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見病手部反射區自愈處方有哪些
下面,再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手部反射區自愈方法,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健康:
1.燒心的手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健理三針區和胃腸功能有著密切關系,如果用圓珠筆芯和發夾刺激健理三針區,既可抑制胃腸功能,又可減少胃酸分泌。
(2)胸腹區和三焦經、肝經、心包經有關,對三焦經、心穴、肝穴等穴位實施強刺激,則有助於抑制胃酸的分泌。
值得注意的是,與只有經過強刺激才可抑制胃酸的分泌相反,輕輕地壓揉手背,反而會促進胃酸的分泌。
2.腰痛的手部反射區自愈處方手部反射區治療腰痛有3個關鍵。第一,偏於食指一側的腰腿點,是腰痛和坐骨神經痛的有效穴位;第二,偏於無名指一側的腰腿點,是專治閃腰的特效穴位,手療刺激應以柔為宜;第三,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交界處手臂側有一個穴位叫做坐骨神經點,是專治坐骨神經痛的特效穴位。
具體方法:指壓按摩,壓1秒鍾,松一下再壓,反復多次,治療腰痛。
3.老花眼的手部反射區自愈處方治療老花眼的有效反射區(兼穴位)即位於手掌上的心包區,食指上的商陽,小指上的少澤,還有老眼點和養老穴。
具體方法:對每個反射區(或穴位)指壓按揉,尤其應在養老穴和老眼點各做10~15次指壓、按、揉,療程1~3個月。刺激法多種多樣,如指壓法、圓珠筆尖刺激法、煙灼法和艾灸法等。
4.腹瀉的手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指壓位於手背胸腹區的下痢點,對止瀉有奇效。治療方法:用拇指摁住下痢點反復揉壓,頃刻會有明顯效果。
(2)除了下痢點之外,還有位於食指掌側的第一指節上的大腸區和小指掌側第一指節的腎區,無論用手指按壓或用煙頭熏灼都有明顯療效。
(3)位於手心上的健理三針區對於控制腹瀉也很有效,充分壓揉這一反射區,可改善胃腸的功能,促進消化吸收能力。
5.哮喘的手部反射區自愈處方(1)咳喘點是治療哮喘病的特效反射區,哮喘發作時,首先刺激此外。具體方法:用煙灼法。將香煙點著灼熏咳喘點,當患者的手感到灼熱時抬離一下,然後再進行下一次煙灼。每次持續3~5分鍾為1個療程。反復多次,療效顯著。
(2)刺激呼吸區和肺穴。呼吸區位於手掌拇指丘外側,刺激方式與咳喘點稍有不同,只需輕柔按摩,指壓等。這兩個反射區對預防哮喘非常有效。
6.高血壓的手部反射區自愈處方高血壓的手療法要因地制宜,辨證論治,以降壓為唯一目標。方法是刺激手背上的血壓反應區,必須按以下步驟進行。
(1)早期高血壓降壓穴位是「血壓反應區」下端小指側的阻谷穴。
(2)血壓升高到180毫米汞柱時,降壓穴位反應區升至音谷穴。
(3)血壓升高達200毫米汞柱時,降壓穴位繼續上行至落零五穴。
具體方法:將牙簽10個為一組捆紮起來分別刺激相應的穴位。
Ⅱ 治療胃腸病的按摩方法是怎樣的
按摩對於調養健身有重要作用。具體方法有穴位按摩、經絡按摩、反射區按摩(包括局部按摩)等等,而這些按摩方法中還有許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強胃腸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瀉等各種胃腸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樞穴等,以防治胃痛、腹脹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分別適宜防治與調養的需要。
在按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注意選擇恰當的方法,採用適當的手段,科學對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按摩通過刺激力量的強弱、時間的長短、頻率的快慢、方向的順逆,作用於經絡穴位,從而收到補或瀉的作用。
一般說來,手法刺激力量強的為瀉,弱的為補;手法作用時間短的為瀉,長的為補;手法頻率快的為瀉,慢的為補;手法旋轉按逆時針方向的為瀉,按順時針方向的為補。
如胃痛,凡是胃中脹滿攻沖作痛,牽連到兩脅,胸悶致使氣滯胃痛;胃中脹滿,疼痛拒按,噯腐酸臭,不願聞到飲食氣味,惡心嘔吐,吐出後疼痛會減輕的飲食積滯胃痛;胃中燒灼疼痛,痛勢急迫,拒絕按撫,喜冷惡熱,燒心泛酸,口乾口苦,甚則嘔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針刺激或如刀割,疼痛有定處,拒絕按壓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較甚,遇溫可以減輕,痛作時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證多屬於實。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瀉其實,按摩時宜採用瀉的手法。
凡是胃中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按喜暖,飢餓時痛得厲害,進食後會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的脾胃虛寒胃痛,以及胃中隱隱灼痛,嘈雜似飢的胃陰不足胃痛,病證多屬於虛。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在於補其虛,按摩時宜採用補的手法。
手反射區按摩療法
手反射區按摩療法是在人體手掌的某些特定反射區進行揉按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人體手掌與全身各部位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就像是人體的一個縮影。說起手掌療法,它的起源要早於葯物療法,遠古時期,當天氣寒冷時,人就會本能地摩擦雙手以防凍傷;牙痛時,按壓手的虎口部位可以止痛等等。漸漸人們發現手部的某些部位,通過按壓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從而形成了手部的「全息觀」。手掌的全息論與中醫的整體觀念「不謀而合」,它根據生物的全息律,把內部組織器官縮影投射於手上,即全息反應區,這些區域或大或小,有的是所反射臟腑的形狀,雖各不相同,但都是一個小區域而不是一個點,通過反射區刺激,可以對相應的臟腑進行調整,既保健又可治療疾病。現代科學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刺激反射區,對相應臟腑有調理作用,但要達到預期療效,需要持之以恆。還需指出的是,急性胃病或某些急性症須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手反射區按摩療法:
(1)慢性胃炎
反射區:胃、脾、腸、胰、肝膽。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
(2)十二指腸炎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胰、食管。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復操作3~5次。
(3)胃、十二指腸潰瘍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胰。
做法:用拇指點揉按摩以上各穴,每穴2分鍾。和緩有力,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2~3周為1療程。
(4)胃腸功能紊亂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肝膽調節、下腹調節、胰、腦。
做法:用拇指端按揉相應反射區,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再按揉心、腦垂體反射區。每天按摩2次,7日為1療程。
(5)胃癌
反射區:食管、胃、脾、胰、肝、腰腎、腸、癌帶區、淋巴免疫區。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
足反射區按摩療法
足部反射區療法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在我國古籍中曾有「一觀趾法」、「足心道」的記載。常言道:「樹枯根先死,人老腳先衰」,可見,我國古今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重視足部的鍛煉。足部按摩治病保健作用的機理就是以對反射區的良性刺激,而達到調整組織器官生理機能的作用,使體內產生自愈力。所以對多數反射區來說刺激強一點,痛感重一點,效果就較好,不痛則無效果。對骨骼系統的疾病治療,必須用強刺激才能取得明顯效果,而嚴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反射區、肝臟病患者的肝臟反射區以及淋巴和坐骨神經反射區,力度就應減弱,按摩處只要有輕微痛感就可以了。
按摩有補、瀉兩種手法,按照「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原則,對實證、體質較好的患者,力度可適當加大,採用強刺激手法;而對心臟病等虛證及老年人、兒童、女性和體弱者則用弱刺激手法,延長療程,使患者的內部機能逐漸恢復。還有,對敏感性強的反射區力量不能過大,而對那些敏感性弱的反射區應適當加大力度。總之,要區別對待。
中醫認為慢性胃病的病變在胃,與肝脾二臟關系密切,若採用足部反射按摩療法治療慢性胃炎,方法如下:
(1)有效反射區
腎、輸尿管、膀胱、胃、脾、肝、十二指腸、大腦、食管、小腸等反射區。
(2)按摩手法
用拇指揉壓胃、十二指腸、大腦、肝、脾反射區30~50次;用指刮壓輸尿管、直腸、小腸30~50次,力度適中。
(3)按摩時間
每天早晚各1次,20天為1療程。
摩腹療法
摩腹是用手指或手掌面著力於腹部,腕關節及前臂協同配合,做環形旋轉摩動。可用一指或中間三指的指腹摩動,也可用掌面摩動。用指腹摩動的叫指摩法,用掌面摩動的叫掌摩法。
摩腹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掌伸直,指或掌著力於摩動部位,進行摩動。按摩的動作不能過急,也不宜過緩,注意輕重適宜,和緩協調,用力自如。
(1)穴位按摩
摩腹時刺激某個點,即用指腹在某個穴位上摩動,如摩天樞,用指腹在臍旁2寸(這里說的是針灸術語,不是一般的長度單位,具體見有關專業書籍,下同)處的天樞穴上摩動,以冀收到針刺天樞穴能達到的效果。
(2)全腹按摩
全腹按摩是用指掌摩動整個腹部,通常先在臍部摩動數次,然後邊摩動邊向外擴大;然後做反方向按摩,從外向內,邊摩動邊向內收縮,至臍部為止。
摩腹的同時,通常配合採用按、揉、推、拿、振等手法,以增強和強化摩腹的效果。
摩腹刺激胃腸,能使大便通暢,腸中積滯及時排出。引起疾病,影響健康,促進衰老的毒素得以清除,而於健身延年均有裨益,古人說得好:腸中常清,可得長生。
摩腹還有助於祛積滯,清除體內毒素。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四腳爬行發展到直立行走,從力學角度講,內臟容易下垂。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腸、小腸漸漸失去彈性,或形成皺襞,或扭曲鬆弛。當大腸變鬆弛後,腸壁上會形成大量的皺褶,皺褶又成為袋狀的窩(憩室),糞便積在這里,往往形成宿便。因為宿便在憩室內,一般情況下不易排出,累積在腸內,引起腐敗發酵,有害物質經大腸壁吸收進入血液,會引起各種疾病。所以,即使在排便正常的情況下,仍要注意祛除宿便及積滯。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對養生醫學曾做出重要的貢獻。他的一個著名觀點就是「倒倉論」。「倒倉論」的著眼點在於祛除腸中積滯。摩腹通過各種手法刺激腹部,可以推陳致新,不使滯留。祛除了體內積滯留毒,新陳代謝會更旺盛,機體也就更有活力,這對於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來說,都會是大有裨益的。
腹部有脾、胃、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闌尾、子宮、卵巢等臟器。這些臟腑器官在體內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聯系,病理變化上互為影響,尤其是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關系最為密切。摩腹通過對這些臟腑器官的刺激,能調節臟腑功能,防治疾病。
病情分析:胃病往往是常見的疾病的。多是可以引起疼痛酸痛胃脹的情況
意見建議:一般的情況來說,足三里往往是可以按摩的,是在膝蓋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橫指的位置的。
Ⅳ 百科全說上說,「燒心」可以用磁珠貼耳朵反射區治療,這個磁珠是什麼東西,太原在那裡可以買到有圖片最
減肥 ~~~~~~~~~~~~
Ⅳ 胃酸多,燒心按摩哪些穴位
這位太原的網友,「胃酸多,燒心」可以服用抑酸葯物治療,按摩穴位沒有意義。
Ⅵ 治療胃腸病的按摩方法有哪些
按摩對於調養健身有重要作用。具體方法有穴位按摩、經絡按摩、反射區按摩(包括局部按摩)等等,而這些按摩方法中還有許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強胃腸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瀉等各種胃腸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樞穴等,以防治胃痛、腹脹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分別適宜防治與調養的需要。
在按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注意選擇恰當的方法,採用適當的手段,科學對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按摩通過刺激力量的強弱、時間的長短、頻率的快慢、方向的順逆,作用於經絡穴位,從而收到補或瀉的作用。
一般說來,手法刺激力量強的為瀉,弱的為補;手法作用時間短的為瀉,長的為補;手法頻率快的為瀉,慢的為補;手法旋轉按逆時針方向的為瀉,按順時針方向的為補。
如胃痛,凡是胃中脹滿攻沖作痛,牽連到兩脅,胸悶致使氣滯胃痛;胃中脹滿,疼痛拒按,噯腐酸臭,不願聞到飲食氣味,惡心嘔吐,吐出後疼痛會減輕的飲食積滯胃痛;胃中燒灼疼痛,痛勢急迫,拒絕按撫,喜冷惡熱,燒心泛酸,口乾口苦,甚則嘔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針刺激或如刀割,疼痛有定處,拒絕按壓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較甚,遇溫可以減輕,痛作時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證多屬於實。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瀉其實,按摩時宜採用瀉的手法。
凡是胃中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按喜暖,飢餓時痛得厲害,進食後會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的脾胃虛寒胃痛,以及胃中隱隱灼痛,嘈雜似飢的胃陰不足胃痛,病證多屬於虛。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在於補其虛,按摩時宜採用補的手法。
Ⅶ 按摩穴位的作用及各穴位說明
按胃的反射區感覺胃痛說明你胃有點毛病。
足底匯集了人體的六條經脈,六十六個穴位
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採用推拿手法,用以治療全身疾病的方法。本法以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足與經脈、臟腑、氣血的密切關系,刺激足部的穴位,激發人體經氣,以調整臟腑和各部組織、器官的聯系,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目的。
由於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取穴按摩,減少了患者脫、穿衣服等環節,較為省時、省事,且安全,操作簡便。不僅對慢性胃腸炎、神志病等有效,對急性疼痛、外感、心悸、眩暈等病證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1.足穴的定位與主治:為了定準穴位,以提高療效,必須掌握好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折量法.
①足跟後緣至中趾根部為 10寸。
②足內、外踝高點至足底為圖63 足底部骨度分寸折量圖3寸。
③足掌面第1跖趾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至第5跖趾關節外側赤白肉際為5寸,足背部亦相同。
④足跟部最寬處距離為3寸。
(2)自然標志定位法。該法即是根據人體足部的自然標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趾橫紋、趾尖端、跖趾關節、跖骨小頭、趾縫端、內踝高點、外踝高點、舟骨粗隆等。
(3)足部穴位定位與主治
2.選穴原則
(1)依據疾病症狀選穴。臨床可以根據各種疾病的主要症狀作為選穴的依據。選取對主證有治療作用的穴位,例如頭痛可選頭痛點,失眠選用安眠點等。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配合應用,如坐骨神經痛可同時按摩坐骨1、2穴進行治療,也可將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對症選用的穴位配合選用,如失眠伴有頭痛者,可選用安眠點配合頭痛點治療。
(2)依據疾病部位選穴。依據疾病的發病部位選擇相應的穴位按摩,如胃痛可取胃點,尿閉取膀胱點、腎點。
3.常用處方
頭痛:取頭面、腎、頭痛點、眩暈點、臀。
失眠:取安眠、心、胃、脾、癲癇點。
眩暈:取腎、肝、眩暈點。
中風昏迷:取趾端,
面癱:取面、頭面。
三叉神經痛:取面、頭面。
扁桃體炎:取心,扁桃1、2,眩暈點。
目疾:取肝、頭面。
耳疾:取腎、肝。
鼻炎:取頭面。
牙痛:取牙痛1、2。
腮腺炎:取扁桃1、2,眩暈點。
癲狂、癔病:取安眠、腎、癲癇點。
癲癇:取癲癇點、肝、腎、安眠。
尿閉:取脾、腎、膀胱、子宮。
遺尿:取膀胱、腎、遺尿。
痛經:取子宮,痛經1、2。
落枕:取落枕。
胃痛:取胃、胃腸點、肝。
嘔吐:取胃、大腸、胃腸點。
腹痛:取小腸、大腸、胃腸點、臀。
痢疾:取小腸、大腸、胃腸點。
消化不良:取胃、脾、胃腸點。
腹瀉:取大腸、小腸、脾。
脅痛:取肝。
肋部神經痛:取胸、肝。
腰痛:取腎、坐骨l、2,腰痛點、腰腿點
急性腰扭傷:取腰痛點、腰腿點。
坐骨神經痛:取坐骨1、2,腰腿點、腰痛點、臀。
心悸:取心、心痛.點;腎。
哮喘:取肺、胸、心痛點。
胸痛:取胸、肺。
末梢神經炎:取趾端。
腫瘤疼痛:取癌根1、2。
4.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1)對症選穴後,患者仰卧,採用指尖點按,或食、中指拿、捏、揉動等手法,連續操作,每穴35分鍾。
(2)操作前可囑患者洗腳,患者如有足癬等疾患,操作者可戴乳膠手套操作,力量需柔和,不可撕裂拉傷患者足趾等薄弱部位。
足底按摩常用簡單的方法
單食指扣拳法
食指關節彎曲其餘四指握拳
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頂住彎曲的食指
雙指鉗法
食指、中指彎曲成鉗狀
鉗住腳趾間穴位壓在穴位上
雙指拳法
用手握拳中指食指彎曲關節凸出
以凸出的關節著力以手腕施力
拇指握推法
拇指與四指分開
用拇指指腹為著力點以手腕手掌施力
扣指法
拇指與四指分開呈圓弧狀
四指為固定點拇指指尖施力
反射區
1、腎上腺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第2、3跖骨體之間,距跖骨頭近心端一拇指寬處。
2、腎臟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第2、3跖骨體之間,近跖骨底處。
3、尿管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自腎臟反射區斜向內方,至舟狀骨內下方,呈弧形帶狀區。
4、胱反射區:位於雙足內踝前方,舟狀骨下方,拇展肌內緣旁。
5、額竇反射區:位於雙足十個腳趾趾端。右邊額竇反射 ace=Verdana1、腎上腺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第 2、3跖骨體之間,距跖骨頭近心端一拇指寬處。
6、垂體反射區:位於雙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7、小腦及腦干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根部靠近第二趾骨處。右半小腦及腦干反射區在左腳,左半小腦及腦干反射區在右腳。
8、三叉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近第二趾的一側。右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左腳,左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右腳。
10、頭部(大腦)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趾腹全部。右半大腦反射區在左腳,左半大腦反射區在右腳。
11、頸項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趾腹根部橫紋處。右側頸項反射區在左腳,左側頸項反射區在右腳。
14、甲狀腺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拇趾與第二趾蹼處沿第一跖骨頭向內呈「L」形帶狀。
15、眼睛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2趾第3趾額竇反射區至中節趾骨根部。右側眼睛反射區在左腳,左側眼睛反射區在右腳。
16、耳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4、5趾額竇反射區至中節趾骨根部。右側耳反射區在左腳,左側耳反射區在右腳。
17、斜方肌反射區 :位於雙腳腳底眼睛、耳反射區的近心端,自甲狀腺反
射區至肩反射區之間,約一拇指寬的橫帶狀。
18、肺及支氣管反射區:位於雙腳斜方肌反射區下方一拇指寬處。支氣管敏感帶自肺反射區的中部向第3腳趾延伸。
19、心反射區:位於左腳底第4跖骨與第5跖骨間,在肺臟反射區後方(向腳跟反向)。
20、脾反射區:位於左腳底第4跖骨與第5跖骨間,心臟反射區下一拇指處。
21、胃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1跖骨底遠心端。
22、胰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之間。
23、十二指腸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1跖骨與楔骨關節前方(向腳趾方向),胃及胰反射區的後方(向腳跟方向)。
24、小腸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中部凹入區域。第1、2、3楔骨、骰骨至跟骨前緣所形成的凹入區域,被大腸反射區所包圍。
25、橫結腸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1至3楔骨、骰骨交界處,橫越腳底中部的帶狀區。
26、降結腸反射區:位於左腳腳底第5跖骨沿骰骨外緣至跟骨前緣,與腳外側平行的豎條狀區。
27、乙狀結腸及直腸反射區:位於左腳腳底跟骨前緣呈一橫帶。
28、肛門反射區:位於左腳腳底跟骨前緣 乙狀結腸及直腸反射區的末端,拇展肌外側緣。
29、肝反射區:位於右腳腳底第4跖骨與第5跖骨間。
30、膽囊反射區:位於位於右腳腳底第4跖骨與第5跖骨間,肝臟反射區的內下方
31盲腸(及闌尾)反射區:位於右腳腳底跟骨前緣,第4、5趾間的垂直線上。
32、回盲瓣反射區:位於右腳腳底盲腸(及闌尾)反射區的遠心端。
33、升結腸反射區:位於右腳腳底從跟骨前緣,沿骰骨外側至第5跖骨底,在小腸反射區外側與腳外側平行的帶狀區
34、腹腔神經叢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1至4跖骨體處,分布在腎臟反射區附近的橢圓形區域。
35、生殖腺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腳後跟跟骨中央。
(二)足內側反射區
9、鼻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遠節趾骨內側,自拇趾趾腹邊緣延伸到拇趾趾甲根部呈L形。左鼻反射區在右腳,右鼻反射區在左腳。
12、頸椎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趾關趾根橫紋內側盡頭。
13、甲狀旁腺反射區:位於雙腳第1跖趾關節內側。
36、胸椎反射區:位於雙腳足弓內側緣,第1跖骨頭下方到第1楔骨前。
37、腰椎反射區:位於雙腳足弓內側緣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區下連低骶骨反射區。
38、骶骨反射區:位於雙腳足弓內側緣,起於舟狀骨後方經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緣。
39、尾骨內側反射區:位於雙腳跟骨內側,沿跟骨結節後內側呈L形區域。
40、前列腺或子宮反射區:位於雙腳跟骨內側,內踝後下方的近似三角形區域。
41、尿道及陰道反射區:位於雙腳內側,自膀胱反射區斜向後上方延伸經距骨至於內踝後下方。
42、內側髖關節反射區:位於雙腳內踝下緣呈弧形區域。
43、直腸及肛門反射區:位於雙腳脛骨內側,踝後溝內,從內踝後方向上延伸四橫指的帶狀區域。
44、腹股溝反射區:位於雙腳內踝上方凹陷處。
45、內側坐骨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腿內踝關節後上方起,沿脛骨後緣上行至脛骨內側髁下。
(三) 足外側反射區
35、生殖腺反射區:位於雙腳外踝後下方跟腱前方的似三角形區域。與內踝下前列腺、子宮反射區位置相對稱。
42、外側髖關節反射區:位於雙腳外踝下緣呈弧形區域,與內踝下的內側髖關節反射區相對稱。
45、外側坐骨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腿外踝前緣沿腓骨前側上至腓骨小頭處。
46、尾骨外側反射區:位於雙腳跟骨外側,沿跟骨結節後外側呈L形區域。
47、下腹部反射區:位於雙腳腓骨外後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橫指的帶狀區域,與腳內側的直腸及肛門反射區相對應。
48、膝反射區:位於雙腳外側跟骨前緣,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園形凹陷處。
49、肘反射區:位於雙腳外側第5跖骨粗隆前後凹陷處。
50、肩反射區:位於雙腳外側第5跖趾關節後方凹陷處。
(四) 足背反射區
51、肩胛骨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4、5跖骨間延伸到骰骨處稍向兩側分開的帶狀區域。
52、上頜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拇趾趾關節橫紋下的帶狀區域。
53、下頜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拇趾趾關節橫紋上的帶狀區域。
54、扁桃腺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拇趾近節趾骨,拇長伸肌的左右兩側。
55、喉與氣管及食管反射區:喉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1跖趾關節的內側;氣管及食管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1跖骨體內側。
56、胸部淋巴腺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1、2跖骨底間,延伸至第1、2趾蹼處。
57、內耳迷路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關節間。
58、胸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園形區域。
59、橫膈膜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2、3、4跖骨底部,與楔骨、骰骨之間,橫跨腳背的帶狀區域。
60、肋骨反射區:內側肋骨位於腳背第1、2楔骨與舟骨之間;外側肋骨位於骰骨、舟骨與距骨之間。
61、上身淋巴腺反射區:位於雙腳外踝與腓骨、距骨間形成的凹陷部位。
62、下身淋巴腺反射區:位於雙腳內踝與脛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