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健脾補陽按摩哪個穴點陣圖片
擴展閱讀
百度搜索表示很窮的圖片 2025-08-02 04:06:13
哪裡有野果子圖片 2025-08-02 03:58:11
立秋淡茶唯美圖片 2025-08-02 03:57:06

健脾補陽按摩哪個穴點陣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10 20:27:54

㈠ 陽氣不足百病來,補陽氣有哪些好方法

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快速補充陽氣?

早上起床空腹喝姜棗枸杞水,人在早上空腹喝水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清理垃圾廢物。而且,生薑紅棗和枸杞是滋補身體的好東西,人們常吃氣血好,免疫力提高了。還有,人們在早上常喝生薑紅棗枸杞水,也能幫助身體提升陽氣,增強身體對有害物質的抵抗力。

因為這個時候的陽光不強烈,人們只需要坐在窗邊讓太陽曬一會背部和頭頂,就算什麼事情都不做,也能為身體補充陽氣。而且,對於陽氣不足的人來說,每天這樣曬一曬陽氣足了,人精神了身體也會更健康。

都說養生就是在養陽氣,陽氣足身體才會健康,這些養陽氣的方法和補充陽氣的最佳時間,人們一定要牢記在心裡。這樣等到人們需要補充陽氣的時候,才可以快點把陽氣養回來,保護身體健康。

㈡ 按摩也能調理陰虛火旺,需要常按哪些穴位呢

按摩也能調理陰虛火旺,需要常按哪些穴位呢?

在我們的身邊按摩也能調理陰虛火旺,需要常按哪些穴位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生活中按摩湧泉穴的方法,患者可以是坐著或者是仰卧、蹺足的姿勢,用大拇指度湧泉穴進行推搓,推搓的過程中會出現熱感,這就是一種良性的刺激,時間一般的是在5分鍾左右。二馬穴又名二人上馬,位於手背無名指及小指掌指關節後凹陷中。操作時,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滋陰補腎,順氣散結之功效。能滋陰潛陽,使腎水上滋於心。此法為交通心腎,調和陰陽之常法,並能利尿通淋,使水從小便而去。湧泉穴位於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凹陷中。操作時,術者以拇指螺紋面著力,來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具有滋陰退熱之功效。能引火歸元,使亢陽得以潛制。

陰虛體質的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陰虛火旺對於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應該適量的服用一些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食物以及水果,同時還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這樣才能夠令身體更加的健康。平時可以多吃蜂蜜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食物,具有很好的滋養、潤燥的作用,經常服用還能夠起到排毒養顏以及通便的功效。大棗這種食物具有很好的補中益氣以及補血的作用,服用之後能夠起到養血安神的功效。

通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都知道怎麼一回事了吧。

㈢ 人的臀部有什麼重要穴位

臀部有一個穴位是八髎穴。中醫中雖沒有臀部理療的概念,但臀部卻有督脈和膀胱經經過,為陽氣聚集之處。這里有一個很好的養生穴位,就是八髎穴。

八髎穴是八個穴位的總稱: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八髎穴所在的區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松軟,能捏起來的。

如果不松軟,說明經絡可能處於一定的「亞健康」狀態,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八髎穴來改善身體內部環境。通過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可以從外而內調理胞宮。

另外,督脈起於胞宮,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沖脈則為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這些大脈來支配。八髎穴是支配盆腔內臟器的神經血管匯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氣血的總開關。

因此,務必保證這些穴位暢達無阻。運用中醫智慧調理身體,應內外兼修,建議患者用中葯溫腎補陽,調整體質或艾灸上述重點穴位,對失眠、便秘等疾病的治療,甚至情緒的疏導都有很好的作用。

(3)健脾補陽按摩哪個穴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5大養生按摩穴位

1、膻中穴:位於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之上,屬於任脈,是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此外,一身宗氣也匯合於此穴。膻中有理氣開胸、降氣通絡之功,多用於治療心悸、氣短、胸悶、胸痛、乳腺增生、咳嗽、哮喘等心肺疾病。可用掌根來回摩擦,以透熱為度。

2、三陰交:在小腿部內側內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後緣,為主治婦科病常用穴。婦女由於月經、胎產、哺乳等,以血為用,又易耗血,因此,情緒易於激動,肝氣容易郁滯,出現肝血不足的狀態。

三陰交能疏理肝脾養血,常用來治療月經不調、崩漏、痛經、經閉、帶下、產後腹痛、習慣性流產、乳汁缺乏等。

3、足三里:位於小腿的外側,膝蓋骨斜下方。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的要穴,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患,如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炎等疾病,只要有胃痛、胃脹、反酸、燒心、呃逆、便秘、泄瀉等症狀,都可以按這個穴位進行保健。

4、湧泉:在足心凹陷處。平時按揉有助於治療咽喉腫痛、頭痛、眩暈、高血壓等。由於此處最敏感,刺激後有開竅蘇厥、回陽醒腦的特殊功效,若發現有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可給予該穴位強刺激,按揉50~100次。

5、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遺尿、陽痿、泄瀉、帶下、不孕不育、閉經、產後腹痛等。

㈣ 人體有哪些穴位可以益智

在人體穴位中,有一部分具有益智作用。這些穴位的作用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祛病和增智。前者是消除影響智力的病態,如治療熱邪、痰濁、瘀血等導致的痴、愚、頑、鈍、健忘、多動;後者用於加強各種智力因素,如聰耳、明目、安神、補氣。下面扼要選介一些常用穴位,供參考。

(1)上肢常用穴

神門:位於手掌根部橫紋的小指一側,用手按到的兩根「筋」之間,靠近掌根橫紋處。此穴有「治善忘,狂癲,痴呆,驚悸,怔忡,心煩,安神定志」等作用。針刺時可直刺0.3~0.5寸。

陰郄:位於神門穴上0.5寸。有「養心,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針刺可直刺0.5~0.8寸。

通里:在神門穴上1寸處。此穴有鎮靜安神作用。針刺可直刺0.5~0.8寸。

少沖:4在小指指甲根角旁靠大拇指一側約0.1寸處。此穴「開竅清心,醒腦開竅,治心悸,癲狂」。一般採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少澤:在小指指甲根角旁與少沖相對的另一側,亦距指甲根0.1寸處。作用與少沖相似,可「安神定志」。刺法同少沖穴。

中沖:位於中指尖端中央,距指甲0.1寸處。此穴「開竅,療神氣不足,失志」。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商陽:在食指指甲根部,靠大拇指一側,距指甲角約0.1寸處。此穴有「醒腦開竅,聰耳」之效。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勞宮:握掌時,中指尖下所指之處。可治「癲狂,癇證」,有「鎮靜安神」之效。直刺0.3~0.5寸。

後溪:手握拳時,手掌內側赤白肉際,掌中大橫紋盡頭處。此穴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聰耳寧心之效。針刺時直刺0.5~1寸。

列缺: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橈骨突起處時,指尖所指的骨縫是此穴。此穴能治健忘之症。針刺時,向上方沿骨縫斜刺0.3~0.5寸。

合谷:即虎口穴。取穴方法為:將大拇指第一關節橫紋對准另一隻手虎口的邊緣,按下拇指,當拇指尖下的地方即為合谷。有聰耳開竅,鎮靜安神的作用。針刺時直刺0.5~l寸。

大陵:位於腕橫紋正中央處,在掌後兩根大筋之間。此穴有寧心安神功效,清心熱,安心神,對失眠、煩躁有較好療效。針刺時直刺0.5~0.8寸。

內關:在大陵穴上2寸處。此穴有寧心之效,對心悸、神志失常療效很好。針刺時—直刺0.5~1寸。

間使:在大陵穴上3寸處。此穴寧神益志,對多動症等有效。可直刺0.5~1寸。

養老:正坐位時,前臂平放桌上,掌心向胸,此時尺骨小頭(即靠近桌面的臂骨「孤拐」)上側有一凹陷,此即養老穴。此穴明目聰耳。可直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

曲池:姿勢同上,曲肘,當肘彎橫紋外端的盡頭處即是。此穴清熱瀉火寧心,治健忘、心煩等症。直刺1~1.5寸。

少海:姿勢同上,曲肘,當肘彎橫紋內側端的盡頭處,與曲池相對。此穴定神志,治健忘。可直刺0.5~1寸。

中渚:握拳,在手背第四、第五掌骨小頭後側之間凹陷中。有開竅聰耳之效。可直刺0.3~0.5寸。

支溝:在手背橫紋上3寸,前臂兩根骨頭之間。此穴通竅聰耳,且能通便,對智力不足而兼有大便秘結者適宜。可針刺1寸。

(2)下肢常用穴

大敦:在足拇趾外側,距足拇趾甲根外側約0.1寸左右處。可醒腦開竅。一般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厲兌:在第二趾外側,距趾甲角約0.1寸處。有清心安神,醒腦開竅之效。亦多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隱白:在足拇趾內側,距趾甲角約0.1寸處。功效、刺法同上。

太溪:在內踝與足後跟腱之間取穴。有醒腦開竅之功,用於失寐、耳聾、智力減退等症。可直刺0.5~1寸。

大鍾:在太溪穴下0.5寸稍後,跟腱內緣。此穴「調先天之氣,補腎和血,益精強神」,能治療痴呆、嗜睡等症。針刺時直刺0.5~1寸。

照海:在內踝下緣凹陷中。能「養心安神」,治健忘、不寐、多動等症。針刺時直刺0.5~1寸。

申脈:在外踝下緣凹陷中。能安神定志。治療煩躁多動,心神不寧。針刺時可直刺0.3~0.5寸。

足臨泣:在第四、第五跖骨關節前方凹陷中,距第四、五趾縫1.5寸。有明目聰耳之效。針刺時直刺0.5~1寸。

懸鍾:在外踝上3寸,腓骨後緣處。可治療健忘、耳聾等。針刺時可直刺1~1.5寸。

三陰交:在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後緣。可治療失眠、健忘等。針刺時直刺1~1.5寸。

豐隆:在外踝上8寸,脛骨前外一橫指處。此穴除濕祛痰,主要用於痰濕較重的智力不足或智力障礙。

足三里:在臏骨下緣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此穴是人體強壯要穴,有健脾養胃之效,可用於智力不足兼體虛胃弱症狀者。正常兒童經常用艾條灸此穴,則有益智健體、聰耳明目之效。

委陽:在膝彎後,胴橫紋外端盡頭處。古籍記載此穴可治「失志」,有強神益智之效。針刺時可直刺1~1.5寸。

(3)軀幹部常用穴

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為心氣在體表的反應點,與心神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對智力調整的作用很大,可調理氣血,養心安神,益智定志;治療健忘、語遲、多動、心悸不寧等。針刺時可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為肝臟俞穴,有清肝柔肝之效,可用於治療神志病屬陽熱亢奮者。刺法同上。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為脾臟之外應,有健脾之效,可用於健忘、失聰、多動、易驚等屬脾虛者。刺法同上。

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該穴是腎臟之外應,有補腎固精之效。對於先天不足或多病傷及腎氣之智力低下症,有填精補髓、健腦益智之效,並可以治療健忘及視力、聽力減退、小兒多動症等病症。針刺時可直刺1~1.5寸。

會陰:男性在陰囊與肛門之中間,女性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之中間;該穴有補陽益腎,填精補腦,開竅急救等功效。對少兒智力發育不全或神志障礙性病變有治療作用。日常用艾條灸,可促進智力發育。針刺可直刺0.5~1寸。

上脘:在肚臍上5寸處。該穴有安神定志、和胃化痰之效。可用於治療小兒癲癇。針刺時可直刺1~1.5寸。

巨闕:在肚臍上6寸處。功效同上。針刺時針尖向下斜刺0.5~1寸。

鳩尾:正對劍突下緣處。功效同上。針刺時針尖向下斜刺0.4~0.6寸;注意:此穴不宜艾灸,即使病情需要,亦不可灸7壯以上,否則反而損傷智力,「損神少志」。

神道: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此穴可用於治療健忘。針刺時向上斜刺0.5~1寸。

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該穴有清熱、安神之效,可用於智力不足見有熱症者。刺法同上。

陶道: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功效、刺法同上。

大椎:在第七頸椎棘突下。該穴為陽經聚會之處,有清熱寧神、鎮靜情志的作用,凡見有熱象、亢奮症狀的智力障礙均可選用。

(4)頭面部常用穴位

人中:又稱「水溝」,在鼻子下面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該穴是急救要穴,用於醒腦開竅,鎮靜安神,治療一切見有智力障礙或神志喪失的急症。亦用於治療小兒痴獃等。一般不用灸法,針刺時可向上斜刺0.3~0.5寸。

印堂:在兩個眉頭之間。該穴有清腦醒神的作用,用於治療健忘,頭腦昏沉,注意力不集中等。一般不用灸法,針刺時用沿皮刺(平刺),進針0.3~0.5寸。

翳風:在乳突(耳根後那塊突起的骨頭)前下方,平耳垂下緣的凹陷中。此穴為益智常用穴,並有聰耳之效。針刺時直刺0.8~1寸。

聽會:在耳朵前的屏間切跡(即「小耳朵」下面的凹槽)前,下頜髁狀突(手摸到的突出骨頭)後,張口時即出現一個較大的凹陷。該穴專治聽力減退。針刺時張口,向凹陷中刺0.5~0.8寸。

除了以上介紹的部分穴位外,耳穴對智力疾病的治療、保健等也有很好的效果,並且方便,實用,無痛苦。

㈤ 腳上哪個穴位是腎

一、若按照經絡學說,湧泉穴是人體經絡腎經的首穴,位於足底,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是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二、若按照全息理論,足部反射區的「腎」位於足底第2、3跖骨體之間,近跖骨底處。近似「湧泉穴」的位置,按摩時一般與「腎上腺反射區」、「輸尿管反射區」、「膀胱反射區」配合。

腎上腺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第2、3跖骨體之間,距跖骨頭近心端一拇指寬處。

輸尿管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自腎臟反射區斜向內方,至舟狀骨內下方,呈弧形帶狀區。

膀胱反射區:位於雙足內踝前方,舟狀骨下方,拇展肌內緣旁。

㈥ 艾灸對男人,女人有什麼好處

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葯物的吸收。

一,益氣固表。

艾灸有益氣固表的作用,一些穴位是可以益氣固表的,對於一般的人而言,可取風門穴、肺俞穴、大椎穴和合谷穴,對於體質比較差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而言,還可以加上足三里。

大椎穴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功效,是具有清熱作用,其實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好的振奮陽氣的作用,在人體陽氣虛衰、特別寒涼的時候,用這個穴位非常好。因為大椎是督脈的一個穴位,它與六條陽經相交匯,所以這個穴位是人體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振奮陽氣的穴位。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一個穴位,是一個原穴。它無論對是針的刺激,還是艾灸的刺激,都特別敏感,手掐一下都感到酸疼。掐的時候得注意往指骨的方向推壓一下,這樣刺激性更強,原穴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能很好地補本身經脈氣血,合谷在大腸經這條經脈,與肺經相表裡,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合谷穴是特別好的一個疏風解表、固護衛氣的穴位。如果自己取穴,不太方便取大椎穴、肺俞、風門的時候,足三里、合谷也可以。對於益氣固表,建議用隔姜灸的方法進行灸療。

二,健脾和胃如何艾灸來調和脾胃?

胃脘部堵塞、脾滿的時候,總吃不下東西,吃完以後,總覺得胃口裡邊有水咣當咣當的響,這說明脾胃虛弱到一定程度了。對於胃脘部治療,主要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這幾個穴位。如果有腹脹、大便異常症狀,脾胃虛弱的時候,多數情況下以泄瀉為主,也有少數情況是便秘,這種便秘的反應是排便無力,但是能排出軟便。針對這種便秘,還可以加上天樞穴。

三,安神定志。

現在有35%的女性被失眠所困擾,而這個數字在世界上的比例也在持續增長。艾灸也可以用來治療失眠,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首先可將具有安定作用的穴位分成兩組,兩組交替選用。第一組是百會穴、三陰交、太溪穴和神門穴,第二組是心俞、腎俞、湧泉。

在這穴位里,最需要強調的是百會、神門、三陰交這三個穴位,這是在治療失眠的時候特別重要的一組穴位,相當於安定片作用的一組穴位,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失眠,這三個穴位配伍一般情況下都是同時出現的。

在艾灸這幾個穴位的時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頭部灸的時候,時間上更要注意,否則很容易有頭暈腦脹的感覺,如果太虛,或者太敏感的時候,要注意在頭部穴位施灸的時間不要過長,這主要針對的百會。

四,化痰降脂。

高血脂症與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病症關系非常密切,這種狀態與血脂高及有痰有關。說到痰,中醫認為痰為有形與無形,咳出來的痰是有形的痰,而有些人肥胖,有些人舌苔很厚膩,甚至有些人是這些表現都沒有,只是在神智上比較頭暈腦脹、耳聾,這種情況可能也屬於痰。高血脂症也可能屬於痰的一種。化痰降脂的艾灸,針對的是相對肥胖的人,或者相對走路比較沉,昏昏欲睡,每天都睡不醒的人。也有的人可能現在還沒有表現那種症狀,只是去檢查的時候,化驗檢查血脂增高了,目前認為也可以把它與痰劃等號。

在艾灸當中,有一些穴位可以幫助降血脂化痰。降脂化痰的穴位有兩組,第一組是中脘、章門、豐隆、陰陵泉,第二組是內關、脾俞、肝俞、三焦俞。中脘穴在消化系統很多疾病當中都是首選的穴位,它能夠健胃健脾,加強體內運化功能,因此也是降脂的首選。豐隆是化痰的,經絡穴上認為豐隆穴位偏於化痰,而陰陵泉偏於去濕,其實痰和濕本身又是分不開的,所以說再配上中脘穴,這三個穴能較好地起到健脾化痰的作用。其他的穴位,如果在家裡邊,家人還可以幫助做背部的一些穴位,就是脾俞、肝俞、三焦俞,這些都是健脾和胃化痰通利的。

五,強腎培本。

保健應該從年輕做起。用艾灸來強體健身,需要掌握幾個穴位:關元、腎俞、命門、神闕,這裡面也是兩組穴位,一組是神闕穴和神闕下的關元,位於人體前面;另外一組是腎俞和命門,在後背,這兩組因為作用很相似,所以放在一起,若便於做前邊,就熏灸命門和神闕,便於做後邊,就熏灸腎俞和命門。關元本來是個補陽的穴位,它的作用的特點就是補陽,如果再加上艾灸這種大陽溫陽的支護,兩陽合一補的作用就更強。

㈦ 背俞穴、足三里在什麼地方按摩有什麼用

背俞穴全部分布於背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上,即後正中線(督脈)旁開1.5 寸處。

治療臟腑病。自己按摩不到。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足三里中醫術語,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尤其是足三里穴位非常保健,肚子痛,肚子脹,消化不良,按摩一會兒就見效。常按足三里,生吃老母雞。沒事多按按,敲打敲打對身體非常好。

㈧ 關於按摩太溪穴

中醫針灸、按摩有一個重要說法,叫做「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左太溪穴感覺很疼,說明右腎有疾。此外,用點按手法按摩,朝一個方向旋轉輕按為補 。可能是您的手法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