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鋸架子哪個故事的圖片
擴展閱讀
櫻花樹下唯美卡通圖片 2025-05-15 14:19:07
動態圖片福娃 2025-05-15 14:08:37
老師打學生的圖片大全 2025-05-15 14:06:50

鋸架子哪個故事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8 12:11:18

㈠ 魯班造鋸是一個什麼故事

魯班造鋸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講述了魯班根據帶齒的草葉發明了鋸子的故事。民間傳說故事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口頭文學作品,主要類別有:神話傳說、傳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等。

魯班造鋸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一位出色的工匠名叫魯班。據說,他造過會飛的木鳥兒,造過攻城用的雲梯,有好多好多發明創造。我國的木工、泥瓦工和石工們都尊他為「祖師」,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故事。
有一次,魯班要造一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叫他的徒弟們上山去砍樹。那時候,還沒有發明鋸子,砍樹全靠斧頭,費勁不說,還特別慢,一天砍不了幾棵,木料供應也就趕不上工程進度。魯班心裡很著急。

有一天,魯班決定親自上山去。那山又高又陡,魯班躬著背往山上爬。忽然「哧溜」一下,一腳踩空了。他趕忙抓住一把草,總算沒摔下去。可是手上被小草拉破了幾道口子,鮮血直流。魯班很奇怪:呃,這草葉兒怎麼這般厲害?於是他抓起一把小草,看了又看,這才發現這種草的葉子邊緣有許多又尖又快的細齒。他又用手指在小草上輕輕一拉,手指又被拉破一道小口子。這一來倒提醒了魯班,他自言自語道:「有道理,有道理……」

魯班回家以後,仿照小草的樣子,打了一條帶齒的鐵片,把細齒磨得很尖利,在木頭上拉了拉,嗬,一下就拉開一道口子!魯班又打了好幾條這樣的鐵片,叫徒弟拿去鋸樹,果然比用斧頭快多了。
後來,魯班又做了一個工字形的木架子,把帶齒的鐵片裝在木架子的一邊;為了牢固,又把另一邊的兩頭用繩子聯結著絞起來,這樣,用起來就更靈便了。後來,人們把這個工具叫做鋸子。

㈡ 魯班造鋸這個故事主要寫了什麼

一天,魯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尋找木料,突然腳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叢茅草。手被茅草劃破了,滲出血來。「怎麼這不起眼的茅草這么鋒利呢」他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發現小草葉子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小齒。

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想:要是也用帶有許多小鋸齒的工具來鋸樹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頭鋸開了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要省力多了。

於是,魯班請鐵匠師傅打制了幾十根邊緣上帶有鋒利的小鋸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果然,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

(2)鋸架子哪個故事的圖片擴展閱讀

魯班的很多發明事跡都是傳說

相傳他當年發明雲梯攻城,但未派往戰場採用,而被墨子於模擬戰打敗。傳說他發明了滑翔機,使人可以在空中掠過城牆。據說中國鋸子、墨斗、鉤強、曲尺(彎尺)、古代大門扇上用來裝飾及敲門鋪首也是魯班發明的。

雲梯的發明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公輸般,公輸般曾為楚王造雲梯,由3部分構成:車輪、梯身和梯頂,底部的車輪可令雲梯自由移動,梯頂端裝有鉤,可保護雲梯免遭破壞。

㈢ 魯班造傘,魯班造鋸,還有別的故事嗎

魯班,魯國人,今山東滕州人。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魯國人,又稱魯班或者魯般,慣稱「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1、魯班的「刨」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

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

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石墨

魯班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幹活。 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准備做飯,可是沒有麵粉了。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搗。

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魯班決心改革它,為人們解決困難。

又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幹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里研著麥粒。魯班走過去一看,石臼里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里得到了啟發。

回到家裡魯班叫他的妻子雲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面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魯班做的是什麼呢?

大家都圍過來看。只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後轉動上面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麵粉。大家高興極了,魯班真是為人們立了一大功啊!

3、發明班尺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於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

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隻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並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

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

於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裡,讓他准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製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准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4、發明雨傘

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

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5、發明墨斗

魯班發明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於設定建築工程),這項發明可能是受其母親的啟發。當時其母正在剪裁和縫制衣服,魯班注視著這一切,見她是用一個小粉末袋和一根線先列印出所要的裁製的形狀。

魯班把這種做法轉到一個墨斗中,通過一根線(用墨斗浸濕的線)捏住其兩端放到即將製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線條。最初需由魯班和他母親握住線的兩端。

後來他的母親建議他做一個小鉤系在此線的一端,這樣就把她從這種雜活中解脫出來,使之可由一個人來進行。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工匠們至今仍稱這種墨斗為班母。

㈣ 魯班造鋸 故事

木工用的鋸,傳說是魯班發明的。

有一回,魯班造一座宮殿,需要很多大木材,就叫他的徒弟上山砍樹。當時還沒有鋸子,砍樹全靠斧子,一天砍不了幾棵樹。魯班很著急,就親自上山上去看。

山很陡,魯班抓住樹根和雜草,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根小草劃破了,流出血來。
一根小草怎麼會有這樣的歷害?魯班仔細一看,發現小草的葉子邊上有許多小齒。他試了試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這可是提醒了魯班。他想,如果照小草的葉子那樣,用鐵打一把有齒的工具,在樹上來回拉,不是比斧子砍樹強得多嗎?他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試,果然比斧子又快又省力。

魯班就這樣發明了鋸。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㈤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有一天,魯班和他的徒弟們接受了一項建造皇家宮殿的任務。這個宮殿要求造的雄偉壯觀,因此工程相當浩大。採伐大量木材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開始的時候,魯班率領徒弟們帶上斧頭,到山上砍伐木料。可是,面對又高又粗的參天大樹,僅用手中的斧頭去砍,十分費力。幾天下來,他們師徒都累到了,可是,砍下的樹木卻遠遠不能滿足宮殿建築的需要。

魯班心裡開始焦急起來。有一天,魯班到一座險峻的高山上去物色用作棟梁的木料。在爬上一個小陡坡的時候,腳下等著一塊石頭突然搖動了,他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叢茅草。「哎呀」一聲,他的手被茅草劃破了,滲出血來。

怎麼這么不起眼的茅草這么鋒利呢?望著手掌上裂開的幾道小口子,魯班陷入了沉思。於是,他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結果發現小草葉子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小齒。他用這些秘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又割開了一道口子。

正當他在琢磨其中道理的時候,忽然看見草叢中有幾只大蝗蟲,他們的大板牙一張一合,飛快的吞嚼著草葉。他把蝗蟲捉住,認真一看,原來蝗蟲的牙齒上也長著密密麻麻的小鋸齒。

他若有所思地店頭自語:「噢,原來它們是用這種鋸齒來咬斷草葉的,難怪吃得這么快!」想到這兒,他心念一閃:要是我也用帶有許多小鋸齒的工具來句樹木,不就可以很快的把木頭鋸開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要省力多了。

於是,他就請鐵匠師傅打制了幾十根邊緣上有鋒利的小鋸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來來回回的鋸了起來,果然好使,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個名字,叫做「鋸」。後來,他又給鋸安上了一個「共」字形的把手,用起來可就方便多了。有了據,砍伐木頭就快多了,宏偉的宮殿也如期竣工了。

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5)鋸架子哪個故事的圖片擴展閱讀:

其他發明

1、曲尺

曲尺最早的名稱是「矩」,又名魯班尺,傳說是魯班發明。

《墨子-天志上》說:「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規矩,即圓規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較短為一尺,主要為量度之用;尺翼長短不定,最長為尺柄一倍,主要為量直角、平衡線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長短甚至平衡線。

2、墨斗

墨斗是木工用來粉碎的工具,它是由魯班發明的。該工具使用桶型盒來存儲墨水。繩索的一端通過墨孔染色。染色繩子的末端是一個叫做「班母」的小木鉤,由魯班的母親發明。班級母親通常距離地面約一英尺。

固定後,染色的繩索彈回地面,施工現場用作水平直線標准。另外,班級母親可以固定在高處,墨斗懸掛,墨斗的重量用作迫使染色鋼絲繩到牆面的力,這是直線標准。門面。石匠大師固定了由鏟斗線收集的岩石的形狀,然後用其他工具敲掉不需要的部分,形成所需板塊,長石等形狀的石頭。

3、古代兵器

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魯問》記魯班將鉤改製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用此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越船後退就鉤住它,越船進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輸》則記他將梯改製成可以凌空而立的雲梯,用以攻城。

4、雲梯

雲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傳說是魯班發明。以下是相關記載:《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戰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章》寫到墨子往見公輸般時說:「聞公為雲梯」。《淮南子》曰:魯班即公輸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雲梯。

《淮南子·兵略訓》許慎註:「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

5、鉤強

「鉤強」也稱「鉤拒」、「鉤巨」。是古代水戰用的爭戰工具,可鉤住或阻礙敵方戰船。傳說是魯班發明。以下是各種相關記載。《墨子·魯問》:「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

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敗楚人。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量其鉤強之長,而制為之兵,楚之兵節,越之兵不節,楚人因此若埶,亟敗越人。」

6、石磨

根據「世本」,魯班也發明了石磨。據說魯班使用了兩塊相對堅硬的圓形寶石,每塊寶石被切成緻密的淺槽。它們一起被人或動物旋轉,並將米粉磨成粉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削。在此之前,人們通過將穀物放入石鏟中來加工穀物,並且研磨的發明將蠍子的上下運動改變為旋轉運動。

將間歇性工作轉化為連續工作,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㈥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後,你受到什麼啟發

魯班偶然發現茅草上的小細牙,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以此類推發明鋸條,我們在生活中,應該要仔細觀察細節,認真思考其中的原理,要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同時,事物之間都存在關聯,萬事萬物都會有某種聯系。

相傳有一天,魯班上山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滑倒了,被一種野草劃破了手。魯班仔細一看,這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於是,鋸就這樣發明了。

(6)鋸架子哪個故事的圖片擴展閱讀:

人物影響:

中國古代的建築技術,正史很少記載,多是歷代匠師以口授和鈔本形式薪火相傳。由匠師自己編著的專書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經》,但早已失傳,只有少量片斷保存在沈括的《夢溪筆談》里。

惟獨明代的《魯班經》是流傳至今的一部民間木工工行業的專用書,現有幾種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部書的的前身,是寧波天一閣所藏的明中葉(約當成化、弘治間,1465年~1505年)的《魯班營造法式》,現已殘缺不全。它的特點是在內容上只限於建築,如一般房舍、樓閣、鍾樓、寶塔、畜廄等,不包括傢具、農具等。

編排順序比較合乎邏輯,先論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盤樣及剖面梁架,然後是特種類型建築和建築細部,如駝峰、垂魚等。另外,插圖較多,與文字部分互為補充,且保存了許多宋元時期手法。

天一閣本之後一百多年的萬曆本,更名《魯班經匠家鏡》。內容和編排有較大的改動,但缺前面二十一頁篇幅。稍晚,根據萬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禎)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書全貌。之後的翻刻本,都是從萬曆本或崇禎本衍出。

㈦ 據說魯班因手被茅草割破,所以發明了」鋸」。但那個時代還沒有鋼,他用什麼做的鋸條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魯班的,因為小學課本上有好多關於他的故事,像發明魯班尺,雨傘還有鋸子等。可以說是一個古代的發明家了。


但是,其實我們要知道,鋸子由魯班創造的其實是假的。因為由考古學家在1931年,發現了一個用蚌做成的鋸子,而這個東西距我們由2700年,而魯班距我們才2500年,所以這個蚌殼做成的鋸子要比魯班還早了200多年,另外,在距今一萬年前的時代,也發現帶鋸齒的到。

事實證明,鋸這種東西其實不能算是魯班創造的。但魯班造鋸的故事還是告訴了我們要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東西,也要善於思考。

㈧ 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是什麼

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如下:

魯班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據說鋸子是他發明的。傳說魯班一次造宮殿時,取用木材比較多,但以古代的技術,木材供應不上建築所用,他根據茅草的齒狀葉片邊緣,受到啟發而發明了鋸子。以下我們就來看看完整的故事吧!

相傳魯班接受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需要很多木料,魯班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徒弟們用斧頭砍伐,效率低下。工匠們天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魯班甚是著急。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時,他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手被劃傷了。

魯班覺得很奇怪,一根柔軟的小草為何能割破手?於是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魯班了解到就是這些小細齒劃破他的手。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也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口部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

由於這兩件事,魯班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若做成一鋸齒狀的砍伐工具,是否同樣鋒利?於是他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試鋸小樹,成果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有者折斷,有者變鈍,需要更換竹片。

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讓鐵匠們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試鋸樹木。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大大提高了工效。

㈨ 魯班因手被茅草割破,所以發明了」鋸」。他用什麼做的鋸條呢

魯班造鋸

魯班有一次去高山尋找上好的木料,無意滑到,手竟然被一根茅草劃破了。魯班就納悶了“這么松軟的小草怎麼有這么鋒利的刃,可以將我的手劃破呢”?於是,他忘記了傷痛,揪起一根茅草細細觀賞,發現小草葉子邊緣不是平整光滑的,而是長著一圈細小的齒。進而用手上的小草在手上劃了一下,居然又劃出一道傷。

戰國時期《國語·齊語》記載: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斸,試諸壤土。

青銅器多被鑄成刀劍,用來上戰殺敵或者殺牛宰羊;而鐵多鑄成鋤頭等農具,經久耐用,不怕磨損。

故而根據目前考古出土文物判斷,早期的“鋸子”多為青銅鋸,魯班使用的大抵是青銅鋸。青銅冶煉技術足夠發達,隨著冶煉技術及爐內燃燒物的改變,鐵鋸的出場要晚的多。

㈩ 鋸是怎樣發明的講講背後的故事

鋸是怎樣發明的?
木工用的鋸,傳說是魯班發明的。
有一回,魯班造一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就叫他的徒弟上山去砍樹。當時還沒有鋸,砍樹全靠斧子,一天砍不了幾棵。魯班很著急,就親自上山去看。山很陡,魯班抓住樹根和雜草,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棵小草劃破了,流出血來。
一棵小草怎麼會這樣厲害?魯班仔細一看,發現小草的葉子邊上有許多小齒。他試了試,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這可提醒了魯班,他想:如果用鐵打一把有齒的工具,在樹上來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嗎?他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試,果然又快又省力。魯班就這樣發明了鋸。後來,人們不斷改進,製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