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下顳部是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皮卡丘圖片素材百度雲盤 2025-08-05 13:51:16
玫瑰花一束的圖片有哪些 2025-08-05 13:38:12

下顳部是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15 09:19:51

1. 顳部是哪裡

顳部位於頭兩側、雙眼後方、顳骨上方。相關的血管有顳淺動脈和顳淺靜脈。顳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的太陽穴。

2. 顳部是哪個部位具體位置在哪

如果粗略說,顳部就是指2個太陽穴、耳朵附近的部位。從頭的表面分,人頭部分為額部、顳部、枕部、頂部等。

3. 率谷的准確位置圖作用功效是什麼

率谷穴位於頭顳部、耳廓尖上方,耳尖直上入發際5厘米處。它是足少陽膽經上的腧穴,有降濁祛濕、疏風活絡、鎮靜止痛、平肝熄風的作用。

中醫認為,頭者為諸陽脈之所聚。膽經是一條少血多氣的經絡,於頭部兩側循行。肝膽互為表裡,若肝氣郁結,膽經則易瘀滯堵塞。當膽經氣血不通時,清者不升、濁者不降,則發為頭痛。治療偏頭痛,首先應疏通膽經。



(3)下顳部是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穴名來源

率,古指捕鳥的網或帶領,用網捕鳥時網是從上罩下,此指膽經的氣血在此開始由陽變陰。谷,兩山所夾空隙也。

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後化為陽氣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質為曲鬢穴傳來的弱小涼濕水氣,吸熱上行至本穴後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點,水濕之氣開始吸濕並發生冷降的變化,如捕鳥之網從高處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與率骨同。

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內氣血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於耳角部位,容則指本穴容納外部傳入穴內的寒濕水氣。

4. 顳動脈在什麼位置

腦袋兩側,太陽穴附近.那裡有4片頭股的交接點,是腦袋最薄弱的地方,那底下就是顳動脈.

5. 睛明、太陽、四下關、頰車 在哪個部位(最好有圖解,圖越大越好)

睛明穴圖 http://www.21nx.com/c/am/pic/gmian.jpg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太陽穴圖 http://www.mifang.org/am/xue/taiyang.html位置: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下關穴圖 http://www.21nx.com/c/am/xue/xiaguan.html位置:頭部側面,耳前一橫指,顴弓下陷處,張口時隆起,閉口取穴。頰車穴圖 http://www.21nx.com/c/am/xue/jiache.html位置:部側面下頜骨邊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約一厘米處的凹陷中。

6. 人體生理結構圖左額顳是指什麼部位

頭左側左眼後方、顳骨上方。顳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的太陽穴。

7. 誰能知道人體穴脈古人是怎樣發現的該如何認識自身各處穴位任 督 二穴是指...

穴位究竟是什麼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1�7�1�7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50年代後期,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揪然中止這項研究。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磨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還有研究報道,穴位和差電點、皮膚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系。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於探明穴位的奧秘,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裡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腧穴研究者們相信,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又與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有關的復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 其各自的作用是: 標準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和顳肌。分布有顴神經的分支顴面神經,面神經的顳支和顴支,下頜神經的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
2、目赤腫痛,視神經萎縮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標準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和顳肌。分布有顴神經的分支顴面神經,面神經的顳支和顴支,下頜神經的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
2、目赤腫痛,視神經萎縮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標準定位】在口腔內,舌下系帶中點處。
【取穴】正坐位,張口,舌轉卷向後方,在舌下系帶中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組織和舌肌。分布有下頜神經的舌神經,舌下神經和面神經鼓索的神經纖維及舌動脈的分支,舌深動脈和舌靜脈的屬支舌深靜脈。
【功用】祛邪開竅,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緩不收,重舌腫脹,喉閉。
2、嘔吐,呃逆,腹瀉,消渴。
【刺灸法】用細三棱針點刺出血。[標準定位]在耳郭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耳郭軟骨。分布有顳淺坳、靜脈的耳前支,耳後動靜脈的耳後支,耳顳神經耳前支、枕小神經耳後支和面神經耳支等。
[功用]清熱祛風,解痙止痛。
[主治]⑴麥粒腫 ⑵眼瞼部肉芽腫 ⑶眼燙傷 ⑷急性結膜炎 ⑸蜂窩組織炎 ⑹急性腰扭傷 ⑺頑固性失眠 ⑻口唇皰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耳尖穴的功能
1、耳尖穴的功能具有安神鎮靜、清熱解毒、瀉火、清腦明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涼血止癢,抗過敏、消炎、抗感染等。
耳尖穴的刺激方法
(一)刺血療法:耳尖穴常用於刺血治療疾病,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消除黃褐斑、痤瘡及其疤印的目的。因其方法簡便、損傷小出血少、療效好,適應症廣泛而容易被美容師所使用。
1、操作方法:①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常規消毒耳廓皮膚;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耳廓頂端,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消毒的三棱針、對准耳尖快速准確的刺入約2毫米深;③以雙手拇、食指在耳廓上由下向上輕擠針眼四周。視顧客體質情況放血3-5滴,以消毒干棉球吸去血液,仍出血者以消毒干棉球按壓止血片刻,不必包紮,片刻後自愈;④採用兩耳交替施治,視顧客面部皮膚問題輕重隔日或3-5天放血一次。
2、注意事項:①針刺放血操作要熟練,針刺不宜太深,以免過多損傷和引起疼痛;②放血量適當,不宜太多和過少,通常放血3-5滴,斑片明顯或屬膿皰型痤瘡者可放血5-10滴;③各種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等不宜用此法;④注意無菌操作,以免皮膚感染。
機制探討
我國民間很早就使用耳尖穴治療疾病,應用耳尖放血治療皮膚問題是根據耳尖穴的功能特點,也符合我國古代「刺絡」療法的原理。
1、經絡的傳導作用:耳與人體經絡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早在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就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的記載。說明耳與全身的溝通與聯系是息息相關的,而且經絡之間又是相互聯系溝通,因此全身臟腑器官以及各組織間都與耳廓相應部位有其相關性,生物全息論學說更說明了這個問題,針刺放血有祛邪作用,針刺耳尖穴可激發經氣,達到扶正祛邪、疏通氣血、調和陰陽的作用,取得通其經脈,調其氣血,從而發揮經氣的防衛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美白皮膚的效果。
2、神經的反饋作用:從現代醫學神經解剖來看,耳廓的神經分布極為豐富。除來自軀體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外,還有來自顱神經的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混合支,以及分布於耳部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經纖維。而這些神經的分支又相互重疊或吻合,有的交織成網或形成神經叢。耳尖穴位於耳輪頂部,該處有耳顳神經、迷走神經及舌咽神經的分支分布。針刺耳尖後,其局部相交的神經和血管受到刺激,激發神經的調節作用,使其反饋到相關病灶部位,調節內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進炎症的吸收,從而使機體得到康復,色斑淡化,痤瘡及其疤痕消除。
用燈火灸耳尖穴夕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結膜炎、下領下腺炎、感冒發熱不退等熱性疾病共763例,輒取佳效。 操作方法 取燈芯草一段,蘸芝麻油少許,點燃後對准雙側或單側的耳尖穴灸之,聽見『「啪」地響聲即可。不響者效不佳,以響為度每日l次。 治療結果 流行讓腮腺炎:痊癒(火灸1一2次後,1一3天同體溫降至正常,耳垂周圍腫脹痛明顯消退夕伴隨症狀消夫)641冽。有效(火灸後體溫下降,但仍高於止常,耳垂周圍腫脹疼痛減輕)9例。無效(火灸後體溫不降,耳垂周圍腫脹疼痛不消失)2例。

8. 左側額顳部在哪裡

它是兩個部位,額頭和太陽穴那

9. 「耳顳」是什麼位置

耳顳指頭顱兩側2個太陽穴、靠近耳朵的部分。

顳下頜關節是具有轉動和滑動的左右聯動關節。顳下頜關節主要有開閉口、前伸和側方運動三種基本形式。這些運動是通過咀嚼肌群、韌帶、關節之間互相協調的動作而產生的。

顳骨岩部下方,外耳道之前,骨面有纖維軟骨覆蓋。關節凹前方的骨性突起為關節結節,它有助於防止在大張口時髁狀突過度向前滑行而脫位。髁狀突表面也有纖維軟骨覆蓋。關節盤是一塊卵圓形的纖維骨板,介於關節凹與髁狀突之間,將關節腔分隔為上腔和下腔兩部分,四周與關節囊相連。關節盤堅韌,在兩關節面之間有緩沖作用並使關節能適應下頜多方向運動。

(9)下顳部是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耳顳神經來源於三叉神經的分支下頜神經,為感覺神經。

以兩個根起始,挾持著硬腦膜中動脈,然後合成一干,在下頜關節後方轉向上行,自腮腺上緣穿出,與顳淺動、靜脈伴行,分布於顳部皮膚、下頜關節、外耳道的皮膚、鼓膜及耳前面的皮膚。

在腮腺內發出一小支分布於腮腺,此支含有副交感纖維,來自舌咽神經的岩小神經,經耳神經節換神經元後發出的節後纖維。自翼外肌兩頭間穿出,沿頰肌外面前行貫穿此肌,分布於頰部的皮膚和頰粘膜。

顳葉的顳上回是初級和次級聽覺皮層的所在地,為處理聽覺訊息的中樞。顳葉位於頂葉邊緣的韋尼克區,和語言尤其是語言的理解,有重要的關系。而布洛卡區和語言的產生有很大的關聯,該部分腦的損傷可導致失語症。顳葉內側的海馬體在形成長期記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顳葉底部的皮層參與視覺中的物體和人臉識別,屬於視覺系統的「腹側流」。

10. 下頜吸脂顳部填充是什麼

顳部填充概述
顳部,即俗稱太陽穴的部位。如果過於飽滿、凸出顯得額部過於寬大,尤其對於東方女性所追求的橢圓形面型有些相悖,被認為不甚美觀。
瘦削的人由於皮下脂肪少,多數會出現顳部(太陽穴)凹陷的情況,也有些人是遺傳原因所致,從而影響臉形上半部份的輪廓,給旁人感覺頭大臉小,或是一種顴骨高的感覺。「天庭」不夠飽滿在中國人看來不是完美的象徵,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正嘗試使顳部豐滿的手術,即顳部充填。

顳部填充適應症
顳部過於平坦,太陽穴有顯著凹陷者。
顳部填充術前准備1、術前女性必須避開月經期。
2、兩側顳部手術部位進行剃發,距離發際邊緣2-3cm即可。
3、術前進行三維頭顱CT、血常規 出凝血相關檢查。

顳部填充的治療過程
顳部填充的治療過程: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而且根據求美者的具體特徵來有效的選擇較長的顳頂部冠狀切口手術時間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在半小時到一個小時不等,如果是自體脂肪注射方法,一般不需要包紮。如果使用用醫用硅膠假體進行顳部填充,根據顳部凹陷的輕重程度,取橢圓型硅膠假體加以雕琢,術後不滿意可以完全取出假體,這樣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顳部填充材料
● 自體真皮脂肪移植
南京醫科大學國際整形美容中心首席院長金柱翰教授介紹說,自體真皮脂肪可以從身體的較隱蔽部位切取帶真皮的脂肪組織移植於顳部凹陷處,優點是自體組織無排異,取材方便。缺點是會有部分脂肪液化吸收而影響效果,且供區會遺留瘢痕。
● 自體脂肪顆粒注射
自體脂肪移植可以從臀部、腹部等部位抽取一定的脂肪組織移植於顳部凹陷處,優點是採用自體組織,無排異,取材方便,缺點是會有一部分吸收而影響效果,需多次注射,且供區會遺留一定的瘢痕。
● 硅膠假體充填
硅膠假體易雕刻,價格便宜。使用醫用硅膠假體進行顳部填充,根據顳部凹陷的輕重程度,取橢圓型硅膠假體加以雕琢,術後不滿意可以完全取出假體。
● 膨體聚四氟乙烯(PTFE)
膨體則是一種新型的面部充填材料,具有穩定、柔韌等特點,充填的效果自然、逼真。但需切口較大,充填時宜將材料充分展平,防止折疊,捲曲。相對於硅膠假體而言,其價格昂貴亦是一大缺點。

顳部填充副作用
1、額顳部填充副作用可能是由植入材料HA所引起的並發症;
2、手術操作不當可能引發的額顳部填充副作用有:額顳部明顯高低不平、不對稱、連接處不自然;
3、額顳部填充術後護理不當或外傷可能引起血清腫、HA移位變形、局限凹坑。

顳部填充方法
1、固體硅橡膠填充法
1)首先在患者顳部及額部外側用亞甲藍標出隆顳需填充的范圍及植人體的形態大小。術前可用石膏在局部表面填補,待其填補外形滿意後以拓取的石膏模型形態、大小、厚薄而決定充填材料的大小並雕塑成形,高壓消毒備用。
2)沿鬢角前緣垂線向上於發際內1 cm處向上切開頭皮,長約3 cm,深達顳肌筋膜淺層,於顳深筋膜下分離已標定的硅橡膠假體埋植腔隙。亦可在此層次內順顳肌肌纖維走行方向鈍性分開顳肌,直達顱骨肌膜淺面剝離出埋植腔隙,將假體埋於顳肌深面。分離時注意勿損傷顳部動、靜脈,防止出血。
3)自切口將假體植入已分離好的腔隙內,檢查外形、位置均滿意後縫合切口。
4)術後加壓包紮,防止出血、血腫形成,48~72h可解除包紮。
5)術後應用抗生素3~5d,預防感染。
2、膨體聚四氟乙烯填充法
1)充填范圍及手術設計與固體硅橡膠充填法相同。由於膨體材料較軟,埋植層次不宜放置在顳肌深面,否則會影響手術效果。
2)由於此材料較軟,植入時較困難,所以剝離植入腔隙要充分,其范圍要比假體范圍大出約1cm。
3)假體植入時,可用肌腱針先於假體周圍固定3~4針,而後在甲狀腺拉鉤導引下將肌腱針自埋植腔隙內側假體植入的相對應點穿出皮膚。將所有固定線均穿出皮膚後,緩緩拉動固定線將植人體牽拉人埋植腔內。檢查假體平整無移位,將固定線打結固定。
4)縫合切口,加壓包紮3d,3d後可拆除固定線,打結、固定。
5)術後應用抗生素3~5d,預防感染。
3、自體脂肪顆粒注射隆顳法
1)自體脂肪顆粒取材方便,用20ml注射器3—4mm直徑的抽吸針(或16號、18號注射針頭)在局部浸潤麻醉下,在下腹部或腋下上臂內側等部位,切一3~4inlll小口,將抽吸針插入皮下脂肪層,連接20m1注射器,將注射器抽成負壓後用注射器針頭帽將拉出的注射器管心頂住,保持負壓狀態,持抽吸針柄抽吸,抽吸脂肪顆粒20~40ml。用生理鹽水洗滌抽取的脂肪至洗滌液清亮為止。將脂肪顆粒抽吸人注射器內,垂直靜置5~10min至液脂分離後,推出注射器深層的液體部分,保留漂浮在上面的脂肪顆粒並加入慶大黴素40 000U,將處理好的脂肪顆粒注入一潔凈的容器內備用。
2)取2m1注射器吸取脂肪顆粒後接18號注射針頭,按標定好顳部注射范圍穿刺人顳淺筋膜深層均勻注入。每側注入5—8ml,注射後按摩平整。
3)注射針孔處用紗布敷料包紮保護。
4)術後應用抗生素3~5d。
5)術後4周內禁止在局部按壓,如注入的脂肪顆粒吸收較多,可於術後3個月後補充注入自體脂肪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