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這是哪座寺廟,在什麼地方
我剛才幫你查詢了,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這個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
⑵ 我剛才那張照片是在哪裡拍的
你剛才那張照片在北京天安門前的天安門廣場上拍的,雖然是周末,也沒什麼人啊,可能都去吃大餐了,多拍幾張吧,以後留作紀念。
⑶ 請問這個圖片是哪的,哪個城市的
此雕塑位於:浙江——寧波——月湖
月湖,又名西湖,位於寧波市城區的西南,開鑿於唐貞觀年間,是寧波市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該湖呈狹長形,面積約0.2平方公里。宋元年間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紹興年間,廣築亭台樓閣,遍植四時花樹,形成月湖上十洲勝景。
這十洲分別是:湖東的竹嶼、月島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嶼、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煙嶼、雪汀和芙蓉洲。此外還有三堤七橋交相輝映。宋元以來,月湖是浙東學術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薈萃之地。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學者楊簡、明末清初大史學家萬斯同,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而且,月湖在古代佔地南北約1160米,東西約130米,周圍2430多米。在它的汀洲島嶼及周邊土地上,沉澱著深厚的文化積層,構成了眾多璀璨的傳統文化。
⑷ 中國人口最少的縣。是哪裡他是那個市哪個省的。
中國人口最少的縣是札達縣,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
札達縣(Zanda County),藏文རྩ་མདའ་རྫོང་། ,意為「下游有草的地方」,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阿里地區下轄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部、象泉河流域,為阿里地區邊境縣之一。總面積24601.59平方千米。
2020年11月1日,札達縣常住人口8454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縣。縣人民政府駐托林鎮托林居委會。
水文特徵:
札達縣境內有大小河流14條,其中阿里地區的第二條大河象泉河橫穿縣境。象泉河在岡底斯山脈主峰崗仁布欽西北坡,有一泉口,形狀如大象卷水,人們把從這里流出的河稱為象泉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札達縣
⑸ 誰能告訴我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麻豪口鎮這地方有多少個村,都是哪些另外幫看下這圖片是哪個村的。謝謝!
麻豪口鎮 鎮政府駐麻豪口,人口63032人,面積192.8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麻豪口、黃水套、沙廠、橫堤市、江南、麻口、鵝港、黃嶺、北堤、沙崗、新溝、新華、磚橋口、白龍、朱湖、平南、月湖、荊豐、鄭河、馬尾套、趙家灣、裕華、沙廠、民旺、民建、聯盟、工農、友好、周場.
⑹ 請你介紹一下祖國的寶島-台灣。 1、地理位置: 2、自然概況: 3、風土人情: 4、歷史文化
1、地理位置: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2、自然概況: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3、風土人情:
台灣有98%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約2%則是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
台灣少數民族屬於南島語系,人種屬馬來人種。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台灣是其分布的最北端。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後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移民至台灣的外省人。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和國際化發展,台灣現有數萬名大陸及港澳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被稱作台灣新住民。
4、歷史文化: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6)就剛才那個圖片能說出是哪哪個市的擴展閱讀: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省人口約2350萬,超過70%集中在台灣島西部的5大都會區,其中以台北市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⑺ 剛才那個圖片是什麼英文怎麼說
How could I call the picture just now?
⑻ 如何在地圖上記住一個城市裡所有的地理位置
多看吧,老師就是這樣的,看看經緯度,不要看大圖,可以看亞洲地區,歐洲地區這樣再組合起來,也可以聯系起來,不如說你記下中國最被最南各是多少,現在問你湖北的位置,你就可以想湖北在中國的中部,緯度一減除以2就差不多了,先這么大概記,看的多了就細化了,不可能說非同步到位平時做題時也注意下,做到一個關於法國的,那法國的位置你也就記住了,那法國周圍的德國什麼夠能一法國為中心推出來.\x0d老師希望能幫到你!\x0d重復多遍,一天重復一遍,絕對有效,這是一種廣譜的記憶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x0d對於專門針對地圖的記憶,只看地圖可能有點枯燥,建議下載「谷歌地球」軟體,查看衛星照片,對記憶有很大的幫助.\x0d1、地理學習四要訣:\x0d聯系實際,用好地圖,簡繁互動,常問深入.說\x0d明:地理知識,不僅是書本的,更不是地理書本的,它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它在你我的交流中,它在語文的描述中,在歷史和新聞的大事中;\x0d地圖可以幫助你簡化知識,大段的課文描述,白紙上的圈圈點點輔助線加上幾個關鍵的字詞;\x0d一個簡單的地名,就是一個繁瑣的地理區域,與它關聯的山川河流,就是區域的自然環境,與它有關的人物歷史,文化知識,生產建設都是區域的人文地理,加上其他地名,一個小區域就變成了大區域,對一個區域的認識很少的時候,通過「《地理》」區域給你的印象可能是簡單的「區域地理特徵」,你應該去尋找更多的事實去支持你的認識【舉個例子吧:▲和「三角形」是特徵描述,有「三個角,三條邊」就是特點,這兩個特點卻不是「三角形」的全部特點,由這兩個特點構成的圖形也不全是三角形】任何關於地名的語言,可能都是區域地理的內涵外延,厚積薄發,常用常新. 一個地名你不僅要在地圖上找到它,還要問一問自己:在語文歷史和課外書上見到過沒有,搜一搜記憶,就是做一做練習.\x0d2、以《日本》為例,痴哥有「區域地理學習的四個招術」告訴你:《日本》是「世界區域地理」的一部分,通過這個國家的學習,初步學會「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一、認圖,【可以運用地理填充圖和自己畫圖】\x0d1、通過世界地圖或者亞洲地圖認識1)「日本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x0d2)日本的領土組成【四大島和琉球群島】\x0d二、提問討論:\x0d三、閱讀課文【包括課內的作業活動】\x0d四、回頭總結日本的地理特點【課本標題是老師可能總結的,你可以自己得出結論】然後再問自己:日本地狹人密,資源缺乏,怎麼能夠生產的那麼多工業產品?在做好上面的預習以後,你就有問題進入課堂,即使你沒有機會向老師提問,你也會在老師的講解中,獲得你疑問的答案.如果有機會提問和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就要抓住機會表現自己,連你的知道與不知道都表現出來.------要知道:在課堂里,你的錯誤也是正確的:知錯就有解.\x0d【《地理序圖》】-------世界地理兩幅圖:(政區圖和地形圖);\x0d中國兩幅圖:(政區和地形圖).\x0d細節在於發現,經常發現經常補充,就會豐富細節,豐富知識.「地理細節」是數不勝數的,世界上的各種地圖都收集一幅,合起來可能會要裝滿幾座大樓,所以,經常使用地圖的人,還需要專門的「地圖分幅編號知識」才能找到他要找的那一幅呢.所以死記硬背是不行的.\x0d【地理序圖】相當於「地圖的目錄」,通過目錄,你可以很快找到要找的文章和書籍.地理序圖作為目錄,【地理序圖】的作用主要是告訴我們:世界的某個區域的地圖,就是《世界地圖》上「某個部分的放大」.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我們所認識過的區域都可以「打包壓縮」成為一個【地名/地理名詞】,或者由點和線組成的一幅【地圖】,需要用到它的時候,我們就將這個包袱打開.痴哥要說地圖的這個包袱,比布袋和尚的那個袋子還要神奇.\x0d4、關於「地理細節」你所說的「地理細節」在痴哥看來,其實是「地理粗節」:先來看看「地圖」的粗與細吧:「世界地圖」-「中國地圖」-「中國北方地區(地圖)」-「北京市地圖」-「北京市市區地圖」-「頤和園(導游)地圖」,這是不是由粗到細的一長串?它們中,細的還可以更細,粗的也可以更粗呢!比如,遊客在頤和園里的留影,是不是地理圖片?是不是更加細節的地圖?地理書上就有很多這樣的細節圖片,往粗里說它們都是「地圖」.地圖的細節,除了【分區劃分(也叫地理區域)】的細節以外,還有「分層」劃分的細節(痴哥這些地理老師經常稱為「地理系統」):讀《世界地形圖》或者《中國地形圖》,你會發現,它的邊緣有一組數字,這些就是「經度和緯度」,它們對應的是經線和緯線,合起來就是【經緯網】,把他們拆出來就是一層,可以稱為《經緯網圖》;綠色的區域是地勢平坦,海拔不高的平原,紅色和黃色的區域是海拔比較高的高原或者山區,帶狀的黃色區域和紅色區域就是山脈,黃色區域中間的綠色區域就是盆地,我們可以單獨把它們拆出來製成《世界主要平原分布圖》、《世界主要高原分布圖》、《世界主要河流分布圖》、《世界主要國家分布圖》等等這就是【地理系統的層次區分】,隨著地理知識的增加,這些地圖還可以分化出《人口分布圖》《語言分布圖》《氣候分布圖》《城市交通分布圖》《工業分布圖》《農業分布圖》等等層次系統.所以地圖的【細節】確實很多.處理【地圖細節】要學會「化簡」:學完以後,經常「清點和收藏細節」.如果你對細節做「顆粒歸倉的精細收藏」方法是:堅持運用「繪圖、填圖和說圖」不同的方法去「識圖」------看起來很費工夫,其實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費工夫只是開始一段時間,那是因為不熟悉,還不能掌握訣竅的緣故.現在你即使是七年級學生,也可以在幾個小時以內掌握訣竅.下面就用七年級的現階段地理學習做說明.(如果是畢業會考的復習,目前應該也在《七年級地理下冊》了)\x0d第一步:你去繪一繪【亞洲地圖】(我們居住的大洲).\x0d有三種線你必須分別畫出來:\x0d一、海岸線和洲界;\x0d二、主要河流湖泊;\x0d三、主要山脈.在繪制線條的時候,隨著筆尖的移動,去思考:自己劃的是什麼線,線的兩側是什麼,有什麼,已經劃到什麼地方,接下來要劃什麼地方,在這些地方又有什麼等等問題.【畫完以後你不要趕緊去填圖】(大部分你已經能夠填好了哇!--------有時間你可以做其他作業,可以去玩,還可以去讀地理書,當然,也可以接著把其他大洲畫出來.)\x0d第二步:把自己畫過的地圖拿出來回憶一下,看看哪些記憶丟失了,趕緊去原圖上找回來.接著你去讀書認圖思考問題.把你在讀書過程中看到的地名地物,用筆在前面畫好的地圖上做一做記號(不一定要寫文字注記,也不一定要一個不漏的做記號,【重要的是你沒有見過的地名地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細節「】).作完以後,再把書本放下,用自己剛才做過記號的地圖(自己畫的圖)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爭取每一個記號都能夠說清楚.把說不清楚的都找出來以後,當做問題記住,趕緊去求證那些存疑的.------你不難發現:在解決疑難的時候,可以順勢解決已經記住的問題哈!第三步:你就該去《認識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了,先去《日本》看看,再去《東南亞》看看,然後去《印度》《俄羅斯》《中東》一路看過來,每到一處莫忘了回到亞洲,回到你畫好的亞洲地圖是留一個腳印!留下新腳印的時候-------千萬記得看看踩過的舊腳印啊!說不定就要期中考試了,你再看看自己畫過的地圖,或許你清楚地記得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或許已經是一塌糊塗了,你再也找不到你畫過的來路與出路了.清楚地記得,那是好事,一塌糊塗也不是壞事:它就是地圖,就是亞洲地圖的本來面目,看不到文字注記,你就去地圖冊上找到有文字注記的地圖來對比一下吧,說不定有意外的驚喜.第四步:翻書,你會感覺到這里那裡很多地方都提到「經濟」「文化」「工業」「農業」「城市」「交通」「物產/礦產資源」「氣候」等等熟悉而又有點陌生的詞語,那好啊,為什麼不把它們都弄到地圖是看一看呢?於是,已經是布滿了圈圈點點的地圖還可以畫下去,只是地圖上有了新的說法:亞洲各地的工農業,亞洲各地的城市和交通,亞洲的經濟,亞洲的氣候等等.自己繪制的地圖可以任意表達,當它已經用不下去了的時候,你也就記住了,熟悉了.熟悉以後,還可以發現,其實很多世界地理知識,在第一個學期就已經見面了,只是照面不少,認識不多罷了.例如「氣候」:日本的氣候,東南亞的氣候,印度/南亞的氣候,中東的氣候,俄羅斯的氣候,亞洲的氣候等等,不管是氣候類型分布圖,還是氣候統計圖,都在上個學期的《天氣和氣候》中有圖可查的.仔細比較,還會發現:各國氣候環境都與農業聯系著,與環境資源聯系著.細節也叫【分形】,分形理論是專門研究細節的,它也因為地理學獲得進步.學好地理,可以使你觸類旁通,進步更快.\x0d做個有心人,平時涉及到的區域、知識點等,都落實到圖中,並學習看圖的要領,知道看什麼,忽略什麼.擇其要點而看,別漫無目的看一氣,否則效果難佳.另,對於常涉及的圖像,試著畫出簡單示意圖,並及時總結相關知識點.做到圖文結合.記圖也不必刻意去記,多看幾遍自然就熟了.學好地理,當然地圖是關鍵.沒事多翻地圖冊吧,慢慢入門了就好.其間當然要自己多體會,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