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胃氣衰敗的症狀
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胃氣,其含義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為水谷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的統稱,謂之胃氣。由於胃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繫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因此,胃氣的盛衰有無,關繫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有從容和緩之象。因為脾胃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過經脈輸送的,故胃氣的盛衰有無,可以從脈象表現出來。臨床上有胃氣之脈以和緩有力,不快不慢為其特點。其三,泛指人體的精氣。「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胃氣可表現在食慾、舌苔、脈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慾如常,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稱之為有胃氣。臨床上,往往以胃氣之有無作為判斷預後吉凶的重要依據,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保護胃氣,實際上保護脾胃的功能。
胃氣衰敗,則不能受納腐熟水谷,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胃脘疼痛、噯腐食臭等,
胃氣衰敗,則胃陰陽具虛,見口燥咽干,大便干結,面色胱白,畏冷肢涼、神疲乏力,舌紅少津,脈細數或弱。
B. 胃氣不足的症狀
中西醫結合效果好
附帶給你一款資料
建議平時飲食以半流食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可服用天然B族調理。
養胃 :
1、從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碼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然後嚴格遵守。這同時會對睡眠時間產生影響,因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塊吃的,這種習慣必須要改,並不是說晚上吃夜宵可以彌補過來的,因為人的生物鍾雖然可以前後移動,但總是在一定范圍內,不可能產生太大的差別。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去查一下相關人體生物鍾的資料。
2、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狀是吃一點點就會飽,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胃脹,特別在晚上多吃的話,還會因為胃部滯脹而影響入睡。硬的、纖維類的東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議少吃多餐,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但不宜過多,一定要記住這不是正餐,正餐還是要按正常來吃。食物以軟、松為主,一些比較韌性、爽口的東西不宜多吃,因為這些東西最難消化。湯最好飯前喝,飯後喝也會增加消化困難。入睡前兩三個小時都最好不要吃東西,否則容易影響入睡,如果覺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3、胃病的人應該戒煙、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這些都是最傷胃的。胃的脾性喜燥惡寒,因而冷飲和雪糕也必須要戒,食物以熱為好,這對於任何人都是一個考驗,特別是酷暑時節。有兩種飲料應該多喝,一是牛奶,二是熱水。牛奶可以形成一層胃的保護膜,每天早上起床後先喝一杯牛奶,在吃東西,是再好不過的。多喝水,特別是熱水,因為人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把缺水誤認為是飢餓。
4、豆奶雖好,但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饅頭可以養胃,不妨試試作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是人體不能缺乏的,所以應該足量。但最好煮得軟一點再吃,這樣胃會好受一點。菜和果皮的纖維比較多,可以適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對多吃。
7、有胃病的人飯後不宜運動,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開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對消化比較好,總之,餐後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況下,不提倡吃葯,因為長期吃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內治癒。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醫,中醫的良方對於養胃特別有效。
9、木瓜適合胃的脾性,可以當作養胃食物,不過對於胃酸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記住,胃喜燥惡寒,除了冰的東西以外,其他寒涼的食物像綠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10、再提一次,胃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內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養」,急不來,只能從生活習慣的改良中獲得。我們都需要一個好的胃,這些習慣的改變都是必需的。
C. 按什麼穴位可以改善脾胃虛弱
調理脾胃按穴位:點按中脘穴,揉按心窩,推按兩肋,艾灸中脘穴等。
1、點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氣結聚之處,點按中脘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鍾,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2、揉按心窩。
心窩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用手掌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暢,有調節中焦氣機,使胃氣通暢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脹症狀明顯,可由心窩處開始重復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兩肋。
將兩只手的手掌放在身體兩側,然後由乳房下緣向下推按至側腰部,以局部發熱為准,這樣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膽經,調暢氣機的作用。
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調節胃功能,達到養胃、暖胃,調暢中焦氣機、預防胃疾病的療效。
4、艾灸中脘穴。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鍾,或用艾罐灸20-30分鍾。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D. 脾胃虛弱,濕氣重,點按哪個穴位治療!
1、 豐隆穴
【位置】: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它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2、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功效】: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3、 中脘穴
【位置】:位於腹中線上,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是胃的弘揚匯集之處。
【功效】: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4、 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髕骨下緣往下4橫指、脛骨外側4橫指。
【功效】: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有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的作用。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5、復溜穴
【位置】: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3指寬處。「復溜」一詞中,「復」是反復,「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蒸發上行。
【功效】:按揉復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謝正常。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6、 曲池穴
【位置】:曲池穴位於肘關節,彎曲胳膊肘時,肘橫紋末端的凹陷處即是。
【功效】: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E. 胃在哪個位置圖片
胃位於膈下,位置大約位於人體的左上腹,肋骨以下,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胃的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
胃是人和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是貯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胃主要將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較小的分子,以便進一步吸收。
胃腸道主要受中樞神經系統(CNS)、腸神經系統(ENS)雙重支配,腸神經系統雖然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但它有獨立的反射弧,具有整合功能,可直接接受胃腸道內的各種信息。
可以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參與調控胃腸的功能;同時,消化道壁內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大腦,所以ENS被稱為腸之腦。
(5)胃氣弱看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食物入胃後,胃內壓逐漸升高,把食糜間斷的推進幽門。酸性食糜進入幽門後刺激腸黏膜,通過神經、體液途徑抑制胃運動,排放中止。
當酸性食糜被十二指腸內鹼性液體中和後,抑制胃運動的作用解除。排空過程中,幽門括約肌限制每次排出食物的量,防止小腸內容物逆流入胃。
一般水只需10分鍾就從人胃排空,糖類食物需2小時以上,蛋白質排空較慢,脂肪更慢,混合性食物需4~5小時。
F. 胃氣不和有什麼症狀
症狀:一方面出現肝氣症狀,如頭眩,脅痛,易怒、胸悶,小腹脹,脈弦等;一方面出現脾胃症狀,如胃脘痛,吐酸,厭食,腹脹,大便泄瀉等。如病情遷延,較長時間失卻脅調,稱為「肝脾不和」,可見於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腸神經官能症,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G. 胃氣虛弱的介紹
胃氣虛弱指妊娠2-3個數月,嘔惡不食,脘腹脹悶,或食入即吐、全身乏力、頭暈思睡、舌苔白、舌質淡、脈滑無力,可選用健胃和中,降逆止嘔的食品調治。
H. 胃氣在脈象中怎麼能摸出來
常見的異常脈象浮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遲脈,脈來較慢,每分鍾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脈,脈來較快,每分鍾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濕證與虛證之象。因濕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於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徵象。
虛脈,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於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結代脈,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病;代脈為脈來緩慢而有規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還有許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幾種脈象。中醫臨床治病,除瞭望、聞、問診外,切脈也非常重要。唐代名醫孫思邈就說:「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辨證時,脈象常常起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