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
中國民間手工藝、繪畫等民間藝術是千百年來民眾創造並享受的文化,是民眾智慧的創造,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大眾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泛指勞動者自己,而非專業美術工作者創造,在鄉村城鎮中由民間藝人創作並廣為流傳的美術作品如:糧食字畫、年畫、剪紙、木雕、皮影、石雕、磚雕、泥塑、陶瓷等,和民俗生活密切相關,民間群眾喜聞樂見,體現出清新、質朴的藝術風格。民間藝術反映著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代表著民眾的審美理想。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復,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民間手工藝、繪畫等民間藝術的主要種類:牟氏糧食字畫、武強年畫、唐山皮影、蔚縣剪紙、雄縣花燈、曲陽雕刻、等這些民間藝術大都具有色彩鮮艷,造型雖已體材吉利,構圖飽滿和簡朴,粗獷古拙強烈、渾厚、率真的氣質、成仙之北方的性格。
1、糧食字畫的起源、藝術特色及用途:糧食字畫是用各種五穀雜糧顆粒製作而成的一種特殊之書畫藝術品。起源於清朝末年勞動人民為祈盼五穀豐收、天下太平,能過上吃飽飯的好日子而創制的一種民間藝術,曾作為地方官上京為民請命所奉之特殊貢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是一種純手工工藝。如同刺綉一樣精細,每一粒都要恰到好處,方能出神入化的反映它的藝術風格,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將名人書法、字畫、警句、格言、詩詞等不同內容,用於真、草、隸、篆等多種字體,製作成一幅幅靈動飄逸、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其作品不僅具有北方的粗獷、豪放,也具有南方的細膩、清雅,真可謂氣勢雄偉、精湛絕倫,是其它作品無法企及的。
牟氏糧食字畫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裝飾品,為人類文化藝術裝飾行業增色添輝。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辦公室、會議廳,掛上糧食字畫能充分體現公僕的為民情懷,時時提醒自己不忘土地,把人民時刻放在心裡,站在最大多數人民的一面,其意義是可想而知的;「民以食為天」,糧食字畫用五穀雜糧所創作,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落盡繁華、一派天然、淳樸親切,為裝修裝飾行業獨樹一幟,增色添輝;酒店賓館、農家飯庄等飲食行業,掛上糧食字畫,有天然融合的獨特韻味,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生活中的人們都需要至情至愛的關懷,其作為禮品贈送友人,能體現最純真、最朴實、最信譽的感情與友情。
2、年畫色彩的特點:色彩明艷、明快、強烈、宋代出現明朝盛行。年畫:是我國民間歲末歡度春節喜慶豐收預示來年光景美好的一種最普及得民俗藝術品。
河北武強年畫:是傳統民間木刻版畫一種,以木刻版,套色印刷。構圖飽滿,線條剛強有力,設色濃郁,艷而不媚,色彩以紅、黃、綠為主,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武強年畫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採用杜木刻板、採用黑、紅、綠、黃、紫、粉幾套色水印的木牌畫。手工刻板,手工拓印,繪、刻、印緊密結合,古樸而精美。其構圖飽滿,線條粗放,色彩強烈,裝飾性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畫面結構緊湊,主題突出,人物場景簡練。刻版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線條穩健、流暢。運用黑白對比手法,不失其古樸、雅拙的風格。色彩用原色,單純而富有變化,強烈而又調和,形成了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
3、民間剪紙基本類型:單色、染色、套色、陰文剪紙、陽文剪紙。通過剪刻染等方法塑造個中形象。剪紙歷史久遠,據著《西陽雜祖》記載,唐代就有」剪紙的小幡「之說。
4、剪紙的用途和分類:窗花、喜花、花樣。剪紙的藝術特色:題材廣泛,製作簡便,構圖富於變化,造型洗練,線條明快,色彩明快形式優美,否有強烈的裝飾感。多用象徵手法 、長壽、吉祥內容。
創作方法:(1)確定體裁內容 ;(2)選擇最能表現物象特徵的角度畫單線設計稿,注意形象的平面化;(3)把單線稿變成雙線稿 ;(4)把雙線稿放在紙上用大頭針別好後一起剪刻。
5、風箏: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也是民間玩具,在河北流傳相當廣泛。基本結構是用細竹紮成骨架,糊上紙或絲織品並施彩繪而成。風箏的種類:硬翅風箏、拍子風箏、直串風箏、軟翅風箏、筒形風箏、折裝風箏。樣式:禽、鳥、魚、蟲、人物。起源:漢初韓信
6、阿福:民間泥塑,一般宜細眉善目、面帶微笑的胖娃娃的形象出現,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著人們求富託付盼福的感受。
7、彩陶:在中國現存原始藝術中最早以色彩圖形與造型相結合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8、皮影戲:是傀儡戲的一種影人是平面製作,最初用紙刻制後來用驢、牛、羊等動物皮剪刻,製作成關節能動的人或物象,染色後由人操作動作,靠燈光映現在白布屏幕上演出,又稱「影子戲」 。唐山皮影:刻制精細,造型優美裝飾性強。 中國木偶類別:仗類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提線木偶。
9、版畫:在不同材質的版面上經過加工製作,製成印版輔與油墨或色彩,印出的作品。
10、染紙:主要表現形式為將較薄的吸水紙經過折疊、扎、卷、夾搓、揉等方法,並通過並通過、點、暈、刷、擠、捏、洗垂、潑等染色技法而形成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裝飾紋樣。
11、折紙:以簡化、誇張、變形為表現手法 。
12、戲劇臉譜:生、旦、凈、末、丑是中國戲劇中特有的化妝藝術,以寫實與象徵相結合的藝術誇張手法,鮮明地表現人物面貌,揭示人物性格類型,臉譜既是中國戲劇舞台上特有化妝手段又是一種富有裝飾性的圖案藝術,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分為凈角臉譜和丑角角臉譜。
京劇臉譜的顏色是以某種顏色象徵某一人物的品格,這種顏色作為主色,它是一個臉譜最主要直覺得表現手段,每個臉譜至少用三種以上顏色,各種色彩有不同的作用象徵。黃、勇、凶暴。紫 剛正穩練沉著。藍 剛強、勇有心計。綠頑強暴躁。白陰險-狡詐。紅忠貞英勇。黑正直無私、剛正不阿、金銀神聖。
13、繪畫日記:繪畫日記形式把一天中最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用形象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將會為你的學習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同時,又培養了繪畫造型能力。
14、水彩點染以水為媒介通過滲化來進行色彩變化。
15、頭飾的作法很多,一般要經過剪、畫、粘、貼的過程完成,最後將做好的頭飾粘在帶箍上,帶箍長短要與自己頭的大小合適。有的頭飾也可以直接戴在頭上。
16、面具是表演用的道具,所以形象要大膽、誇張。把一塊硬卡紙經過撕、剪、貼、畫線等方法,做成各種藝術造型,拉上皮筋即可。
17、綉花樣是河北廣大農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綉花樣可以做成帽子、門簾、坐墊、鞋子、書包。
B. 全國主要的民間玩具
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吹糖人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民間玩具之一:歲時節令玩具
1、民間歲時節令玩具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幾千年來,農業一直是立國之本,所以對農時的節氣節令非常重視,它們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歲時節令民俗。在各種歲時民俗活動中,都少不了民間玩具的參與。現按時間順序排列一下:
春節:是一年一度中最為熱鬧的節日,各種民間玩具在過年前近一個月時間就開始銷售。春節廟會是民間玩具最為集中的熱賣之地。在北京傳統廟會上,常見的傳統玩具有近百種,如風車、花燈、空竹、陀螺、削木玩具、風箏泥塑、紙花、益智玩具等等 。
二月二:河南人祖廟會賣「泥泥狗」各類泥玩具。
立春:民間有春雞(多為布制和泥哨)、春牛(捏泥玩具)。
清明:放風箏。寒食節(原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後來,民間將它與掃墓祭祀的清明 節合二為一。):北方有麵塑「寒燕」。
端午節(五月初五):各種香包。
七夕:七月七「乞巧節」,宋代都城賣「摩合羅」等泥玩具。
七月十五:北方黃河流域普遍有送「面羊」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民間使用月餅模和巧果模製作月餅和點心。
北京和南京有泥塑「兔兒爺」和「兔子王」等玩具。
十月至年底:開始准備年貨,包括各種玩具。
民間玩具之二:人生禮儀玩具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都經歷了人生禮儀,甚至當人還未出生時,婦女們就開始了「乞子」活動。從出生到滿月、周歲,再到成人、戀愛和結婚、祝壽、葬禮,玩具藝術都伴隨著這一系列人生禮儀。
1、乞子活動:由希望生子的婦女到當地的娘娘廟等神廟燒香祭拜,並買回象徵子嗣的「大阿哥」或「泥泥狗」一類的泥玩具。
2、生子和滿月:這是人生重要的開始階段,當孩子出生時,親友們都將送來賀禮,祖母和姥姥更是忙碌,這些禮品中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日用品和玩具,如童衣、童鞋,布老虎、童枕等。
3、周歲: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刻,中國民間從南到北都有「抓周」習俗,讓孩子自己任意抓取身邊擺放的物品,其中不乏小兒玩具。
4、成長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玩的玩具很多,甚至用來鎮宅拴魂的石獅子都成了孩子的玩具。羊拐、布娃娃、布口袋、翻花、連環玩具、陶模等等都是孩子離不開的玩物。有的地方在孩子長到12歲時,舉行成丁禮,以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5、結婚:新婚夫婦在結婚當天會受贈大量禮品,心急的親友會送來小孩用的物品和玩具,以表達對新人「早生貴子」的祝願。其中的布猴和布虎是最常見的;一對雌雄布猴的作用是男女婚配的暗示。其他如麵塑(面花)等更是少不了的裝飾。
6、喪葬:早在史前時代的原始墓葬中,已有用玩具陪葬的習俗。後來演變為葬禮上,人們送來麵塑(北方)和紙扎人,這是為「喜喪」之家准備的東西,山西至今仍有為壽終之人在棺材中放置紙泥製作的「壽星公、壽星母」偶人的習俗。如果某人是暴斃而亡,則要請戲班演皮影戲為其招魂。
7、人的一生,孩提時代是使用玩具的主要時期,玩具也主要是為孩子們製作的,但這些出自成人之手的玩具,也陪伴了成人和老人。
民間玩具之三:日常生活游戲娛樂玩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孩子們的生活,玩具無處不在。游戲活動是展現玩具的作用和風采之處。各地均盛行的體育活動如來源於古代的蹴鞠 —— 足球、踢毽、跳繩,還有小孩子玩的「過家家」(一種模仿成人生產和勞動的游戲,由孩子們扮演不同角色)、「騎竹馬」(以竹竿為馬,騎於胯下的小兒游戲,成語「青梅竹馬」即形容兩小無猜的友情)、「乞巧節」(每年七夕是傳統的「女兒節」,小女孩要拜月,聽大人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乞求自己能像織女一樣的手巧)、「丟手絹」、玩「嘎拉哈」(即「羊拐」—— 羊關節骨)、「跳皮筋」、「拼七巧板」、「玩打仗」(小男孩模仿戰斗的集體游戲,小兵器是這種游戲的主要道具)、跳格子(也叫跳房子)、盪鞦韆等等都是民間玩具使用的場合。
日常的家居生活也是玩具陳設之地,人們從廟會上買來的各種玩具擺放在家中——泥塑和陶瓷神像、大阿哥、栓來的娃娃都被供奉在正廳之位。牆上貼著年畫《陞官圖》,老人們還在玩著古老的「水滸葉子戲」 (以水滸人物作裝飾圖案的紙牌游戲)和連環玩具,這一切彷彿是一首悠然自得的田園牧歌。
C. 中國民間玩具有哪些
1、撥浪鼓: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樂器和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
2、九連環:是中國傳統民間智力玩具,卓文君在給司馬相如的信中有「九連環從中折斷」的句子。
3、陀螺: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制。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
4、竹蜻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民間兒童玩具之一,流傳甚廣。竹蜻蜓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竹柄。二是「翅膀」。
5、風箏: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D.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1、東陽竹編
產自浙江東陽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與東陽木雕並稱為浙江東陽地方傳統工藝美術的兩朵奇葩。它在殷商時代開始問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宋代以編織聲元宵節的龍燈、花燈、走馬燈而著名,到了明清時期,東陽竹編已有高超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
E. 民間玩具分為哪幾類
遠在新石器時代即出現了人類的原始玩具。此後隨著中華民族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創出的許多絢麗多彩精巧迷人的玩具都反映了我國傳統玩具的豐富文化內涵,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組成部分。並且民間玩具和時代、地域、風俗、民情息息相關,是民俗的真實寫照。目前中國民間玩具基本有三個方面:(一)作為民間工藝品,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旅遊紀念品、民俗活動及節慶品,如北京的兔爺、大風車、泥玩具,河南的泥玩具,佛山的燈彩等。(二)作為體育競賽活動和技巧表演及宣傳工具,如風箏、象棋、陀螺、毽子、空竹等。(三)運用古代科學技術和文飾藝術,發展成為現代玩具或觀賞品,如陀螺、燈彩、七巧板、九連環等。北京民間傳統玩具品種繁多、做工精巧,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但是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嚴重危機。北京玩具協會把挽救、挖掘、傳承和發展,作為重要工作,與中國收藏家網站( www.51cang.com)共同建造北京民間玩具網上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弘揚北京民間傳統玩具的風采,讓更多的人來關注我們的民族藝術,使其發揚光大、世代留傳。民間玩具網上博物館展廳一覽 空 竹 微縮景觀 臉 譜 布 貼 風 箏 連環系列 面 塑 皮 影 草 編 毛 猴 布 藝 中國結泥 塑 燈 籠 剪 紙 萬花筒 線框子 鬃 人
F. 如何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200~500字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美術被設置成小學課程中的一門必修課程。它是人類自上而下發展起來的精神產品,每件美術作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心影。美術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是一種文化學習。應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一.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來開闊學生視野,可以增加學生知識。 美術包括繪畫.建築.雕塑.工藝這幾種形式。而這幾種形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美術的悠久歷史,了解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美術。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泱泱大國,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更是應該的。我曾聽過這樣一節美術課《自畫像》,在這節課中教師除了為學生展示了自己的畫像外,還為學生展示了畢加索.梵谷等中外著名畫家的自畫像,並簡要的介紹了這些畫的形式及風格來歷。使學生了解到了不同形式的繪畫,認識到了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如果教師沒有為學生展示中外著名畫家的自畫像這一環節,只局限在教材上的自畫像,那麼學生們也就不會欣賞到不同風格的自畫像,不會了解到畫家們的不同情感,這樣必然不會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知識。所以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是有必要的。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事物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如果能在教材的基礎上開闊學生視野將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這樣也有利於進行教學。二.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民族意識,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學生學習美術課不應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這樣將會失去美術課的價值,美術課如同音樂課一樣,都屬於藝術課,除了應掌握一些應該會的技能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一顆善於感受美的心靈。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例如我看過的一節低年級的欣賞課《民間玩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收集民間玩具。上課一開始,學生們就互相觀摩從家裡帶來的民間玩具,有說有笑,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並且教師以一隻泥公雞為例引導學生觀看一群雞吃食的錄像,讓大家思考民間玩具中的公雞和真的公雞有什麼區別,學生們各抒己見,接著教師又拿出一隻小布老虎,引導學生說出它與真的老虎的不同。教師並告訴學生民間玩具用的藝術手法是誇張.變形.以及民間藝人做這種玩具的用意。課的最後,學生欣賞了教材中各地的民間玩具圖片,教師還將自己收藏的一隻「泥咕咕」展示給學生們看,最後教師教育學生們說:「民間玩具是一種物美價廉的藝術品,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品種,然而卻正在消失,希望大家能像我一樣珍視收集其他民間玩具。」從學生們那專注興奮的表情來看,他們已經學會了以一種新的眼光看待民間玩具。這節課使學生們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是大有益處的。由上面兩個事例可以說明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是正確的,並應在教師中被廣泛實施。我們要「以人為本」本著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去教學。因為美術源於生活,滲透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應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永吉縣口前鎮第一小學 耿 煒
G.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品
一、剪紙
又稱刻紙,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民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寶貴遺產,在民俗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流派:蔚縣剪紙、山西剪紙、陝西剪紙、山東剪紙、揚州剪紙、佛山剪紙、福建剪紙。
H. 九連環游戲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九連環是中國傳統的有代表性的智力玩具,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趣味性。九連環能既練腦又練手,對於開發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活動手指筋骨大有好處。同時它還可以培養學習工作的專注精神和耐心,實為老少咸宜。
九連環歷史非常悠久,據說發明於戰國時代。它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奧妙的玩具之一。宋朝以後,九連環開始廣為流傳。在明清時期,上至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大家都很喜歡它。很多著名文學作品都提到過九連環,《紅樓夢》中就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在國外,數學家卡爾達諾在公元1550年已經提到了九連環。後來,數學家華利斯對九連環做了精闢的分析。 格羅斯也深入研究了九連環,用二進制數給了它一個十分完美的答案。
九連環主要由九個圓環及框架組成。每一個圓環上都連有一個直桿,各直桿在後一個圓環內穿過,九個直桿的另一端用板或圓環相對固定住。圓環在框架上可以解下或套上。玩九連環 就是要把這九個圓環全部從框架解下或套上。九連環的玩法比較復雜,無論解下還是套上,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
19世紀的格羅斯經過運算,證明共需要三百四十一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其它更為便捷的答案。1975年國外出了一本關於離散數學的書,其中收錄了這樣一個數列: 1,2,5,10,21,42,85,170,341…… 這就是"九連環"的數列。
實際上,解下或套上n連環所需步數可用CM公式算出: f(n)=[2^(n 1)-0.5*(-1)^n-1.5]/3。
九連環的確環環相扣,趣味無窮。在第一次玩時,需要分析與綜合相結合,不斷進行思考和推理。復雜的玩法需要耐心和在困難面前不急躁的作風,切不可心浮氣躁,使用暴力。玩九連環的次數多了,就會越來越熟練,也會對玩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更好地體會其中的內在思想。
在日本也能買到.
如喜歡九連環游戲的朋友可到個百貨商場玩具專營店都能買到.
I. 唐朝和宋朝的民間玩具各有什麼特點
導航
宋代有哪些玩具種類?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芷天視頻
2020-02-10 04:00:00
關注
宋代有哪些玩具種類?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要說我國古代的文化產品那可是花樣眾多。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當屬一樣很有趣的東西——玩具。古代的玩具可是琳琅滿目,非常豐富,而且老少咸宜,是全民娛樂的絕佳選擇。
那麼古代都有哪些玩具?這些玩具又都分為哪些種類和玩法呢?我們不妨以宋代為例來看看。
一.名目繁多的宋代玩具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時期。當時已經堪稱是我國封建時期的「市場經濟」。商品交易空前繁榮,早就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不再被封閉在政府規定的城垣之內。
唐朝時期規定市場貿易可是有時間限制的,早上開始晚上結束。要定時結束,要是違背了時刻那可是要受罰的。到了宋代這些繁瑣的規矩可就全都沒有了
宋代的商販們分散於市民宅屋之間,有的街道上店鋪鱗次櫛比,形成了繁榮的商業街。
當時的汴京景象為:「漸次長立,正當輩毅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髻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
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經濟也日趨興盛,店鋪林立:「馬行北去舊封丘門外襖廟斜街,州北瓦子,新封皇門大街兩邊民戶鋪席外,余諸班直軍營相對,至門約十里余,其餘坊巷院縱橫萬數,莫知紀極。
處處擁門。」夜市也更為繁華熱鬧:「夜市比州橋又盛百車馬聞擁,不可駐足」,最熱鬧的地方,市人通宵達旦,往來不絕。
大街小巷落倍叫賣食品雜物的小販「吟叫百端」,大小店鋪連綿不斷,夜市直至三更才結束,五更又開早市,可以說是熱鬧非常。所以北宋時期的開封也叫「不夜城」。
此外,還有定時開放的廟會集市:「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
相國寺廟會每月開放五次,商賈雲集,百貨陳雜,各種門類的商店和手工作坊都匯聚於此,各種珍寶異物也都薈萃其中。
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市民節日生活豐富多彩,在這個背景下,宋代社會文化活動空前發展起來,尤以玩具業最為典型。
清明節時開封周圍的鄉間到處可以見到小商小販進行販賣,比如: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當,謂之『門外土儀』。」「門外土儀」就是開封城外的各種土特產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深受人們喜歡。
清明時節,春暖花開,人們踏春遊玩,天黑才歸,攜帶了各式各樣的「門外土儀」,其中黃胖、掉刀、山亭、戲具、鴨卵都是當時兒童喜愛的玩具。
吳自牧介紹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街道夜間玩具買賣不停的盛況:四時玩具,沙戲兒。春冬撲賣玉柵小球燈、奇巧玉柵屏風、棒燈球、快行胡女兒沙戲、走馬燈、元子褪拍魚龍船兒、梭球、香鼓兒等物。」可見當時的玩具種類之多。
畫家蘇漢臣畫了一幅名作《貨郎圖》從這幅畫中,我們見到的兒童玩具大概就不下百數十種:「小鳥、鳥籠、撥浪鼓、小竹簍、香包、不倒翁、泥人、小爐灶、小壺、小罐、小瓶、小碗、六角風車、錐雞翎、小鼓、紙旗、小花籃、小築籬、竹笛、竹簫、鈴擋、八卦盤、六環刀、竹蛇、面具、小燈籠、鳥形風箏、瓦片風箏、風箏枕、小竹椅、拍板、長柄棒褪、單柄小瓶、哩哩瞪等等。」
宋代玩具名目繁多,自成體系,己經發展成為單獨的行會。當時甚至還有一批專業的玩具鑒定大師,他們專門鑒定玩具的優劣層次,進行玩具設計評價,那可是非常的專業了。
可見宋代玩具行業的發達程度。那麼宋代玩具既然如此發達,它又有哪些種類呢?
二.復雜多樣的玩具分類
宋代玩具歷史久遠,在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逐漸發展成熟。它根植於民俗之中,在民間發展、流傳、演變,透露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宋代玩具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構思巧妙,造型誇張,色彩鮮明,是趣味性和觀賞性並舉的造型藝術品。
玩具生產地域廣闊、花色品種齊全,製作材料龐雜,幾乎各種物質都可以用來製作玩具;玩具的功能也比較復雜,一種玩具往往具備多種功能。
我們不妨將玩具分為節令玩具、觀賞玩具、音響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實用玩具等。然後我們挨個兒來看看。
1. 節令玩具
節令玩具由來己久,它與四時節日風俗相結合而產生。元宵節的走馬燈、玩具燈,端午節的香包、布老虎、以及中秋節的兔兒爺等,這些玩具都是特定時間才會拿出來玩的。平時一般不會出現。所以才叫節令玩具。
根據統計,宋代節日共有37個,其中主要的節日有正月初一的元旦;正月初七的人日;立春;正月十五的元宵;春分、秋分時節的春社、秋社;農歷三月三日的上巳節;
清明及清明前的寒食;五月初五的端午;七月初七的七夕;八月十五的中秋;九月初九的重陽;冬至;臘月初八的臘八;大年三十的除夕等。
當時的玩具很多都和節令有關系,比如三月三的面燕、五月端午的布老虎玩具、立秋戴嫩葉、七月烙巧果、七月十五放河燈、重陽花糕、冬至九九消寒圖都是和節令有關。
宋代時期玩具就已經非常有講究了,足見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2. 音響玩具
除了節令玩具在宋代玩具中,發現了大量的音響玩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刺激性,適宜於低幼兒童,製作材料較為廣泛。
琉璃喇叭、撥浪鼓、援叫音響玩具主要有:陶哨、瓷哨、泥哨、空竹、地軸、撲撲瞪、、花棒錘、小鑼鼓、小樂器等。
撥浪鼓是我國最古老、最傳統的玩具之一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甩動擊鼓發聲。
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製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搖的小鼓就是撥浪鼓,是貨郎用來招徠生意、吸引顧客用的。
宋代的撥浪鼓種類豐富多樣,據統計在蘇漢臣的兩幅《貨郎圖》圖中可辨識的撥浪鼓共出現了「五種十二件。」
撥浪鼓能發出富於節奏、清脆悅耳的聲音,能讓哭泣的嬰兒破涕為笑。因此,撥浪鼓一般為母親哄逗嬰幼兒的用具或兒童自娛自樂的玩具,並且在玩的過程中還具有發展嬰兒的大肌肉運動和小肌肉運動的作用以及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功能。
可以說當時的音響玩具不僅功能強大而且非常受歡迎,製作還非常精美,確實令人贊嘆。
3. 益智玩具
益智玩具以啟發智慧為主要功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數理性、競技性。益智玩具分為棋類、板類、環類幾種,此類玩具以啟發智慧、刺激大腦活動為主要功能。
李清照的《打馬圖經》記載:「長行、葉子、博塞、彈棋,世無傳者。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賭快之類,皆鄙但,不經見。藏酒、糯蒲、雙整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巧智。大小象戲、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獨采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
可見當時象棋對弈這些不僅是男性經常玩,女性也是樂此不疲。
比如下棋就非常的受到大眾的歡迎。宋代的象棋由兩人進行游戲,棋盤縱橫各11路,共有棋子32枚。晃補之在此基礎上對象棋進行了一些改進,使棋盤更為寬闊。著名的大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也愛好下棋,他在日積月累中總結經驗,創造出新的玩法一多人次下的七國象棋。
除了象棋、七國棋,人們玩的棋也不斷推陳出新,宋代的很多士人還喜歡一種打馬棋,它的雛型原是一種一將十馬的「關西馬」,和一種一將二十四馬的「依經馬」。
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尤其酷愛,她的《打馬賦》中記載:「打馬愛興,糯蒲遂廢。實小道之上流,乃深閨之雅覷。」
這種打馬棋尤其受閨中女子的喜歡。據說李清照的棋藝水平高超,己是難以棋逢對手。
除了平民士族喜歡這種構思巧妙的游戲,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南宋開朝皇帝宋高宗曾經用象棋進行一次占卜,如若康王趙構即位是天下歸心,則擲出的一枚象棋子,可以投到棋盤的九宮格裡面,而結果「一擲其子,果入九官……皇太後以手加額甚喜。」
然這一記載有些迷信色彩的存在,未必真實可信,但也可以看出象棋在宋代有多麼流行。
筆者認為:宋代玩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保存不易,大多消失了。即使發展到現在,也早己改頭換面,但各種含義及先人智慧長存其中。
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從祖先的智慧裡面感覺到他們的快樂,這些玩具早已不只是玩具,我們的文化記憶早已與它血脈相連。
參考資料
【1】陳寅烙:《金明館叢稿二編》
【2】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3】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
【4】倪寶誠:《另類童話一玩具》
【5】王連海:《中國玩具藝術史》
唐宋時,陶瓷玩具已普及,還出現了絲綢製作的人形玩具;《東京夢華錄》、《都城 紀勝》、《夢梁錄》、《武林舊事》均提及玩具生產情況;李嵩和蘇漢臣《貨郎圖》中,所繪玩具有幾十種。玩具按製作方法,可分:捏塑類,如面人、糖人、泥塑、料器等;削刻類,如東木、竹龍、空竹等;縫綴類,以織物、羽毛、皮毛、紙等為材料,用絲、線、釘、漿糊等縫綴粘連;編織類,用棕絲、麥秸、竹篾、玉米皮、樹皮編織。
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工藝品,它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室內擺設、饋贈禮品及個人收藏品。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情侶虎、布老虎枕頭、套虎等。布老虎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布老虎的存在源於民間百姓對虎的崇拜。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吹糖人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J. 中國傳統民間玩具有哪些
山東臨沂燕牛、爬桿猴、手捏戲文、泥掛虎、刻葫蘆、花鈴棒、泥咕咕、面燈、竹節龍、 布老虎、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