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國著名的千手觀音寺廟在哪裡
最大的千手觀音像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東林寺。
東林寺的千手觀音不僅為亞洲室內千手觀音第一佛像,最近獲得最高的室內觀音像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東林寺有著近七百年的歷史,在2007年又對它進行了擴建。寺中觀音閣內的千手觀音像高34米,凈高為27.4米,蓮花座高1.9米,須彌台高4.8米,總高達到了世界之最。此聖像是仿照唐代的觀音聖像和敦煌石窟的千手觀音壁畫像而建。
(1)成都哪個寺廟有千手觀音圖片擴展閱讀:
千手觀音的起源
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
「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千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
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原生地:邢台南和縣瓦礫崗和白雀庵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古代興林國妙庄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庄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
一怒之下,妙庄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庄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後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葯才能治好。
於是,妙庄王求助於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願獻出。三公主在外知道後,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葯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的病體就康復了。此事不僅使妙庄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
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貳』 成都求護身符
個人推薦新都寶光寺
具體理由
1.寶光寺始建於東漢,是成都地區規模最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寺廟,寶光寺與鎮江金山寺(「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等並稱長江流域禪宗「四大叢林」,為海內外高僧大德所推崇。
2.歷史文化悠久,公元880年,唐代黃巢軍攻破了長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並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為「寶光寺」。
3.寶光寺內有著名的500羅漢,羅漢雕塑500 尊,中堂還有一尊千手觀音,很有文物價值和觀賞性,是梢香的好地方。
4.寶光寺收藏有宋徽宗、唐伯虎、祝枝山、張大千、慈禧太後等人的真跡,其中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幗寶。
5.千佛碑。此碑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在高一百七十五厘米,寬六十五厘米,厚十四厘米的碑身上,心靈手巧的古代石刻藝術家,縱橫有序地鐫刻著一千尊雙手合十,趺坐蓮台的深浮雕佛像。此碑成於梁武帝肖衍大同六年(540年)。
6.寶光寺以「舍利寶光」聞名中外。寶光寺收藏有佛祖釋迦牟尼的13顆舍利,全國僅西安法門寺和成都寶光寺擁有,可以說是進香拜佛必去的寺廟。
『叄』 千手觀音在哪個寺廟
普陀山,觀音道場。
『肆』 水陸庵寺,名氣不大遊客不多,但為何被稱為「最擁擠」的寺廟
我國現存許多古寺名剎,它們或底蘊深厚、或環境清幽,都深受遊客喜愛,但在陝西西安有一座免費的千年古剎——水陸庵,它名氣不算大,遊客不算多,可見過的人無不被震撼,因為寺廟中竟然藏了3700多尊彩色佛像壁塑,13面牆上密密麻麻,其「擁擠」程度堪稱國內之最。
雖然我國有著眾多的風景名勝,但像水陸庵這樣能由古至今保存下來這中國最大、最完整的壁塑群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么「擁擠的」水陸庵雖然不像少林寺、白馬寺等等這些寺廟被人們所熟知,在這里你也許看不到密密麻麻的遊客,但進到裡面一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佛像也會讓你看花了眼,定能讓你覺得不枉此行的。
『伍』 四川有名的寺廟都有哪些
鐵像寺
第十名:成都鐵像寺,門票免費。鐵像寺位於成都武侯區鐵像寺路66號。據《華陽縣志》記載:明代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掘地得鐵鑄釋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即以「鐵像」命名。寺院內殿堂巍峨,草木蔥郁,屋舍儼然,清新雅靜,安寧祥和。
普照寺
第九名:成都普照寺,門票免費。普照寺位於都江堰市大觀鎮青城外山。普照寺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現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後重建的。寺院風景優美,古木參天,林蔭蔽日,寶剎儼然。
白岩寺
第八名:成都白岩寺,門票免費。白岩寺位於成都大邑縣天白路,在一塊巨大的白色沉積岩下,故名白岩寺。據說在東漢永平十六年,由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尊者創建,現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院內具有濃厚的藏傳佛教風格,銀杏古樹秋天時風景極美。
川主寺
第七名:阿壩川主寺,門票免費。川主寺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213國道上,是一個4A級景區,去黃龍景區時會路過這里,寺院並不大,但卻是藏民心中最神聖的寺廟之一。
聖水寺
第六名:綿陽聖水寺,門票免費。聖水寺位於綿陽市涪城區長虹大道北段357號,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公元860-870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被視為靈泉,故更名為「聖水寺」。聖水寺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
大慈寺
第五名:成都大慈寺,門票免費。大慈寺位於成都市錦江區大慈寺路,始建年代據估算距今約有1600多年了。唐武德五年(622年)春,唐僧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被譽為「震旦第一叢林」。
石經寺
第四名:成都石經寺,門票2元。石經寺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茶店鎮石經村,始建於東漢末年(220年)前後,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簡州牧宋思仁游寺有感,贈石刻《金剛經》一部,因此得名石經寺,為川西五大佛教叢林之一。
寶光寺
第三名:成都寶光寺,門票5元。寶光寺位於成都市新都區寶光街,寺中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舍利塔,還有我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以及從南朝至清朝的眾多文物與佛教聖品。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被稱為「鎮寺三寶」。
昭覺寺
第二名:成都昭覺寺,門票免費。昭覺寺位於成都市成華區昭青路,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寺內一尊近代的「千手觀音」木雕像尤為壯觀。昭覺寺一直都是成都最有名的寺廟之一,是西南地區規模最為宏大、壯觀的寺院之一,號稱「川西第一叢林」。
文殊院
第一名:成都文殊院,門票免費。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街,始建於隋朝,康熙年間重建後稱為文殊院。院內供奉著大小300餘尊佛像,尤以一尊來自緬甸的玉佛最為珍貴。寺內還珍藏有明清以來書畫珍品多幅。文殊院門前的文殊院街,已開辟為號稱「都市禪林」的文殊坊,清一色的仿古建築,眾多老字型大小小吃顯得格外熱鬧。
『陸』 千手觀音的資料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 "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製作的。其經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但歷經多種曲折和艱辛,才於一百年後在華夏土壤紮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目前見於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於唐寶歷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制的,惜已盪然無存。有專家認為,在尚未發現更早的圖像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 113、148等窟的《千手經變》,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手經變》圖像。
四川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量不少。安岳的卧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岩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等較具代表性。
北山佛灣石窟第9號龕的千手觀音像開鑿於晚唐。龕高2.9米、寬2.8米、深0.9米。龕內正壁的千手觀音頭戴花冠,冠中現一化佛。身上化出毫光兩道,分左右射向龕頂,縈統二飛天。胸飾瓔珞,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跌坐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素麵,四方形,高1.1、寬1.5、厚0.5米。具四十二手(多殘),肩上兩手合托一坐佛於冠頂,胸前兩手合十,稍下兩手置腹下,再下兩手置膝上施禪定印,其餘各手分執瓶、鈴、輪、鏡、弓、柞、盾等法器。背托桃形身光,外沿陰刻火焰紋,內刻手臂多條,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乾眼。觀音座下右側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狀。左側跪一餓鬼,雙手捧碗,作乞食狀。
龕左右壁有三層造像。上層內側各鐫五佛立雲端,即十方佛。外側各刻羊頭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塵的雨師及手持風袋的風神、懸鏡的電母。中層各刻騎於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於白象背上的普賢,以及騎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下層各刻一菩薩二侍者二金剛像。
北山石窟佛灣第273號龕鑿造於五代。龕高1.sl米、寬1.1米、深0.73米。龕內主像千手觀音與前述第9號龕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龕左右壁造像內容遠不如第9號龕豐富,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為"波斯仙",身高0.45米、肩寬0.13米。高鼻深目,長髯瘦身,胡貌梵像。左手執長杖,右手持串珠。另龕頂壁上扁狀蓮花形寶蓋左右側各有一飛天,體態優美。
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的千手觀音覆蓋於南岩東端"大悲閣"內,鑿造於南宋,是其同類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
此龕系摩岩龕,左右側為大橢圓形。龕高7.2米、寬12.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主像干手觀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剛須彌式,高 0.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觀音前額豎開一眼,八尊小佛飾於冠上,兩條飄帶由冠頂垂於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撫膝。觀暗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大有拯救眾生於苦難的慈悲胸懷。
觀音左側有一男像,著交領寬袖袍服,戴方巾,執笏。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頂豬頭,著圓領儒服。觀音右側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圓領寬袖長服。其右有一女像頭頂象頭。龕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觀音一手掌中有銅錢施與。右下角跪一餓鬼,雙手捧缽,觀音一手掌中施以食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觀音的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支支似乎是難以數計的"金"手,且每隻手掌心中有一隻眼睛,每隻手中持一種器物。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顯得圓潤多姿,金碧輝煌,給 人以眼昏目炫之感。
那麼,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
據說,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開這個謎。但數來數去,終因手的分布過於紛繁,一直未能數清。於是,數手竟成了一個難題。至清代時,一位聰明的和尚利用貼金箔的機會,貼一隻手標明一個號碼,才最後解開了這個謎: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有一千零七隻手,一千零七隻眼。因一般千手觀音的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隻手、眼。故稱它是我國佛教藝術中唯一的名符其實的石刻千手乾眼觀音像毫不為過。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印度妙庄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庄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一怒之下,妙庄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庄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後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葯才能治好。於是,妙庄王求助於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願獻出。三公主在外知道後,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葯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的病體就康復了。此事不僅使妙庄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考,這個故事出自於元代趙孟兆夫人管道升撰的《觀音大士傳》。因此,寶頂石窟的千手觀音絕非源於這個故事,而仍是依據佛經創作的。
比較上述幾龕造像不難看出,北山佛灣石窟第9龕不顧龕內空間的限制,著力於佛經內容的忠實,嚴格,咯守佛經所規定的儀軌,基本上表現了《千手眼大悲經變相》的內容,它可以稱得上是四川石窟中最完整的《千手觀音經變相》。第273龕在嚴守佛經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視龕內空間的實際情況,刪去了部分內容。寶頂大佛灣石窟第8龕與之不同,它全力渲染和展現的是千手乾眼,以及手中所持的各種法器,把佛經內容的表現放在了次要地位。由此反映出大足石窟中晚唐至宋的千手觀音像,在表現上經歷了一個由嚴恪恪守佛經儀軌到簡化佛經內容的歷史過程。
圖片中的千手觀音原生地:邢台南和縣瓦礫崗和白雀庵
影響:由此引發了國人對中國的女性觀音菩薩的崇拜
相傳白雀庵建於南北朝北周時期,庵院坐北朝南,廟內供奉「千手千眼」菩薩,為興林國國王妙庄王的三女兒妙善,人稱「三皇姑」。妙善喜歡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為尼,因妙庄王逼迫其還俗,而火燒白雀庵,致使數百名尼姑身亡,妙善於是乘白虎遠走蒼岩山修行,後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瘡,需用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葯引子,三皇姑便捨出自己的手和眼為父王治病。妙庄王病癒後,想把三皇姑封為全手全眼菩薩,為其建造廟宇,更塑金身,由於過分激動,竟說成「千手千眼」。妙庄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龍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傳達聖旨給修築者,於是建造廟宇時就給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許多手眼,手裡又長眼,即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薩。 庵院香火旺盛,特別是農歷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兩個廟會,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會期長達15天左右。1988年9月,河北省佛教協會將其定為「河北省南和縣白雀庵女道場」。三皇姑的傳說早在隋朝時期,就變得人人皆知,《搜神記》二十卷,視觀音為神。略記曰:「妙庄王有三女,長妙音,次妙緣,三妙善,妙善即觀音大士。王令贅婿不從,逐之御花園,居之白雀寺,苦以搬運,極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毀於焰,大士無恙如初。命暫之,刀三折;命縊以白練,忽黑風遮天,一白虎背之去。至屍多林,青衣童侍立,遂歷地府,過奈河橋,救諸苦難。還魂再至屍多林,遇一耆碩,指香山修行。後,庄王病急,剜目斷臂救之,爾時道成。空中現千手眼,故曰: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代興林國妙庄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庄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一怒之下,妙庄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庄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後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葯才能治好。於是,妙庄王求助於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願獻出。三公主在外知道後,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葯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的病體就康復了。此事不僅使妙庄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考,這個故事出自於元代趙孟兆夫人管道升撰的《觀音大士傳》。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製作的。其經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但歷經多種曲折和艱辛,才於一百年後在華夏土壤紮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目前見於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於唐寶歷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制的,惜已盪然無存。有專家認為,在尚未發現更早的圖像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變》,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手經變》圖像。
四川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量不少。安岳的卧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岩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等較具代表性。
北山佛灣石窟第9號龕的千手觀音像開鑿於晚唐。龕高2.9米、寬2.8米、深0.9米。龕內正壁的千手觀音頭戴花冠,冠中現一化佛。身上化出毫光兩道,分左右射向龕頂,縈統二飛天。胸飾瓔珞,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跌坐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素麵,四方形,高1.1、寬1.5、厚0.5米。具四十二手(多殘),肩上兩手合托一坐佛於冠頂,胸前兩手合十,稍下兩手置腹下,再下兩手置膝上施禪定印,其餘各手分執瓶、鈴、輪、鏡、弓、柞、盾等法器。背托桃形身光,外沿陰刻火焰紋,內刻手臂多條,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乾眼。觀音座下右側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狀。左側跪一餓鬼,雙手捧碗,作乞食狀。
龕左右壁有三層造像。上層內側各鐫五佛立雲端,即十方佛。外側各刻羊頭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塵的雨師及手持風袋的風神、懸鏡的電母。中層各刻騎於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於白象背上的普賢,以及騎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下層各刻一菩薩二侍者二金剛像。
北山石窟佛灣第273號龕鑿造於五代。龕高1.sl米、寬1.1米、深0.73米。龕內主像千手觀音與前述第9號龕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龕左右壁造像內容遠不如第9號龕豐富,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為"波斯仙",身高0.45米、肩寬0.13米。高鼻深目,長髯瘦身,胡貌梵像。左手執長杖,右手持串珠。另龕頂壁上扁狀蓮花形寶蓋左右側各有一飛天,體態優美。
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的千手觀音覆蓋於南岩東端"大悲閣"內,鑿造於南宋,是其同類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
此龕系摩岩龕,左右側為大橢圓形。龕高7.2米、寬12.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主像干手觀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剛須彌式,高0.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觀音前額豎開一眼,八尊小佛飾於冠上,兩條飄帶由冠頂垂於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撫膝。觀暗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大有拯救眾生於苦難的慈悲胸懷。
觀音左側有一男像,著交領寬袖袍服,戴方巾,執笏。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頂豬頭,著圓領儒服。觀音右側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圓領寬袖長服。其右有一女像頭頂象頭。龕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觀音一手掌中有銅錢施與。右下角跪一餓鬼,雙手捧缽,觀音一手掌中施以食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觀音的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支支似乎是難以數計的"金"手,且每隻手掌心中有一隻眼睛,每隻手中持一種器物。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顯得圓潤多姿,金碧輝煌,給人以眼昏目炫之感。
那麼,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
據說,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開這個謎。但數來數去,終因手的分布過於紛繁,一直未能數清。於是,數手竟成了一個難題。至清代時,一位聰明的和尚利用貼金箔的機會,貼一隻手標明一個號碼,才最後解開了這個謎: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有一千零七隻手,一千零七隻眼。因一般千手觀音的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隻手、眼。故稱它是我國佛教藝術中唯一的名符其實的石刻千手乾眼觀音像毫不為過。
因此,寶頂石窟的千手觀音絕非源於這個故事,而仍是依據佛經創作的。
比較上述幾龕造像不難看出,北山佛灣石窟第9龕不顧龕內空間的限制,著力於佛經內容的忠實,嚴格,咯守佛經所規定的儀軌,基本上表現了《千手眼大悲經變相》的內容,它可以稱得上是四川石窟中最完整的《千手觀音經變相》。第273龕在嚴守佛經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視龕內空間的實際情況,刪去了部分內容。寶頂大佛灣石窟第8龕與之不同,它全力渲染和展現的是千手乾眼,以及手中所持的各種法器,把佛經內容的表現放在了次要地位。由此反映出大足石窟中晚唐至宋的千手觀音像,在表現上經歷了一個由嚴恪恪守佛經儀軌到簡化佛經內容的歷史過程。
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節目千手觀音感動了全中國。
一般是40臂,乘以25有,成1000之數。
(1)手下伸、掌向上,名施無畏手,除一切眾生怖畏;(2)持日手,救眼暗無光者;(3)持月手、救患熱病令清涼;(4)寶手,為眾官位者;(5)寶箭手,令善友早相遇;(6)凈瓶手,為求生梵天者;(7)楊枝手,除種種病難;(8)白拂手一切惡障;(9)寶瓶手,為調和眷屬;(10)盾牌手,辟一切惡獸;(11 )鉞斧手,除一切王難;(12)髑髏寶杖手,役使一切鬼神;(13)數珠手,能得一切佛接引;(14)寶劍手,降伏一切鬼神;(15)金剛杵手,摧伏一切怨敵;(16)鐵鉤手,能令龍王擁護;(17)錫杖手,慈悲覆護一切眾生;(18)白蓮花手,成就種種功德;(19)青蓮花手,為生十方凈土;(20)紫蓮花手,能見十方諸佛;(21)紅蓮花手,能令生天;(22)寶鏡手,成就大智慧;(23)寶印手,成就大辯才;(24)頂上化佛手(二手),為得諸佛摩頂授記;(25)合掌手(二手),令一切人及鬼神愛敬;(26)寶篋手,能得土中伏藏;(27)五色雲手,令速成佛道;(28)寶戟手,能辟除怨賊;(29)寶螺手,號召天神;(30)如意寶珠手,能令富饒;(31)絹索手,令得安穩;(32)寶缽手,令身體安穩;(33)玉環手,令得僕役;(34)寶鐸手,令得上妙音聲;(35)五股杵手,能降伏天魔外道;(36)化佛手,生生不離佛;(37)化宮殿手,生生在佛宮殿中,不受胎生;(38)寶經手,令博學多聞;(39)金剛輪手,直至成佛終不退轉;(40)蒲桃手,令稼谷豐收。以上是經中所說。一般再加麥穗手、羯磨輪手、寶矛手、寶錘手成四十八臂。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是我國民間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千手觀音是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
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千手觀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徵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
千手觀音為觀音部果德之尊。「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根據《陀羅尼經》雲: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願求。
千手觀音是2008年生肖鼠的本命守護神,當您佩戴時她能夠默默的保佑您度過各種難關、消除各種病痛,當您運氣旺時,能使您更加輝煌,當運氣低落時,能夠消除各種障礙,化解各種災難,使您順利度過關口,達到一生幸福、平安吉祥。
因此鼠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千手觀音菩薩之生肖守護神法像,必使事事順心,心想事成。
『柒』 世界上最大的「千手觀音」建在哪
中國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音在承德外八廟的普寧寺。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代乾隆皇帝在承德修建的第一座寺廟,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普寧寺在清代實際是承德外八廟的宗教活動中心。寺廟的主體建築及殿堂陳設均為清代原始結構。其中,主體建築大乘之閣內主供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更是中國古代雕像藝術的瑰寶。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須彌底座高為1.22米。須彌底座上蓮花底座至無量光佛頂部高度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圍15米,重量為110噸,僅頭部重就達5.4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捌』 溫江,城區和附近有什麼寺廟
大乘院,大乘院坐落在成都市溫江區公平惠合村,屬溫江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史載,始建於宋代,明正德年間(1506-1521)擴建,明末毀於戰亂,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以後又加維修,故有新廟子之名。目前廟內有殿宇四重,即千手觀音殿、大雄寶殿、西方三聖殿和藏經樓。千手觀音殿建於1993年,採用磚混結構,建築面積282平方米,因殿內供奉著一尊清凈端嚴的千手觀音,故稱此殿為千手觀音殿。大雄寶殿建於宋朝,建築面積520平方米,採用木質結構,其殿樑柱是香樟珍楠所制,具有殺菌功能,故歷經數百年一直沒遭蟲柱。其最大的特色是採用雙佛式,即站佛套坐佛。站佛雄偉端莊,坐佛小巧精緻,是大乘院的建築一個亮點。藏經樓是大乘院最新的主體建築,建築面積580平方米,採用的是磚混結構,於1998年修建的。其外牆顏色採用的是朱紅色,內壁為白色,玫瑰色的地磚,藏青的頂瓦,整幢建築集雄偉庄嚴為一體,其獨特的6米樓層間距的高空設計讓人感覺非常空曠和大氣。藏經樓是僧尼深入經藏,研究佛法的地方。三聖殿建於清朝,也是採用木質結構,其殿樑柱也是香樟珍楠所制,建築面積560平方米。因殿中供奉有三座菩薩,故稱此殿為三聖殿。2004年在區外僑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大乘院新增土地2.05畝擴建了山門。現大乘院住持為釋正法。
南嶽明心寺位於萬春鎮。相傳「三國時期」就有上下南嶽廟之稱。於是1999年開始修復,於2001年建成,目前有兩重大殿。南嶽明心寺面臨岷江河畔,岷江河貫穿萬春全鎮,河岸路旁柳絲風飄,春夏綠裝披,鳥色宜人。2006年,經多方面努力,南嶽明心寺在院內修建了濟成和尚的靈塔,觀音殿也在當年開始修建。現南嶽明心寺住持為釋廣成。
『玖』 千手觀音菩薩最大最好的道場是哪座寺廟
網路:湖南溈山大佛 世界最大千手觀音聖像
『拾』 千手觀音在哪裡
河北承德普寧寺。普寧寺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由於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建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佔地3.3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築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准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大乘之閣內部分為三層,閣內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達110噸,用木材120 立方米,是現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質雕像。像內是三層樓閣式的構架結構,中間為一根主木,四周組合許多根邊柱,外釘衣紋占板密封,分層雕刻。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細膩,繪色絢麗,生動地表現了觀世音菩薩的表情和神采,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