁畫磚700餘塊,現有六號和七號墓室對遊人開放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位於酒泉市東北210公里處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是中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也是各種型號運載火箭和探空氣象火箭的綜合發射場,擁有完整、可靠的發射設施,能發射較大傾角的中、低軌道衛星。中心自1958年創建以來,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創造過驕人的八個第一;1970年4月21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在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在這里飛向太平洋預定領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將三顆衛星送上太空„„至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成功地發射了21顆科學試驗衛星,其中,這里發射的8顆可收回衛星,成功率達100%。為中國著名的三大衛星發射基地之一。目前,對國內遊客開放的景點有:衛星發射場、指揮控制中心、長征二號火箭、測試中心、衛星發射中心場史展覽館、革命烈士陵園、東風水庫、沙漠胡楊林等。中心有二星級標準的東風賓館可供遊客下
塔爾寺與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並稱為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咯巴誕生的地方。由於寺院規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已成為人們游覽參觀藏傳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遊勝地。壁畫、堆綉和酥油花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塔爾寺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南面的蓮花山中,距省會西寧市25公里。它與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並稱為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是格魯派僧人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中心之一。
青海湖:中國最大的鹹水湖泊,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東西長106公里,南北寬63公里,環湖一周360公里,比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還大1000多平方公里,因而也是全國最大的湖泊。它浩瀚縹緲,波瀾壯闊,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 鳥島位於青海湖西北角,因島上棲息著數以萬計的候鳥而得名。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每年4月來自中國南方雲貴一帶及印度洋島國的斑頭雁、魚鷗、棕頭鷗等10多種候鳥在此築巢棲息。每年5、6月份是觀鳥的最好季節。屆時,各式各樣的鳥巢密密麻麻,五光十色的鳥蛋遍地皆是,令人眼花繚亂,群鳥翩然飛翔,遮天蔽日,甚為壯觀,可謂天下一奇。 天山天池風景區以高山湖泊為中心,雪峰倒映,雲杉環擁,碧水似鏡,風光如畫,古稱「瑤池」,據說神話中西王母宴群仙的蟠桃盛會便設在此處。「天池」一名來自清代,取「天鏡,神池」之意,極言此地風光之美.天池四周的山腰上,有許多雲杉林,雲杉形如寶塔,是著名的風景樹。深綠的雲杉林,挺拔、整齊,很有氣勢,顯示出一種高山風景區特有的景色。清澈湖水,皚皚雪峰和蔥蘢挺拔的雲松林,構成了天池的迷人的景色。
葡萄溝風光秀美的葡萄溝以廣栽葡萄聞名於世,是神奇火焰山中的一塊河谷地,呈南北走向,全長8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布依魯克河(葡萄溝河)橫穿其間。葡萄溝溝谷狹長,溪流環繞,草木芳菲。溝谷兩岸懸崖陡峻,峭壁疊嶂,溝下河邊山坡上種植的就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整個葡萄溝就像一條甜蜜的河,它讓人看在眼裡處處滴翠流蜜,想在心裡時時甜蜜酣暢。葡萄溝內栽種的無核白、馬奶子、白加干、紅玫瑰、索索等近百種葡萄,形成了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館。

『陸』 請問青海塔爾寺門口8座白塔的含義,謝謝

1、啟正智,得正見;2、立正信,拒邪見;3、行正業,得福報;4、立正命,拒腐蝕;5、正語言,正精進;6、見正性,調心理;7、戒定慧,成正德;8、正體魄,去病痛。

『柒』 塔爾寺的面積是多少

塔爾寺位於西寧市區西南25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一隅是我國著名的喇嘛寺院,是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亦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該寺規模宏偉,最盛時有殿堂八百多間,佔地1000畝,是我國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其餘五寺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丹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在全國和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
塔爾寺藏語中叫袞本賢巴林,就是10萬佛像的意思。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塔爾寺依山勢起伏,是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許多宮殿、經堂、佛塔寺組成的一個氣勢宏偉,藏漢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築群。寺院殿宇相連,白塔林立,整座寺不僅造型獨特,富於創造性,而且細部裝飾也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寺內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綉,被稱為塔爾寺三絕,具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每年農歷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塔爾寺舉行四大法會。十月、二月舉行兩個小法會。
酥油花相傳是當年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聯姻時,當地佛教徒為表示尊敬,讓公主從長安出發時帶來的,一尊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逐漸在西藏成為習俗,後來傳到塔爾寺。
塔爾寺的酥油花塑得非常精巧,形象逼真,堪稱一絕。每年冬天,酥油花藝人就開始將純凈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質礦物染料,塑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有的還組成各種宗教神話故事,到了農歷正月十五舉行燈節會的時候就被展出,一年一度成為塔爾寺的盛會。塔爾寺的壁畫有的直接繪在棟樑上,更多的是繪在布幔上,或懸掛或釘在牆上。壁畫染料選用的是礦物染料,色澤艷麗,保持經年不褪色。記得在一本書上曾經看到過,每年六月有觀經會,其中一個經典場面是將數十丈長、繪著大佛像的布幔在山坡上高高掛起,叫做曬佛。
塔爾寺三絕中的堆綉。那是用各種顏色的綢緞剪出各種形狀,再把羊毛、棉花之類的東西填充進去,在布幔上綉上佛像、佛教故事、山水、花卉、鳥獸什麼的,是非常特別的宗教藝術品。

『捌』 白塔寺白塔有門嗎能進去不

沒有門 也不能進去 只能繞著塔轉 注意要順時針轉哦~ 我昨天剛去的

『玖』 中國佛教四大聖地

佛教四大聖地,佛教是在印度產生的,卻在印度沒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屍那羅。而中國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

中文名
佛教四大聖地
外文名
Four Buddhist holy sites
包括
蘭毗尼 菩提伽耶 鹿野苑拘屍那羅
中國稱
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菩薩四大菩薩排名四大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佛界所有佛的排名佛教菩薩排名佛教大乘佛教佛教四大道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藍毗尼園
藍毗尼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位於尼泊爾西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蘭毗尼是梵文"可愛"之意。這里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因而得名。相傳公元前623年,附近的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妻摩耶夫人,在尼歷正月月圓之夜,歸寧途中,在蘭毗尼花園里的娑羅雙樹下,手扶娑羅雙樹,生下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尊稱,為"釋迦族聖人"之意)。在釋迦牟尼誕生處,今建有白色方型兩層的摩訶摩耶夫人廟,庄嚴肅穆。廟旁有一泓池水明澈如鏡,相傳是摩耶夫人沐浴處。池邊長著一顆娑羅雙樹,樹身粗約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態華敷。

初轉正法地--鹿野苑
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和唐代玄奘分別在公元405年和633年到此瞻禮,在《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均有記述。法顯是最早來此訪問並留有真實記錄的第一個外國人。由於歲月悠久,勝跡淪堙,正是憑借他們的記述,近代才得以勘明蘭毗尼的原址,並加復建。原池邊的娑羅雙樹,在玄奘來訪時已"枯悴",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附近有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聖時所立石柱。廟南有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牆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中學、賓館、馬亨德拉國王紀念碑等。

佛陀出生地--尼泊爾藍毗尼園
每年尼歷正月望日釋迦牟尼誕生日,這里要舉行盛大廟會,佛教徒雲集朝覲。尼泊爾王國政府為了保護歷史古跡和發展宗教旅遊,從1968年開始了蘭毗尼的復興建設,擬建面積約為七、八平方公里的蘭毗尼花園,周圍有65平方公里的陪襯地帶。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聖地,位於印度東北部恆河支流帕爾古河岸,比哈爾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處,東距加爾各答約150公里。因相傳這里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地,故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聖地。

菩提伽耶·正覺塔
據說,城內著名的佛塔寺為阿育王所建。佛塔寺它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高50米。底層是邊長15米的方形,從中部開始,層層上縮,頂部為圓柱狀,上立一銅制螺旋圓頂。塔身第一層四角有四個小塔,形似主塔,呼應而立。塔上供有形態各異的佛像。寺內供有金身佛像一座,光彩照人,佛像不是很大。大菩提寺盡管在印度寺廟中算不上巍峨博大,但其獨特的構制充滿了庄嚴和壯麗。

在塔寺西面不遠處有一棵菩提樹,樹下有一紅砂石,即佛教的"金剛座"。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這棵樹下悟得真諦,創建佛教的。周圍有中國漢地及西藏地區、日本、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佛教組織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遺址和釋迦牟民留影窟遺址。近代曾在此發現五方北宋前期的漢文碑刻,現存加爾各答博物館。

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過這里。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內寫道:"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鹿野苑
鹿王古字為沙朗那 (Sarang nath) 後簡稱沙那 (Sarnath)。鹿野苑系中文意譯。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道後,首先來此傳教並收度了5個門徒。

當然,鹿野苑之所以成為佛教勝地,並不只是因為這一傳說。佛陀在離此地不遠的菩提伽耶證了正覺之後,首先來到這里進行他第一次傳教,並在這里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經講法。佛陀也是從這里開始,住世說法四十五年,凡講經三百餘會,化度弟子數千人。從那時起至今兩千多年來,他所倡導的佛教教義已經傳遍全球,全世界的佛教徒已經超過5億人之多。

據說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來過此地,鹿野苑當時的勝景在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都有記載。玄奘描述這里是"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他在這里還看到了30所寺院,3000名僧人,以及真人般大小的佛祖銅像。

鹿野苑
鹿野苑現主寺正門是座菩提伽耶式的現代建築,四周配以花圃草地樹林和鹿園,是個花園式的寺院。據說最早的寺院修建於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笈多王朝時曾於重修,莫卧爾時期阿克巴大帝曾於再修。寺廟建於1931年。寺廟東北面有一棵碩大的菩提樹,樹高數丈,青蔥而濃密,據說還是從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成的。傳說佛陀當年就是在這棵樹下第一次向5位弟子講經的,樹下有一佛陀向5弟子講經的群雕,周圍掛滿了信徒們送來的花環、流蘇。主寺西南有一座大圓桶似的高大建築,這是這里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跡----達曼克塔。此塔高33米,下層石築,上層磚砌,內為實心。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描寫此塔時曾寫道:"精舍(即寺院)西南有石翠堵坡(即達曼克塔。),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即阿育王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

許多亞洲的佛教國家在這里建有寺廟,中國的中華寺也是其中之一。原來是這里唯一的一位中國僧人。他叫羽清,自稱是青海塔爾寺人。36年前與人結伴來印度取經,不幸半路得病,留下這半身殘廢。由於行走不便,通郵又不便,他與國內的親人失去了聯系。他36年來一直住在鹿野苑,既沒有回過中國,也很少見到中國人。他說,中國使館曾經派人看過他。只是他年歲已老,沒有想頭了,只望客死他鄉,與佛陀為伴了。

阿育王石柱
拘屍那迦
庫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聖地,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之地,位於印度與尼泊爾邊界附近。

拘屍那羅
佛在80歲時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從毗舍離城向西北走。從方向上看是想回家鄉(今尼泊爾的藍毗尼)。但走到拘屍那羯羅,病情加重。涅盤的那天,他在河裡洗了澡,在一個長滿娑羅雙樹的小樹林里安了繩床。他枕著右手側身卧著,頭朝北,腳朝南,背朝東,面朝西,離世而去。所以,後來的卧佛雕像卧的方向都是這樣的。佛涅盤後火化剩下的骨灰叫舍利,當時有8位國王分了佛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舍利塔就是這樣起源的。

中國唐朝高僧玄奘曾到過迦夏。據記載,他渡過佛祖洗澡的阿恃多伐底河,到了婆羅雙樹林。他還在那裡見到阿育王建的涅盤塔,雖已傾陷,尚高200餘尺。如今,這座涅盤塔已不復存在,代之以1923年由緬甸佛教徒集資修建的新塔,塔頂部呈饅頭形,上有傘蓋。塔前有座小廟,裡面有佛涅盤的雕刻 。

國內分布
聖地概述
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觀世音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五台山
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庄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五台山
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中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盤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
峨嵋山
位於中國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嵋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嵋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峨眉山
印度朝聖
去印度朝聖,佛陀聖跡有很多,而且有很多聖跡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封之中,眾生福慧淺薄,無緣再看到。現有的印度尼泊爾朝聖十八大聖跡線路,是根據蟬友圈·佛旅網創始人衲木錯,在多年的印度尼泊爾帶團朝聖實踐和朝聖體悟中,創新性地開辟了一條由順時針方向的佛陀朝聖線路。這條朝聖線路查閱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徵求許多國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這條朝聖路線成功地開辟,對於印度尼泊爾佛教朝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圓滿朝聖佛陀,體味佛陀正法和修行具有重要意義。

1、出 生--藍毗尼園: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時的腳印和沐浴的聖池;

2、成 長--佛陀祖國迦毗羅衛國的遺址和佛陀舍利塔;

3、出家--拘屍那羅森林南丹格爾

4、成道--菩提伽耶:娑婆世界的中心,最堅硬的地方。苦行林,尼連禪河,賢劫千佛成道的金剛座、菩提樹,正覺塔和佛陀親自開光的25歲等身像,480多座佛塔群,全世界佛教徒最嚮往的地方。

5、初轉法輪--鹿野苑。佛陀三轉*輪地,為五比丘宣說了四聖諦、八正道,成立最早的佛教僧團。佛陀舍利塔和最庄嚴的阿育王石柱(印度國徽以此為標志)。

6、涅 盤--拘屍那羅。佛陀最後度弟子須跋陀羅和涅盤後金剛力士放金剛杵處,佛陀最後說法處,佛陀荼毗塔,佛陀涅盤塔,佛陀6.1米最為庄嚴之涅盤像,拘屍那羅八王分舍利之地,佛陀舍利塔,佛陀聖體停放七天供人天瞻仰之地。

7、竹林精舍--佛教第一座精舍,佛陀洗浴的聖池迦蘭陀池;在此宣說諸多經典,如《佛說般舟三昧經》等。

8、只園精舍--佛教第二座精舍,《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楞嚴經》、阿含部等經典均在此宣說佛陀宿舍-健陀俱提精舍,佛陀講經台,阿難菩提樹;央掘摩羅塔、給孤獨長老塔等。

9、西天靈山--靈鷲山。佛陀講成佛之經典《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若經》等重要經典之靈鷲凈土,佛陀依然在此講經說法;隋朝時,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10、降凡處--桑克希亞。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後(《地藏經》)乘金色天梯降凡處,帝釋天、大梵天陪伴左右;佛教第一尊佛像產生之地;曲女城大法會玄奘大師辨經處。

11、神變處--吠舍離。(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佛陀在廣嚴城外示現神通降服96種外道,佛陀預告涅盤處,佛陀舍利塔,阿難尊者舍利塔,首位比丘尼出家地,維摩詰大士故居,第二次經典結集之地。

12、世界佛教中心--那爛陀大學,蓮花生大士、寂天菩薩、玄奘大師等高僧大德曾在此參學講經。舍利弗尊者舍利塔;玄奘法師求學、辯經弘法地;規模宏大的佛教遺址。

13、玄奘大師紀念館--玄奘大師頭蓋骨舍利、佛陀腳印(千幅輪)、妙法蓮華經血經。

14、經典結集--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之七葉窟,五

『拾』 游塔爾寺的心得體會

塔爾寺

到西寧的第二天,我們去了塔爾寺。這個地方以前沒聽說過。地點在西寧下邊的一個縣。塔爾寺是免費進入的,遠看就與常見的寺廟不同。白色的門樓,白色的塔群,藏式的風格,當地人叫「小布達拉宮」。塔爾寺其實不是簡單的寺院,而是一個藏式寺院的建築群,依山而建,從山下看,是很像布達拉宮,層層遞進式的,只是沒那麼高而已。建築的頂部都是純金裝飾的,成群的白鴿在白塔周圍飛來繞去,大門上都有色彩鮮艷的彩繪,時不時有喇嘛穿行其間,更憑添了些許復古的情調,更有虔誠的藏民一步一叩首地拜佛。雨後的空氣很清新,塔爾寺建在山中,可能地理位置的緣故,建築保存較好,好像從沒受過戰爭的摧殘。信步其間,窄窄仄仄的露天台階上,偶然看到一個紅衣喇嘛緩緩走下,兩旁略顯古舊的紅牆和雨後山中氤氳的霧氣襯著他孤獨的背影,頓生落寞之感,如果除去四周喧囂的遊客,真彷彿回到兩個世紀前。我趕緊抓拍了這個場景,回頭看看,此行最有藝術感覺的就是這張讓人過目不忘,遠離塵囂的照片了。我們獨辟蹊徑,跟兩個虔誠的藏族老媽媽上了山,繞著懷抱塔爾寺的山走了一圈,下山時路過藏式民居聚集的村落,大飽了眼福。看了介紹才知道,塔爾寺是藏傳佛教「黃帽派」創始人的出生地。一直以為喇嘛都是戴黃帽的,因為《西遊記》的影響根深蒂固:有一集講的就是托塔李天王的乾女兒老鼠精吃喇嘛的故事,那裡的喇嘛都戴著黃帽,雞冠一樣,有些滑稽。離開塔爾寺有些不舍,這是我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後一次到藏傳佛教的寺廟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