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胯骨骨質增生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胯骨骨質增生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1 00:37:58

1. 我老婆今年29歲,前幾天感覺胯骨每隔幾天就隱隱做疼,做了個磁共振,說是1.腰椎骨質增生。2.l4-

根據你說的症狀治療應該舒筋活血,可以熏蒸,配合抗骨刺膠囊,獨一味膠囊,活血止痛片等葯物治療,配合針灸,保持心情舒暢。

2. 骨質增生有哪些表現呢如何診斷得了骨質增

您好:
骨質增生常見的症狀表現有:
1.疼痛:從輕微到很嚴重,關節開始活動時痛,活動後減輕,負重和活動多時加重。
2.僵硬:休息可使中度關節僵硬加重,稱為「膠化」,是一種彈性僵硬(與摩擦和粘連不同),病人訴說「坐一會後起動困難」。手指或大關節僵硬可嚴重影響功能,不過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睡醒後僵硬不特別明顯或持久。
3.腫脹:滑膜腫脹和溶液幅爾發生在急性骨關節炎,特別好發在膝或時關節。有時由於骨贅可使骨端增粗。有滑腆袋腫時可出現囊性腫塊。
4.活動受限:關節囊纖維化、骨贅、關節面不平或游離體嵌入,可使關節活動范圍減小。活動時可發生細的或粗的摩擦音。
5.肌肉萎縮:受累大關節的肌肉變萎縮和肌張力降低(朋股凹頭肌),但不發生肌病,此與類風濕病不同。
6.畸形:關節對線不良(如膝外翻),可因關節面不平研致。
長沙南方年輪骨科醫院專家提醒您:有病應該提早治療,以免影響您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祝您早日康復!

3. 《脛骨骨質增生》

膝蓋是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臏骨所組成,外包以關節囊,內有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是人體中最復雜及關節面最大的負重關節。膝關節骨質增生也稱為增生性退行性關節炎。它並不是關節普通炎症,而是一種軟骨長期退化性病變。

西醫學名:膝蓋骨質增生
所屬科室:外科 - 骨科
發病部位:膝蓋
主要症狀:腫脹,疼痛,活動不便
主要病因:外傷,骨質退化
多發群體:中老年人
傳染性:無傳染性
是否進入醫保:是
分享
基本概述

骨質增生就是骨刺,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膝蓋骨刺
骨質增生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於中老年人。骨質增生也叫骨刺,或稱骨贅,它是在椎骨邊緣或關節邊緣、關節面及骨突處增生的骨質,是骨與關節之退行性改變,系人體為適應力的變化,維持關節內外平衡而產生的一種防禦性反應,屬生理代償性改變。如果增生之骨質壓迫其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影響關節活動時,就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即稱為骨質增生病或骨質增生症。作為膝部骨質增生,一般可出現膝關節腫痛,當下蹲、上下樓梯時加重,或拍片時發現膝關節間隙變窄,統稱為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或骨關節炎。

發病原因

1、年齡因素:隨年齡的增長,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生率逐漸上升,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病理改變包括膝關節軟骨破壞和膝關節邊緣的骨贅形成,骨贅形成是一種修復性的表現,所以認為膝關節骨質增生是一種退行性改變。

2、軟骨基質改變:老年人軟骨基質中的蛋白多糖含量減少,膠原纖維增加,軟骨彈性減低,易受損傷而發生異常改變。

3、膝關節滑液改變:研究表明,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的關節滑液成分發生改變,透明質酸含量減少,使其潤滑、緩沖等功能減弱而造成關節軟骨破壞。動物醫療實驗證明,手術切除膝關節大部分滑膜後或膝關節長期制動均可造成膝關節骨質增生。

4、關節損傷因素:膝關節內骨折、半月板損傷、髕骨脫位等原因可造成膝關節軟骨損傷。

5、感染或炎症因素: 膝關節內感染可引起膝關節軟骨破壞。

6、膝關節外畸形:膝內翻、膝外翻畸形引起關節對合不良可造成關節軟骨的損傷。

7、膝關節不穩定:如膝關節周圍韌帶、關節囊鬆弛造成的膝關節不穩定,繼發關節軟骨損傷。

8、其它因素:過度負重、肥胖等可使膝關節承受負荷增加,加速其退行性改變的發展。

高發人群

1、膝關節過度活動者,如運動員、舞蹈演員及以膝關節活動為主的某些工種的勞動者。

2、外傷導致膝關節不穩定者,如膝關節反復扭傷、挫傷使關節韌帶鬆弛者,外傷致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未作系統治療者,十字韌帶斷裂未作嚴格固定者,以及膝關節骨折治療不當者等。

3、因佝僂病等導致膝關節畸形者,如羅圈腿(出叫O形腿)和拐腿(也叫X形腿)畸形。

4、老年體弱者,特別是出現老年性骨質疏鬆者。

5、體重明顯超過正常標准者。

臨床表現

膝關節骨質增生以中老年人多見,而且女性發病高於男性。患者主要表現是一側或雙側關節不適,疼痛腫脹。起初疼痛多在長時間行走或上下樓梯時,但休息或卧床後好轉。但隨著病情發展,走平路也疼痛,活動不方便,關節不穩定,走路稍不注意就會感覺到疼痛,同時膝關節活動時有像捻頭發時所發出的響聲。重者膝關節還會突然「鎖」在某一位置上,解「鎖」時,伴有明顯的彈響。這說明關節內已經有了游離體,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症狀體現

初期
一般在行走、慢跑、上下樓梯、久立、下蹲、跑步時疼痛或是伴有麻木,關節彈響,關節伸屈功能障礙,休息後緩解。中老年人多伴有晨僵現象出現。

中期
當天氣寒冷或潮濕時疼痛會出現加重的情況,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時膝關節疼痛麻木僵硬,稍活動後反而好轉,此時可引起注意。

後期
膝關節腫脹,關節積液,晨僵及久坐後有膠著現象,關節伸屈功能障礙,跛行,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在下台階、久立時膝關節症狀加重,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膝其中關節前內側條索樣腫塊伴伸膝障礙,膝關節周圍骨贅形成,關節周圍伴有骨質疏鬆與骨質硬化。關節面毛糙不平,其內側脛股關節面受累明顯,關節間隙變窄,其中多數會發生內側間隙狹窄,髕骨骨刺形成。

葯物治療法

膝關節骨質增生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發於中老年以上患者。臨床以雙膝關節劇烈疼痛、行走無力、活動受限、X檢查示雙膝關節骨質增生為特徵。本病手術適應證要求較高,且效果不好,給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中葯治療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內治法,即內服湯葯、丸葯、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於外治法,即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法。 內服葯物通過腸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後通過血液循環,才可將葯物輸入送給局部,整個過程需要通過層層屏障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然葯效已所剩無幾,因此效果極為緩慢且低效,且臨床應用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症狀,功能康復是無法逆轉的,骨質修復更是無從談起。而且

4. 每天早上左胯骨疼,是骨質增生嗎

指導意見:
希望你到醫院看醫生檢查清楚.做腰椎拍片或MRI.還不排除腰椎椎間盤或者骨質增生的問題導致坐骨神經痛可能.另外是否是睡的彈簧床墊,如果是,建議你一定要睡硬板床.可以牽引,理療,紅外線,推拿按摩治療.一定要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工作和學習,尤其是長期彎腰工作學習,每1小時左右要休息10分鍾左右. 另外檢查髖關節看看啊.

5. 腰椎骨質增生,會不會引起胯骨和胯骨周圍疼痛

會的,腰椎骨有增生會壓迫到腰部以下及下肢,所以你的胯骨和胯骨周圍會疼。注意睡平板床,吃些通經絡的中成葯和B族維生素營養神經,會有好轉。

6. 治腰間盤突出還有胯骨骨質增生誰有好辦法

腰椎骨質增生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為腰腿痛常見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狀為腰痛及下肢痛.發病的部位以腰4,5,L5--S1之間最多.腰間盤突出病人多數在開始有腰痛,不久腰痛減輕,下肢出現放射痛.這是因為當髓核進一步後突後,原來處於緊張狀態的纖維環破裂,使其上的痛覺神經纖維張力減低,故疼痛減輕;也可因髓核進一步突出,經過後縱韌帶直接壓迫神經根,故腿痛加重.
此病屬於無菌性炎症,一般的消炎葯不起作用,中葯外治安全無副作用可以說是最理想的治療辦法。

7. 胯骨增生怎麼鍛煉

希望你到醫院看醫生檢查清楚.做腰椎拍片或MRI.還不排除腰椎椎間盤或者骨質增生的問題導致坐骨神經痛可能.另外是否是睡的彈簧床墊,如果是,建議你一定要睡硬板床.可以牽引,理療,紅外線,推拿按摩治療.一定要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工作和學習,尤其是長期彎腰工作學習,每1小時左右要休息10分鍾左右. 另外檢查髖關節看看啊.

8. 胯骨骨質增生會怎樣

活動一定要注意別過量,增生會慢慢降低。

9. 骨質增生的症狀是什麼

症狀
骨質增生多發於中年以上。一般認為由於中年以後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由於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骨刺對軟組織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和外傷後軟組織損傷、出血、腫脹而致。
1、頸椎骨質增生
以頸椎4、5、6椎體最為常見,骨質增生如果是發生在頸椎,骨刺壓迫血管直接影響血液循環,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甚至視物模糊,吞咽模糊。如果骨刺伸向椎管內壓迫了脊髓,還可導致走路不穩,癱瘓、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後果。
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2、腰椎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3、膝蓋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並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4、足跟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其症狀是足根壓痛,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時輕時重,走路時腳跟不敢用,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後症狀減輕,跟骨部位長骨刺,多見於中老年人。

10. 骨頭增生了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後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麼骨性關節炎應如何治療?目前世界上多應用非甾體類(NSAIDS)葯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有雙氯芬酸納、布洛芬、消炎痛等。而全球處方量第一的非甾體葯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納制劑),它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重抑製作用,產生抗炎鎮痛作用,並且對關節軟骨無損傷,由於它較好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一種全身性的病變,可累及許多部位並產生許多不同的症狀和表現,因此,當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求助於正規醫院,以便能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由於骨關節病的病因復雜,晚期治療辦法有限,因此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鬆是怎麼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生長、發育及其完成功能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可見關節內游離體和軟骨增生;脊椎骨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樣」改變,壓迫神經,產生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異常。
骨關節炎也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均指一種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韌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等現象。
骨質疏鬆是全身骨質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鬆時,骨骼中蛋白質等有機類物質及水分的含量減少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相對保持在正常水平。由於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支持和連接作用,所以如果骨基質減少,則礦物質之間的間隙就增大,表現為骨質疏鬆。隨著骨質疏鬆的進展,骨骼中鈣、磷等礦物質也會不斷丟失及減少,從而造成骨骼中骨基質和礦物質都減少的現象。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綉、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鍾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健康普查時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有骨質增生就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以引起癱瘓。實際上骨質增生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局限於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症狀體征;只有極少患者因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和椎動脈會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症狀;如果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症狀都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隨年齡的增長,一般到35歲以後椎體間的椎間盤就退化變薄,椎體周圍原有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體的邊緣生長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關節的穩定性。這種現象就是骨質增生,它可以增加骨關節的接觸面積,減少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來講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性反應,屬正常的生理退變現象。
醫生的任務是治療因骨質增生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症和粘連以及因此而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征。目前所有的治療措施如內服、外敷、理療、膏葯等方法,只能改善症狀,消除疼痛、麻木和酸困不適。那種試圖把增生的骨質消除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實際的。那種宣稱能將增生的骨質(骨刺)化掉的說法是荒唐可笑和愚昧無知的。
(2)骨質增生與臨床症狀的關系:有人對200例頸痛及手麻的病人和300例腰痛病人研究發現,在200例頸痛和手麻的病例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7%(134例);在300例腰痛患者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0%(181例)。
人們又進一步分析臨床檢查壓痛點的部位和骨質增生部位的關系,發現有三種有趣的現象:
①有骨質增生而無壓痛點,在頸部30%(60例)、腰部12%(36例)。②骨質增生部位與壓痛點二者部位不吻合者,在頸部60%(120例),在腰部38.6%(116例)。③骨質增生與壓痛點二者位置相吻合,在頸部7%(14例),在腰部為4%(12例)。
(3)增生的骨質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引起臨床症狀:①骨性關節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是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骨質增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形式之一。當發生骨質增生時,雖增加了骨的負重能力和穩定性,但影響了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性,導致了關節不平滑和摩擦力加大。當關節活動過度或不協調時,關節內滑膜極易受到自體損傷引起滑膜炎,韌帶和關節囊被拉傷,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症狀。②增生的骨質位置較特殊和較大時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可使滑膜受損,周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較大時,可阻礙肌腱的滑動或壓迫鄰近神經;頸椎鉤椎關節增生過大時,可壓迫椎動脈;脊椎骨質增生時,可致脊椎管腔狹窄而引起症狀。
因此,骨質增生時不必過於緊張,只有出現症狀且症狀與增生的骨質相對應時,再考慮對症治療,而不必勞神費力耗財去「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