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船燈舞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富貴樹的圖片是哪些 2024-04-25 10:23:46
想瘦卡通圖片 2024-04-25 10:23:21
小米手機電腦導出圖片 2024-04-25 10:17:45

船燈舞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2 20:38:24

『壹』 寧海的民風民俗

1、寧海龍舞主要舞的是斷尾巴龍,這些龍舞歷史悠久。如象山的「打結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這些龍舞大多已從過去的敬神、請神、娛神的祭祀活動,逐步轉變為被人們娛樂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

2、祭孔舞,除反映內容為祭孔尊孔而外,還組織禮儀表演,場面非常熱鬧。其演出活動可達一天一夜,表演者40多人,眾人邊樂邊舞;其道具有山雞羽、笙、橫笛、龍頭拐杖、兩盞九聯燈等。

3、燈舞,燈舞在寧海城鄉流傳甚廣。其形式有馬燈舞、船燈舞、車燈舞等多種。這些燈舞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表演載歌載舞,內容多為表達浙東沿海人民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出海捕魚安全返航。

4、寧海平調,又稱「寧海本地班」,在寧海北部亦稱「調腔」,是浙東富有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在寧海、寧波、台州、舟山一帶。

5、寧海縣境內通用寧海話。寧海話屬吳語,是吳語明州片跟台州片之間的過渡性方言。寧海話內部不一致,有比較明顯的南北差異。

『貳』 一個女孩坐在船上一隻烏鴉在她旁邊,而且旁邊還有兩盞燈的動漫圖片高清的有嗎或者動態高清的

我把原圖下載地址私發給你。

『叄』 冠庄船燈的歷史是什麼

冠庄船燈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一散夥的「潘紫雲」平調戲班,戲班裡其中一對夫妻為謀生開始在表演趕船的同時表演平調,受到鄉親們的喜愛,遂逐漸開始流傳。冠庄船燈造型別致,船體為獅子燈或鳳凰船,上部為亭閣。以雙船四人組合表演的形式進行,每船各有二名表演者,分別飾小生和艄公及小旦和船娘。
舞「船燈」所用之「船」,一般用竹、木製作,燈架長7尺左右,高約5尺,外面用色紙、花布,紮成花鳥蟲魚等裝飾。「船燈」舞主要反映客家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人藏於船艙操縱船隻,另外船頭艄公,船尾船婆。一男一女在船頭船尾表演,通過三人高度默契的系列化動作,傳神地表現了「江上行船」的藝術效果。小船一路劃來,上灘、下灘、觸礁,拉船劃槳,前後呼應,間雜插科打諢,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給節日增添許多喜慶的氣氛。船燈的曲調十分通俗,常以《八板頭》起奏,《漁家樂》為主歌,穿插演奏《十二月古人》等幾十種小曲。吹拉起來順手,唱起來也流暢。

『肆』 源於民間的花燈舞是皮影戲嗎

不是皮影戲,源於民間花燈歌舞的花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特徵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
拓展
燈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燈為道具舞出文字的「燈舞」記載。每逢年節(尤其是元宵節)或祈雨、祭祀、乞求豐收等儀式,宮廷和民間往往都會進行燈舞表演。起初,燈舞以擺字為特徵,後逐漸發展成以彩燈排列構造圖案、創生意境的民間舞蹈樣式,流傳於全國各地。按燈彩外形區分,燈舞主要包括模擬動物的龍燈舞、獅子燈舞、魚燈舞、蚌燈舞、蝴蝶燈舞、百鳥燈舞,模擬花卉的荷花燈舞、菊花燈舞、蠟花燈舞及船燈舞、車燈舞、雲燈舞、綉球燈舞等其他形式的燈舞三種類型。燈舞表演形式豐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聲勢較大。演員邊走邊舞,隊形不斷變化,舞蹈過程中還施放煙花爆竹,場面蔚為壯觀。這種民間舞蹈樣式多出現於漢族地區,同時也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流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伍』 龍舟舞的起源

據當地民間藝人說,該舞最早起源於江蘇南部。龍舟原為船燈,每逢元宵節,當 地不少鄉民都做船燈參加燈會。後因乾隆皇帝坐船游江南,鄉民為了紀念,便把船燈改為龍舟。因為龍喻皇帝,由是船頭船尾也成龍頭龍尾狀。每逢元宵佳節或喜慶豐收以及寄寓來年風調雨順時,當地人都要舞龍舟。舞龍舟動作經過不斷加工,再配上唱腔、鑼鼓,逐步形成了豐富的表演形式。
龍舟舞是鄉寧縣的一種別具特色的舞蹈形式,清末時十分盛行。每年農歷正月十 五左右,在街頭或廣場活動,表演者少則十幾人,多則20餘人,除8位舞龍者和1名指揮者外,還有荷花仙子、魚精、蚌精等角色若幹人。
舟舞是鄉寧縣的一種別具特色的舞蹈形式,清末時十分盛行。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左右,上下揮舞,左右扭擺,時而像在洶涌的浪濤中追波逐浪,時而似在平靜的水面上嬉戲飄游,荷花仙子、魚精、蚌精則在龍舟四周隨「波」伴舞。舞蹈步法均為平穩的「圓場步」和略帶彈性的「小顫步」。伴奏為打擊樂,樂器有鑼、鼓、鑔、鈸等。鼓譜很簡單,只有兩個樂名反復演奏。
這種龍舟舞的伴奏,由打擊樂器鑼、鼓、鑔、鈸等擔任,只有兩個樂句,反復演奏,隨著舞蹈的表演反復敲打,形成一種熱烈歡快的氣氛。

『陸』 船燈舞是怎麼表演的

船燈舞是由北方傳入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進入嶺南後被加以改造,逐漸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民間舞蹈形式。船燈舞主要流行於客家地區,在平遠尤受喜愛。

船燈舞傳入平遠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船」用竹、木製作,外表塗上色彩,配有花束、綵帶、彩燈。船無底,底部周圍飾有布條作水波狀。

一般由3人表演,一個藏於船底操縱船隻,一男一女在船頭船尾表演,3人的動作必須默契,才能逼真地表現「江上行船」的效果。

早期船燈舞只追求行船的逼真,後來揉進了一些生活主題。通過「行船」表現打魚以至男女戀情等,舞蹈的設計也根據題材的需要而漸趨繁復,使原來的藝術表現力大大提高。

配樂多是客家民間小調,如《漁家樂》、《夜行船》、《賣雜貨》等,樂器主要有嗩吶、笛、揚琴、三弦、板胡、二胡,還有一些打擊樂器,如鑼、鼓、鈸、鐺等。船燈舞體現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娛樂昇平的情調。

節日船燈舞

『柒』 客家民俗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釀」。這種「酒釀」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
客家的「崇九」風俗
客家話"九"與"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視為"吉祥"的象徵,有"崇九"風俗。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樓房的層數和房間數也是九的倍數,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共處。"九"在客家人的婚煙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男女雙方相親、換帖,一般都選與九有關的日子,聘金尾數要帶"九",如1999元,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客家人做壽,壽粄要做81或360個,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湯、燉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陽(九九)壽糕等等。 由於九與韭諧音,小孩破學啟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諭九,如:"燕子含泥過九江,妹子送郎出外鄉,九月九日種韭菜,兩人交情久久長。"客家人對九的重視,還表現在把正月初九視為良辰吉日。春節後,出門做工、經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期望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節日與習俗
主要節日
客家習俗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或者端陽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齋戒日:為少數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齋戒日】
主要禮俗
婚姻禮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而往往婆婆對兒媳會嚴格~ 嫁入3天後要開始幹活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客家的成年禮儀俗稱「出花園」)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廣東揭西客家地區遷新居前要請相士「撿日「(即吉日吉時,吉日多為年頭年尾,吉時為晚上),在新居大門設八仙桌,擺酒席,由相士主持,請如門神、土地等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來享用,稱為」拜門神「(未」拜門神「先行入住稱為」借住「)。然後焚化由相士寫的地契,向諸神及祖先通告此處已有主。待神靈祖先食罷,焚燒紙錢及放鞭炮。後一家之主提燒旺的炭火爐,家眷各自拿新的廚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較少的則帶母雞及一窩小雞,寓意人丁興旺),新居每一處都要經過。 次日早上,同族媳婦大早前來幫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湯圓,接待前來祝賀的親友,中午的時候准備宴席款待親友等。禮節諸多,粗略描述。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年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游神 潮汕地區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會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將村裡的宮廟的神明請出,組成一個少則幾十人,多則一二百人的游神隊伍,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請求神明保佑村裡各家各戶事事順利(此處之神明幾乎都有潮汕守護神--三山國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這里的「七樣菜」指的是純素菜七樣加在一起燒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4],客家人都在人日這天吃擂茶,配上七樣素菜享用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捌』 冠庄船燈的介紹和歷史

命名時間: 2015年6月
申報地區: 寧海縣 類別: 傳統舞蹈
名錄級別: 市級
船燈舞是流傳於寧海鄉間的傳統民間舞蹈。它反映了農民們濃厚的生活情趣,富有激情,節奏明快,有濃郁的民族傳統和鄉土氣息。寧海的船燈舞以雙船四人組合表演的形式進行,一人以丑角扮作漁夫,一人以旦角扮作漁婦,也有艄公、媒婆等。服飾同越劇服裝相同。船燈舞一般在面積很大的天井或曬場上表演。表演採用雙船(稱「龍鳳船」),每船各有二名表演者,分別飾小生和艄公及小旦和船娘。舞動時一般不唱,表演者依樂隊的鑼鼓點子變化而變化步伐;歌唱時一般只擺動船燈在原地踏步。常見的駛法有「穿八字」、「駛四角」、「龍吃水」、「大轉圓」和「倒踢靴」等。早期唱的多為平調戲的《趕船》、《教子》片段,講求的是情節性和教化意義,後期對這一方面有所淡化,一些京劇、亂彈等戲的曲目,甚至民歌小調也進入了演唱的范圍。最初的船燈伴奏一律唱平調,當時叫「三坑調」。而且重視整體表演和情節性,因此有一些老船燈表演者認為它有可能是早期寧海平調藝人從「台上跑台下」的一種創造。
還有關於它的散文
冠庄船燈




冠庄讓人著迷的東西多了,比如船燈。今年夏天,我的幾個長輩讓我回村裡一趟。電話里,長輩興高采烈的,說,「快來,冠庄要駛船燈。」一句話讓我穿越了時空,我彷彿回到童年的元宵節,吃晚飯前,聽大人說,「快吃飯,駛船燈的來了。」那是怦然心動的一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么?在肚子經常被餓得咕咕直叫的年代,我童年的心,卻覺得它遠遠超過一碗白米飯,對我的誘惑。冠庄不是臨海的村莊,村民卻喜愛舞船燈,我一邊開車一邊欣賞家鄉的美景,近了村莊時看見那闊大的田野時,我才想起,冠庄人叫四周的田畈為「冠庄洋」,就如四川九寨溝稱小水潭為海子一樣,冠庄人的「駛」船就名正言順了。是陸地對大海的嚮往么?是處在重山疊嶺包圍之下的人類,對解除束縛的希望么?當然,這一切,都是包括我在內的當下人的猜想了。不能當真的。誰能知道古人是怎麼想的?就如古人不知道今人是怎麼想的一樣。

很快到了冠庄。得知是縣里的文化館在拍攝專題片,用以保護和申請「非遺」。冠庄船燈在解放後厄運連連,很少有表演,最近,縣里的開游節需要民間藝術,村民們就把這個傳統藝術挖掘了出來。嘩,好評如潮!呵,我也感動。大熱天的,一個個村民裹著厚厚的表演服裝做好准備了呢。這可是祖宗留下來的寶貝。這是一個剛剛經過「文化革命」洗禮過的年代,是一個倒臟水連帶把盆中的孩子倒掉也在所不惜的年代。我發現,對傳統藝術的保護,民間的積極性,普遍高過政府的。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力量,十分珍貴,且不可小覷。

拍攝的場地選擇在曬場上。呵,我彷彿看見船燈在冠庄的初創時期,一說是二百年,一說是五百年。

燙,火燙。這是我的腳踩在水泥曬場上的第一感覺,那船燈的歷史也一樣,就如發生在昨天——南宋,我這里暫且採用五百年的說法吧,那時候社會相對平穩,元宵節上的燈舞包括龍燈、獅燈、船燈、兔燈,魚燈等,充斥了城市鄉村,那用燈裝飾出來的世界,何止只寫了「繁榮」二字?還有從官府至民間的失卻家園偏安一隅的一種精神自慰吧?

辛棄疾可以作證!以豪壯奔放著稱的南宋詞人,卻寫了一首千古流傳的關於元宵燈會的詞:《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香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娥而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呵,那南宋小朝廷,只剩下半壁江山,如何讓一個政治上屢受挫折的詞人豪放得起?那燈火闌珊處別致的女子,是他「自憐幽獨」的情懷吧?

與辛棄疾的悲從燈中來一樣的是,冠庄船燈的起源,也與一幫藝人的遭遇有關。

那正是清咸豐(1851—1861)年間,可謂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農民起義。外有外國聯軍幾番進犯,清政府被迫簽下好幾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每每戰事趨緊,這位皇帝便跑到熱河行宮,貪酒貪色貪鴉片不算,還貪絲竹——看戲看著,自己還粉墨登場。有人說皇帝是樂不思蜀,錯矣!皇帝是無奈之舉。一個昏庸懦弱的皇帝能保得住祖宗交下來的江山么?歌舞昇平是一種更體面的哭泣罷了。

正當皇帝在津津有味欣賞昇平署(宮廷戲班)大戲時,民間的藝人卻遭了殃。戰亂不斷,災難頻乃,在浙江省,在寧海縣,在我的家鄉冠庄,與別的地方戲班一樣,有一個最早專演寧海平調的叫「潘紫雲」的戲班也散夥了。有一天班主將褡袋內所有的銀元和銅錢都分了,打開戲箱按照角色不同將戲服行頭也一一分了。看見大家疑問的目光,班主說,「錢就這些錢,大家先花著,行頭就這些行頭,大家管著,總有一天用得著。」

戲班裡有一個常演常新的平調劇目叫《偷詩趕船》,演潘必正的小生卻是冠庄人,與演陳妙常的花旦因為這出戲結成夫妻。小夫妻倆分到二份行頭。

分到的錢早用完了,戰亂仍然不斷。夫妻倆從小學戲,幹不了農活。常常在清晨里吊嗓子,不怕打擾鄉親們的清夢,因為要等待戲班和班主的召喚。可是,連班主也亡故了。原來戲班的師兄弟送走了班主後,抱頭大哭,覺得前景暗淡,連活下去的希望都沒有了。夫妻倆生活依然貧困,可早上起來依然吊嗓子,練武功。那一種對藝術的執著,讓村民也為之感動。有一個花白鬍子的老人說,「你們倆的《趕船》大家都喜歡,賺一口飯吃吧。」

夫妻倆果然在年節日里,穿著班主分給他們的戲裝,到各個道地(院子)里演著《趕船》,那維妙維俏和趕船表演和高亢美妙的寧海平調唱腔,深深的將村民們吸引住。鄉親們紛紛將自己不多的食物里,分出一部分給他們。後來,有位扎花燈的高手,用獨山上的毛竹,為他們扎了一個船燈。

這一紮不要緊,卻創造了一個民間藝術新形式。有時候,無路的時候,才會出現路。沒有天地的時候,才有新天地。

「駛船燈嘍——」高亢有力的喊聲,像是從幾百年前傳來的,帶著歷史的醇厚。鑼鼓聲驟起,下午的炎陽照著曬場上的船燈隊濺起一地的金光。

空空的場地上,四個手持高桿燈籠的首先出場,他們依次走到四個邊角上立定。這就是舞台,當然是象徵性的。

接著是穿黃綢服裝的旗隊出場,冠庄船燈隊的旗幟最高最大,大大的「船」字,特別的引人眼目。一律為青年男性,彰顯的是陽剛之氣。接著是穿大紅服裝的女村姑持燈籠出場。鎖吶聲沖天響起。緊隨著,船燈出場。

這種鋪墊,這種排場,與古時皇帝出巡衙門場面可以相媲美。看這架勢,彷彿在告訴世人:皇帝佬兒做得,官府衙門做得,俺們草根,同樣做得!

船燈一駛入場里,世界為之一亮,盡管眼下太陽亮晃晃的掛在半下午的空中。

美侖美奐!金碧輝煌!這是我的第一感覺。冠庄船燈看上去造型別致,長寬剛夠兩人表演所用。與北方的跑旱船不同,那旱船一般是一人表演。冠庄船燈下部為船體,被用綵綢掛在表演者身上,那圍布上描了藍色的波浪,恰好遮了表演者的腳。上部為亭閣,飛檐翹角,每個角上掛了一個燈籠。色彩艷麗,雖然大俗,實為大雅。這可是誕生過國畫大師潘天壽的村莊,駕馭色彩,構劃創意,不在話下。

冠庄的船燈成對表演。與浙東的采蓮船也不一樣,采蓮船是二位采蓮女子表演。冠庄船燈一為獅子船燈,一為鳳凰船燈。船在水中駛,卻與二種動物結上緣,絕不是冠庄人的心血來潮。獅子主威。常常有村民偷偷剩船燈表演時,扯下幾根獅子毛,掛在孩子衣領上以壯膽避邪,這是生性柔弱被鄰村稱為「冠庄豆腐」的冠庄人對平和生活的一種期盼。而鳳凰是神鳥。鳳凰涅磐,浴火重生,是許多冠庄人的精神追求。這是一個形象思維遠勝於邏輯思維的村莊,除了出過國畫家,村裡還有作家和詩人。

鳳凰船燈率先,獅子船燈緊隨。按祖師爺的慣例,鳳凰船燈里坐著《趕船》里的潘必正,是與道姑陳妙常偷偷相戀被女貞觀觀主法成姑媽硬逼上京趕考的書生,給他撐船的是一個船婆。獅子船里坐著的是追趕心上人的陳妙常,給她撐船的艄公是船婆的丈夫。

大鑼一響,大鈸一敲,鎖吶一吹,鳳凰船燈前艙里的潘必正用高亢的寧海平調唱:

戀戀不舍離了岸,心還留在女貞觀。

情似江流斬不斷,斷流更激波浪翻。

不忍別只覺船太快,難分舍不禁回首看。

只見到滿目離愁一江寒,堆積相思兩岸山。

船後艙的船婆用平調腔高聲念白:

呵呀公子呵,我看儂心緒不好,我老太婆唱只山歌給儂聽聽。

潘必正:算了,算了。

這個時候,獅子船燈追上。前艙里的陳妙常唱:

霎時間變了天斷了線,眼睜睜痛離別有口難言。

顧不得犯規潛出道院,顧不得人眼雜羞慚汗顏。

急忙忙追趕潘郎雙飛去,君去也我來遲,

只有秋風送寒煙。

艄公:(唱)噯!一葉小舟呦江河裡翻顛,闖慣風雨呦何懼波浪險。

潘必正:(唱)心喜陳姑緊相隨,

陳妙常:(唱)心已飛去兩相會,

潘必正:(唱)心急只怨後船慢,


公:(唱)看我小舟浪里飛。

潘必正:陳姑!

陳妙常:潘郎!

冠庄船燈不止一對。二對,三對,四對,五對,竟然排著駛出來一大堆,如一個龐大的船隊。在這里,一對潘必正與陳妙常,是形而下的,一群潘必正和陳妙常,就是形而上的。它超越了歷史的拘泥和束縛,沒變的是它的精神。

鑼鼓聲,鎖吶聲,時而如急風暴雨,時而如波浪翻卷,船燈前行,前行。表演者雙手扶助船舷邊,走平穩快速的碎步,似水中行舟狀。看得出,船隊正在頂著風雨雷電,在風浪中穿行。一個巨浪迎頭襲來,船隊避過迎頭之襲,巧妙地分成二隊,沿著浪的兩邊前進,前進。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生存智慧的結晶。因為,它的船隊形狀有如八字,被稱作「穿八字」。

突然,海面上出現巨大的漩渦,船隊無可奈何地排成一個圓形。轉呵轉,船隊始終保持這個圓形,從船員剛毅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船隊沒有被卷到漩渦中心,沒有被吞沒。這一個駛法被叫做「大轉圓」。

這時候,可怕的漩渦消失了,另一個滔天巨浪興起。剛從大漩渦脫險的船隊,沒有喘一口氣,就立即迎了上去。不迎則退,不進則退。人生的許多時候都是這樣的選擇,這是不選之選。船隊開始了「龍吃水」,「倒踢靴」,這都是冠庄船燈中最高超的技藝,從字面上就可以感覺得到場面的激烈程度。艱難行駛的船頭「吃」進了浪頭,船不得不劇烈的顛簸,又咸又苦的海水幾乎將船吞沒了。

經過了這些艱難的歷程後,鑼鼓和鎖吶聲漸漸變得平緩,就如烏雲褪去,陽光先從雲的縫隙中露出頭來,再照亮整個海面。船隊在音樂的伴奏下,緩緩聚集在中間,又向四角慢慢淌漾過去。這是冠庄船燈的最後一個招式,叫「駛四角」。表演船燈的村民,一個個喜笑顏開,像是絕境逢生,柳暗花明。

這就是冠庄船燈,讓您著迷了么?

哎,祖宗留的好東西所剩不多了。冠庄船燈是僅存的一個。

『玖』 仙草之鄉在哪

仙草之鄉在平遠縣。

平遠縣,廣東省梅州市下轄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建縣於明朝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轄12個鎮、136個村、7個社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平遠縣常住人口190482人。

2011年8月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是中國最佳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遊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船燈舞)、中國綠色名縣、廣東橙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仙草之鄉。

野生動物資源

平遠的野生脊椎動物有78科206屬287種。主要分布在山高林密的北部山區,主要有:野豬、黃猄、長尾鵲、貓頭鷹、畫眉、黑斑蛙、蛇類、松鼠、黃鼠狼、果子狸、刺蝟、穿山甲、白頭翁、白鷳、鳶、鷓鴣、燕隼、翠鳥、雉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