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人體乳根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製作圖片是哪裡製作的 2025-08-06 15:51:44
白頭發老人圖片素材 2025-08-06 15:26:18

人體乳根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20 16:58:11

Ⅰ 乳根穴在哪呢

乳根穴 乳根穴位置:該穴位於人體的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位於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干。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給個採納吧。。

Ⅱ 乳根穴和膻中穴在哪個位置

乳根穴在人體的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位於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干。 主治:胸下滿悶,食不下咽,胸痛乳痛,霍亂轉筋,寒痛咳逆,臂腫痛。

Ⅲ 人的乳根穴在哪裡.

【乳根穴經屬】

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乳根穴位位置圖】
乳根穴位於人體的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Ⅳ 乳根乳旁的位置兩分和四寸哪個准確位置圖片

乳根穴 乳根穴位置:該穴位於人體的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位於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干。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Ⅳ 阿是穴,乳根,期門,氣戶在什麼地方

阿是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現,是一種臨時腧穴現象。當疾病發生的時候,人體的某一部分就會發生相應的氣血阻滯,造成氣血的局部性、臨時性的聚集,從而出現阿是現象。當這種疾病解除時,氣血的臨時聚集也隨之解除,阿是穴現象即消失。可見阿是穴不是固定的、專一的穴位。阿是穴與「以痛為輸」的含義不盡相同。「以痛為輸」出於《靈樞·經筋》篇:「以痛為輸,燔針劫刺。」主要是針對經筋病的選穴及刺灸方法而言的。病變部位是經筋,主要臨床表現是疼痛。而阿是穴是以「快」、「痛」等多種綜合感覺來確定穴位的。《內經》中多次提到穴位處的不同感覺,如《靈樞·五邪》說:「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刺腰痛論》說:「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問·骨空論》說:「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這些都是阿是現象,歸屬於阿是穴的范圍。阿是穴的內涵遠比「以痛為輸」要豐富,所以不應以「以痛為輸」來代替「阿是穴」。
根據穴位具有反應病候的功能。用手觸壓與病相關的穴位取阿是穴。如:腎病觸壓腎俞穴,有條狀或扁於狀反應物和疼痛感;不思飲食,腹脹,上逆,胃痛,觸壓胃俞穴:有條素狀結節和輕痛感;人體皮肉、筋骨病變,在相關穴上反應出來。如頸椎病,觸壓風池、天柱、肩井、百勞等穴位有扁千、圓形,條狀等反應物和疼痛感。另外跌、撲、損傷岔氣等在相應穴位也有反應。如岔氣,觸壓脅堂穴有條狀反應物和痛感。上述觸及到的反應有些在經穴或經外奇穴,與阿是穴重合,這些穴位也應該臨時視作阿是穴。因為這些穴位不一定是辨證選穴中所考慮到的腧穴,如果視為阿是穴,就是按摩治療的重點穴位。
乳根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另說「在乳下四寸,第三筋(肋)端」(《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乳旁開一寸五分,直下一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日月上,橫直巨闕」(《針灸集成》)。布有第六肋間神經,第六肋間動、靜脈。位置解剖:有腹直肌,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

Ⅵ 七乳穴的位置在哪個部位,怎麼能准確找到

乳根穴Rǔgēn(ST18)是足陽明胃經穴位,乳根,正如穴名形容的那樣,在乳房的下面根部。如果乳房沒有過度下垂,乳頭應該位於第四脅間隙內,乳根穴的准確位置應在乳頭直下,第五脅間隙內,距前正中線4寸。按摩乳根穴有豐胸,治療乳腺炎、乳汁少、咳嗽、氣喘、胸痛、慢性支氣管炎,胸膜炎等。
快速找乳根穴准確位置
1.仰卧位,在胸部,男性當乳頭直下,女性沿鎖骨中線,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按壓有酸脹感。
2.仰卧位,從乳頭沿垂直線向下推1個肋間隙,按壓有酸脹感。

乳根穴作用
通乳化淤,宣肺理氣。本穴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乃多氣多血之經,又因本穴在胸部乳房下乳根部,具 有宣肺利氣通乳的功效,故可用於緩解胸部乳房諸疾患。長期按壓乳根穴可以改善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腹脹、胸部疼痛、咳嗽、氣喘、小腿腫脹、心肌梗死等。 本穴也有使乳房堅挺的功效,可以有效美化胸形。
庫房與乳根為調節乳肌的二個重要穴道,若單純為胃氣不足所致的乳房扁蘋細小或乳房下墜,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療有奇效。生活水平提高,人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飲 食,致使成年女性患上乳腺增生、乳房纖維囊腫、乳瘤、乳癌的比率不斷升高。要保證乳房的健康和美麗,每天早晚各花三分鍾按摩乳根穴,能使胸部的齊種血凝氣 淤得到緩解,對乳房能起到良好的自我保健作用,也有使乳房豐滿的效果。

常揉乳根穴和天宗穴保養女性乳腺:將拇、食指分開,用虎口處輕輕上托乳房,食指或中指稍用力下壓,緩慢點揉位於肋間隙內的乳根穴5~10分鍾,動作宜輕揉緩和,逐漸用力,使穴位出現酸脹感。為了增強效果,還可沿著肋間隙在乳房下緣其它部位點揉。

按摩乳根穴的手法

乳根穴位於胸部的正下方,用雙手大拇指按住兩側乳根穴,配合呼吸頻率,每晚睡前20次

乳根穴操作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宜沿肋骨長軸坊向刺入,在女性孕期合哺乳期,此穴應慎用,以保護乳房。 實施針刺療法一定要藉助醫師的幫助才行,具體操作方法:
患者端坐,全身放鬆,醫者用左手捏住患者右側(或者左側)乳頭,把乳房輕輕提起,取乳根穴。
消毒後用2.5寸毫針,沿皮下徐徐向乳房中央進針1寸,用導氣手法行針1分鍾;使得針感向四周放射後,退針至皮下,再將針尖向乳房內側徐徐進針1寸,行針1分鍾;再進1寸,行針1分鍾,針感直達膻中穴,此時出現全乳房沉脹,滿溢感,即可退針。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將拇、食指分開,用虎口處輕輕上托乳房,食指或中指稍用力下壓,緩慢點揉位於肋間隙內的乳根穴5~10分鍾,動作宜輕揉緩合,逐漸用力,使穴位出現酸脹感。為了增強效果,還可沿著肋間隙在乳房下緣其它部位點揉。

乳根穴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推拿】指揉法、點按法
【特效按摩】用中指和食指指腹著力按壓乳根穴,每天早晚各按揉3~5分鍾,對乳癰、乳痛、乳腺炎、乳汁不足等具有很好的療效。
【按摩療法】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乳根穴30次,長期按摩,可以改善胸痛、肋間神經痛等。
【艾灸療法】用艾條雀啄灸灸治乳根穴10分鍾,一天一次,可以治療乳腺炎、乳汁不足等。
【拔罐療法】以火罐拔乳根穴,留罐5~10分鍾,至潮紅發熱為度。隔天一次,可以治療乳腺增生,胸痛等病症。
【刮痧療法】讓刮痧板的邊緣向刮拭的方向傾斜,用面刮法由內向外刮拭乳根穴,以潮紅微出痧即可。隔天一次,可以治療乳腺炎,乳癰等。
【針灸療法】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乳房。
【備注】庫房與乳根為調節乳肌的二個重要穴道,若單純為胃氣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細小或乳房下墜,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療有奇效。
【特別注意】乳根穴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乳根穴配合穴位治療
1.配少澤、足三里,適用於乳汁少。
2.配少澤、膻中,適用於乳癰。

乳根穴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胸乳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
《醫宗金鑒》:「小兒龜胸。」

Ⅶ 人體各個穴位的功能和位置

頭頸部

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項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軀幹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

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大便前(指肛門)小便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四肢部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臑: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

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

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Ⅷ 我想知道人體具體的穴道位置!最好是有圖可以看大概位置

頭頸部

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項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軀幹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

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大便前(指肛門)小便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四肢部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臑: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

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

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Ⅸ 人體穴道圖和各個穴道的作用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Ⅹ 乳根穴的位置

乳根穴位置:該穴位於人體的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位於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干。
乳根穴位於人體胸部,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