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髖關節在哪個位置清晰圖片
髖關節是人體股骨最上端的股骨頭和骨盆形成的髖臼兩者之間組成的關節,叫做髖關節。在人體前側看,是在大腿的最上端和身體的連接處,在後方看是處於臀部的深處。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它具有屈曲、伸直、內旋、外旋、外展、內收等多個角度的活動范圍,而且它主要是起到人體負重以及下肢活動的功能。
由於負荷較大,活動范圍較大,比較靈活,髖關節容易發生滑膜炎,髖關節脫位,而且由於股骨頭特殊的血供來源,也比較容易發生股骨頭壞死等疾病。髖關節是人體最重要的關節之一。
(1)髕下囊在腿的哪個位置最好有圖片擴展閱讀
髖關節疼痛大部分是因為骨節十字韌帶長期性挫傷導致的,一些常常從業體育競賽的人非常容易產生這類狀況,長期性骨節遭受外力作用碰撞,骨節處炎症敏感,肌肉拉傷,便會造成 疼痛,應當立即醫治而且適度的歇息,修復身心健康。
骨節發炎長期性反復發病是造成 髖關節疼痛的關鍵原因。
Ⅱ 髕上囊在什麼位置
你好!
膝關節損傷一般都會有關節腔的積液,量較大或比較腫脹的話可以去正規醫院的骨科門診抽掉,操作比較簡單,注意無菌操作就行了。
如果你的首診醫生沒有建議你去查什麼核磁共振的話,可能是你韌帶損傷不嚴重,這種筋傷一般要制動2周,期間多休息,少行走,特別不能進行運動,因為這樣容易引起滑囊炎,所以這期間要好好休息。
Ⅲ 髕腱在腿部的什麼位置
髕腱在髕骨和脛骨之間,平時所說的"膝跳反射",敲的就是髕腱.
Ⅳ 髕骨在什麼位置
髕骨俗稱膝蓋骨,重疊於股骨下端的松質內,呈尖端向下的「粟子」形緻密影。因其皮質極薄不能顯示出緻密的邊緣。在側位片上,髕骨位於股骨髁前方,呈不規整的長方形,其後上角和前下角比較尖銳。
髕骨前緣皮質比較緻密清晰,後緣皮質較淡,顯示出對應股骨髁的關節面,有時還可分出內、外關節面。髕骨內部骨質稀疏,有時可見前後橫行的骨小梁。
是股四頭肌肌腱中形成的一塊籽骨,也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呈扁粟狀,位於皮下,容易摸到,該骨上寬為底,尖向下,前面粗糙,後面光滑;能上、下、左、右移動,對膝關節起保護作用髕骨後面光滑覆有軟骨與股骨髕面相接,前面粗糙,有股四頭肌肌腱通過。
(4)髕下囊在腿的哪個位置最好有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其他骨頭介紹
1、脛骨
小腿內側的長骨,分一體兩端。脛骨近側端膨大,向兩側突出成為內側踝與外側髁。兩個髁上面光滑為關節面,兩髁之間為髁間區,它的中間為髁間隆起。脛骨近側端前面有一粗糙隆起稱脛骨粗隆為髕韌帶附著處。在外側髁後面有一圓形腓關節面與腓骨頭相關節。
2、距骨
和脛骨遠端、腓骨下端共同組成踝關節,成為人體最大的負重關節。距骨位於高等脊椎動物的跗骨的近側骨之一,被認為相當於許多低等脊椎動物的脛側骨與中間介質的融合[talus],負擔人體重量的,在踝部與小腿骨相關節的骨。屬短骨,位於脛骨、腓骨和跟骨之間,分頭頸體三部分。
Ⅳ 膝蓋下面那個地方疼是怎麼回事
.髕韌帶上端慢性損傷(過去稱為髕骨末端病):表現為髕骨下極部位疼痛,病變部位為髕骨和髕腱的相交部位損傷或勞損,局部壓痛明顯,股四頭肌抗阻陽性。
原因:因大量跳躍練習,使大腿股四頭肌肌肉反復收縮,導致膝蓋韌帶被拉長所引發的炎症。也有的是處於身體快速成長期,肌肉、肌腱的生長趕不上骨骼的生長所引發的炎症。
症狀:髕骨韌帶疼痛,伸膝時疼痛,准備活動之前疼痛,膝關節彎曲被拉長時疼痛。
處置:從預防的角度來說,加強柔韌性練習是很重要的。疼痛時可以冷敷。
二.風濕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12—72小時,不過3周,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遊走性疼痛,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3)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 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按壓疼痛劇烈。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三.髕骨軟骨軟化症,是髕骨軟骨面因慢性損傷後,軟骨腫脹,侵蝕、龜裂、破碎、脫落,,最後與之相對的股骨髁也發生相同的病理變化,形成髕股關節的骨關節病,膝關節過度疲勞或反復的膝半蹲位扭傷,導致膝關節周圍肌力減弱失衡,產生互不協調的摩擦,致使軟骨面磨損,營養欠佳,產生退行性改變。此時軟骨表面無光澤,彈性減弱,甚至形成裂紋、缺損,軟骨原纖維化變性,髕骨關節面軟骨有局限性軟骨軟化纖維形成,引起膝關節慢性疼痛。因其為退行性病變,有外傷史或勞損史。
臨床表現:
1:逐漸加重的髕骨下疼痛,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或半蹲位時疼痛加劇。
2:髕骨邊沿壓疼,伸膝位擠壓或推動髕骨可有摩擦感,伴疼痛,後期可並發滑膜炎。
3.有時可出現「假交鎖」現象,輕微活動一下,在髕骨下出現清脆的響聲,即可「解鎖」(這是由於髕骨軟骨面損傷後不平和關節面不吻合引起的)。有時出現軟腿現象。
3:X線早期無異常,晚期見髕骨邊緣骨贅形成,
4:早期經放射性核素骨顯影有診斷意義.
治療方法:
1:首先膝關節制動1-2周,股4頭肌抗阻力鍛煉,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
2:腫脹、疼痛加劇時冷敷,48小時後改濕熱敷和理療,
3:口服芬必得膠囊、舒筋活血片,
4: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可潤滑、營養關節面,或者關節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
5:必要時手術治療.
四.髕下脂肪墊炎:病變在髕下脂肪墊組織內,由於損傷或勞損,寒濕侵襲等刺激而發生,產生疼痛,也可由關節其它組織病變而繼發。檢查時一手將髕骨推向下方,另一手擠壓髕骨下緣產生疼痛。
五.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損傷和髕骨軟化症都有交鎖現象,但前者為真性,後者為假性,結合其它檢查不難確診。
六.骨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多見於老年病人,臨床表現為:關節伸屈到一定程度時引起疼痛,伸屈不利,下蹲困難等。X光片表現為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關節邊緣增生等。而髕骨軟化多見於中、青年,關節疼痛在髕股關節面和髕骨周圍,半蹲位疼痛加重。
七.治療措施
1. 小針刀治療:髕骨周圍的痛點和壓痛點都是軟組織損傷的病變部位,也是小針刀的治療點。常見有以下幾個部位。
髕前皮下囊,位於髕骨下半部分,髕韌帶以上的皮膚之間。此處疼痛和壓痛,即為髕前皮下囊,即為髕前皮下囊受損,用小針刀將此滑囊作切開剝離即可。
髕內、外側支持帶,痛點均在髕骨兩側邊緣。用切開松解術即可。
該病在髕骨周圍最多有十二個痛點,均可以小針刀手術令其消失。
注意事項:① 注意進刀方向,勿進關節內損傷關節面。② 刀口線方向與組織纖維的走向要一致。
2. 手法治療
⑴病人仰卧,患肢伸直,醫生拇指和其它四指張開,抓握住髕骨,用力上下(沿肢體縱軸)滑動髕骨。這樣可使關節囊、支持韌帶進一步松解。
⑵醫生一手拿住患踝關節上緣,令病人屈膝屈髖,另一手拇指頂住髕骨上緣,再令患肢伸直,同時拇指用力向下頂住髕骨,向下用力方向為直下方和斜下方。
⑶對膝關節伸屈障礙者,用過伸過屈的鎮定方法,在過伸過屈的位置上停留30秒鍾。
3.康復治療
①每天股四頭肌收縮鍛煉100次,作直腿抬舉鍛煉100次。
②醫生每日對髕骨周圍軟組織作提拿手法一次,每次普遍提拿三遍,沒兩天做一次被動過屈過伸手法。十次為一療程,堅持一至兩個療程即可治癒。
Ⅵ 腿部的穴位有幾個在哪裡
1.膝眼穴
〖標準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髕韌帶與髕內側支持帶之間、膝關節囊。分布有隱神經的髕下支。
〖功用〗活血通絡,疏利關節。
〖主治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病,髕骨軟化症等。
〖刺灸法〗屈膝,從前外向後內或從前內向後外斜刺0.5-1寸,可灸。
2.梁丘穴 Liáng Qīu(ST34)
〖取穴方法〗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疾病〗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尿血。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 1~1.2寸。
〖附註〗 足陽明經郄穴。
梁丘穴足陽明郄穴。
〖別名〗鶴頂穴,跨骨穴。
〖穴義〗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3.復溜穴Fù liū(KI7)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於跟腱處之內側;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疾病〗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後溪穴、陰郄穴治盜汗不止;配中極穴、陰谷穴治癃閉。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註〗腎經經穴。
〖別名〗伏白穴,昌陽穴。
〖穴義〗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4.陰谷穴Yīn gǔ(KI10)
〖取穴方法〗位於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有膝上內側動、靜脈;布有股內側皮神經。
〖主治疾病〗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照海穴、中極穴治癃閉;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門穴治寒疝、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註〗腎經合穴。
陰谷穴合穴,屬水。
〖穴義〗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匯合並形成大范圍的水濕雲氣常5.血海穴 Xuè hǎi(SP10)
〖取穴方法〗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簡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主治疾病〗 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癮疹,濕疹,丹毒。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月經不調;配曲池穴治癮疹。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別名〗百蟲窩穴,血郄穴。
〖穴義〗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6.承山穴 Chéng shān(BL57)
〖取穴方法〗 人體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解剖〗 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股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疾病〗 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大腸俞穴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別名〗魚腹穴,肉柱穴,傷山穴,魚腸穴,腸山穴,魚腹山穴,玉柱穴,魚腰穴。
〖穴義〗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7.解溪穴 Jiě Xī(ST41)
〖取穴方法〗 位於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人體穴位配伍〗 配陽陵泉穴、懸鍾穴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解溪穴經穴,屬火。
〖別名〗草鞋帶穴,鞋帶穴。
〖穴義〗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8.委中穴 Wěi zhōng(BL40)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 在腘窩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
〖主治疾病〗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大腸俞穴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1~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
〖附註〗 足太陽經所入為「合」。
委中穴合穴,屬土。
〖別名〗腘中穴,郄中穴,血郄穴。
〖穴義〗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
9.足三里穴 Zú sān lǐ(ST36)
〖取穴方法〗 位於人體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疾病〗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內關穴治嘔吐;配氣海穴治腹脹;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陽陵泉穴、懸鍾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養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註〗 (l)足陽明經所人為「合」。 (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3)參考資料:a.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 b.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據報道:針刺人及家兔的該穴,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 d.據報道: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別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穴義〗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常
10.陽陵泉穴 Yáng líng quán(GB34)
〖取穴方法〗位於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人體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門穴、膽俞穴、至陽穴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脅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陽陵泉穴合穴,屬土,筋會。
〖別名〗筋會穴,陽陵穴。
〖穴義〗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11.陰陵泉穴 Yīn líng quán(SP9)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踝後下方凹陷處。
〖解剖〗 在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
〖主治疾病〗 腹脹,腹痛,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至陽穴治黃疸;陰陵泉透陽陵泉穴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1~2寸。
〖附註〗 足太陰經所人為「合」。
〖別名〗陰陵穴。
〖穴義〗脾經氣血在此會合。
12.三陰交穴 Sān yīn jiāo(SP6)
〖取穴方法〗 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解剖〗 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主治疾病〗 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痿痹,腳氣。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腸鳴泄瀉;配中極穴治月經不調;配子宮穴治療陰挺;配大敦穴治疝氣;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附註〗 (1)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2)孕婦禁針。
三陰交穴足少陰厥陰太陰之會,足太陰絡。
〖別名〗承命穴,太陰穴,下三里穴。
〖穴義〗足三陰經氣血在此交會。
13.百里穴 取穴方法:
百里穴位於腿的後側,從彎曲膝蓋時的皺紋5厘米左右下中央稱為「百里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可以治療風濕疼痛,對於懶散性格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詳情見於相關網頁:治療懶散、治療風濕疼痛。
補充內容:
內踝尖穴
【標準定位】內踝尖位於足內側面,內踝的凸起處。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側卧位取穴。
【功用】舒筋活絡。
【主治病症】牙痛,腓腸肌痙攣。
【刺灸法】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外踝尖穴
【標準定位】外踝尖位於足外側面,外踝的凸起處。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側卧位取穴。
【功用】舒筋活絡。
【主治病症】牙痛,腓腸肌痙攣。
【刺灸法】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太淵穴(手太陽之腧、肺之原穴)
定位:仰掌,腕橫紋之橈側凹陷處。
主治病症:支氣管炎、百日咳、流感、哮喘、肺結核、多種原因所致的胸痛。橈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備考:八會穴之一,脈會太淵。別名太泉、大泉、鬼心。太,大也;淵,深也。位於寸口為諸脈之匯,通達諸經。《針灸甲乙經》:「咳逆煩悶不得卧,胸中滿,喘不得息,背痛,太淵主之。」
Ⅶ 腿的各個部位的名字
人的下肢自腹股溝區往下到足底大體可以分為大腿,膝關節,小腿,踝關節和足部等幾部分,其中膝關節的後面又稱為腘窩,內有腘動,靜脈及神經通過。
雙下肢約占人體表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六,其解剖層次為皮膚,皮下,筋膜,肌層,骨頭,軟組織內有血管神經走行。
(7)髕下囊在腿的哪個位置最好有圖片擴展閱讀
人類下肢的功能主要是支持軀體、承受體重和行走,因而,下肢骨一般均比上肢骨粗大、笨重。下肢骨包括髖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
髖骨是不規則扁骨,上份扁闊,中份窄後,下份有一大孔稱閉孔。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融合而成。
股骨位於大腿內,是人體最長最粗最結實的長骨,其長度約為身高的1/4,分為一體和兩端。
髕骨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前面粗糙,後面光滑有關節面,與股骨髕面相關節,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位於膝關節前方,股四頭肌腱包於其前面並向下延續為髕韌帶。
脛骨是三棱形粗大的長骨,位於小腿內側,對支持體重起主要作用,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粗大,形成與股骨內、外側髁相對應的內側髁和外側髁,其上有關節面,兩髁之間有向上的髁間隆起。
腓骨細長,位於小腿的後外側,不承受體重,主要作為小腿肌的附著部位,可分一體和兩端。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Ⅷ 膝關節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是如何運轉的
膝關節是醫學上被稱為屈戌關節,指的是能夠進行伸展,屈曲運動。
膝關節結構從模型上來看,主要由股骨、脛骨、髕骨和半月板所組成。具體位置如下:膝關節上面是股骨;下面是脛骨;前面是髕骨;中間有兩塊軟骨墊片,稱為半月板。膝關節周圍為黃色組織,是指韌帶,根據位置可以分為股四頭肌腱、髕韌帶、外側副韌帶、內側副韌帶、交叉韌帶。
膝關節伸展運動主要靠包繞前側髕骨下行至脛骨粗隆的股四頭肌支配。膝關節的屈膝運動主要有後側的腘肌半腱半膜機等,小腿上行延伸的股三頭肌也有一些作用。 膝關節兩側都有半月板可以緩沖運動,減少關節摩擦。其間有關節囊,起到潤滑作用。 膝關節沒有內外旋轉和內收外展運動,附著在膝關節的前後交叉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分別起到阻止膝關節前後移動,膝關節向外向內的外展內收運動。僅能進行輕度1-2°的運動,幅度很小。所以其旋轉和內收外展運動很小,當然也和膝關節屬於滑車關節的關節面形態有關。
Ⅸ 髕骨在哪個位置示意圖
髕骨的具體位置如下圖所示:
(9)髕下囊在腿的哪個位置最好有圖片擴展閱讀:
1、髕骨,俗稱膝蓋骨,是股四頭肌肌腱中形成的一塊籽骨,也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呈扁粟狀,位於皮下,容易摸到。其上寬為底,尖向下,前面粗糙,後面光滑;能上、下、左、右移動,對膝關節起保護作用髕骨後面光滑覆有軟骨與股骨髕面相接,前面粗糙,有股四頭肌肌腱通過。
2、髕骨主要作用為:傳導並增強股四頭肌的作用;協助維持膝關節的穩定,保護膝關節,並在膝關節伸直過程中起滑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