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肌肉注射的尾骨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動態奧特曼搞笑圖片 2025-08-03 22:41:21
裸熊聊天背景圖片 2025-08-03 22:40:25

肌肉注射的尾骨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21 19:07:30

A. 哪位高手知道臀部肌肉注射的具體位置與技巧和注意事項

有兩種方法:'十字定位法":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向劃一條水平線,然後從髂脊最高點作一條垂直平分線,把臀部分為四個象限,取外上象限,避開內下角,為注射區. "聯線法":髂前上棘與尾骨聯線的外上1/3處為注射區. 達的時候盡量打上面一點,臀部外側一點,以免觸碰坐骨神經,進針2/3針頭,先抽一下回血,無回血再繼續推針.

B. 肌註定位法長什麼樣是怎麼定位的

肌肉注射部位定位法,一般常選擇的是臀大肌注射。這時候通常應用的是十字定位法,也就是從臀裂頂點,向左和向右分別畫一條水平線,然後從最高點作一條垂直線,以此外上象限的1/4作為注射的部位,就可以進行注射了,這是以臀大肌作為注射的部位。

如果以上臂三角肌部位進行注射,一般是取上臂的外側,自肩峰向下2-3cm處,進行定位之後,可以進行上臂三角肌的注射。此外,還可以選擇股外側肌注射的方法,這種方法定位是以大腿中段向外側約7-8橫指,位於膝關節上10cm左右,就可以進行股外側肌的定位注射。

注射定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

(1)十字法: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劃一水平線,從髂嵴最高點上作一垂直平分線,在外上方四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避開內角)。

(2)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聯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

2、臀小肌注射法體位:

(1)側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

(2)俯卧位:足尖相對,足跟分開。

(3)仰卧位:注射時,囑病員肌肉放鬆,勿緊張。

(4)坐位:囑坐好,放鬆局部肌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肌注部位

C. 尾巴骨在哪裡圖片

尾骨(coccyx)略呈三角形,由3~5節尾椎癒合而成,

一般在30~40歲才融合完成,底向上伸的尾骨角是第1尾椎的上關節突,它與骶角相關節,在尾骨角外側,每側有一對向外平伸的尖突,它們是尾椎的橫突。第2尾椎的橫突甚小。第3、4尾椎退化成結節狀小骨塊

尾椎無椎弓,故無椎管。尾骨下端尖,上端為底,其卵圓形關節面和骶骨尖形成關節,其間有纖維軟骨盤。尾骨後上部的凹陷與骶骨相連部分稱為骶尾間隙,在關節面後部兩側各有一尾骨角,相當於尾骨的椎弓和上關節突。


(3)肌肉注射的尾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與功能

骶尾關節可發生骨性融合。在人類為退化之骨,切除後無多大影響。坐位時,尾骨並不著力,而系坐骨結節負重。尾骨在晚年可與骶骨相癒合形成一骨,這在女性更為多見。尾骨可以改變骨盆出口形狀,如尾骨不能活動,分娩時可發生骨折。

尾骨底的後緣較前緣為高,朝前下,它的前面稍凹,平滑,後面突出並粗糙。尾骨的形狀可有很多變異,兩側可不對稱,其曲度可前彎,或向一側傾斜。

D. 臀部肌肉注射部點陣圖

臀部肌肉注射的定位方法有兩種,第一種叫做象限法,第二種叫做連線法。象限法是以臀裂頂點為最高點,水平向左、向右作兩條直線,並且在髂後上脊最高點向下作一條垂線,垂線相交以後可以將臀部分為四個象限,其中外上象限是臀部的注射區,因為這個部位可以避開坐骨神經及血管、動脈。連線法是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的連線,與臀部相交,臀部外上1/3是注射區域,此區域和象限法一樣,能將血管和神經避開。

E. 肌肉注射部位有哪些如何定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1)十字法: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劃一水平線,然後從髂脊最高點上作一垂直平分線,在外上方四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避開內角)。(2)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聯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
2、臀小肌注射法體位:
(1)側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
(2)俯卧位:足尖相對,足跟分開。
(3)仰卧位:注射時,囑病員肌肉放鬆,勿緊張。
(4)坐位:囑坐好,放鬆局部肌肉。
3、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於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緣處,髂脊、食指、中指便構成一個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
(2)以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病兒以自己手指寬度為標准)。
4、股外側肌注射法定位:
部位為大腿中段外側,大約7.5厘米寬,位於膝上10厘米,髖關節下10厘米左右。
5、上臂三角肌注射法定位:
部位為上臂外側,自肩峰下2-3橫指。

F. 打屁股針怎麼定位啊

從髂脊最高點上作一垂直平分線,在外上方四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

注射時可以用左手拇食指將局部皮膚撐開,更容易將針頭刺入肌肉裡面。在屁股上打針也被叫做打「小針」或「屁股針」,而這種肌肉注射是通過將葯物注射到肌肉內,利用肌肉內較多的毛細血管更快的吸收葯物。

這樣就避免了口服葯物對肝臟造成的傷害,所以一般選擇肌肉較厚的部位。為了安全,往往會選擇臀大肌,因為臀大肌肌肉厚實,外上區的血管神經較少,不易傷及大血管和神經。

(6)肌肉注射的尾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打屁股針介紹如下:

可以扎三角肌(上臂與肩膀交接處外側,那塊水滴狀的肌肉),但小朋友的三角肌還不夠大,所以一般在小孩子屁股上扎針,如果紮上臂的話,也會選擇較細的針頭。

肌內注射是將葯物注射於肌肉組織中,一次劑量為1-5ml。注射油溶液、混懸液及乳濁液都可肌內注射。水或油的混懸液是水難溶性或注射後要求葯效延長的葯物。乳劑型注射液是水不溶性葯物。

G. 肌肉注射的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為臀大肌,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對注射部分的精確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劃一水平線,從髂嵴最高點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四個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開內角為注射區。連線法:從髂前上棘到尾骨連線的外三分之一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該處血管、神經分布較少,且脂肪組織較薄,目前使用日趨廣泛,定位方法有兩種: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於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緣處,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間構成一個三角形區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
b骼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病兒應以其手指的寬度為標准。
股外側肌注射定位:位置為大腿中段外側:一般成人可取髖關節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圍,該處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且部位較廣,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此處肌肉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劑量注射。
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內注射時,為使局部肌肉放鬆,減輕疼痛與不適,可采以下姿勢:
側卧位:上腿伸直,放鬆,下腿稍彎曲。
俯卧位:足尖相對,足跟分垂,頭偏向一側。
仰卧位:常用於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採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較為方便。
(2)坐位:為門診病人接受注射時常用體位。可供上臂三角肌頭,如注射用葯為油劑或混懸液,需備較粗的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H. 家庭肌肉注射圖示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為臀大肌,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對注射部分的精確定位。臀大肌注射定位:臀大肌起自髂後上棘與尾骨尖這間,肌纖維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時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坐骨神經起自股叢神經,自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注射時注意坐骨神經體現投影:自大轉子尖至從骨結節中點向下至胭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該處血管、神經分布較少,且脂肪組織較薄,目前使用日趨廣泛,定位方法有兩種:a以食指尖和中指類分別置於骼前上棘和骼吟下緣處,在骼峪、食指、中指之間構成一個三角形區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b骼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病兒應以其手指的寬度為標准。股外側股注射定位:位置為大腿中段外側:一般成人可取髖關節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圍,該處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且部位較廣,可供多次注射。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取得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此處肌肉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劑量注射。

I. 尾骨在哪裡圖片

尾骨在脊柱骨的最下端。

尾骨底向上伸的尾骨角是第1尾椎的上關節突,它與骶角相關節,在尾骨角外側,每側有一對向外平伸的尖突,它們是尾椎的橫突。第2尾椎的橫突甚小。第3、4尾椎退化成結節狀小骨塊。

尾骨位於脊椎的最末端是退化的骨質,也就是退化的尾巴。它的位置在臀部,也就是順著肛門向上觸摸時,摸到的骨質就是尾骨的位置,並且為尾骨的曲度是孤向後側的彎鉤樣形狀,特別是在臀部騎跨傷或者有明顯的摔倒。

臀部著地以後,很容易導致尾骨部位出現損傷、骨折、脫位,就會引起會陰部有明顯的酸脹、疼痛。

(9)肌肉注射的尾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1、尾椎無椎弓,故無椎管。尾骨下端尖,上端為底,其卵圓形關節面和骶骨尖形成關節,其間有纖維軟骨盤。

2、尾骨後上部的凹陷與骶骨相連部分稱為骶尾間隙,在關節面後部兩側各有一尾骨角,相當於尾骨的椎弓和上關節突。

3、尾骨底的後緣較前緣為高,朝前下,它的前面稍凹,平滑,後面突出並粗糙。尾骨的形狀可有很多變異,兩側可不對稱,其曲度可前彎,或向一側傾斜。

4、骶尾關節可發生骨性融合。在人類為退化之骨,切除後無多大影響。坐位時,尾骨並不著力,而系坐骨結節負重。尾骨在晚年可與骶骨相癒合形成一骨,這在女性更為多見。尾骨可以改變骨盆出口形狀,如尾骨不能活動,分娩時可發生骨折。

J. 尾骨在哪個位置圖片

尾骨(coccyx)略呈三角形,由3~5節尾椎癒合而成,

一般在30~40歲才融合完成,底向上伸的尾骨角是第1尾椎的上關節突,它與骶角相關節,在尾骨角外側,每側有一對向外平伸的尖突,它們是尾椎的橫突。第2尾椎的橫突甚小。第3、4尾椎退化成結節狀小骨塊

尾椎無椎弓,故無椎管。尾骨下端尖,上端為底,其卵圓形關節面和骶骨尖形成關節,其間有纖維軟骨盤。尾骨後上部的凹陷與骶骨相連部分稱為骶尾間隙,在關節面後部兩側各有一尾骨角,相當於尾骨的椎弓和上關節突。


(10)肌肉注射的尾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與功能

骶尾關節可發生骨性融合。在人類為退化之骨,切除後無多大影響。坐位時,尾骨並不著力,而系坐骨結節負重。尾骨在晚年可與骶骨相癒合形成一骨,這在女性更為多見。尾骨可以改變骨盆出口形狀,如尾骨不能活動,分娩時可發生骨折。

尾骨底的後緣較前緣為高,朝前下,它的前面稍凹,平滑,後面突出並粗糙。尾骨的形狀可有很多變異,兩側可不對稱,其曲度可前彎,或向一側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