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掛燈籠的是什麼節日
掛燈籠的是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節日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⑵ 為什麼過年的時候,中國人總是會掛燈籠
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掛起紅紅的燈籠,那麼你知道過年掛燈籠的講究有哪些嗎?過年為什麼要掛燈籠?有什麼寓意?一起來了解看看。
春節掛燈籠的寓意
春節掛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那麼掛燈籠有什麼講究嗎?
我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代表喜慶,又因「燈」與「丁」讀音相近,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也用來祈求生子。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而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⑶ 過年用掉十幾億,銷量驚嘆,燈籠憑啥成了春節文化代言
因為燈籠是我國傳統春節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產物,燈籠外表呈鮮艷的紅色,給人一種喜慶團圓的歡樂氣氛,因此燈籠成為了在春節上一種不可缺少的東西。每到春節的時候,外鄉回來的遊子們看到這些燈籠都會產生一番濃濃的暖意,讓自己覺得與家的感覺更近了一步,因此燈籠在我國的民間也被運用得越來越廣泛,逐漸成為了春節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件事物。
另外還有就是這些燈籠製作的工藝非常的精美,讓許多的小朋友都非常的喜歡,因此每到過年的時候,家裡面都會置辦許許多多的燈籠,除了代表家庭的團圓喜慶之外,還能夠讓這個家庭的裝飾變得更加的精美漂亮。
⑷ 紅燈籠的介紹
每逢重大節日、良辰喜慶之時,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全國許多城鎮的街道、商店、公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築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的大紅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 然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燈籠」有了認同感,他們把它看成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而給予尊重。
⑸ 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為什麼要掛起紅燈籠
根據中國民間傳統,在明月高懸的夜晚,人們會點亮數千盞燈籠慶祝出去賞月,生火,猜燈謎,一起吃元宵,和家人團聚,慶祝節日,玩得開心掛燈籠是人們根深蒂固的習俗,也是新年風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的春節燈籠也叫燈籠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掛燈籠過春節,營造節日氣氛。
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在海峽兩岸廣受歡迎,而且每年都在海外華人社區舉行慶祝活動。元宵節在中國是一個傳統節日,所以全國都在慶祝大多數地區的風俗習慣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點。
⑹ 春節掛大紅燈籠有什麼象徵意義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製作而成。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
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期盼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了。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扎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永樂朝在午門大立虌山燈柱,又在華門外設「燈市」,使得北平尚有「燈市口」街道。民國後,花燈之舉雖仍在,但平淡了許多,幸虧如今因著中國熱,燈籠又逐漸在居家裝飾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現在燈籠的材料,有的由原來的紙、竹子,變成布、塑膠、鐵線,而且燈籠的形狀和顏色與傳統也大不相同。
傳統中寺廟是以黃色為主,燈籠的大小、顏色全以個人喜好變化,無所謂一定的象徵意義。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
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准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⑺ 花燈是什麼樣
⑻ 求燈籠GIF圖片,越多越好!
http://www.fgly.cn/bbs/attachments/month_0802/20080213_.gif
http://www.thwanda.cn/紅燈籠.gif
http://static3.photo.sina.com.cn/middle/4bd0ae162878e5765ada2%26000
http://media.vekee.com/upload/htdoc/upload/img/2008/3/24/.gif
http://www.jvtc.jx.cn/TuanWei/心理網1/燈籠.gif
⑼ 中國傳統節日卡通圖片
秦時明月的新年賀圖啊
⑽ 燈籠節的來歷
燈籠節,即元宵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10)中國的節日燈籠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娘家送來的花燈,因為燈與丁同音,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裡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在河裡放花燈。
3、耍龍燈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自居,因為龍象徵著吉祥富貴,在元宵節的節日里,一起舞龍燈更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現在元宵節好多公園舉辦等會,估計就是從這里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