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最新佛教動態圖片大全早上
擴展閱讀
ps怎麼在圖片里打字 2025-07-26 16:52:45
紅豆貼畫圖片大全 2025-07-26 16:47:41
打開圖片慢是什麼原因 2025-07-26 16:39:48

最新佛教動態圖片大全早上

發布時間: 2022-06-09 10:30:57

① 阿彌陀佛圖片手機壁紙

用手機照下來,再設置!,,,南無阿彌陀佛!

② 佛教打坐

【禪病】

(術語)謂一切之妄念也。妄念為禪定之病魔。圓覺經,聞佛說我,人,眾生,壽命四相之過曰:『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盪然獲大安穩。』【又】修禪定人種種之病魔也。藏中有治禪病秘要法二卷,詳說其病相及治法。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治禪病秘要法》簡介二卷。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北涼是兩晉和隋朝之間十六國之一,歷二主,自公元397至439年(一說401-439年)。沮渠,音jǔ qú,復姓。原為匈奴官名,後遂以為姓氏。本經又名《治禪病秘要經》、《禪要秘密治病經》、《治禪病秘要法經》、《治禪病秘要》。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目前永樂北藏、乾隆大藏經的掃描版均見於網路,可見全部經文。本經主要在說明行者於阿練若處修禪定時,心身發生種種問題時的對治法。共有十二法:(1)治阿練若亂心病之七十二種法;(2)治噎法;(3)治行者貪淫患法;(4)治利養瘡法;(5)治犯戒法;(6)治樂音樂法;(7)治好歌唄偈贊法;(8)治水大猛盛,因是得下法;(9)治因火大,頭痛眼痛耳聾法;(10)治入地三昧,見不祥事,驚怖失心法;(11)治風大法;(12)初學坐者,鬼魅所著,種種不安,不能得定治之法。根據本書《後序》所述,本經乃沮渠京聲在於闐國衢摩帝大寺金剛阿練若住處,由天竺比丘佛陀斯那所授而憶誦於心。南朝宋代孝建二年(455)九月,沮渠京聲於竹園精舍書出此經。依此,《出三藏記集》卷二等諸錄皆說此經於孝建二年譯出。但是,依《出三藏記集》卷十四〈京聲傳〉所載,彼由於闐歸河西時已譯出此經。及至北涼滅亡,京聲南奔入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南朝宋代孝建二年,因竹園寺比丘慧璇之請而傳寫。全書共有五卷。若依此說,則本經在孝建以前即已譯出。又,在本經起始處的「治阿練若亂心病之七十二種法」題下,附記有『尊者舍利弗所玄問,出雜阿含阿練若雜事中』之句。唯現有《雜阿含經》中缺乏相當於此部分的記載。治行者貪淫患法節錄自《治禪病秘要法》。文本依照《永樂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經》,二版本實質文字一致(《乾隆版大藏經》是以《永樂北藏》為基礎修訂;原文無標點)。復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禪定時,欲覺起,貪淫風動;四百四脈,從眼至身根,一時動搖;諸情閉塞,動於心風,使心顛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救頭然,當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觀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豬胞。四百四脈,從於子藏,猶如樹根,布散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萬戶蟲,圍繞周匝。四百四脈,及以子藏,猶如馬腸,直至產門,如臂釧形團圓大小,上圓下尖,狀如貝齒,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百四蟲。一一蟲有十二頭十二口。人飲水時,水精入脈,布散諸蟲,入毗羅蟲頂,直至產門。半月半月,出不凈水,諸蟲各吐,猶如敗膿。入九十蟲口中,從十二蟲六竅中出,如敗絳汁。復有諸蟲,細於秋毫,游戲其中。諸男子等,宿惡罪故,四百四脈,從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諸腸。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胏腧腎脈,於其兩邊,各有六十四蟲。蟲各十二頭,亦十二口。婉綣相著,狀如指環。盛青色膿,如野豬精,臭惡叵甚。至陰藏處,分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葉,有一千二百脈。一一脈中,生於風蟲,細若秋毫,似毗蘭多鳥嘴。諸蟲口中,生筋色蟲(此蟲形體似筋,連持子藏。能動諸脈,吸精出入。男蟲青白,女蟲紅赤),七萬八千,共相纏裹,狀如累環,似瞿師羅鳥眼。九十八脈,上沖於心,乃至頂髻。諸男子等,眼觸於色,風動心根,四百四脈,為風所使,動轉不停。八萬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膿,流注諸脈,乃至蟲頂。諸蟲崩動,狂無所知,觸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諸蟲尿,女精黃赤,是諸蟲膿。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萬戶蟲,地水火風,動作作此。告舍利弗: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葯,欲求解脫,度世苦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學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蟲,張口豎耳,嗔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數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觀之。復以手反之,用覆頭上,令此諸蟲眾不凈物,先滴兩眼,耳鼻及口,無處不至。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瘡蟲,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熾熱。應當諦觀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凈,皆悉如是。告舍利弗:汝今知不,眾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凈,不可具說。但當數息,一心觀之。若服此葯,是大丈夫,天人之師,調御人主。免欲淤泥。不為駛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淫泆不祥幻偽妖鬼之所嬈害。當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潔,如優波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告舍利弗:汝好受持,為四眾說,慎勿忘失。時舍利弗,及阿難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1. 子藏:婦女子宮。2. 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修行道地經》(西晉竺法護譯)卷第三說「爾時修行當觀飯食。設百種味及穢麥飯。在於腹中等無有異。舉食著口。嚼與唾合。與吐適同。若入生藏。身火煮之。體水爛之。風吹展轉。稍稍消化。墮於熟藏。堅為大便。濕為小便。沫為涕唾。」參考這一食物消化過程的敘述,所謂生熟是指食物進入消化道後的所起的變化。初步消化時是「生」;食物被充分消化後,成為即將排出的糞便時,是「熟」。3. 八萬戶蟲:蟲,包括人體內的各種微生物。戶,一家稱一戶。量詞,用以計戶數。八萬戶,形容蟲數極多。4. 臂釧:一種套在上臂的環形首飾。5. 上圓下尖,狀如貝齒:貝齒,為寶貝科動物蛇首眼球貝、山貓及可拉伯綬貝的貝殼。例如,阿文綬貝貝殼的背面為褐色或淡褐色,具棕褐色縱橫交錯的斷續條紋,兩側緣灰褐色,可見紫褐色斑點。唇周具紫褐色,齒質堅硬。6. 毗羅蟲: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六,身念處品第七之三說「復有十蟲行於黃中。一名黑蟲。二名苗華蟲。三名大諂曲蟲。四名蘇毗羅蟲。五名烏蟲。六名大食蟲。七名行熱蟲。八名大熱蟲。九名食味蟲。十名大火蟲。如是等蟲行於陰中。」其中第四蘇毗羅蟲名稱類似。7. 半月半月:本經其他部分曾有「剎那剎那」的說法,此處的「半月半月」,可能是語氣上的強調。8. 胏腧腎脈:胏有兩個含義:(1) 發音為zǐ ,剩餘的食物,干肉;亦特指連骨的干肉。(2)發音為fèi,意同「肺」。胏腧,《永樂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經》經文後附註,均注釋為「肺腧」,認為指肺經的腧穴。但古印度的氣脈學說與中國不同,應當沒有這一說法。腎脈,可能是指輸尿管。考慮下文有「狀如指環。盛青色膿,如野豬精,臭惡叵甚。至陰藏處,分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葉」,「狀如指環」對應解剖學中男性輸精管的位置,「至陰藏處」應當是指在男子尿道、生殖器處,此處輸精管連接精囊。兩側精囊和輸精管延伸出射精管,射精管到達前列腺內的開口,最後進入尿道。所以,是"二支在上",剩下的一支就是下面的尿道。9. 婉綣相著:婉,wǎn 曲折;綣,quǎn,彎曲。10. 臭惡叵甚: 叵 pǒ, 多,甚。通「頗」。 8. 毗蘭多鳥嘴:毗蘭多,又作毗蘭,國名。佛於此國受毗蘭若婆羅門之請。三月安居。但食馬麥。毗蘭多鳥,外形不詳。11. 瞿師羅鳥眼:古印度有瞿師羅園,曾修建精舍。瞿師羅鳥,外觀不詳。但據下文「狀如累環,似瞿師羅鳥眼」,可知此鳥眼應有多個環形。12. 九十八使:九十八種煩惱。13. 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觀修一千九百九十九次。過,次,回,遍。14. 先滴兩眼:《永樂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經》掃描版均為「先滴兩眼」。部分文本版本為「先適兩眼」,應為轉換時的文字錯誤所致。15. 半多羅鬼神狀:半個多羅樹高度的鬼神。即大約三十多尺高。觀想成就後,見到欲界天子天女,也是體內外遍布大小諸蟲,看起來就像半個多羅樹高度的鬼(因為天人身體高大)。16. 免欲淤泥:免欲於淤泥。雖然身處淤泥一般的五濁惡世之中,卻能免於貪欲的困擾。17. 不為駛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駛,疾也。不會被湍急的恩愛大河淹沒,而迷惑心性。18. 淫泆不祥幻偽妖鬼之所嬈害:泆,yì, 古同「逸」。嬈,rǎo,煩憂,擾亂。19. 其身香潔,如優波羅:優波羅,花名。20. 摩醯首羅:指大自在天。

③ 佛教早上問好,中午問好,晚上問好都是怎麼問

這個具體是沒有,一般是說阿彌陀佛。或內心祝福。

④ 佛教,師父早上好微信表情

1、合十
2、師父早安
3、吉祥如意
4、最好是一聲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⑤ 跪求桌面壁紙 釋迦牟尼的圖片,動態的,金光閃閃的那種。

http://www.0916sky.cn/thread-16882-1-1.html
難道樓主要的是這樣子的?

只要網路搜索 「釋迦牟尼 gif」就可以得到很多。 佛教是無神論。

把存圖片放在手機裡面 用手機助手(如騰訊的應用寶)之類,可以幫你自動轉換成壁紙桌面。

⑥ 飛天圖的佛教飛天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他們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期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范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後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姿勢優美,動感很強。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著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群飛的,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再是僅僅畫在藻並、佛龕、四披上,而是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綵帶,使飛天無比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
五代、宋以後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餘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