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火把節舞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火把節舞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0 13:16:29

A. 火把節的資料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圖片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涼山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火把節四說
種「太陽」
據傳,農歷6月25日,是人類使用火的紀念日,生活在雲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5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
鶴慶西山片的白、彝族群眾,每到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種「太陽」活動。是日,人們在「打歌」場中心豎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著堆堆乾柴。火把正前方栽著一截經認真挑選、乾燥易燃的樹樁作為太陽的象徵。太陽冒山之際,早已匯聚在場子中的人們,各拿一根精選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陽」上「鑽」木取火。不管誰「鑽」出了火星,眾人便蜂擁而上,用早已准備好的草絨、干樹枝葉「接」點火種。並想法把火種移到柴堆上,把柴堆點燃。隨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從火堆上點燃火種,帶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點燃,稱之種「太陽」。太陽落山後,人們全匯聚到「打歌」場,在白日燃燒的篝火上再次點燃大火把。隨之,環火把、火堆「打歌」,歌頌火給人的幸福,通宵達旦。
耍火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要舉辦耍火活動。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繫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徵「紅花火樹如炬燃」。當天上出現第一顆星星之際,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祭頌火神
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為了子孫和與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並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
節日一大早,人們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樹,象徵昂姑咪的化身。樹上掛滿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樹上掛系與人口數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禮祭過「化身」後,由村中年歲最高的一老婦人將「化身」點燃。參加活動者,各從「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將其點燃。爾後,眾人在老婦人的帶領下,環「化身」跳起鍋庄舞,歌頌昂姑咪獻身傳火的功績。禮贊過「化身」後,各人相約成組,手舞火把,穿舞於村寨、田野、山林間放聲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賜福,庇佑全村人人畜興旺、五穀豐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種
舞火唱種黃坪鄉是鶴慶縣的一個熱區,物產富庶。據傳,這里的居民是當年孔明和孟獲在此屯軍留下的後代。這塊沃土是當年孔明與孟獲結盟時共同開墾出來的。並在6月24日晚點火夜戰,首次播下了五穀之種,荒甸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一日子,每到這一天,後人就要點火把夜戰播種小春作物。是時,老人和孩子們手舞火把,環田地歌舞助興,青年人在田間播種。勞動生產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另有一番風味。
[編輯本段]火把節保護
節日文化,不僅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與藝術風貌,更能昂揚一個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後人的民族記憶,啟發廣大的民俗傳承愛好者對古老文化的神往,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珍視。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1)火把節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於彝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願,「嗬」即為歌;雲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檐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托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采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並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同時象徵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穀豐稔之年;《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念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採用二、三拍子,尤突出「××·×××」式節奏,總體上看,這類火把歌調情感開闊,歌腔質朴,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濃郁。
2)火把節傳說(見前文)
3)火把節與史詩傳承
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流傳在雲南富寧縣、廣西那坡縣和越南與中國交界羅羅(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區,歷史悠久,影響極深,流傳甚廣。史詩系當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臘摩」 在「蕎年節」(火把節)、「跳宮節」等祭祀性節日中的有關儀式上演唱的世傳歌詞,又叫《銅鼓歌》 。在羅羅彝族支系中,祭祀禮儀與相關的儀式活動中,祭祀銅鼓或以銅鼓為祭器是一種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徵,臘摩作為祭司在諸多的節日儀式活動——跳宮(即跳銅鼓舞)中演唱的世傳祭詞《銅鼓歌》,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口承語言民俗事象。
以舉族祭祀戰爭中救護先祖的金竹為主要活動的跳宮節,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為九年或二十七年舉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宮坪上進行祭祀和歡跳以外,還要到某個特定的山頭及全寨各家各戶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舉行的跳宮節活動,前後舉行四天,每天的活動分別為祭山、祭樂神、祭錦神(錦綉前程之神)和驅邪鬼。 同樣是跳宮節,各個寨子的儀式程序也不盡相同,但總的活動都是以臘摩的祭祀為中心,是以誦唱《銅鼓歌》、歡跳銅鼓舞為主要祭祀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歌舞娛神祭神的傳統盛會。
「蕎年節」即火把節,廣西彝區已不盛行此節,在雲南境內富寧一帶的羅羅支系中稱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為「蕎年節」。這與農歷六月彝家主要農作物蕎麥大體豐收有關。史詩〈換鼓〉一章追溯了「蕎年節」的產生和由來:
遷徙到滇桂邊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絕處逢生後,又遇大旱帶來的災荒,那時的彝家的臘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種耐旱的蕎子。他自己徒步來到交趾(今緬甸)借蕎種,可貪婪兇狠的交趾人非銅鼓不換,無奈之餘,被縛的波仙只好屈從,以十面銅鼓換回十石蕎種,使彝家轉危為安,為了紀念蕎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舊歷六月擊鼓過蕎年(火把節)。富寧一帶的彝族人認為,「蕎年節」(火把節)跳銅鼓舞,就是為了使天神快樂,銅鼓舞可以娛神慰神,並使天神賜給人們以豐年,護佑寨子里的人平安無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廣西境內的彝區,《銅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場合是在每年節日期間「卜銅鼓」、「祭銅鼓」、「開銅鼓」和「封銅鼓」的具體儀式上及其相關的節慶活動中。
由此可見,史詩的形成與羅羅彝族在特定的儀式性節日期間傳演《銅鼓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可以說,以上節日大多由祭祀儀式發展而來的,史詩《銅鼓王》也同樣是由祭司臘摩祭祀銅鼓的祭詞發展而來的,祭祀儀式及其由此發展而來的節日活動場合是史詩形成並代代傳演的民俗文化場,祭司臘摩是史詩的誦唱者、編撰者、整理者和傳播者,其詩與史角色和諧地統一在祭祀儀式中。正如《伊利亞特》、《羅摩衍那》的產生離不開行荷馬、蟻蛭式的人物一樣,彝族英雄史詩的產生和形成也離不開祭司兼歌師的臘摩。

B. 彝族的火把節節日全過程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准備
佳節之前,各家都要准備食品;在節日里縱情歡聚,放歌暢飲。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遠處望去,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動人。最後青年男女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徹夜不息。

選人
彝族火把節的重要節目之一是選俊男靚女。彝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評委由民間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評選結果絕對公正。俊美的條件不僅要看外形還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條件是:頭發濃黑、眉毛濃、眼睛大、鼻樑高、脖子長、皮膚細膩紅潤,身材勻稱(不能太瘦)、言談舉止得體、人品好、勤勞等多種條件。俊男的條件又不同:勇猛善戰,儀表堂堂,體魄雄健。言行要有風度,頭梳英雄結,佩帶英雄帶和寶劍,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牽駿馬。如今,這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節都要進行的比賽。

狂歡
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打牛宰羊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婦女還要趕制蕎饃、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起圍著火塘喝自釀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歡樂和幸福。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由畢摩(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由家庭老人從火塘里接點用蒿桿紮成的火把,讓兒孫們從老人手裡接過火把,先照遍屋裡的每個角落,再田邊地角、漫山遍野地走過來,用火光來驅除病魔災難。最後集聚在山坡上,遊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種游戲。
火把節第二天為"都格",意為頌火、贊火,是火把節的高潮。天剛亮,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煮熟的坨坨肉、蕎饃,聚集在祭台聖火下,參加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組織賽馬、摔跤、唱歌、選美、爬桿、射擊、鬥牛、斗羊、斗雞等活動。姑娘們身著美麗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黑體拉巴勤勞勇敢、英俊瀟灑的形象選出美男子。選出像妮璋阿芝那樣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美女。當傍晚來臨的時候,上千上萬的火把,形成一條條的火龍,從四面八方湧向同一的地方,最後形成無數的篝火,燒紅天空。人們圍著篝火盡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鬧到深夜,場面盛大,喜氣濃烈,因此享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當篝火要熄滅的時候,一對對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進山坡,走進樹叢,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彝族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的第三天,彝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這是整個彝族火把節的尾聲。這天夜幕降臨時,祭過火神吃畢晚飯,各家各戶陸續點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約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設祭火台,舉行送火儀式,念經祈禱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薩,賜給子孫安康和幸福,賜給人間豐收和歡樂。人們舞著火把念唱祝詞,"燒死瘟疫,燒死飢餓,燒死病魔,燒出安樂豐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興旺。這時還要帶著第一天宰殺的雞翅雞羽等一起焚燒,象徵邪惡的精靈和病魔瘟神也隨之焚毀了。然後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燃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喻示壓住魔鬼,保全家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牛羊肥壯。最後,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龍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眾人團結一心,共同防禦自然災害。

活動
火把節期間舉行傳統的摔跤、鬥牛、賽馬等活動。這些活動,來源於英雄黑體拉巴戰勝魔王(或天神)的傳說,這位英雄與魔王摔跤、角力,還教人點燃火把燒殺惡靈所化的蝗蟲,保護了村寨和莊稼。為紀念這一事件,每年火把節,就要象徵性地復演傳說中的故事,漸漸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C. 涼山彝族火把節用圖畫怎麼表現出來

先去觀看涼山彝族火把節,仔細觀察,多多拍照 ,選一些精美的照片,拿回家沖洗出來,然後固定好,拿出紙筆啊。對著照片臨摹下來就好了,然後慢慢畫出照片上的內容就好了,然後加一點自己的想像。

D. 阿細跳月的火把節

解放後由於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使不少人都知道夏季的「火把節」是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甚至知道在節日的夜晚彝人要圍篝火跳《大三弦舞》。但彝族為什麼在「火把節」上要跳《大三弦舞》?大概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對此要想得到了解,就必須先知道「火把節」的來歷和與它相關的彝族歷法。彝族早在13世紀,就創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陽歷」,即如今天文學所稱的「彝夏太陽歷」。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多餘的5天多,作為每年的「過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節」關系密切,因「十月太陽歷」是根據日月星辰的方位變換而測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轉動一周為一年,星柄上指時,恰逢夏季的「大暑」節氣。再轉半周,則時值冬季的「大寒」節氣,彝族人民便把這兩個節氣統稱為「星回節」。同時把冬季的「星回節」定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節」則為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火把節」。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以最大的熱忱和最隆重的慶典迎接每個新年的來臨。「過年」,已成為全人類共同歡樂的節日。但在彝族,「過年」時沒有什麼慶典活動,人們全部的熱忱都放於製作美食上,使冬季星回節被俗稱為「吃節」。而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大暑」節氣時的「星回節」,才是各地彝族進行隆重慶祝、熱鬧無比,俗稱「玩節」的傳統「火把節」。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彝族地區的人們,把「過年日」中的6天,特別留出3天來放在夏季「火把節」時使用,以便使人們在「火把節」時更為盡情、盡興和難忘。盡管各地區的彝族同胞歡度「火把節」節日的形式不同,但由男子每人彈撥用綵綢挎於肩上的大三弦樂器,一起歡跳《大三弦舞》,已成為彝族共同的娛樂形式之一。
生活在雲南省石林、彌勒、邱北等縣市,屬於彝族支系的阿細人,在夏季星回節的黃昏時節,高舉火把繞行田間以預祝來年豐收之後,便集中到村裡的曠場上舉行傳統的歡慶活動。屆時,成群的未婚男女,圍繞著噼啪作響的熊熊篝火頻頻起舞。頭戴環形頭飾、身著手綉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綉包的盛裝姑娘們,在著白衣黑褲、腰系紅色綢帶的英俊吹笛者帶領下,隨著市的大三弦與男子相對而舞,在眉眼間傳遞著無限的情意、抒發著由衷的喜悅與歡樂。舞蹈中不時夾雜著的「阿嘖嘖!」呼號和尖嘯的口哨聲,為節日氣氛更加歡快與熱烈。雖說阿細人所跳的舞蹈也是「大三弦舞」,但認真地說,在男子所彈撥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終保持跳躍狀態,雙臂左右擺動、按節拍擊掌的同時,換腳跳三步,空中蹬兩腳,由五拍組合成的這種「三步弦」,是阿細人在「火把節」時所特有的自娛性舞蹈。由於該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後又被人們稱為《阿細跳月》。

E. 火把節是怎麼一回事呢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活動概述

節日那天,寨里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豎立若干火把,准備活動使用。同時在村寨附近選擇一塊開闊地,在地中央豎立一根長10~20米的青松,青松頂端橫放一根掛滿紅色紙花的木棒,緣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個寶塔形大火炬,作為活動場所。傍晚,節日活動的主持人率領鑼鼓隊敲鑼打鼓,寨中各家聞聽鑼鼓聲即出門點燃火把,男女老少舉著火把向活動場所匯集。人們到齊之後,主持人一聲號令,大家舉火把向寶塔形火炬奔去,將其點燃。一時火光沖天,歡聲四起,大家各舉小火把圍著大火炬,跳起「豐收舞」,唱起豐收歌,載歌載舞,熱情奔放。歌舞結束,各家各戶的人們舉著火把向自己的田土走去,分散舉行火把遊行,一直要游遍各自的田邊地角,以此表達消滅害蟲,祝祈風調雨順,確保五穀豐收,人丁平安,六畜興旺的心願。織金彝族的火把節,以三塘鎮松樹坪的節日活動場面為大,每年均有上千人參加。活動場所還立有序碑,記述這里火把節的形成與延續。近年來,隨著彝族同胞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節的氣氛也一年比一年隆重,縣民族文工隊以火把節豐收舞為素材編練的彝族舞蹈《銅鈴聲聲慶豐收》參加省、地匯演獲得好評。

http://ke..com/view/1252.htm
這兒有詳細解釋

F. 彝族的火把節有哪些儀式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夜幕降臨時,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節日活動。小伙們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斗羊、斗雞。姑娘們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達體舞。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6)火把節舞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游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

G. 彝族火把節圍著篝火跳舞感受到什麼

感受到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而最讓人難忘的就是火把節。火把節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日。火把節那幾天,人們清洗炊具,殺雞宰羊,籌辦豐盛的節日晚餐。
火把節是彝族文化的象徵,是彝族傳統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夜幕降臨時,彝族左腳舞拉開了夜晚的序幕,在廣場上點燃篝火,彝族姑娘、小伙兒和遊客以及當地居民聚集在一起,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圈,跳起舞來。
多少年來,火把總在眼前閃爍,總在心中舞動,清脆歡樂的彝族歌聲老是在耳邊迴旋。一直想謀面彝人古鎮,領略火把節的熱烈,感悟彝寨的風土人情。
彝族姑娘能歌善舞。跳舞最出色姑娘叫海來阿卓,她拉上她阿哥的手,走到舞台中間。跟著音樂,跳起彝族舞。
人們穿著漂亮的彝族服裝,手牽著手,嘴裡哼著彝家的山歌跳著彝家的左腳舞,戴著漂亮的頭飾,臉上露著開心的笑容。
裊娜的舞的步調,撩人的腰身,在彩色的圓周里釋放彝家兒女滿懷的歡喜;
陽剛奔放的舞步,陰柔飄逸的舞姿,舞出一個民族崇拜、熱愛火種的余韻;
粗獷豪邁的號子,細膩優美的歌謠,唱出彝家人創造美好生活的艱難而幸福的歷程。

H. 火把節的意義是什麼,火把節有什麼意義

意義是: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凶。

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火把節傳說有很多異文,雖來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其文本結構都按人與神的斗爭→人戰勝神→神進行報復→人再次戰勝神→慶賀勝利和奪得豐收的敘述程式來結構故事。

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強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勝利、神的失敗而告終的,這與神話中以神為主導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的轉移(從自然轉向社會)及階級社會的矛盾沖突的加劇,火把節的傳說與各民族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為一體,進而成為表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一種口頭敘事途徑。這類傳說是次生性的火把節習俗傳說,主題是歌頌祖先和英雄。

後來傳統道德觀念對火把節習俗傳說的滲透,反映為女性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的相互交叉。不論是早期的喜鵲姑娘,還是後來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種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運結局,這類傳說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陰謀,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剛烈女性的傳說,意在表節烈之德。

從喜鵲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個個殉情、殉夫、殉國的忠貞形象,人們將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運與火把節傳說緊緊聯系在一起,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進賢烈而詆淫惡"的感情和願望。這類傳說應屬後起。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

如鶴慶的傳說把六月十九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也歸到慈善夫人身上,說是對慈善刨夫屍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燙紅了的一種紀念。

納西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

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

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

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阿潘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把那個坑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

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沖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4]

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乾的姑娘,與彝家小伙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兇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要血洗山寨,讓全寨遭殃。姑娘無奈,答應在六月二十四相親。

相親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塊花圍裙,燒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頭人也趕來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龍一眼後,縱身跳入火堆中。阿龍和幾個小夥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們趕來,可她已經以死殉情。

為了紀念她,十二個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對方,以推倒為勝。之後,殺牛飲酒、唱歌跳舞。後來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被阿龍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婦女的圍腰帶,那焚燒姑娘的青煙,化為山寨的晨霧。據說清晨喜鵲鳴叫的時分,彝山的遠處就隱隱綽綽地顯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們稱她為喜鵲姑娘。

(8)火把節舞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參考資料

火把節的網路

I. 有關於火把節的知識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

火把節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佳節,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火把節習俗在這些民族中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

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滲透在火把節中的『狂歡化』的民俗精神山地彝族的火把節最完整、最豐富保留著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其主題一向是對人類生命繁衍的謳歌,對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

(9)火把節舞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范《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並吞另五詔,將會五詔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由於長期的歷時性發展和地域性的演變,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復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