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單的國畫山水怎麼畫
山水畫越是簡單的越難畫,代表人物有南宋牧溪,馬遠,明董其昌,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意境深遠,禪意濃濃。非大師不能為也。
❷ 如何畫山水國畫
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兩種。
顧名思義,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為表現形式;設色山水一般在水墨山水的基礎上施以淡彩或重彩,可分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亦有淋漓盡致的潑彩山水和沒骨山水。
中國山水畫技術成熟很早,且有長久的發展,筆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無不融匯在山水畫中,可謂集中畫技法之大成。所以學習山水畫應該從基本方法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上不求索。摹、寫生、創作的反復實踐,就能畫出有既有傳統又富有個性山水畫,使「情與景會,意與相通」。
1、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實質上可以說是一個用筆、用墨和設色的問題。山水畫的用筆多種多樣。這是由毛筆的性能決定的。它可以勾線、點苔、塗面、可皴、可擦、可染;筆鋒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濕。
2、筆鋒的運用,有中鋒與側鋒、順鋒與逆鋒、藏鋒與露鋒、聚鋒與散鋒。行筆有快與慢,輕與重,輕揮與頓挫。筆趣有巧與拙,剛與柔,光與毛等等。這些傳統的用筆方法可以作出不同藝術效果和各種不同的質感。
3、中鋒用筆最廣,常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比如樹木的枝幹,人物、車船等和各種點,如圓點、斜點、直點、橫點、渴點(干筆點),夾葉也多用中鋒。
4、側鋒多用於山石的皴擦,樹木的橫染,以及畫樹葉等。
5、散鋒多用於畫山石、樹木、皴擦點染,因勢利導,效果頗佳。
6、用墨要有濃、淡、干、濕等層次變化。濃墨又有濃濕與濃干,淡墨又有淡濕與淡乾的區別。一筆墨可出現濃淡干濕和墨色變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變萬化,彷彿有色彩的感覺。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畫的墨法,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
潑墨法,就是用闊筆蘸墨大寫,使墨彩生發多種變化。它的主要待點是一道墨趁濕可以適當補加,並要注意細心收格,此法常與破墨法結合。雨景山水和馬夏一派山水畫的一層墨,特別是那些平塗式的大遠山,也是潑墨法。
8、積墨法是與潑墨的一道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由淡則濃,由薄則厚的多層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後再畫後一道墨,層層添加,能增加畫面的蒼郁厚重感。
9、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乾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點是濃淡,干濕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滲透變化,極有潤致。
10、畫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規律是:畫線畫點用濃墨居多,皴檫則濃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濃墨的輔助。滋潤處用濕墨,醒提處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筆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現干筆, 調子才能豐富。
11、設色: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12、沒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13、青綠山水: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14、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5、在傳統繪畫中,也有在淺絳山水墨面使用淡石綠或石青的,顯得別致秀潤;有的將石青石綠滲和使用,有的加進一些花青或草綠,越到後來用法越靈活,實際上是把淺絳和青綠結合起來了。
16、我們在總結傳統繪畫設色方法的同時,可以借鑒西洋繪畫中的色彩關系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17、山水畫設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勾、皴、點、染,墨 既足,然後敷色,上面所提到的「染」字,系指在勾、皴、擦、點的基礎上,用不同深淺的墨染出石的結構和明暗關系。
18、除先墨後色者,亦可先用色點染後勾墨(或先以淡墨點染後勾重墨),也有先用墨勾皴趁濕染色的,此法即打破了傳統的設色方法,使色墨交融,生動華滋。
19、設色要反復大關系,色調要統一。渲染顏色不要把色彩調得很濃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豐潤。如渲染後還不夠厚重,可在紙的背面加染顏色進行襯托,這種方法叫「背染」。渲染時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幾種色調配或加點墨使用。此幀設色與渲染協調統一,白雲以白粉背染自有韻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則顯深邃。
20、設色的順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後上石色。石綠一般表現陽面,石青表現陰面,兩色可以摻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要注意顏色是補充墨的不足,墨是顏色的骨幹,使墨和色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❸ 動態山水圖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C%AC%C9%BD%CB%AE%CD%BC&in=32025&cl=2&cm=1&sc=0&lm=-1&pn=0&rn=1&di=2492831692&ln=3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C%AC%C9%BD%CB%AE&in=19167&cl=2&cm=1&sc=0&lm=-1&pn=2&rn=1&di=31804840&ln=9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C%AC%C9%BD%CB%AE&in=19167&cl=2&cm=1&sc=0&lm=-1&pn=3&rn=1&di=40126840&ln=9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C%AC%C9%BD%CB%AE&in=7687&cl=2&cm=1&sc=0&lm=-1&pn=8&rn=1&di=47284200&ln=92
❹ flash如何繪制山水風景動畫
如果在紙上可以畫出來山水風景畫,那麼用Flash也可以畫出來,Flash只是一個工具。
❺ 初學者山水畫步驟
事實上現在很多愛好藝術的人都喜歡畫一些山水畫,而對於大部分的初學者來說,還要畫好這些山水畫,那就必須要按照相應的步驟來完成。
首先第1步,我們肯定是要在自己的腦子裡面先做一個構思,自己必須要清楚自己所畫的這幅山水畫大致有哪些組成部分。在想清楚了以後,我們就可以調墨開始畫,開始的時候我們自然是先把山水以及一些自然景色的結構給勾勒出來。勾勒山水畫結構的時候也是有很多技巧的,你比如說在勾勒山的脈絡時,一定要比較的清晰,要給人一種層次感才行,另外就是在勾勒結構的時候也一定要簡潔一些。
第1步完成之後,接下來第2步我們就是對山進行皴染,在做第2步的時候,我們自己一定要靈活一些,比如說我們可以根據山的實際情況來勾勒出一些花草。使用這些花草點綴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密而不亂,疏而不散。
接下來第3步就是對整個山體進行皴染,此時我們的墨色一定要有淡有濃,比如說在勾勒的時候,如果是山體的一些基本脈絡,那我們可以使用稍微淡一些的墨色,其他的地方則是可以視情況使用一些濃一些的墨色,這樣才會主次分明,並且非常有層次感。
最後一步就是用淡赭石染山,用花青和石綠染木,最後這一步其實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這一步如果做的比較好,那整幅畫會特別的有空間感。
❻ 求畫山水的步驟
比較復雜:
勾:是指勾線,勾肋出山石、樹木的基本輪廓線。這一步看似簡單,實則是關乎整幅畫成敗的關鍵。因為勾線實際上是對整幅畫的構思設計,基本輪廓沒設計好,畫出的作品一定不好看,所以,勾線前對整幅畫要有總體構思和設想,做到胸有成竹,必要時應設計圖稿,那種隨意畫的畫法並不見得高明。
勾線設計有南派北派之分,北派山水以雄偉壯麗的高山大嶺和古樸蒼桑的松柏樹木為特徵,南派山水則以平雅意趣的丘陵江湖和淡雅清麗的花柳雜樹為特徵,現代山水更傾向用橫幅長卷描繪全景式的博大場景。
勾線通常用濕墨或清水,忌用濃度較高的墨,以便可改可救。
勾線最好將紙豎立勾畫,平鋪在畫台上勾畫易產生視覺誤差。勾好後應掛起來反復審視修正,直到整個畫面構圖,景物造型滿意為止。
國畫的線條有十八描之多,不同的線條反映不同的質感,因此,選擇合適的線條至關重要。通常鐵線描、折蘆描等稜角分明的線條能較好表現石山、石頭、古樹的質感,而游絲描、蘭葉描等比較平緩的線條能較好表現土山丘陵面貌。
皴:皴擦是山水畫特有的筆法,通常講山水畫的筆法除勾線外,最核心的就是皺法,也可以說,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畫。皺法是指用筆皺擦出山石、樹木的皺折紋理,古今山水畫家的風格區別除線條構圖區別外,多因皺法的區別而異,歷代山水畫家創造了幾十種皺法,因而也形成了自已獨特的風格。比較典型的如關仝的釘頭皺,李成、范寬的點子皺,董源、巨然的披麻皺,郭熙的卷雲皺,米芾父子的米點皺,李唐、馬遠的大小斧劈皺,蕭照的刮鐵皺,王詵、夏圭的拖泥帶水皺,黃公望的解索皺,倪瓚的折帶皺,王蒙的牛毛皺等等。
其中米芾的米點皺,李唐、馬遠的斧劈皺,蕭照的刮鐵皺屬粗筆皺法,適合畫狂放的畫,畫法灑脫快捷,但顯粗糙,其它均屬細筆類,適合畫精細的畫,也由於精細,所以成千上萬筆極費時間。
如果說中國畫的線法(十八描)是人物畫的核心要素,墨(色)法是花鳥畫的核心要素的話,那麼,山水畫的皺法,也就是筆法可謂山水畫的核心要素,所以歷代山水畫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點皺、線皺、面皺、染皺四大系列。歷代的皺法發展是逐步向簡化、快捷、方便的方向發展的。唐代、五代的皺法多以點皺為主,這種皺法極費時間。北宋以線皺為主,南宋以面皺為主,巳逐步簡化,元明清線皺、面皺並用。近代的寫意畫幾乎少見皺法,直接塗染,更加簡化。實踐證明,山水畫不用皺法不好,但皺法太繁褥也不好,簡潔、明快的皺法是大趨勢。
本書講的則是本人自創的禿筆芝麻皺、破筆亂點皺(點皺)、顫筆亂線皺、破筆發絲皺、橫豎折線皺(線皺)、枯筆掃擦皺、鈍筆樹皮皺、寫意飛白皺(面皺)、和水墨暈染皺(染皺),均是細筆皺法,而且較古代的各種皺法更自然真實,簡單實用,由於運用了一些特製筆具,故作畫時亦快捷方便。以上皺法可依各自愛好選擇或自創其它皺法。
點:古畫的點主要指點苔蘚,本人增添了點樹木花草,指在山石上用刀筆、鈍筆點畫草木,使山石富有生氣,這比畫荒山禿嶺更有意趣。
染:是指用淡墨和濕墨或色彩染出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以及染雲霧、水紋,使景物具有立體感真實感。在古典山水畫中,宋畫較講究渲染,而元代以後,許多畫法只有勾、皺、點而少染了,現代山水畫則更重渲染,大有無染不成畫之意。渲染確可增加畫面蒙籠美,渲染時,通常採取皺陽面而染陰面較好,且生宣和熟宣的染法是不同的。
——熟宣渲染通常用分染法,塗染法,有干染濕染之分,干染不濕紙,塗上墨色迅速用清水染開。濕染先將紙噴濕,將墨色塗在欲染處,然後迅速用清水筆將邊緣染開,使之形成濃淡過度自然的效果。塗染法主要用於染畫遠山,先塗出遠山形狀,然後迅速用清水筆將下面染開淡化,使之形成雲霧狀。
——生宣渲染通常用刷染法、點簇法、混染法、勾染法、積墨法或破墨法,也有干染與濕染之別,但干染易在兩筆交匯處現一道白印,濕染則不會,濕染應先將紙噴濕晾八成干後進行。
刷染法常用於染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是用筆沾少許淡墨,在欲染處採取掃、刷的筆法濕染,以形成濃淡層次。
點簇法常用於染雲霧,用枯筆點簇形成雲霧狀,點簇面不宜過寬大。
混染法也叫蘸墨法,常用於染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以及染雲霧,通常為濕染,先用筆沾一些濕墨或清水,再在筆尖上沾一點淡墨,然後在欲染處下筆,一次染成,此種染法要求較高,須要較深功底。
勾染法常用於染遠山,用特大號毛筆沾清水,筆尖沾淡墨,勾染出遠山山形。勾染可筆尖向內,勾染出山的層次,也可筆尖向外,勾染出山峰。勾染通常應一筆成型,不應反復塗抹。
筆尖向內勾染的山……
筆尖向外染畫的山……
積墨法是先用濕墨在欲染處平染,再用淡、濃墨在需要加深處逐步加深至滿意為止。積墨染第二三遍時應待前遍的水份稍干後進行,否則因水份太多易浸花,也可邊染邊用電吹風逐除些水份。
破墨法有濕破乾和干破濕兩法,濕破干是先塗上濃墨,迅速用濕墨或清水破壞濃墨,憑借墨色遇水會浸染的特性使墨色自然散開。干破濕則相反,先濕紙,再上墨。破墨還包括墨破色,色破墨,淡破濃,濃破淡等,不贅述。
染也包括染色,山水畫通常用青綠二色,有大青綠小青綠及淺絳之分,在山頂或山腳施一點橙黃或褚色更佳。(網路轉載)
原則上是先淡後濃,先外後里,濃淡搭配
❼ 國畫山水有哪些畫法
一、創作前的准備
(1)山水畫寫生技法——局部模寫法:適合初學者,臨摹未到熟練程度,真山水寫生又未多接觸,須要兩相對照,揣摹模寫,此時切忌貪大求全。
(2)山水畫寫生技法——詳記法:較完整"真實"地記錄畫面,適合初步熟練的學者,此時即當強調感受之真實,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實"。
(3)山水畫寫生技法——記異法:只對特別的事物加以記寫,適合時間較少或有特別感受時用。
(4)記意法(簡記法)只簡單記錄一個印象,不作詳細刻畫。
(5)山水畫寫生技法——放大法:選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並作較詳盡表現,常可有意外收獲。
(6)山水畫寫生技法——映象法:針對整體景物的感受,較簡潔的畫出大體印象,不求形似,但求達"意"。
(7)山水畫寫生技法映——象重疊法: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記,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萬水的疊加印象,此即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8)山水畫寫生技法——重復體味法:此法即留戀於此山此水間,留連忘返,反復觀照體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爛熟於胸,以致行坐眠食,時刻不忘。石濤之鍾情黃山,潘天壽先生之畫雁盪,黃賓虹先生之愛觀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二、山水畫寫生技法
1、創作法
以上講了筆墨、章法、寫生等問題,這些都是為創作作準備的、創作是一切技法的綜合運用。既然是「創」,就沒有固定的方法、程式,畫家由於各自的修養、稟賦、愛好不同,創作時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會有差異,這就不必強求一律。但要搞好創作必須注意些什麼問題呢?這方面前人提供了不少寶貴經驗,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現擇其要者簡述於後。
2、山水畫寫生技法:構圖的基本步驟
傳統的「六法」川筆中講「經營位置」,其實就是講繪畫布局的章法,即構圖。所謂繪畫中的「位置」應該用心去「經營」,要根據對象的結構和格局,苦心加以組織和布置:在創作的時候,要注意表現對象的特點和神韻,落筆要肯定,一下筆就抓住物象的特徵,主題要鮮明。
先用墨線勾畫出景物的大感覺,構圖注意重心。先落墨點出小山丘,一般起筆落墨為有濃淡的濕墨,接下來干筆走線條向外擴張,線條由簡到繁、由疏到密;最後加點、擦、皴。注意點擦時變化要多,以中鋒點、散鋒點、側鋒擦,營造出山村郊外的蒼野和自然,主題不斷的深入,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
3、山水畫寫生技法:山石結構與皴法
骨法用筆是傳統「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關於繪畫用筆的問題,也是運用「線」表現對象形體的重要技法,骨力、骨氣,形似皆於本意,而歸乎用筆。因此,「骨」便是指「線」的力度與變化,以及整幅畫的「骨架」。
中國畫表現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皴石的外形輪廓以及輪廓以內山石的不平紋理。所謂皴,就是山石結構的紋理線條;擦是指在山石輪廓線旁擦出不規則的墨痕,增加山石的粗糙感;渲染,就是用濃淡墨染出山石凹凸不平的陰陽面,增加山石質感和明暗。
骨法用筆中傳統皴法有許多種類,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米點皴、雲頭皴、馬牙皴、拖泥帶水皴等,但在實際生活中,山石質地是多種多樣的,山石紋理和風貌也是豐富的,所以單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滿足表現上的需要,故而常將多種皴法結合使用。
4、水畫寫生技法:山石結構
歷代畫家根據山石的地質結構和外形狀態而創造了表現程式,隨著自然界的變遷和繪畫技法的演進,傳統的皴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更具真實感和現代感。
唐以前,山水畫中的山石是「空勾無皴」的。到五代、北宋時期畫家們才開始使用皴法,前人經過對自然界山石的長期觀察、體驗和積累,終於總結出表現山水紋理、質感、體面關系的造型手段。這是山水畫的一大發展。我們今天畫山石結構時,除了要對大自然進行更切實的觀察和寫生外,也應繼承和發展傳統的造型手法。
5、山水畫寫生技法:樹木寫生技法
古人畫樹一般先畫枯樹,因為枯樹的出枝、穿插、組織結構清楚。不過,我們近代畫家畫樹已打破陳規,可以先畫部分樹葉或先用墨點出樹叢、樹林的層次,然後再畫樹乾和樹枝。
初學畫時應先學畫樹的主幹,後畫次干,再寫小枝,這樣一步一步地深入,經過一定時間的寫生練習之後,自然會抓住物體的特徵規律,線條也能做到簡略扼要。「畫從真中來,不受真所限」。意思是在大自然中學習,要經過自己的消化,才能得心應手地隨意畫出。
畫國畫需要經過臨摹、寫生、圖畫自然三個階段。小編今天主要講的是寫生階段,走完三個階段估計至少要二十年,更者是三、四十年。到此你才是一個真正的畫家了。國畫山水每個階段、第個步驟,甚至筆法、墨法、畫法都可單獨成書,在這里小編分享的也只是九牛一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更加深入研究。
❽ 怎樣畫山水素描畫
1,首先我們畫出一些山脈的輪廓。
❾ 山水畫中的飄動的霧怎麼畫啊要步驟!
使用3~4號排刷,用淡墨走S型偶筆,再快乾的時候使用滑彩修飾。不知道你弄的是水分二年還是水彩還是國畫我說的是國畫的畫法 中國古代畫論中既強調多樣性又強調統一性。
多樣性即反對平淡無奇,反對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訣》:"千岩萬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獻)層巒但起伏崢嶸而各異"。同時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變化,要有強烈的對比。"既追險絕,復歸平正。"也就是說中國山水畫通常不畫缺乏對比的平原風景,總是喜歡表現地形地貌對比強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關山行旅圖
關仝,五代宋初長安人。早年師荊浩,後又師唐代名家王維、畢宏等,有出藍之譽。喜作雄偉山勢,求意境。筆法簡勁,達到了"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之藝術境界。有人並稱"荊關",也有人將他與宋初李成、范寬並稱為"三家山水"。乃北方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
該軸是高遠和深遠相結合的全景構圖。下方中近景似乎是日落西山之際,山麓溪邊人家和驛店之人物活動百態,在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滿生機。上方中遠景奇峰突出雄偉高大,深壑間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遠不可測。整幅畫描寫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遠。筆法中用粗圓的線描勾括山體,短直筆則勾樹木丫枝,使構圖更為緊湊,較荊浩的"筆"更富有表現力。同時,皴點與漬染的結合,濃墨與淡墨的協調,更讓人有置身於高深之中的感覺。可惜構圖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匡廬圖
荊浩,字浩然,五代河南沁水人。唐末戰亂,隱居太行山之紅谷,號洪穀子,自耕而食。又自勉"吳道子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長,成一家之體。"環境、心境所至,故其山水畫"氣質具盛",有筆有墨。荊浩創造出全景構圖及皴法和水墨暈章的表現法,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五代宋初的畫家關仝、范寬、李成、郭熙以及後代的眾多畫家均受其影響。
該畫三遠全景式構圖,左實右虛。實處群峰迭出,怪石嶙峋,長松並茂,堂亭有序,"飛流直下三千尺"。虛處輕嵐薄霧,"日照香爐生紫煙",確實能陶醉人於心曠神怡之中而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整個畫面正如後人所雲的"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筆法村莊挺勁、山體(石法圓中帶方)、樹木(樹枝瘦勁)、堂亭工細有筆;再加上皴染有序,設色清潤,墨以意境,真乃北派山水之特色
溪山行旅圖
范寬,宋初陝西耀縣人。又名中立,字中正。初學荊、關和李成,又曾入居終南山、太華山深林之中,使之心神與大自然相融,所以其作品既有雄偉氣勢又能感人心魄。
該畫是高遠章式。上方主峰高山仰止,寬厚有壓迫感,是雄偉而不是雄勁。下方小嶺則表現較強的質感,但山上之茂密的矮樹和由急而緩的山溪,又與遠景的雄偉融為一體。所以說,對比的反差與協調處理得很好。同時,疲憊的旅人和負重的馱驢,既使畫面有靜有動,又可襯托出山勢的高深險要。筆法是墨筆畫,用粗、短、硬筆勾出山體和樹干,而用細筆精勾樹葉和人、驢,富於表現力。用自己發明的雨點」層層皴點樹木山石的紋理,少用渲染,只用墨之濃淡來烘托泉瀑與溪水的潔白明凈。--潘至中在《論畫雜憶》中說,北方山水畫不難於用筆而難於氣韻,不難於奇峭而難於雄渾。"雨點皴"則能較充分地表現"氣韻"和"雄渾"。
第二、遠
具體說就是散點透視。
西方風景畫所採用的視點,多為平視的一點透視與二點透視,主要為靜態空間構圖。故其水彩畫或油畫,多根據人眼垂直視角30度,水平視角45度的固定視域,來決定畫幅的長與寬的比例,通常是三與二之比。中國宋代的山水畫家王微說:"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則提出山水畫的「三遠」表現法。也就是說中國山水畫不採用西方那種平視靜觀構圖「所見不周」的表現方法,而是採取了視點運動的「三遠」表現法。這種表現法與古代的走馬燈或今天電影表現手法中的"搖"相似。所以中國畫的畫幅,若不是縱長的條幅立軸就是橫長的橫卷。或者說一幅中國山水畫中,無論是以高遠、深遠、平遠中的哪一「遠」為主,但都結合以其他的二「遠」,總之是追求一個「遠」字,打破了時間和時間的限制。
"三遠"表現法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中國山水畫往往在一幅畫中有"高遠"讓你體會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勢逼人,如身臨其境;有"深遠"讓你感到山重水復,深邃莫測;有"平遠"視野開闊,心曠神怡。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打破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視、俯視和平視等散點透視來描繪畫中的景物。
早春圖
郭熙,河南溫縣人。字淳夫。活躍在北宋中期。畫院翰林待召。初師李成但自成一家。作品真實、細膩、工巧,注意表現大自然四時之景的豐富內涵和微妙變化。在《林泉高致》中說到,"春山淡腋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晚年作品風格轉為雄壯。
該畫全景式三遠構圖。上方正中高山大壑,是為高遠;左側飄渺處矮山連綿,溪水欲流又止,視野寬闊為平遠;右側古寺迷離,別生湖天,更用濃墨設色表現出來,這就是深遠。同時,巧妙地用溪水流止、行人萌動、枯木吐枝,使畫面在寧靜中蘊涵著生機,來表現"早春"這個主題。就意境而言,這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是相當成功的。
筆法是圓健秀勁。如山體,既區別於荊、關的粗壯勁挺,又不同於范寬的雄偉壓迫,細品之乃雄偉中又見峻峭。之所以這樣,主要是通過構圖(如前述)和墨的濃淡來表現陰陽向背體現出高遠、深遠和平遠的境界。技法上墨多於筆的"卷雲皴"有助於其風格的表現;而"郭熙蟹爪"也有助於表現北方山水雄勁的一面。
窠石平遠圖
郭熙所作。絹本。墨筆畫深秋清曠之景,木葉盡脫,水落石出,遠巒一帶,輕籠晚靄,神韻獨絕。用筆比前更加老練。自識"窠石平遠,元豐戊午(1078年)郭熙畫",應是最晚年之筆。或有認為乃李成、王曉合作。李成,字咸熙,唐宗室,五代時避亂於營丘(山東)。工畫山水。宋《宣和畫譜》推為古今第一。
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北宋徽宗政和年間畫院學生。18歲畫成此畫,長1188厘米。藏北京故宮。畫構圖縝密,用筆精細,全卷用濃重的礦物質顏料石青、石綠畫成,即大青綠設色。因此色彩絢麗,經久不變,這就是青綠山水。畫卷開始,一片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流水飛瀑,令人神往。接著是層巒疊嶂,山丘連綿。境界隨之一變,危峰兀立,棧道盤曲,凸現中國山川無比壯闊雄偉的氣概。隨著山巒盡處,江水蜿蜒而來,逐漸進入丘陵地帶,畫面也漸漸開闊。最後是一望無際的煙波,遠處平坡遠浦,漁舟搖曳;近處山村水廓,屋舍儼染,正是一派江南水鄉風光。全卷波瀾起伏,主次分明。山石不見鉤皴墨竹;水紋用筆纖細,一覽無盡。無款印,後紙有蔡京跋稱為王希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