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製造的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
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商後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文物鑒賞
商後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庄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
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B. 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的
司母戊鼎是商代後期,即約前14至前11世紀。
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文名
後母戊大方鼎
出土地點
河南安陽武官村
館藏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所屬年代
商朝
中國地位
鎮國之寶
世界地位
已出土的世界最大青銅器
C. 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分別是什麼
截止2019年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是商後母戊鼎。
1948年,商後母戊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台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台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成為了國博的鎮國之寶。
(3)歷史文物鼎的圖片鼎是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D. 請問有人知道這種鼎是屬於哪個朝代的東西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青銅器盛行期的鼎有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常識歷史篇。
E. 在我國古代權利的象徵的"鼎"是什麼時間出現的
鼎在中華歷史傳統文化中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象徵。鼎在我們中國許多成語中都有出現過,一言九鼎、鼎鼎有名、鼎成龍聲等,在這些成語鼎在裡面的作用幾乎都是呈正面的、積極向上的,這也說明了在古人心中鼎的位置是崇高的。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最早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所以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鼎是粘土燒制的陶鼎,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
如“大克鼎”銘文敘述了克的先祖的功績和接收周王策命,賞賜土地的內容,“師旅鼎”鐫有“師旅仆眾不從王征於方”抗命反戰的記載。周代鼎和其他青銅器紋飾逐漸改變對商代傳統的沿襲,出現寫實性的竊曲紋和波紋,削弱了神話神秘色彩。禮制的宗教色彩有所弱化而禮儀化的傾向則在藝術表現上大大加強了。同時周朝的鼎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記載祖先功績的作用,這也為我們研究周朝歷史提供了重要幫助。
秦朝以後,隨著九鼎的遺失,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同時由於冶煉技術的進步,其他種類的餐具也被鍛造出來,鼎的食具作用降低了。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F. 鼎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G. 青銅器《司母戊鼎》是什麼朝代的
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H. 鼎的形成至少應追溯到哪個朝代
鼎的形成至少應追溯到夏朝。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 、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1] 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I. 鼎的圖片和簡介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司母戊方鼎: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公斤,高達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後來,侵華的日本人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抗日戰爭勝利後,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為蔣介石的壽禮,專車運抵南京,被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此鼎運往台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建國後,於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J. 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大鼎叫做什麼源於哪個朝代
司母戊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商代青銅器!!
其實,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青銅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關於「鼎」的來歷,可以追溯到遠至4000多年前的夏禹神話時代!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這應該是關於鼎,最早的記載!!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