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脾胃氣虛,易生病,長按哪些穴位可改善
脾虛的人其實長久以往下去對身體是很不好的,所以脾虛的人還是需要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治療脾虛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穴位可以治療脾虛呢?
治療脾虛的辦法有很多,脾虛雖然不是大事情,但還是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所以如果出現了脾虛的症狀還是去找中醫看一看,我個人是覺得治療脾虛中醫比西醫更加有用,按按穴位對治療脾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不信你就自己親自去試一試。
㈡ 脾虛按什麼穴位
健脾的穴位:
腿上的足三里穴位,選擇這個穴位按摩相當於吃老母雞,足三里於脾胃有著密切的聯系。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經要穴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補脾健胃,增強免疫功能,所以足三里又被稱為強壯要穴。
怎麼找這個穴位呢?告訴你一個准確尋找足三里的辦法,腳弓曲,先找到膝關節外側的凹陷處,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自己的手指),脛骨前脊外側旁開一指這個交叉點就是足三里。用大拇指或者是中指順著時針按摩,每一次按摩100下,要是感覺到酸脹這就是最好的了。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向上小二寸的兩脛之間,外關穴則在與內關穴相對應的手臂背側。以拇、食二指按在另一手臂的內關和外關穴,正反各旋揉36次,按摩內外關穴位,可以健脾止嘔並有強心作用。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
列缺穴來疏衛解表,還可以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干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㈢ 脾胃虛弱,濕氣重,點按哪個穴位治療!
1、 豐隆穴
【位置】: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它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2、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功效】: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3、 中脘穴
【位置】:位於腹中線上,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是胃的弘揚匯集之處。
【功效】: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4、 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髕骨下緣往下4橫指、脛骨外側4橫指。
【功效】: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有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的作用。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5、復溜穴
【位置】: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3指寬處。「復溜」一詞中,「復」是反復,「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蒸發上行。
【功效】:按揉復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謝正常。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6、 曲池穴
【位置】:曲池穴位於肘關節,彎曲胳膊肘時,肘橫紋末端的凹陷處即是。
【功效】: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復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㈣ 脾胃虛弱,有什麼穴位能快速改善這種狀況
脾胃不好會導致哪些疾病呢?
首先,脾有運化的功能。如果運化功能異常,會出現營養不足的情況,導致消瘦、抵抗力差等狀況的出現;另一方面糟粕產生過多或不能順利排出,則會造成諸多疾病。脾控制血液的功能,如果脾統血的功能失常,就會造成血離經脈而出現便血、尿血以及婦科的月經失常等情況。人的記憶與思考也和脾的功能有關,會造成頭暈目眩、煩悶健忘、抑鬱、焦慮等疾病。如果脾氣受損,就會造成肌肉瘦削、軟弱無力。如果脾出現了問題,也會導致食慾改變和口味異常,對於小孩則會出現睡覺流口水之類的狀況。
四白穴,天樞穴,有利於治大腸功能不好的人,有慢性結腸炎或便秘的人,這個穴會很痛。梁丘穴,治急性胃痛的效果比較好。足三里穴,有慢性胃痛的人,多揉揉這個穴位,揉到不痛為止。揉腸胃穴,要先揉左腿,會對脾胃調節更好一點;揉肝膽經上的穴從右邊開始。
㈤ 健脾最強的穴位是什麼
最強的健脾大補穴——太白穴!輸、原一體,補後天之本的特效穴!
太白穴,太同大,是廣大,高大的意思,白代表肺金,也有明亮的意思,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從五行上看,脾屬土,所以脾經又稱土經,作為脾經上的穴位,太白穴也屬土,說到太白穴的位置你肯定不陌生,它的位置也很好找,將一隻腳擱在另一隻腳上,就會看到腳部的中心有一條橢圓形的弧線,這就是足弓,這個弧形的起始點就是太白穴所在的位置,也就是金氣開始顯現的地方。
補脾其實很簡單,不用買多貴的葯,只需太白一個穴位就能達到效果,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原血相當於進入肺臟的那個關口,如果你想補脾了,只有打通太白穴這個關口。營養物質才能補得進去。很多脾虛的症狀如夜裡睡覺流口水,舌頭兩邊有齒痕,吃完東西腹脹,消化不良,手腳冰涼,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都是脾的運化能力差造成的。盡管脾虛的症狀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那麼怎麼用太白穴來補脾呢?
取一些三七粉貼在兩側的太白穴上,外面覆蓋一層紗布,再用醫用膠布固定,貼12個小時後取下,然後休息12個小時,再貼新的,白天或者夜晚貼都可以,你也可以每天按摩太白穴100下,力度以您可以承受為准。
太白穴對脾系統的保健非常的關鍵,按揉、艾灸,或是用葯物外敷此穴,對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渾身乏力、犯困、水腫、腹瀉、腹脹、大便稀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艾絨艾灸,都很好理解,操作起來也簡單,用葯物外敷怎麼做呢?把人參切成片貼於太白穴處,再用醫用紗布和醫用膠布固定,每次貼12小時後取下,隔天貼一次就可以,請注意是兩側太白穴都要貼。
人參得坤土之精,而太白穴為土穴,以土補土,補脾益肝,效果特別好。
凡是,脾經經過的位置發生了病變,脾臟本身出現了問題,或者是24節氣變化而產生的毛病,都可以通過處理太白穴來治療,無論是實是虛是煩事雜,太白穴通通可以處理。
而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您可以在坐著或者躺著的時候,用腳上的關節,去撞擊太白穴,也可以用小保健錘敲打。
按揉太白穴,治療脾胃疾病
太白穴為脾經原土穴,善治療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氣、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祛濕止瀉、消食化滯、通腑泄熱之功效,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泄瀉、腸鳴、飢不欲食、痢疾、便秘等。
針灸太白穴,緩解各種疼痛
太白穴不僅是足太陰脾經「脈氣所發」的輸穴,還是脾經的原穴,輸、原一體的太白穴有「培土」「滋生萬物」的功效,他對於脾臟異常所產生的疾病和與脾相關的其他四臟的疾患有著非常廣泛的治療效用。是補人體後天的特效穴。,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之功,主治腳氣、體重節痛、痿證等,如《針灸大成》雲:「太白主膝股腫,酸轉筋。」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脈之功,用於治療心痛脈緩、胸脅脹痛等。
太白穴在腳掌前面,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療腳掌疼痛,很多女性逛街一逛幾個小時,碩果累累的同時,也會發現腳部疼痛的厲害,回到家裡第一件事就是脫掉鞋子捏腳,其實這個時候刺激太白穴,效果特別好,刺激這個穴位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用手去按摩,而是脫掉鞋襪,將腳立起,用另一隻腳的後跟來踩踏。
按揉太白穴,雙向調節血糖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揉太白還可調節血糖,治療糖尿病,就拿調節血糖指數來說,它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血糖高的可以通過調節此穴讓它下降,血糖低的可通過此穴使之上升
㈥ 脾胃虛弱怎麼辦呢
脾胃虛弱的調理方法:
1、首先應從飲食上進行調理。飲食應以清淡,要以富有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吃過於油膩的食品。對於胃腸也比較弱的人,烹調可採用湯、粥、羹、膏等形式,這樣可以利於脾胃消化和吸收,還要注意食有節制,吃的過飽也不可。除了一些粥以外,還可多吃一些豆類或豆類製品,如黃豆有健脾益氣作用,豆腐、豆漿等對脾胃虛弱有益;紅小豆有健脾補血作用,特別適合脾虛弱的人。
2、中醫還有一種非常簡單的按摩方法,可以調理脾虛。可以按摩足三里穴位,足三里位於兩小腿外側,膝眼下三橫指脛骨外,按摩托此穴位可以加強機體的代謝,促進胃腸的蠕動,可以增強脾胃的功能。如果能夠堅持每日按摩足三里穴5~10分鍾,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強消化與吸收,對於改善由脾胃虛弱引起的面色不佳也有很好效果。這個方法大家可以一試。
(6)脾虛弱按摩哪個穴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脾虛的人選擇食物:
1、宜食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燦米、鍋巴(焦鍋)、意米、熟藕、粟子、山葯、扁豆、證豆、葡萄、紅棗、胡蘿卜、馬鈴薯、香菇等。
2、忌食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芹菜、筧萊、茭白、葛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批把、梨、西瓜、綠豆腐、肢麥等。其中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有鴨肉、豬甲魚肉、牡頗肉、牛奶、芝麻等;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有養山檀、蘿卜、香菜等。
㈦ 按什麼穴位可以改善脾胃虛弱
調理脾胃按穴位:點按中脘穴,揉按心窩,推按兩肋,艾灸中脘穴等。
1、點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氣結聚之處,點按中脘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鍾,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2、揉按心窩。
心窩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用手掌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暢,有調節中焦氣機,使胃氣通暢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脹症狀明顯,可由心窩處開始重復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兩肋。
將兩只手的手掌放在身體兩側,然後由乳房下緣向下推按至側腰部,以局部發熱為准,這樣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膽經,調暢氣機的作用。
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調節胃功能,達到養胃、暖胃,調暢中焦氣機、預防胃疾病的療效。
4、艾灸中脘穴。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鍾,或用艾罐灸20-30分鍾。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㈧ 冬天手腳冰涼,容易便秘,不想吃飯不覺得餓,身體比較瘦,是脾虛的症狀嗎,哪個穴位健脾效果最快
如你所說到真是脾虛的症狀,人的脾臟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幾乎所有的腸胃疾病都會引起脾虛。最容易辨別的是舌苔,顏色厚黃。
足三里穴點陣圖
每天按摩足三里穴位50——100次,可以健脾調胃、中和理氣、疏通經脈。適用於各種腸胃疾病。
希望能幫到你,同意就採納一下,謝謝!
㈨ 脾虛穴位按摩身體的哪個部位
向左轉|向右轉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此穴為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等。並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另外在按摩穴位的基礎上可以搭配隨草記的啤泰茶來喝,溫養脾胃哦~