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月二「融」抬頭,雪容融的發型暗藏著哪些玄機
“二月二,龍抬頭,千家萬戶使耕牛”。每一年的二月初二這一天是百姓們非常注重的一個日子,大家在這一天都要去剪頭發。但是在2022年的2月2卻是新晉頂流雪容融上班的日子,同時也是北京的冬殘奧會開幕式舉辦的日子。雪容融在這一天也換上了一個新發型,這次的新發型是暗藏玄機的,雪容融的頭型使用的是傳統的剪紙,但是帶入了很多的中國元素。
在往上看,就能夠看到中國特色的景觀長城,雪容融還在頭上戴了一個長城的發帶,簡直就是非常的奢侈。然後再看一看形容頭上的小啾啾,造型也非常別致,用的是如意祥文的圖案,雖然只是一個掛鉤,但是做成了雲的形狀,寓意著吉祥如意。所以在2月2這一天看到這種造型的雪容融簡直就是暖到了心裡,而且雪容融的造型是一個燈籠,也寓意著雪容融會溫暖那些冬殘奧會運動員們的心。
㈡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的寓意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習俗,在春節過後的2月2日,龍抬頭,這一天有許多人走出家門,也是前往理發店給自己剃一個頭,其實就是寓意著新的一年能有新的好兆頭,而之所以選擇2月2日,原因也是因為許多農民希望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給自己帶來好的收成,而之後流傳下來也成為了2月2日剃個頭,這樣就能改變自己一年的運氣。
從此就可以看出,寓意著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給農民帶來好的收成,在許多地方都流傳著剪頭發,這樣的風俗,所以說每年在2月2日,理發店也十分火爆,但是不同的地方習俗也不同,還是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說明寓意。
㈢ 龍抬頭是二月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到了農歷二月初二,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會想到「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話,美發行業的從業者肯定會認為這是一年正式工作的開始,成就的第一個高峰。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2月2日可能是理發日,而所謂的「龍抬頭」,很多人自然會聯想到剃頭。但實際上,2月2日作為春節之後的一個重要節日,歷史悠久,傳統節日和習俗豐富。相反,這是我們今天熟悉的習俗,但它是後來才產生的。今天就來說說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二月二節」。
㈣ 龍抬頭做什麼吉利
農歷二月二,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一個「敬龍祈雨」的傳統節日。傳說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8、引錢龍
龍司水,水潤而生財。有些地區盛行在二月二這一天「引錢龍」,當然,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例如有的在水壺里放置幾枚古錢或硬幣,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動的河或湖泊打一壺水,一路細灑著回到家,將壺里的水和硬幣倒入屯水的缸里,意為龍循水跡引而至家;有的則用銅錢拉紅線回家置於瓮中;有的則以煤灰為引錢。
㈤ 二月二龍抬頭,萌寶剃頭表情各不同 萌娃理發表情惹人憐
古諺語「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都剃頭,討個好彩頭。」二月二剃頭的習俗流傳至今也給大家貢獻了二月二龍抬頭
萌娃理發表情二月二龍抬頭動畫表情,龍抬頭表情包,給大家帶來的眾多歡樂!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眾位萌娃是如何給大家帶來這些二月二龍抬頭動畫搞笑表情的吧!
相關新聞
3月10日上午,在寶平路一家理發店內,發型師姚女士介紹,大家都選擇在「二月二」理發,寓意圖個好彩頭。自己的孩子也五個月了,當天早上7時,自己和孩子的奶奶就拿著剃刀給孩子理了發。現在孩子發型都比較個性化,公雞頭、平頭、毛寸等,還有些顧客看到喜歡的發型,會存在手機上,讓發型師看著剪。小孩子都比較好動,因此小一些的孩子要讓家長抱著坐在椅子上理發,還有一些哭鬧不止的,則要靠小玩具和零食等吸引注意力。
在該理發店內,帶孩子理發的黨女士說,每年到了二月二,理發的人都特別多,經常排不上隊,有時就只能自己給孩子剪一剪。原來老家有說法,孩子如果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二月二給孩子理發能驅除病患,討個好彩頭。
在姚女士的理發店裡,一歲多的小萬萬也在理發。小萬萬一直都很怕理發,昨日上午,媽媽給他餵了點餅干,剛開始他還挺高興,過了沒一會兒就開始哇哇大哭。
在家理發
參與孩子成長
張女士家住大慶路,兒子果果今年1歲5個月,二月二,她和家人商量,決定在家裡給孩子理發。「就是討個彩頭,祝福孩子一年身體健康、吉祥順利。」當天上午在張女士家中,果果的姥姥專門將孩子放在嬰兒餐椅上,小傢伙還沒反應過來,後面理著理著就緊張起來,伸手就要抱腦袋,「乾打雷不下雨」的樣子逗壞了大人,雖然反抗沒有起到效果,但還是很不服氣。
隨後,張女士拿出玩具吸引孩子注意力,沒過十分鍾,孩子的新發型就理好了,姥姥和姥爺趕緊把孩子抱著去洗頭。
張女士說,在家給孩子理發也是直接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非常有樂趣。而且還避免了在理發店排隊問題,理完發直接進浴室洗澡,也不擔心孩子受涼。據了解,孩子一出生,張女士一家就買了無聲嬰兒理發器,自己操刀給孩子理發已經不是第一次。
小寶寶人生第一次理發
3月10日下午,在新建路一家嬰兒服務中心內,劉女士帶著3個月大的朵朵第一次來理發,劉女士說,本來早就說要給孩子理發了,可是前段時間天氣太冷,害怕理完發孩子受涼,所以一直推遲到現在。
「這不是二月二嘛,特意趕在這一天給孩子理發,順便把胎發製作一個紀念品,非常有紀念意義。人生第一次理發就是在二月二龍抬頭當天,希望孩子以後順順利利、健健康康的成長。」劉女士說。
新福路一家嬰兒服務中心的王女士介紹,男孩2歲前都比較容易上火、愛出汗,所以勤理發可以避免上述問題。而且2歲左右的孩子理發比較「徹底」,基本都是小光頭、小平頭。此外給孩子剪頭發馬虎不得,理發工具必須得是嬰兒專用的,使用前還要消毒,確保安全衛生。「從上午到下午已經有10多個孩子來店裡理發了。」王女士說。
每年二月二,許多市民不怕路遠,也要慕名到他家的理發店為寶寶剃頭,保留這個傳統習俗。
㈥ 有二月二龍抬頭的圖片嗎
。
㈦ 民諺里的「二月二」很吉祥,但還有2點禁忌要記住,千萬不要犯!是哪2點
「二月二,龍抬頭」,關於二月二的兩個禁忌,你知道嗎?
但是,隨著農村不斷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村也發展了很大變化,很多農民朋友的思想都更加靈活,一些過時的禁忌已經被淘汰掉了。
㈧ 二月二龍抬頭寓意著什麼
2021年龍抬頭是農歷二月初二,陽歷3月14日,星期天。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又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時稱為挑菜節。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在來年裡能夠打豐收,順順利利。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㈨ 范丞丞躺在地上表示想挑戰給自己理頭,2月2龍抬頭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相傳龍是管下雨的,因而過去的農村,大都有龍王廟,人們會去燒紙拜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小時候,聽大人們講,農歷二月二這一天,是龍抬頭的日子,也就是經過了冬天的蟄伏,這一天龍要升天,因此,在過去的農村是會做許多拜龍祈福的活動的。農歷二月初二是吉祥的好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雨水節氣之後,春風送暖,大地回春,萬物萌發,各種蟲類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開始蘇醒,包括掌管雨水的龍,我們這里野外的蛇叫長蟲,蟲抬頭,也稱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有許多習俗:
一、打囤
大清早,用過新年煮水餃燒豆秸的鍋底下的灰,繞房前屋後圍一圈,然後在院子里和大門口外圍個圓圈,俗稱”打囤”,囤是以前盛糧食的器具,在囤的中心處放上少許小麥、玉米、高粱等,寓意”糧滿囤”,再放上幾元錢,寓意有錢花,主要是圖個好彩頭,盼望一年糧滿囤,柴滿園 ,錢袋子滿滿;不缺吃不缺穿,日子過得頂著天。這一切必須在太陽升起之前完成。等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到院子里,便放出雞窩里的雞,將囤里的糧食吃掉。
四、二月二燒豆粒,小孩吃了不淘氣
我小時候,二月二這天家家戶戶燒豆或玉米,上碾碾壓成細粉末,攥成團子,發酵半個月左右,做黃豆漿吃,土話叫”戛漿”。孩子們吃著母親燒熟的豆粒和玉米粒,又香又脆,百吃不厭。”二月二吃蹦豆,孩子一年無水痘”,這是奶奶年年二月二說的一句順口溜。
㈩ 二月二龍抬頭
農歷二月二「龍抬頭」?
2月26日是農歷二月初二。民間稱這一天「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抬頭」是何意思?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 專家介紹,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據天津、江蘇兩地的天文專家介紹,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二月二「龍抬頭」農家人講究多
新華網呼和浩特3月19日專電(記者張麗娜)農歷二月初二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龍頭節」,又稱「青龍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委員哈達奇·剛說,由於民間流傳著「二月二」與龍的傳說,加上「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所以農家人這一天的講究頗多,他們把朴實的願望寄託在俗事中,祈盼這一年過得更加美好。
依照我國北方一些舊俗,「二月二」早晨起來後,農家人會找來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然後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條「灰龍」,再用谷糠從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條「金龍」;早餐吃年糕和豬頭肉,午餐吃春餅,還要吃炒豆子;天近黃昏時,家家戶戶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圍繞房子撒一圈,叫圍社,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災禍都擋在外面,凡是有親人遠在他鄉的,這個圈一定要留一個口,意為盼其早回家鄉。
這一天,人人都要理發,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給小孩理發叫「剃龍頭」;婦女不許動針線,恐傷「龍睛」;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裡挑水,要在頭一天就將自家的水瓮挑得滿滿當當,否則就觸動了「龍頭」。
民間流傳「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農家人對年景充滿祈盼,他們為即將進行的春耕播種而激動,祈求傳說中的「龍」此時能抬頭,抖動身子下一場透雨,以滋潤土壤。
二月二龍抬頭的食俗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也稱為「春龍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葯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今天是陰歷二月二,也叫「春龍節」,我國北方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但據民俗專家介紹,今天除了剃頭外,要吃的東西也很多,其中如今天有吃豬頭肉的講究,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二月二是春節中最後一個節日,春節過完了,臘月殺的豬肉也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後只剩下一個豬頭,要留在二月二「龍抬頭」那一天才能吃。按照北方風俗,今天家家戶戶要吃面條、炸油糕等;很多北京人也有在「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此外,「二月二」也有吃豬頭肉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的食俗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也稱為「春龍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葯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回答者: 言之午 - 首席運營官 十三級 3-20 10:31
參考資料:
§龍抬頭 二月初二§
龍抬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志》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葯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游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盪盪,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春餅
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驢打滾
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民間俗語「二月二,龍抬頭」。一是說,此時百蟲復甦,適宜耕作;二是說龍施雨水,祈求年豐。傳統習俗在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圍倉」。這天,還是鄒城傳統的嶧山古會。
料豆,即黃豆,又稱「蠍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黃豆用鹽汁漬泡後,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發出爆響,豆皮炸出裂紋便可;甜料豆把黃豆漬泡在糖水中,然後再炒,有的在豆粒將要熟時,直接往上加糖。鄒東山區個別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當地有在太陽不出來之前炒完料豆的風俗。傳說吃蠍子爪不挨蠍子蜇。
圍倉要在天亮之前舉行,農婦在院內、大門口、場院內用草木灰畫囤梯、打灰屯、撒五穀。圍倉時,用青灰(草灰)圍成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意為希望糧食滿倉,五穀豐登。
二月二這天不從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陽出來即可),怕「怒龍王」;不動針,怕刺傷「龍眼」;婦女不在屋內梳頭,更不準用長繩,免得屋上掉蛇(俗稱「長蟲」)、蚰蜒、蠍子等。二月二,境內多數居民還有吃魚的風俗,稱為「熏蟲」。民國年間,這天為年節盡頭,「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業多少是此日開工,恢復正常的生產和工作。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志》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葯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游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盪盪,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農歷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又稱「青龍節」或者「春龍節」。 舊時二月二這天有許多禁忌。有的地方忌已婚女子回娘家,有「二月二踩了娘家倉,不死公爹就死婆婆娘」之說,有的地方則正相反,要把女兒接回娘家住幾天,說說知心話,「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接女訴冤愁」。也有的地方在這天家家戶戶都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叫「龍抬頭」,並且一整天不推磨,怕壓了龍頭。有的地方早起蒸糕,以祝春龍起蜇。有的地方蒸饃饃,謂之「蒸龍蛋」,吃面條,謂之吃「龍須面」,吃餅,謂之吃「龍鱗餅」。但也有的地方這天不吃面條,不吃小米飯,因為面條是「龍須」,小米是「龍籽」,怕吃了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抬頭這天理發,小孩子也在這天入學,謂之「占鰲頭」,也有的將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帽子上,謂之「小龍尾」,有些地方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
過去人們通常把二月二看作年節系列的終止,從此停止各種娛樂活動,開始恢復常業,抗活的長工開始上工,一般農家開始試犁。有些地方此日有祭土地神的習俗,大約有春季生產即將開始,求土地爺多多關照的意思。
說起二月二,跟龍抬頭有關。有文記載,傳說二月初二這天,龍神要從沉睡中醒來,人們焚香祭祀,祈求龍神抬頭,春天來了,布雲興雨,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又是中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國的節令活動十分豐富,又設計安排相應的吃食。二月二這天,有的地方吃面條,稱龍須面,烙餅叫龍麟,餃子又叫龍牙……都與龍身貼近。惟有天津,這天吃煎悶子,美其名煎龍麟。台灣有位女作家叫劉枋,寫《吃的藝術》有天津菜專著稱「烹大蝦段、侉燉魚、貼餑餑熬小魚、炸螞蚱、炒菜撈面、鍋巴菜、煎悶子、煎餅餜子、包子」為天津菜。看起來很不全面,也失准確。細讀了津門烹飪老前輩們 1977年編著的《天津菜譜》,冷、熱、湯菜薈萃,竟多達 1117款,當然不包括鍋巴菜、煎悶子等,那不過是天津具有獨特風味的小吃而已。但是不管怎麼說,煎悶子為天津獨具特色名吃,是確定無疑的。
悶子為澱粉熬制而成的「凍子」。優質的悶子應是用綠豆粉熬制,透透亮亮,不粘不散。煎悶子無須用油過多,否則難以煎成兩面黃嘎。拌悶子的調料,用麻醬、醋、鹽加適當的水攪好,放入蒜泥即可。吃煎悶子配烙大餅,薄餅就更妙了;再炒一盤雞蛋,一盤青菜、綠豆菜、菠菜或俏上香乾,都是爽口又清香的一頓美餐
古人認為,龍為水族之王,受玉皇大帝之命,行使司雨之職,其形有九: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馬、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可暢行於海、陸、空三界。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伏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故此,人們便不約而同地虔敬和隆重地祭祀龍,向龍乞求平安和興旺,久面久之,龍便成了人們理想中的"百蟲之長",是排災祛凶的神物和吉祥興旺的象徵。
慶賀二月初二龍抬頭,一般三天,從正月三十開始,到二月初二結束,初二為正日子。期間忌葷吃素三天,大部分村莊是請戲班子唱戲,也有個別村莊放焰火,恭送龍王升天,祈求風調雨順。二月初二這天,大人孩子要剃頭理發,這一習俗叫做"剃龍頭,主富貴"。多吃麵食。如、:"吃了糖大餅,揭開龍皮日子甜;吃了龍順面,米面滿倉整一年"。忌動刀剪和針錢,怕傷了龍身,剪斷龍脈,刺傷龍眼,。忌吃帶皮食物,怕生蛇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