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脾經在哪個部點陣圖片
擴展閱讀
軟體鉛筆上身畫圖片 2025-08-04 02:47:38
中草葯圖片大全書 2025-08-04 02:46:52
圖片建文檔用什麼軟體 2025-08-04 02:41:59

脾經在哪個部點陣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21 16:19:44

㈠ 腳上六條連接五臟六腑的經絡在哪

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從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6、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1)脾經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系。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因此,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足療,是一種非葯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㈡ 脾在什麼位置圖

脾臟位於人體左上腹內,深居於肋弓之後,在胃左側與膈之間,相當左側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長軸與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正常人在左肋弓下不能觸到脾.脾的位置可因體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變化,平卧比站立時高約2.5cm.

㈢ 腿上的六條經絡分別在什麼什麼位置

腿上共有六條經絡。分別為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腎經、脾經和肝經在腿內側,胃經、膽經在腿外側,膀胱經在後側。 簡單來說就是三陽在腿的外側,三陰在腿的內側。

1、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於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

㈣ 脾經的起點和止點在哪!

以下脾經穴位內容來自網路搜索,僅供參考。

網頁鏈接

足太陰脾經一側21穴(左右兩側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於下肢內側面的前份,10穴分布於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症、泌尿生殖系統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足太陰脾經最全穴位: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商丘穴、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陰陵泉穴、血海穴、箕門穴、沖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

㈤ 脾經肺經在什麼位置

脾經與肺經均屬於十二經脈,首先要清楚十二經脈在四肢,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外側又分三陽,內側分為三陰,大體上,陽明、太陰在前緣,太陽、少陰在後緣,少陽、厥陰在中線;在頭面部,陽明經行於面部頰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頭後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在軀幹部,手三陽經均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太陽經行於後、少陽經行於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於腹部,內向外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理解了之後就容易了,脾經又稱足太陰脾經即從足大趾端經足內側前緣、前腹部至心中;肺經又稱手太陰肺經,即由肺中經腋下行於手內側前緣至手食指端~希望能幫助到你~

㈥ 脾經在哪裡

你好,脾經是經絡的偱行部位包括外表的穴位;
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後(太白,公孫),上向內踝前邊(商丘),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中極,關元,屬於脾,絡於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連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本經一側21穴(左右兩側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於下肢內側面的前份,10穴分布於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症,泌尿生殖系統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本經穴位: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㈦ 脾經,膀胱經,腎經這三個穴道分別在哪個位置

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抄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分布。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到耳上角部。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上經大腿內側後緣,通向脊柱,沿腹中線旁到達鎖骨下緣。

㈧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8)脾經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㈨ 人體的足太陰脾經在什麼位置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沿第一跖骨上行到足內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脛骨內側後上方行股內側的前緣,經腹到胸部。另有一支入腹到脾臟。本經共有隱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陰陵泉、血海、沖門、府合、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21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