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中醫看病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中醫看病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1 11:28:14

『壹』 中醫怎麼看病

中醫看病,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病人的資料,然後綜合判斷分析、辨明證型,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處方用葯。其中的望就是看病人的神態、面色,其中的聞包括聽聲音、聞氣味兩個方面,問就是通過詢問患者的一些最痛苦的症狀來綜合判斷,切就是指號脈,根據脈象的浮、沉、遲、數、大、小、緩、急、滑、澀來綜合判斷疾病的性質。比如一個氣虛的病人,從其神態上來講是萎靡不振的,面色萎黃或者是蒼白的,詢問患者症狀時,其表述也是有氣無力的,甚至不願意說話。

『貳』 中醫,西醫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一、中醫

優點:

1、防患於未然,機體稍有功能上的變化,中醫即認為是陰陽失衡,就要適當的調整。

2、治病求本,發現問題就要找到發病的根本,從根本上去除疾病,從而使機體恢復正常狀態。

3、整體觀念,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人體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一個位置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這里,多數是兩三個臟器或經絡功能失衡的結果。

4、辯證論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過四診,也可以結合現代輔助檢查設備,綜合判斷,分析透徹疾病的證型然後才可以處方治療。

缺點:

對病人狀況的判斷,在臟器功能上,因對五行生剋關系無標准;在對風寒暑濕熱燥之狀態影響的或益或害,無法正確度量,故而,診斷便沒有了確定性,卻往往出現對同一個病人,不同的醫生會出現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確定性局面。

二、西醫

優點:

1、展示的知識,都能得到實證的支持。因而,清楚、確定、明白、易懂。

2、對疾病的診斷,有種種明確的生化物理指標支持。因而,診斷與治療的操作,都有絕不含糊的明確步驟。療效也可預見。能藉助不斷發展的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提高醫療操作的精準度,從而不斷提高療效。

缺點:

1、對不能明確顯示現有生理指標異常的疾病,無能為力。具體表現在對很多所謂疑難雜症,無法明確診斷,更無法治療。

2、對一些雖能顯示生理指標異常、但尚不明其產生原因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無法治癒。

(2)中醫看病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近年來已創立或正在醞釀一些新的學科領域,如中醫病理學、實驗針灸學和針刺麻醉學等。對中西醫結合的認識,除自身的實踐外,還依賴於科技水平的進步。

8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突破了統一論,把中西醫結合作為一種創新,在中西醫各自向前發展的前提下,使中西醫結合工作獲得新的發展。中西醫結合就跟西醫和營養的結合一樣,是一種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並不存在什麼學術之爭、領域之爭,只是治療、康復過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新聞-到底是看中醫還是西醫?讓你一目瞭然!

『叄』 中醫看病臉上有五種病色,你知道嗎

都說兩個陌生人見面時,最不會出錯的就是談論天氣;而當兩個熟人見面,話題則常常由“臉色”開始———“您今天滿面紅光的,一定是有什麼喜事吧?”、“看你臉色蒼白,是不是最近沒睡好啊?”“其實,臉色就是一面可以看出整個人生理、心理狀態的鏡子。”

現代人臉色越來越差

“我們把面色分為主色、客色和病色。”所謂主色,就是人一生一成不變的膚色。在黃膚色的基礎上,還是有人會偏黑、偏白、偏黃,這是正常的;但在不健康的時候,出現的黃色、白色、黑色等,就是不健康的。中國人健康的膚色,應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明代表“明亮”,潤代表“潤澤”,含蓄就是夾有血色,這個就是健康的黃色。而不健康的黃色,往往是淡黃、沒有光澤的,就好像是植物缺乏養分和枯萎的樣子。

對於健康的面色,《黃帝內經》中有非常精闢的回答。“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說的是健康的紅色要像白布裹著硃砂,而不能是赭石色:“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健康的白色要像鵝毛一樣充滿光澤,不能像鹽一樣黯淡無光:“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說的是青要青得明潤,而不能像藍色那樣晦暗:“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黃膚色要像薄薄的綢緞裹著雄黃、白里透黃,而不是像黃土那樣乾燥的黃:“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健康的黑色要像層層刷過的油亮的黑漆,不能像黑炭一樣。

“除了主色之外,臉色還有客色,說的是氣候、飲食、情緒變化、運動、工作環境等導致的臉色變化。”比如運動後臉會泛紅,寒冷的冬季臉會顯得蒼白,長期在戶外工作,膚色會變黑等,這些也都屬於正常范疇。

青:鐵青。青是屬於肝的一種色,臉色發青一般是由氣滯血淤引起的。這種人的性格特徵很明顯,比如多疑、愛鑽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受寒,我們有時說“凍得發青”,就是因為氣滯影響了氣血的運行。

『肆』 你是如何看待中醫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

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特點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

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伍』 中醫治病的理念是什麼

中醫治病的理念有整體觀念。在治療過程中整體觀念體現在診治的四診合參,辨證論治。而疾病的未病先防等診治方法的應用體現了中醫的恆動理念。中醫治病以四診、辨證、辨病和病歷書寫四個部分組成。其中,以四診為重點。還有其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原則。首先是四診合參:

1.四診是中醫診察病情收集病情資料的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診。

⑴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觀察患者的神、色、形、態、舌象、頭面、五官、四肢、二陰、皮膚以及排出物等,從而獲得病情資料的方法。

⑵聞診:是醫生運用聽覺與嗅覺,辨別患者的發聲、語言呼吸、咳嗽等聲音,身體及其排出物、分泌物的異常氣味,從而獲得病情資料的方法。

⑶問診:是醫生對患者或陪診者進行有目的地詢問,以了解疾病發生發展、診治經過、現在症狀、既往病史、生活習慣等情況的診察方法。

⑷切診:是醫生運用手切按患者的脈搏和肌膚、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以診察脈身與其他部位的狀況,從而獲得病情資料的方法。

2.四診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達變。

3.四診的基本原則:

整體審察、四診合參、病症結合。

4.辨證論治的意義:指導醫師從整體、全面、運動、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局部、片面、靜止、孤立的觀點,去認識健康與疾病。

5.中醫學主張:未病之先,應防患於未然;既病之後,又要防止其繼續傳變。這種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就是用運動的觀點去處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調節人體陰陽偏頗而使之處於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

『陸』 我們中國的中醫博大精深,有著悠久的歷史,你知道中醫的好處嗎

中醫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人體內部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重視自然和社會環境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強調精神和形體密不可分,強調生理和心理的協同關系,重視生理和心理對健康和疾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中醫「生理學-心理-社會-自然」的傳統醫學模式。中醫診療的重點是「生病的人」,不僅是「人的病」,中醫的說明書上為什麼會有功能很多的主治醫生,部分臟器疾病為什麼治療針灸四肢和手腳的血就能治病並不難理解。

中醫強調對疾病的全過程的關心,是「不先預防疾病,預防病變,後服」。中醫「治未病」的核心體現在「預防為主」上。中醫強調生活方式與健康有密切關系,認為養生是首要任務,可以通過情緒涉外,可以適當飲食、合理飲食、生活等,可以根據體質或狀態進行適當干預,另外,疾病恢復很重要,防止復發也很重要。「已經治病」效果顯著,中醫不僅有葯物,還有針灸、按摩、拔罐、撓等飛躍療法,很多飛躍療法不需要復雜的器械。其必要的器械(如小夾板、刮痧、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於推廣,反映中醫葯治療的便利性和經濟性。

『柒』 一個真正的中醫如何看病

目前,在我們國家真正的中醫已經越來越少,但名不符其實的中醫,我們名之曰「中不中,西不西」的糊口醫。這個名稱不好聽,特別是四十歲以下的青年中醫,更覺得委曲不好受。其實,他們都想努力成為一名名中醫呢!只是我們這個「中西結合」不容許。老實說:「糊口醫」也是這個「中西結合」製造出來的。 一個真正的中醫是如何看病的?我們認為,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必須做到: 1、堅持整體觀念,不可將局部與整體分割; 2、堅持辨證論治,不專搞辨病論治; 3、堅持脈診,不用聽診器; 4、堅持只開中葯,不開西葯; 5、堅持用中葯取代抗生素; 6、堅持四診,化驗單只作參考,不作唯一依據; 7、不用西醫理論指導用中葯; 8、說服病人在服中葯期間,不自服西葯,不打針; 9、處方字跡要工整,不可潦草,更不可自己亂取葯名; 10、要敢於面對危重病人,要敢於搶救西醫搶救不了的病人,這一條非常重要; 11、堅持戒口,不可單講營養; 12、堅持與病人同呼吸,不可冷淡病人; 13、看中醫書,不看西醫書籍,中、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不可用「知已知彼,百戰百 勝」來辯解。以防西化。 說實話,不論人民醫院或中醫醫院,為了抓收入,是很難也不容許用傳統方法治病的,除非個人開診所,這在於自己如何先擇而已,我一生的體會是:真才實學之人多貧困,不學無術之人多富有。

『捌』 求一篇中醫看病時細節描寫,動態,神態描寫作文。

沙大夫望著我的臉說:「臉色還可以,伸出舌頭看看。」
「嗯,舌苔比較輕,舌底紅潤,比半年前好多了,看來還是有一定效果。」
說著又取出壓舌板看了我的嗓子,原來是這里在作怪,我的咽喉發炎了,接著又用聽診器聽了我的支氣管還切了脈,最後開了一個葯方,同時還告訴我們說:「我們家附近的惠安堂的葯很乾凈,哪有一個老葯工把關,葯好!」

『玖』 中醫是怎麼看病的

一般來說中醫看病的話,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4診合參。首先要辨明疾病的性質,然後再對症的開一些中葯。

中醫治療感冒,把脈,看舌苔,摸摸腦袋手背,問問咳嗽有痰無痰,痰什麼顏色,聽聽咳嗽聲音就知道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比方一個人明顯腿腫不舒服,放在西醫眼前,西醫用儀器和化驗測試,而中醫通過把脈,用手指按壓腿腫反彈還是凹陷,問問病人大小便情況,怕冷還是怕熱,問問病人生活起居,就知道是病人是虛還是實。

(9)中醫看病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

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拾』 中醫是怎麼看病的

12年前
我那時非常幸運,大學剛畢業然後有幸在一家醫館做臨床助理工作,這個醫館里有幾十個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國家級名老中醫。我基本上每個中醫我至少都跟他們抄過一個禮拜的方子,跟他們做很深入的交流。
後來我發現,這些老先生看病的方式跟我們這些剛剛畢業的年輕的醫生看病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他們看病看的是一個大的格局,他們看的是這個疾病的發展的走向和趨勢,看這個大勢。這就像做股票一樣,其實你要看的是這個大盤的走勢。而不是某一個時段的局部的症狀。
當時我們這些年輕的醫生會問很多很多的問題。比如說頭痛,我們會問頭痛是左邊痛,還是右邊痛,前邊痛,還是後邊痛,然後判斷是哪一條經脈的痛,對不對?
比如推測是肝鬱氣滯。然後就會問你平時容不容易生氣,肝區痛不痛,還月經前乳房會不會漲,有沒有痛經,等等。這都是通過書本學來的,我們會沿用這一套辯證模式去判斷。
但是我見到很多老先生,他看病是這么看的。
你吃飯好不好啊?睡得好不好啊?大小便怎麼樣?最近心情怎麼樣?當然他一看也知道你心情好不好。就是這些吃喝拉撒睡。
這個東西好像看起來跟具體的症狀沒有那麼直接的關系,也不能辯證辯出到底是肝還是心,是血虛還是氣虛,是痰濕還是寒。但是實際上我們說中醫治病,其實治的是這個人的或者說是治本的。這個本其實就是人體的基本生命狀態。
所以在治療上我們有兩個思路。
第一個就是因為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有很多不舒服,不管是表面的還是里邊的,他會有一堆症狀,如果是看西醫,可能會看3個科,甚至7個科。
看中醫的話也可以辯出很多個證來,那我們現在的思路就是有這么多問題,可以辯出許多個證。然後針對這些證就來處理了。這就是像「打地鼠」游戲。地鼠會不定時冒出來,我們會拿橡皮槌打它,打一下,他就叫一聲然後縮回。但是這么做堅持不了太久。
這是第一種治病的方式,這也是第一種調理的思路。
第二種方式就是我們只要把人體的運作狀態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說人體他自己進入了正常狀態之後,人體不就自己把這些症狀給調理掉了嗎?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卻非常重要。
就是不管中醫還是西醫,它其實還是第二個醫生。
第一個醫生是這個病人本身。西醫稱之為免疫力,中醫就叫正氣。也就是說,醫生是通過調動人體的正氣,讓正氣發揮作用,然後把所有的症狀都調理好。
那問題就簡單了。我們也就說只要把正氣提高就行了。那怎麼把正確提高呢?那就是把人體這個機器運行正常就行了。這就是基本面。
所以後來我發現老先生看完這個病之後,過一個禮拜、兩個禮拜或者3天病人回來了。他還是問這些問題。
您胃口好一點沒有?吃完飯是不是還會打嗝?或者說胃痛會不會減輕一點?他關心的還是這些吃喝拉撒睡,還有你的精神,體力、心情,包括精神、肉體的放鬆度。
當所有這一些基本面在提高的時候,患者原來的病痛其實我們想都不用想,他原來肝如果是淤的肯定會好一點,心氣不通的肯定會通一點。不管是膀胱經還是腎經,哪裡不通的肯定會比原來通一點。這個思路看起來好像是不那麼精確,但是實際上這是全面解決方案。
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也是非常古典的、經典的中醫的調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