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中醫的元神位於身體的哪個部點陣圖片
擴展閱讀
成立大會喜慶的背景圖片 2025-08-06 04:05:41
小猴子哭的卡通圖片大全 2025-08-06 03:53:43

中醫的元神位於身體的哪個部點陣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21 05:01:48

A. 中醫的三神學說指的是什麼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對於現代人來說,有很多難以理解的知識。為了使更多的朋友加強對中醫的認識,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來了解下中醫中三神學說的內容吧。 三神即元神、欲神和識神。元神與生俱來,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主宰人的生命。識神基於元神,生於後天,是學習與積累的心理活動。欲神是源自本能的心理活動,包括各種內在深藏的慾念沖動,是元神的一部分或外在表現。 中醫之神的含義非常廣泛,除了整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和人體的最高功能層次之外,還包括人的精神、心理結構和心理活動,體現出元神(不神)、識神(思慮神)和欲神三個不同的層次。而三神之間亦即元神(不神)、識神(思慮神)和欲神三者之間還存在著如下關系。 三神之中,元神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何裕民總結出元神如下特點:一是先天的,有了它,就有了生命;元神離去,生命即終止:二是不受意識支配,可自主地發揮作用,識神則賴其而產生,卻又可干擾元神;三是元神在於腦中,而非心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趙台鼎的《脈望》和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相關闡述;四是元神時時刻刻在發揮作用,是生命的主宰,其健全則真氣自升,真氣自定,獨我自主。何裕民認為,元神是大腦皮質下生命中樞,包括老皮層或邊緣系統,而識神則是大腦皮質的功能。或許無元神,則其他諸神等都不再存在。 識神基於元神,生於後天,是學習與積累的心理活動,是元神基礎上的一種活動。但識神也可干擾元神,正如後為情識所移汩沒在情識中,遂成思慮之神。識神與情志之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溫馨提示:不管是什麼學說,都有它一定的到了,所以,一定要注意,不管是三還是神都有著獨特的意思和特點,這些知識比較理論性,所以在學習上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學習一下,對自己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B. 人體的五臟六腑都在哪個部位

如圖所示;

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臟和腑兩大類。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五臟),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

精氣是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功能。

(2)中醫的元神位於身體的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1、心臟

心能支配血脈,所以它和肝一樣,與血虛及血滯都有連帶關系。心支配神氣,所以心患病時,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礙。

2、肝臟

肝病會有血虛、血滯的現象,同樣的,血虛、血滯也會引起肝病的發作。有一個強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體衰弱、易患感冒、喉嚨發炎、淋巴腺腫大等,都是肝功能異常所引起。

3、脾臟

脾將食物的營養吸收,並分解成容易吸收的養分,輸送到全身各器官。因為脾臟異常,往往會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營養不良,使身體消瘦。脾的功能衰退,就會造成血虛的現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臟

空氣經肺的呼吸作用進入人體內,供給所需的氧氣。肺部異常有氣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肺若染患疾病,則肺部部會浮腫,皮膚會漸漸乾枯。

5、腎臟

腎有儲藏精氣的功能,所以有人稱腎是人生命力的測量器,老化現象的出現就是腎虛的表示。體內所有的水分都在腎的支配下。浮腫、停滯、尿崩症、排尿次數頻繁等,都是由腎虛所引起的。

6、膽

胃、腸等器官何時進行消化工作,何時停止,這些都由膽來決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進入休息狀態,需要相當的「決心」,所以膽虛的人常會失眠。

7、胃

胃能將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養分。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都是胃病的症狀。

8、小腸

小腸在攝取食物的養分時,便將它們分為水、氣、血三種,然後輸入各需要的器官。消化不良、下痢、便秘都是小腸方面的疾病。

9、大腸

大腸承受各器官吸收後的殘渣、然後排出體外。便秘、下痢是大腸方面的疾病。大腸發炎會使肛門紅腫,甚至造成痔瘡,導致肛門出血。

10、膀胱

膀胱將體內的水分集中在一起,然後送到各需要的部位,再將多餘的水排出體外。膀胱炎的症狀是浮腫、排尿次數頻繁。

11、三焦

三焦能促進氣、血及津液的循環,使各器官充分發揮它們的功能。因此三焦患病,會連帶影響各器官的健康。

C. 按摩穴位開天門,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引言:隨著近年醫學事業的發展,中醫熱也逐漸興起起來,人們認為中醫可以對一些疾病進行根本上的治療。中國傳統的中醫文化,有著西方醫學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中醫通過對身體的每個穴位,通過針灸的方式治療,可以緩解人身體內的大部分疾病。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按摩穴位開天門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三、中醫文化

我國的中醫葯文化歷史淵源,同時也受到了很多國外人士的學習和效仿,他們認為雖然西醫見效更加快,但是西醫治標不治本,而傳統的中醫可以調節人身體的內在平衡,補充氣血,通過傳統的中葯材對人的機體進行調節,還有一些針灸拔罐的方式,也吸引了國內外很多人的關注。

D. 人體內的元精、元氣、元神是什麼

內三寶與外三寶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這里的「寶」指的是不能缺少的東西。在內丹家看來,人的精氣神是最重要的,人是不能離開精氣神的。《養真集》告誡說人的精氣神三寶必須充盈:「人有三寶,為精、氣、神,老來之精惟恐竭,精竭則死。老來之氣惟恐泄,氣泄則死。老來之神惟恐離,神離則死。」精氣神是煉丹的大葯。《入葯鏡》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修煉內丹不外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而已,依靠精化氣、氣化神,神氣相戀、神氣合一而混化成丹。上陽子陳致虛在《上陽子金丹大要》中曾引用宋代理學大家陸九淵的話說:「精能生氣、氣能生神,人的全部身心就在於此。養生的人,首先要保精,精滿氣就壯,就充實,氣壯、氣充實了,人的神就旺盛,神旺那麼身體就健康,很少生病。體內五臟有很好的充養,皮膚潤澤,面色有光彩,耳聰目明,越老反而越健康、越壯實。」
與內三寶精氣神相對應的是耳、目、口外三寶。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說:「耳乃精竅,目乃神竅,口乃氣竅。」是說人體的精氣神各開一竅,精的竅是耳,如果逐於聲,那麼精就隨著聽外界各種聲音而消耗,耳不逐聽,則精聚於內而不外放。氣的竅是口,古語有「口開神氣散」之說,人多言語,氣就從說話中散失而不能固於內。神的竅是眼睛,人逐於色,看外界的東西,比如看書、看電視、逛街、觀光等,神就散於外。這外三寶閉合起來,才能使精氣神內聚而結丹。人依賴精氣精神而發揮人的認知事物、反映事物的功能,認知得多、反映得多必然消耗這些基本物質,但認識事物、反映事物並有所作為,去做事是生命必需的活動,停止它是不可能的,一般的人關鍵是在消耗的時候要學會充實、積聚、保養精氣神,讓它們飽滿旺盛,身體才能更好,智慧才更高,做事能力才更強,而煉丹者,要更上一層樓,煉到神氣合一,超越生命的現有狀態。

先天與後天
在確定精、氣、神為煉丹大葯後,內丹家又把精氣神分為先天精氣神和後天精氣神,指出只有先天精氣神才可以煉丹,後天精氣神是煉不成丹的。先天精氣神稱作元精、元氣、元神。後天精為生殖之精,或稱交感之精,氣指呼吸之氣,神指識神,或稱思慮神。在《道門語要》里黃元吉對此作了較系統的論述。
人的生命來自先天虛無之中,從虛無一點元神墮入胞胎中,神生氣、氣生精,十月孕育而成四大一身。這個先天元神現在看來是父母的精卵所攜帶的人的整體信息及其氣場。人要返還虛無,必須逆此過程而動,而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而合道。今天我們分析煉丹並不是返還生命之前的虛無,而是達到更高的虛無狀態,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神氣合一歸於虛無大道還是必須的。人一出生就有了呼吸之氣,到青春期就有了生殖之精,出生之後,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由此而有了思慮之神,它們與元精元氣元神有什麼聯系和區別呢?元精、元氣、元神是體,思慮神、交感精、呼吸氣是用,人在未生時,只有元精元氣元神,出生之後,元精元氣元神處於潛藏狀態,表現出來的是思慮神、交感精和呼吸之氣,而後天表現出來的精氣神是先天精氣神與後天各種慾望結合而產生的。因為有後天的慾望而使精氣神無法凝聚,後天精氣神指向的目的是各種慾望,其特點是分散的和消耗性的,以此修煉,根本無法使神氣相合而結丹。只有排除慾望的干擾,後天精氣神才能還原為先天精氣神之體而成先天大葯。所以黃元吉說:「學者如果能夠打破塵緣,看空孽網,不但把身外之物餚作不是我本來就有的,就是身內之身,也看作是不真實的幻化之軀,精神不放在身外、身內之物上,由此而煉精必成元精,由此而煉氣必成元氣,由此而煉神必成元神。以先天大葯,成就先天大丹,真的是很簡單的事啊!」

精氣神的整體與轉化
古內丹家認為人的精氣神是一個整體,三者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這是內丹理淪的基礎與核心內容。早在《淮南子》與《太平經》中就有相關論述。
《淮南子·原道訓》說:形是生命的居所,氣充斥生命體中,神為生命的控制者。三者應當各司其職.各當其位,一方面不好,則影響另外兩個方面。《太平經》說:精氣神是一個整體,來自於天地人之氣。神源自天,精源自地,氣來自中和。神與氣結合在人體內運動,三者相輔相成。若想長壽,必須愛護、保養精氣神。而清代丹書《抱混元仙術》講得更為清楚:精氣神,名稱雖然是三個,實際是一個整體,一是混元的意思,三是分開來說。一是體,三是用。所以混元之體,純一不雜為精,融通血脈為氣,虛靈活動為神。它們之間,一個動則牽動另外兩個.所渭「神一凝而氣自壯,神一清而精自勇」、「神聚則氣聚,氣聚則精聚;神清則氣清,氣清則精清」。
傳統內丹功法著眼於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過程,認為精可以化為氣,氣可以化為神,但是傳統的精氣神理論並沒有把元神元氣元精的關系講得清晰明白,理淪上尚欠完善。以此指導煉功,必然影響功法的實施,使功法局限性大,又不好把握,不好認識。例如,古代功法大多煉自身精、氣、神,少知修煉混元祖氣;把周天功當作惟一有效的內丹功法;有的功法排斥意念作用;把人性與天性等同而不加區別,不知人性的特殊性;把性與命對立起來.以致在先性後命,還是先命後性上爭論不休;否定禪宗明心見性的其實性,有效性等等。所以,傳統內丹理論和功法必須變革,才有生命力,才能發展、提高.才能為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學習、掌握,為現代社會人類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貢獻。

精氣神的保養
在修煉精氣神的時候,還要注意它們的保養,要愛惜自身的這些生命的基本元素和練功的大葯,要使它們牢固、不散失。
牢固、保養精氣神最關鍵的是人的意識,意念一動就會牽動精和氣,在精氣神的關系裡,神意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它的作用最大,它統領著精氣。所以,前面講到的修養意識、涵養道德、凈化心靈、鍛煉意志、心念專一等是固精固氣的最好方法。煉已純凈之時,就是內丹結就之日。
另外,在修煉的初期,有一個如何保精、化精的問題,它困惑了許多練功者。古代丹法多是修煉自身的精氣神,所以,對於自身精氣特別重視保養,不容泄漏。因為煉精化氣是修煉的第一步,舍精無從煉起。所以特別要求要寡慾、節欲,認為色是刮骨刀,萬惡色為首。呂祖有詩曰:「二八佳人體似酥,腰問仗劍斬愚夫。雖雲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更有全真獨卧之決。所以保精之要在於戒色。丹法的優化在於廣開氣源,我們的丹法已經走出了傳統丹法的封閉式修煉,變封閉為開放。不但修煉自身的精氣神,而且,在一開始就修煉混元祖氣,修煉宇宙自然之氣,並且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煉己築基。所以,對於保精的問題,我們不是禁絕,而是提倡節制,提倡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中。高壽一百零二歲的唐代丹家、葯王孫思邈談到房中補益的問題時說:「人年:二十,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年過六十,久而意中平平者,自可固閉也。」他並沒有絕對禁止。中醫又有「春一夏三秋二冬藏」之說,這是隨著四季的不同而提出的不同要求。
化精也是一般人經常提到的問題。怎樣把精化成氣,讓它不泄掉,除了以往講過的以外,還有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如,把意念放在混元竅的位置,引天地之氣和自身之氣入竅,兩手還可以配合一定的動作,久之,自然精化為氣。具體的用意和煉法.需要有老師的指導。

http://wen.aiita.com/sciences/2006312184141614_info.html

E. 傷元神是什麼意思

元神,該詞指是人神志活動的原動力,稟受先天精氣而產生,為生命之根本。在神話領域中一種高於肉體而可以單獨存在的某種物質,掌控著人的思想活動。但元神是否真的存在,目前並無從以科學方式來證實。

所謂的傷元神,並非指傷到身體中的某個確定的位置,它只是一種概念式的說法,接近於中醫現在仍舊在說的「傷元氣」。理解上,打個比方,就象人們說「傷透了心」,並不是真的把心給弄傷了,而是精神上受到嚴重創傷,在身體上並不能找到「受傷部位」。

F. 五臟六腑位於身體的哪個部位

中醫的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五臟主要是貯藏精氣,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
1. 心與小腸:
心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著主導和支配的作用。而中醫認為,心主神志,與人們的思維意識活動有關,如我們經常說「用心想一想」,就是講的心在人的思維活動中的作用。心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血液通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從脈搏上反映出來;心主汗,開竅於舌,舌質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變化。
小腸位於腹腔,通過胃消化後的飲食水谷進入小腸,進行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排除其糟帕。小腸有了問題就會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大小便異常,如腹痛、腹瀉、少尿等症狀。
心與小腸互屬表裡,心屬里,小腸屬表,心之陽氣下降於小腸,幫助小腸區別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如果心火過盛,可移熱於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現心中煩熱、面紅、口舌生瘡等症狀。
2. 肝與膽:
肝具有調節某些精神情志活動、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協助脾胃消化食物。肝開竅於目,肝臟有病常會引起各種眼病。
膽附於肝,膽所貯藏的膽汁是由肝分泌夾的,「借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積聚而成」。
肝膽互為表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膽汁的貯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膽汗排泄通暢,肝才能發揮其疏泄之性。肝膽發病時互相影響,所以在治療時肝膽同治。
3.脾與胃:
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和傳輸營養、水分,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此外脾還有調節水蔽、統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與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臟腑,二者經脈互相聯系,構成表裡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任務。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於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輸布到全身。
4.肺與大腸:
肺上連氣管喉嚨,開竅於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氣,肺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和調。如果肺氣不足,則可出現呼吸減弱,身倦無力,氣短自汗等全身虛弱症狀。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與大腸構成表裡關系。大腸的傳導有賴於肺氣的肅降,肺氣肅降則大便傳導如常,糞便排出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反過來也影響肺氣的肅降。
5.腎與膀胱:
腎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稟於父母之精,稱為先天之精,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本;一是指來源於脾胃的水谷之精,稱為後天之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藏命門之火,命門之火不足,常導致全身陽氣虛弱,發生各種疾病。腎主水、主骨、生髓,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水液代謝有密切關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腎氣盛衰有密切關系。腎氣充足,尿液可以及時分泌於膀胱並排出體外,若腎氣虛而不能固鑷,就會出現小便頻繁,遺尿或失禁,腎虛氣化不及,則出現尿閉或小便不暢。
腎左右各一,與膀胱構成表裡。
6. 三焦.
三焦也是人體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而是指人體部位的劃分,即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體的氣化作用與水谷的運行通路。這些生理功能,實際上是肺臟宣發衛氣

G. 李老您好,請問中醫中的「精」、「氣」、「神」是指人身體的什麼部位。

什麼是精?
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從廣義上說,精包括精、血、津液,一般所說的精是指人體的真陰(又稱元陰),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而且能夠抵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而免於發生疾病。因此陰精充盛不僅生長發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強。精的來源,有先、後天之分先天之精是秉受於父母的,它在整個生命活動中作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斷地有物質補充才能保證人的精不虧,才能發揮其功能,這種物質即是後天之精。後天之精是來自飲食的營養物質,亦稱水谷精微.有了營養物質的不斷補充,才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古人雲:「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說.人脾胃功能的強健,是保養精氣的關鍵,即《黃帝內經》所強調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雲「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賴飲食以自氣血」。故注意全面均衡營養的飲食,才是保證後天養先天的重要手段。《干金方》就說過:「飲食當令節儉,若貪昧傷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享短氣」,這樣反不利於健康。怎樣才算「飲食有方」呢?歸納前人經驗,不外乎定時、定量.不偏、不嗜而已。只有在飲食得宜的基礎上,才能考慮葯物滋補的問題。服用補益葯物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施補」,不然也可能會適得其反。總之,合理的食補和葯補對於身體的保養是很重要的。
什麼是氣?
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有兩個含義,既是運行於體內微小難見的物質,又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因此中醫所說的氣,既是物質,又是功能。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敷布.血液運行,津流濡潤,抵禦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無不依賴於氣化功能來維持。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謂:「人由氣生,氣由神往.養氣全神可得其道。」書中還歸納出古人養氣的一些經驗:「一者,少語言,養氣血;二者,戒色慾,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此七者強調了「慎養」:但由於氣是流行於全身、不斷運動的,所以人體也要適當地運動,促進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才會有利於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提倡「人體欲得勞動.但不可使之極(過度)。」我國流傳下來的多種健身運動及氣功,就是以動養氣的寶貴遺產。
什麼是神?
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它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人的健康情況。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體體現。古人很重視人的神,《素問·移精變氣論》也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中醫治病時,用觀察病人的「神」,來判斷病人的預後,有神氣的,預後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後不良。這也是望診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H. 任督二脈到底在人體的哪個部位

拜武打小說及其影視作品賜給,任督二脈這個詞可謂是十分知名的。在文藝創作中,主人公要想練就絕世武功,方能連通任督二脈。而連通了任督二脈,通常也就能變成一代大俠、武林至尊了。自然,有很多人覺得任督二脈徹底是文學家編造出去的,實際上任督二脈是存有的。

任督二脈的精確方點陣圖

督脈:循個人行為源於小肚子內,下出外陰部,向後,向上漲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到腦內,上行顛頂,沿額頭下滑鼻柱,止於上嘴唇內齦交穴。本經現有28個穴道,主冶神智不清病、熱症、腰、骶、背、腦戶等部分症狀及相對的內臟器官症狀。

任脈:源於下腹腔,下出外陰部,往前上漲於私處,在腹腔沿前正中心線上漲,經關元穴等穴至咽喉,再上漲圍繞嘴唇,歷經臉部,進到目眶下,聯絡於目。本經現有24個穴道,主冶少腹、臍腹、胃腕、胸、頸、咽喉、面臉等部分症狀和相對的內臟器官症狀,一部分俞穴有健壯功效,或可用以醫治神智不清病。

任督二脈是啥

任督二脈是中醫經絡學說中奇經八脈的關鍵構成部分,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難經》中都有著作,《素問·骨空論》述:「任脈者,源於中極之中,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穴,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難經·二十八難》述:「督脈者,源於下極之輸,並且於脊里,上至風府,入歸屬於腦。」以上基礎理論均沿用,具體指導著中醫針灸學的臨床護理。

經絡學覺得,任督二脈為陽陰諸經之綱要,對十二經血氣起著核心、溢蓄緩沖作用。人體五臟之氣的興衰,五臟六腑之氣的實虛,生殖作用的高低,都和任督二脈的多不夠擁有 緊密的關聯。輸通任督二脈可暢百脈,利氣輪,祛淤滯而除頑症,在中醫針灸臨床醫學上擁有 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連通」任督二脈可預防疾病

武打小說常將連通任督二脈當做功底提高的一大要素,用中醫基礎理論來剖析,這兩根關鍵經絡對健康保健確定有作用。任脈置身於身體腹部中間,總調全身陰之氣和血氣。督脈穴位有28個,置身於身體身後的中間,督領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氣血和真元。不難看出,任督二脈針對統攝全身的血氣陽陰擁有 十分關鍵的功效。

任脈上的常見保健穴位相關元、氣海穴,常被別人談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則在足陽明胃經上。

平時採用揉按、敷熱這種穴道,「頻次愈多愈好」,可提高人體免疫力。

公司辦公室一族最合適叩打足三里。該穴道自古以來便負盛譽,古代人習慣性以艾炙此穴來防胃病、嘔吐、腹瀉、痢疾、便秘等消化道病症及其顛狂等神智不清病。足三里在小腿肚兩側,約出外膝眼底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橫指,輕按起來有酸脹感,但不容易麻木。

I. 血之府 髓之府 腎之府 胸之府 精明之府 元神之府 筋之府各什麼位置

脈為血之府 骨為髓之府 腰為腎之府 背者,胸中之府也。 頭為精明之府 腦為元神之府 膝為筋之府 膽為清凈之府。

腑,古稱府,有庫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腐熟水谷,泌別清濁,傳化精華,將糟粕排出體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暢為順。中醫里有的六腑:胃、大腸、小腸、膀胱、心包絡、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具體為:飲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下移小腸,進一步消化,並泌別清濁,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質,大腸接受小腸中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餘的糟粕經燥化與傳導作用,排出體外,成為糞便。在飲食物消化、吸收過程中,膽排泄膽汁入小腸,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傳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諸氣,推動了傳化功能的正常進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在病理變化上相互影響,一腑有病,可影響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實熱,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結,大腸傳導不利。大腸傳導不利可影響胃的受納,引起納食不佳,腹脹等。

還有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奇恆,異於平常之謂。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都是貯藏陰精的器官,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稱「奇恆之腑」。

還有你提到的這句話出自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J. 人有元神嗎他會出竅嗎什麼時候會他是起什麼作用的

請聽聽我的建議,所謂的元神,是指元氣,身體的正氣,氣血陰陽中氣為主導,人活一口氣就是這個道理,正氣充盈,則邪不侵體,一個人就會精力充沛,生活狀態積極向上,一旦正氣虛弱,就會給外邪可乘之機,擾亂人的正常生理活動,就會出現各個生理狀態紊亂的情況,睡眠不好,多夢、胡思亂想(就是靈魂出竅),容易受驚,精力渙散難以集中,這都是身體處於不健康的狀態,所以就要採取一定的方法調理一下,一方面通過中醫方法調節氣血陰陽平衡,另一方面注意改善生活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